无缘之定——静虑度,止息妄念现出真智慧

答疑

 

问:我在双盘打坐时会出现咳嗽、胸闷、出长气等情况,打坐十几分钟时还会放屁、出汗,要不要改手印或坐姿?

答:这说明身体有些四大不调或病症,比如身体有寒气时就会排气,上焦燥热就会流汗,呼吸道不好就会喘不过气、气脉不通、流口水等。这些现象属于正常,不用担心。

要尽量延长毗卢七法的坐式,腿实在痛得不行也可以散盘,甚至把腿放平,稍作休息,不用特别强制。经过长期锻炼,身体就会逐渐变得柔软、自如。总之,要坚持。修习排垢气和数息观这些情况慢慢会转变。如果有实质性病症,在治愈后就会有明显变化。尤其上了年纪的道友,身体本身就有一些毒素和精神压力,初学时出现这些现象都很正常。

 

问:打坐时发现气全部堆在我的颈部以上,尤其是脖子后面,感觉气不断地窜,是为什么?

答:如果身体肌肉过于紧张,会引起气脉不通;另外,没有经过禅修的训练,身体很多关节盘不上,出现气脉不通也很正常。经常修排垢气和数息观,让身心放松,就会有所缓解。如果是实质性的病症就要去治。

 

问:在安住中思维法义,有时思维比较活跃,有时又思维不动,傻傻地呆住了,该怎么对治?

答:如何区分安住中的思维状态和无念愚痴的状态,是一个比较深的问题。在《定解宝灯论》的第三个问答里,全知麦彭仁波切主要讲的就是这个。有很多人安住在无念放松中,但这是解脱道还是非解脱道,就看个人的境界和修持了。

如果只是无记愚痴的状态,就会昏沉、掉举,没有任何出离心、菩提心的觉受,这肯定属世间道。世间道并不等于没有作用,也可以缓解压力、放松情绪,有一些暂时性的功德。究竟的无念放松,是不执著的空性和光明双运的安住,这个境界特别高。名词都是“无念放松”,说得浅是世间道,说得深就是大手印、大中观和大圆满。能想到这个问题很好,大家慢慢学得深入后可一点点去辨析、体会,再依靠感受去辨别。

 

问:前面有些课程落下了,是否需要先听前面几课作为基础,然后再听这一课?

答:实修课是次第引导的,所以最好从第一课听,循序渐进地学修会很好。从闻法的传承、修法次第和引导等多方面看,前后都有关联,最好能学圆满,让自己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前几节课中讲过什么是禅修障碍、违缘、歧途、魔障等,在修行中实际应用,就能遣除一些违缘和障碍。

 

问:随着这段时间的学习,对禅修有了意乐,请问如何将学习与禅修结合起来?还是说初期鼓励大家进行简单的打坐,让心比较平静,学到一定量后再实际观修?

答:这是很实际的问题。作为修行人就要时刻修行,闻思是给修行打下坚固的基础,是修行前的引导方便。没有闻思的修行,如断臂攀岩,是盲修瞎练。禅修中的放松也有很多层次,有世间的放松、出世间的放松、显宗的放松、密宗的放松。觉得自己有压力或想体会身心轻安的人都可禅修,要观察自己当下的机缘、时间及各种情况再接受引导。

放松和禅修的利益非常大。这个时代的人压力太大,不知如何解压。让自己有能力去做更多的事,在短时间内发挥更高的效率,甚至珍惜暇满人身使其发挥最大利用,这一切都需要心力。心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依靠修持禅定,所以不管是钝根、中根还是上根者,在有时间有能力的情况下尽量坚持每天禅修。

最好每天早上能打坐半个小时,这是非常重要、有智慧的一种引导。不管在学外加行还是内加行,都离不開禅修。外加行的每一个观修,都要有禅修思维作为基础,就像有了硬件,软件才能发挥作用一样。从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等四共加行的观修,到皈依、发心等不共内加行的观修,禅修都很重要。

没有禅修,内心不安定,也没有感触,即使修得再多,也仅是完成数量,集资净障的力量不是特别大,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总之,不管是不是学佛之人,求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禅定都很重要,每个人都可以禅修。

 

问:在刚才5分钟的放松练习中,我的思维有三种变化:首先眼睛一闭,就在脑海反复想西方极乐世界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过了一会儿,又去想今天在超市选红枣用的时间太多了;一转念又去想怎样才能达到内心清明。放松时我要不要去控制这些念头?

答:如果真正处于当下放松的状态,肯定是不作意过去、不执著现在、不畅想未来。如果一直沉浸其中,其实没有放松。不管什么经历或状态,都不用去想,真正的放松就是当下安住。

安住时要去体会这颗心在哪儿。出现念头就直视这个念头,它会当下破碎。如果妄念实在比较多,就以观音心咒、阿弥陀佛圣号来摄持。真正的放松也可以是什么都不想,但不是无记状态,是心处于正念、明觉的状态,用语言来说有些抽象,需要自己在禅修中切实体会。如果这个状态安住不了,就如理思维法义,作为观的前行趋入,即观察修。

 

问:我们打坐时要思维法义,比如有一个颂词:“吾应除他苦,他苦如自苦,吾当利乐他,有情如吾身。”我打坐时就在想:正因为众生都有五蕴,而“我”实际上是五蕴假合所建立。结果一座下来觉得自己头脑僵硬,是不是因为我过于刨根问底去想了?

答:这是思维比较紧张的状态,没有放松。即便思维法义也要先放松,这样就不会有这种状态了。如果出现这些状态,那就再放松,安住在一种止的状态中再去观,止跟观轮番交替,这是初学者在境界不稳固时要有的一种训练。

 

问:想请教个观修外的问题,有人向我提问题,我就马上感到昏沉,这是为什么?

答:昏沉与解决他人问题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学因明的人就知道,这不成为同类因生同类果的关系。這也许是巧合。遣除他人疑惑的果是自己获得智慧。

出现昏沉时眼睛可以向上看,或观佛像、观虚空、做行禅——动中禅。平时在看书时如果注意力集中、专注法义,就不容易瞌睡。比如一些学者的精力比较旺盛,其实是因为他特别专注,不会昏沉。一般比较迷茫、心不专注、懒散、懈怠,都会带来非时的昏沉。

如果是因时昏沉,比如晚上十点该睡觉了,这是欲界众生自然的生理反应,很正常;非时昏沉,比如上午应该是清醒的,可自己还在昏沉,这就是非时状态,要即刻调整。听法时昏沉应多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进行忏悔,可能是往昔对法不尊重,会有接受法的障碍出现。因缘情况不一样,可分别进行对治。

 

问:刚才您一直提到的数息观,可不可以再跟我们分享一下,并不是很了解打坐观修和数息观。

答:数息观的内容比较多,前面有一节课是专门讲解数息观的,可自己下去好好学一下。

大乘和小乘中数息的方法比较多,但原理比较简单,就是通过数数让心静下来,获得放松和宁静。最简单的例子,普通人在失眠时会数羊,其实是sleep和sheep的谐音,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最后就睡着了。因为数着数着就放松下来,然后昏沉,因为没有正知正念摄持,就睡着了。数息观也是要让我们放松,使种种妄想分别寂静下来。

 

问:在莲师上师瑜伽修法里,最后莲师化为光变成明点融入自心,自己的心在法身和空性中安住。我不太了解什么是法身和空性,只能自我暗示:这个是法身,这个是空性,这样对吗?而且只有安住并没有观,跟您说的止观不太一样,不知如何理解?

答:安住法身空性的觉性境界指寂止胜观双运的究竟成就。初学者首先是止观交替;中等者安住在寂止和胜观,进行融合,但还有区别性——寂止、胜观的分位区别;最后没有区别时就是法身空性的境界。

这是登地以上的境界,初学者体会不到。我们就不作意过去、不畅想未来、不执著现在,以这种方式安住念诵一遍百字明的时间就可以了。稍许安住,什么都不想,一旦妄念起现,就进行下一座修法。这就是安住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中,但这个一无所有,从见解上理解不是断灭的空,是显空双运的法身空性。

 

问:我念诵时感觉越来越累,到后面有点上气不接下气。请问金刚诵是怎么做的?

答:受持金刚诵首先自己要有一种定力,就是禅修寂止的定力,这样才能纯熟于金刚诵。念诵时要没有杂念、绮语,如理如法地观修。金刚诵主要是一口气接着一口气,有一种气的修法和调整。南怀瑾大师开示的金刚诵方法比较多,有的要求唇齿不动,一直以嗡嗡嗡的声音念诵;有的要求一口气接一口气地念诵。总之,持咒时以吸气带动身体呼吸运行,因为气已经非常畅通、自然,念咒时一句连着一句,中间就不会憋气。

初学者没有修过数息观,没有纯熟的禅定放松和气息调节前是做不到的。当你真正静下来时就会发现自己的呼吸一长一短,不均匀,有的甚至急促不平和,自己听都会发现一点都不和谐,这说明自己的身体和呼吸都没有调整好。

金刚诵需要有效调节,使自己四大均衡,妄念遣除,这时候就能一口气念几句乃至十几句的心咒和佛号,甚至只稍微动一下舌头或嘴唇,以比较省气省力的方式念诵。这种念诵可达到口舌生津、气息平和、身体四大自然调整的状态。最后真正有了一定禅定功夫时会气满不思饮食。

 

问:每次打坐时右腿总是翘着,放不下来,容易发痛发木,感觉身体往下沉,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都是四大不调的反应。比如,水大不调会流口水、流眼泪;风大不调表现在呼吸上,感觉喘不过气、气息不顺;火大不调会出汗,上身热下身凉等;地大不调,腿一直翘着,这是筋没有拉通,身体没有放松,不柔软。这些通过打坐都会逐渐调整好的。有些是实质性病症的反应,有一些是身体由于长时间不打坐,所以有一些结、障碍等,也很正常。

 

问:打坐时听到其他声音就会起烦恼,明知道不应该去听,但还是会忍不住。

答:这是因为心没有经过训练,一直随着外界的色声香味触转变,有各起伏和执著。这时你要想到,圣者是境随心转,凡夫是心随境转,要不断地训练,以正知正念摄持。以正知观察自己的三门,告诉自己即便听到了也不要生起烦恼,不要打扰自己的修行和清净心态;要用悲悯心、包容心和慈悲心接受外境。

 

问:平时杂念特别多,今天打坐刚开始没有杂念,还有些不习惯,居然在等待杂念的出现,直到杂念出现了才觉得正常。

答:这是一种习惯性,不用太执著。杂念多时就直视杂念,当下断除;杂念少时则自然安住,平然放松就可以了。

无缘之定—静虑度,法师答疑.mp3

修 行 次 第(璀璨日

01,打坐观修入门指南    答疑|打坐观修入门 

02,成熟法器1                   答疑|成熟法器(1) 

03,成熟法器2                 答疑|成熟法器(2) 

04,发心正行                   答疑|发心正行 

05,布施度          

06,持戒度                       答疑|持戒度 

07,安忍度                       答疑|安忍度 

08,精进度                       答疑|精进度 

09,静虑度                       答疑|静虑度 

10,自他交换                   答疑|自他相换 

11,观修人无我              答疑|观修人无我 

12,观修法无我              答疑|观修法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