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实修引导】善护吾念—持戒度,法师答疑.mp3

善护吾念——持戒度,念念不舍菩提心

——实修引导(六)

前言

大家比较熟悉的《入行论》主要讲述凡夫如何通过菩萨的学修次第最终成佛的过程,这里不仅有闻思的理论、发菩提心的方法和窍诀,更重要的是能引导我们实修。所以,华智仁波切所着的《璀璨日》——《入行论》实修窍诀就是修行的善巧之道。我们如今有机会、福报学习是很好的因缘。希望大家都能善始善终,圆满所修,现证心的本性。


1.把身体交给蒲团,把心念交给方法

对趋入内道修心法门的人而言,禅修非常重要。禅修在巴利文中意为“心灵的教育”。以前人们生活物资匮乏,很希求物质享受,后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就开始逐渐提升到精神层面的需求和享受。现在很多人把禅修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禅似乎成了时尚的代名词。城市、寺院、茶馆、餐厅、会所,到处可看到禅的踪影。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冥想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帮助,五分钟的冥想等于熟睡一个小时。前面我们已经区分了内道禅和世间禅、外道禅的差别,虽然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达到一定程度的寂止,但不共的内道禅修是以清净的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慧摄持,境界与后两者完全不同。

如果心没有经过训练,很难体会寂静。在寂静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摄持,这样的禅观才有机会体会诸法实相。为什么很多禅修者,有的死后投生为雪猪子,有的转生到色界、无色界,唯独佛陀可超越三界?因为佛陀证得了万法实相。《中观庄严论释》中说,证得万法实相的成佛之路需要以闻思修三种智慧为基础。

怎样现证正等正觉呢?先闻法,由闻所生慧产生思所生慧,然后以观察修、安住修的次第,最终断除自相续的分别执著和妄念,觉悟心的本性。这种禅修的次第超胜世间所有外道。


2.禅定调伏意识的方法

每一节课开始会给大家介绍一些禅修的窍诀方法。所以在此为大家介绍“禅定调伏意识的方法”。这个方法来自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实修引导文。坐禅时要具五缘、诃五欲、息五盖、调五事、修五法。平时要调饮食睡眠、以毗卢七法、排九次排垢气,但最重要的是调心——让自己安住在寂止的状态中。


2.1毗卢七法的注意事项

1、当我们的眼睛垂视鼻尖时,可相似地在空中画一个很小的圆,或写一个佛字、禅字;也可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的像,观佛顶髻、白毫等。

2、所观的符号或佛像不能太大,观想时可把它越变越小,然后精力集中在一个点上。

3、符号最好以蓝色为底色,因为蓝色对眼睛比较有帮助。

4、这个符号或佛像大约在自己前方一米左右处。

安住时有从止到观、从观到止两种方法。一般为了避免妄念干扰,可先以观察修为主,这样可取舍念头的正确与否;然后再从思维观察到无思维的安住,这是从观到止的方法。还有从止到观,这实际上是安住修的方法。大手印和大圆满在引导次第上的差别是——大圆满是从观到止,大手印是从止到观。


2.2调伏意识的方法

调伏意识有很多方法,有观想藏文字的“阿”字、呼吸法、修气脉明点等。也就是在心间的脉轮上观佛菩萨像、如芝麻许大小的金刚杵或宝剑,将意识锁定在文字或像上,由此让心不散于他法。


2.3麦彭仁波切最殊胜的禅定修法

这是简单到不可思议的观心和观行方法:静下心来,所有念头归零。零就是阿赖耶识中所有念头的源头。阿赖耶识也是第八识,没有明显的思维活动,相对平静。把心回归到阿赖耶识上,停留下来。

也许有人觉得有点抽象,其实这种感觉我们经常会有。比如日常生活中,有时候自己的眼睛看到了、耳朵听到了,但却有种感觉,意识没去思维判断,好像愣住了。这就是归零、心很平静的状态,类似发呆或走神,大脑一片空白。很多人禅定时都是种状态,虽然并不究竟,但可让心达到寂止,再引发胜观。这种平静可出现禅定本质上的清净、安宁和无杂念的境界。

心不随眼耳等所缘外境时是极为放松的,这样观心时只有一颗心,没有能观察或所观察,一切念头都平静下来。我们的意识有种特殊功能,它可停留在自己的本体上,自己令自己安住。杂念归零的状态很透明,就像光滑的镜面虽可映射万物,但没有分别心。这就是禅定内观,快速安住宁静的状态。

或者像我们长跑后非常累,一旦躺下好像突然安住了。其实每天睡觉前也能停留在这种状态上,这是一种常有的状态,很容易安住。

麦彭仁波切的这个禅定方法很适合末法年代烦恼深重的众生,非常简便的窍诀,可让我们直接消除全部杂念,安住在寂止中。寂止只是前行,要引生胜观,在胜观的摄持下才能产生大乘智慧,由此觉悟心的本性。不能觉悟本性的法都是世间法。


  3.修习持戒度—“善护吾念,念念不舍菩提心”

戒乃浣净恶垢水,除炽热恼沁月光。

犹如须弥众中尊,具戒无畏众悉礼。

诸善士于誓成戒,当如护眼而受持。

我恒如斯而勤行,志求脱者当策励。


 下面正式学习正行内容——持戒度。很多人认为戒律是一种约束、教条主义。戒律有很多条条框框,这对在家修行人有没有用呢?在家修行人要遵守这些戒律吗?对初入佛门者也要用戒规戒条束缚住吗?对初入佛门者,戒规戒条是否一种束缚?

其实,戒律是无上慈悲的佛陀宣说的保护我们的方法。《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重波罗提木叉。”《大般涅盘经》云:“尔时如来告阿难言,汝勿见我入般涅盘便谓正法于此永绝。何以故?我昔为诸比丘,制戒波罗提木叉,及余所说种种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师,如我在世,无有异也。”由此说明了戒律的重要性。佛陀说,戒律是本师、是教法,而其他经藏和论藏只能成为教,不能成为本师。这是三藏最大的差别。所以,佛弟子要对戒律有正确的观念和认识。


3.1戒律的作用

3.1.1基本行为准则

就像公民要遵守国家法律一样,佛教徒要依戒行事、以戒为师,按照戒律学修就不会有所违犯,能善加保护自相续,不起贪嗔痴恶念。戒律很重要。


3.1.2健康生活方式

对于出家人,如每天吃什么、穿什么、住哪里,生病后该怎么办,这些在戒律中都有细致的讲述。按照戒律有规律地生活,身心都会非常舒适。行住坐卧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按这种规矩行持会让生命更健康、更有活力。


3.1.3是道德和解脱

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摄持正命、断除颠倒行事,以真善美的方式生活,会成为无上庄严。戒律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将成为行为或生活的艺术。


3.1.4是评判是非的标准

 戒,梵语“波罗提木叉”、“毗尼”、“尸罗”,有清凉、警策之意,警策三门断恶修善。断除因的烦恼状态,就能断除受苦的结果,是别别解脱的方法,也称为处处解脱。所以,戒律可评判是非、断除贪嗔。


3.1.5是处理事务的依据

我们依靠戒律如法行事,就知道某事依法该如何做、如何成。世出世间包括梵行、做布萨以及依止善知识学法等所有事情,在戒律的摄持下都可获得成就。


3.1.6是解脱菩提的基础

戒可成就三无漏学中定慧的境界,成就三福德业,产生对佛法僧戒的四不坏正信,成就解脱、解脱知见等五分法身,成熟六念、六波罗蜜、七圣财、八正道。戒律是一切修行解脱的基础。


3.2深入戒律的禅观

怎样以禅定安住戒律?大家按照这里的引导来体验深入戒律的禅观,并运用到日常修行中。

所以,掌握禅修方法更为重要。其实观修的方法都一样,只是所观的内容不同,就像我们每天吃饭时都要用筷子把饭菜放在嘴里去咀嚼一样,只是每天的饭菜不同而已。一定要掌握方法。


前行

首先,毗卢七法坐式,然后观想:自己前方虚空中,真实明现极为庄严、宽广、洁白的莲花宝座,其上端坐着大恩上师的本体,外相现为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们这次观修的内容不涉及本尊修法,所以观本师。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宣讲戒律的鼻祖,是说戒者、制戒者。世尊相好圆满,功德庄严,身色金澄,身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托钵,钵中装满甘露,在无漏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一切有情,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功德、事业等无量的圆满境界。佛正在以慈眼垂视着我等一切众生,以圆满的身语意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有情,佛的身光可周遍所有世界,以此光芒可加持所有众生。

世尊的周遭环绕着无量无边的菩萨海众,具清净传承、具相祖师也在佛陀周围,这是大乘僧宝;在佛菩萨、祖师的心间具有证悟的智慧——教法和证法全部融汇于心,这是具足灭道二谛的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的就是佛法僧三宝的大乘皈依境。内心由衷地忆念佛是皈依的导师、法是真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再观想在自己后方有今生和累世的具恩德父母。《前行》中说,我们在皈依、发心时观想自己的前方是怨敌,后方是眷属,左右是父母。但在其他修法中可把累生父母和所有冤亲债主、六亲眷属、无量众生都观在自己身后。总之,不是自己一个人在修,而是好似有无量无边的化身在一起修行。

要在皈依境下修,这样才有依怙和加持。忆念有情心中有无量无边的苦集二谛并由此生起不忍。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产生欲拔众生所有苦难的慈悲意乐。

以上缘三宝生信、下缘众生生悲的意乐在三宝面前至诚发愿:愿我的暇满人身能利益众生,愿我此刻能真正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带领众生净障积资、学习持戒度等六度所有法义。以这样的祈祷、如理思维和真实修行能得到相应,成就三士道的功德。诵持皈依偈和发心偈三遍:

虚空界中遍满虚空者,上师本尊空行诸会众。

诸佛正法以及圣僧前,我与六道众生敬皈依。


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悟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


3.3持戒度,包括护戒方便与守戒方式

现在思维第三个科判的内容,如何趋入之行为——六度之本体。六度的本体是修持四种特法,断除六种执著心的波罗蜜多。前面学习了布施度,现在开始学习持戒度。

持戒就是让自心纯净,断除贪嗔痴的染污妄念。大乘道果由发心、受戒、学加行、积资、断障、证果、利他七项所摄,分为下士道、中士道和不共上士道。修学六度是成熟自己菩提心的过程和成佛的基础。

我们既已受持菩萨戒就必须修学菩萨的学处。为了成熟自相续中的佛法,必须依六度而行,依次生起六种功德、对治六蔽——由施舍心对治悭贪,由能断心对治损害心,由安忍心对治嗔心,由精进心对治懈怠,由禅定心对治散乱,由智慧心对治愚痴。所以,主要为了断尽自相续中的烦恼和烦恼习气,即断尽二障而学修六度。

《入行论》一二三品圆满后,可成熟法器并发起菩提心,在四五品中讲持戒,以不放逸和正知正念摄持守护自相续中的菩萨戒体,断除执著贪染之心,防止颠倒恶念的产生,使持戒圆满、菩提心坚固稳定。


3.3.1护戒方便

  护戒方便,有对取舍之处谨小慎微的不放逸、不忘失取舍的正念、观察三门状态的正知三种。

一、对取舍之处谨小慎微不放逸

通过学习《入行论》第四品不放逸可了知菩提心学处的功德、放逸的过患,从而一定要防护三门,千万不要违犯学处。“佛子既如是,坚持菩提心。恒勤勿懈怠,莫违诸学处。”我们对菩提心的誓言一定要谨小慎微,千万不要有丝毫失毁。

首先要知道失毁是不合理的、它的异熟果报是怎么样的。“毁一有情乐,自身且遭损, 况毁尽空际,有情众安乐。故杂罪堕力,菩提心力者,升沉轮回故,登地久蹉跎。”每一个内容具体进行思维后,就知道舍弃菩提心是不合理的;如果欺骗了众生,将会堕于恶趣中感受病缚剖割苦。

然后进一步思维,要谨慎所依暇满。现在的人身多么难得,失而复得非常困难,所以一定要对这个人身善加保护。怎样保护?就是不要造恶业,谨慎善行,生起对菩提心的意乐、披上精进的盔甲,坚持不懈地对治烦恼,莫因痛苦而产生厌倦心。

思维任何一个内容都是为了让自己产生断除烦恼的决心,以欢喜心、精进心成熟不放逸,并守护相续中圆满的戒律。

二、不忘失取舍的正念、观察三门状态的正知

正知正念在《入行论》中合为第五品来宣说。对于正知正念和不放逸的重要性,要在内心数数引发信受意乐,真正知道不放逸和正知正念非常重要。如果忘失正法,没有正念,就根本无法衡量自己现在所作所为是对是错。古德说:“三天不闻法,面目狰狞,如猛虎下山。”说明以法摄持的重要性。

念念不忘善法谓正念,正确观察三门谓正知。正知正念品强调护持正知正念的重要性以及宣说护持正知正念的方法。“欲护学处者,策力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如何达到不放逸、戒律圆满清净的状态呢?要善念正法。善念正法就是防护自心。如果控制不了自心,所有正法都会与自己背离、格格不入。心如狂象,如果没有驯服,将感受无量痛苦;一旦驯服自心,它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修行菩萨道,而不会成为欲望的奴仆。

六度都是在自心上成熟。像布施度,并不是世间没有了乞丐才是布施度圆满,同样,已经圆满了断恶之心,是为持戒度圆满。

最重要的是护持方法,一定要守护正知正念,切勿失毁智慧、失毁戒律,一旦丢失正知就会失毁智慧和戒律。正知正念的意义,就是让自己坚稳如树。任何情况下都能断除无义散漫行、具足威仪,行持一切戒规和法行。

虽然我们也开许放松,但一切都来自对内心的控制。要具备守护正知正念的方法,断除烦恼;不断思维暇满的意义,修持正法;如理安住于正法所讲的要求。对众生要以财法饶益,对自己要依法约束,这种方便能让自己摄持于正法并念念不忘,摄持于菩提心并念念不退。这就是防护相续中菩萨戒体的方法。


3.3.2守戒方式

守戒方式,首先依靠正念牢牢不忘取舍,接着再凭借正知来观察自己身语意的状态。此后,一旦萌生了不去奉行应行善法和想要着手去做应断不善业的心态,要立刻认清,随即依靠不放逸来忆念善法的功德利益进而认真奉行,想到不善恶行的过患后坚决摒弃。

这些的因也在于对业果诚信不疑。所以,作为无误如来教的追随者一定要生起虔诚的坚信,要深刻认识到:造了恶业必然会下堕恶趣;投生恶趣只有受苦受难,不用说利他,就连自利也无法办到。对于轮回痛苦的正念一定要在相续中真正生起来。  


3.4菩萨戒的学处

菩萨戒分为愿心学处和行心学处两大部分。寂天菩萨依《虚空藏经》宣讲了《学集论》十九种菩萨戒根本学处。


3.4.1分类

一、龙树菩萨所宣说的菩萨戒学处

名义上有十八条,实际上是十四条。在十八条的基础上加上不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条,则成为二十条菩萨戒;或十四条戒加上不舍愿心、行心两条,共十六条菩萨戒。

二、无着菩萨所宣说的菩萨戒学处

从发心上把十九条根本堕罪归摄为四条罪,这四条罪也即最根本的——防护愿心和防护行心。

在《菩萨戒二十颂》中讲了四条根本罪,无着菩萨总结为四条:为谋取利养而自赞毁他;对求财求法无依无怙的众生因吝啬不作布施;不接受他人忏悔反以嗔恨心呵斥;舍弃大乘而宣说相似之法。

三、下等根基者的菩萨戒学处

只受持愿菩提心,不舍愿菩提心——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的誓愿。

四、广泛讲有二十条或十九条菩萨戒

1、国王五定罪:掠夺三宝财物;惩罚具戒比丘;轻毁出家学处;造五无间罪;持邪见。

2、大臣五定罪:毁舍宅、毁村落、毁乡镇、毁城市、毁都市。

3、凡夫八种罪:对非法器说空、退失大乘道心、舍别解脱戒修大乘、自持小乘且令他持小乘、为利养而自赞毁他、说上人法妄语、取受享用三宝财以及将修禅定者之财施予闻思者等。

4、以上加一起十八条,再加上不舍愿心和不舍行心(或只加一个不舍愿心),即二十条或十九条。在《宝积经》中有详细宣说。


3.4.2本论将菩萨戒分两类

一、断除愿菩提心戒的违品

菩萨戒最主要的是防护愿心,而防护愿心就要断除愿心的违品。断除愿心的违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舍弃有情。舍弃有情就是丢失愿心,就像一捆木棒(木柴?),如果抽掉一根,那整捆都会散落。要反思自己有没有舍弃任何一个众生;如果有,要马上忏悔祈祷,恢复菩萨戒。

(二)、发心求声闻独觉自我寂灭的果位。如果有这种想法也要忏悔,进行恢复。

(三)、断除四黑法:“欺骗应供令生悔,诽谤圣者谄诳行,即四黑法当断除,相反四白法皆行。”愿心要不舍众生,忆念菩提心的功德,积累二资,精勤修菩提心,舍四黑法,行四白法。

《宝积经·迦叶请问品》中讲所谓的四黑法:一、欺骗应供。如果欺骗过上师、堪布、阿闍梨则失毁了菩提心,要马上忏悔,进行修复。二、令生悔。令不生悔心者生悔心。让作恶的众生生后悔心是有功德的;这里指让行善法的众生生后悔,这是断善的行为,要忏悔。三、诽谤圣者。也有解释为以嗔恨心言说发菩提心之人的过失。四、谄诳行。在众生面前以谄诳心态所做的言行。

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做这些恶事。这四种黑法凡夫较容易违犯,因此当励力断除。自己如果有这些行为,说明菩提心已经不完善了。要一边打坐思维,一边发露忏悔,并观想净障。

《迦叶请问经》中云:“迦叶,若具四法,则不忘菩提心。”此处所说的四法即四种不忘失菩提心的白法。又云:“去何四法?不明知故妄;于菩萨做本师想;于众生无谄诳而以净心住;将一切众生安置于大乘。”

“不明知故妄”就是不欺惑应供的意思,与欺骗应供相对应;将所有菩萨做本师释迦牟尼佛想,与“毁谤圣者”相对应;不行谄诳行与“谄诳行”相对应;将众生安置于大乘让他们行善,与“令生悔”相对应。要励力思维应行之处,随时随地奉行。

对于不失愿心,华智仁波切说到恒时忆念《华严经》中二百三十个菩提心功德的比喻,以此真正受持愿心戒。我们还要不断思维《入行论》第一品中讲的菩提心功德,并不断提升心力。如何提升呢?以善心为前提,尽心尽力地积累二资。

要取舍黑白法,这样才能以戒防非止恶;要通过修持四无量心,昼夜六时发心;修苦乐施受法,以自他交换的方法恒常行持菩提心。这样才能令菩提心增上。

  对于同品的果——圆满菩提,与它的因——菩提行,要诚心信受。对于别人所作的任何善行要由衷随喜,并将他们的善根为利他而回向圆满菩提。总之,对于大乘的这三种修道,绝对要脚踏实地修行。

总之,首先要护持愿心,令愿心清净,这就像出家人半月诵戒,在诵每一条戒时观察自己有没有违犯,然后忏悔自己已经违犯的,依靠僧众的加持令自己罪业清净。如果自己打坐思维持戒度到量,可清净菩提心戒的违品,如同重受菩萨戒,真正在一座中成为圆满菩萨。安住在菩提心的状态就是菩萨的境界。不管是名义上的菩萨还是有真实境界的菩萨,如果一座中修好,就成为真正的菩萨。

大家在安坐时要思维自己有没有毁犯愿菩提心戒;如果毁犯要忏悔清净,让自己数数发起利他菩提心的猛烈愿望。同时要忆念不放逸、正知正念的重要性。


行菩提心戒的违品,一般来说就是以害他为主的一切恶行。尤其夺取僧财、诽谤菩萨、造舍法业等等,过患最大,要不惜生命代价加以防护。对于同品乃至微乎其微的善根也不能满不在乎、藐藐视之,而要以三殊胜摄持来身体力行。

要观察自己是真正以菩提心的意乐去行持利他,还是满不在乎、没有任何好乐心,以完成任务的方式去应付?如果是后一种心态,行菩提心就不完整。佛的境界就是菩提心圆满的境界。虽然很难达到,但要争取断除自己的不足,不断地修行,净除自心的过染垢障,显出如来藏的本性。

关于行菩提心学处,无垢光尊者讲:“赞自毁他贪名利,吝啬不施财与法,以嗔恨心损他众,他人忏悔不接受,愚信伪法而宣说,四根本罪行学处。”

这里的四根本罪和前面无着菩萨归纳《菩萨地论》、《菩萨二十颂》中的四黑法大同小异。要反观自己在行为方面有没有违犯。没有违犯可善加随喜;对于违犯的要进行忏悔。

在一座修法中,也需要自我观察。第一步可通过数息观或麦彭仁波切传授的极具加持的短暂安住法,让心从嘈杂的外境、快节奏的生活频率中安静寂止下来,全部归零。第二步,如理观想皈依境、发愿祈祷、修上师瑜伽,进入正行,思维持戒。

麦彭仁波切和华智仁波切在《入行论》的修法引导中,并没有像前面的几个引导,以短短几句把无着菩萨的《善说海》和寂天菩萨的《入行论》颂词内容含摄完全。持戒的内容比较广,《入行论》中第四品和第五品的偈诵比较多。虽然没有按照科判全部涵盖,但精华内容就是让我们思维:有没有违犯愿心学处,有没有违犯行心学处,要思维不放逸、正知正念的重要性。

对这些法义产生定解后,要扩展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应逐一思维《入行论》中每一品中的每一个颂词。一个颂词可思维一至两天,或者一天思维两到三个颂词,一个星期学习一到两课的内容,大概有十个颂词。要给自己安排功课,每天去思维法义。法不是在嘴上说的,也不是放在书里的,而是要刻在心上的。这需要大家每天去修、去体验。


3.5拓展探讨持戒度——思维如何修学持戒度之理:

一、持戒的功德;

二、不持戒的过患;

三、持戒的定义;

四、持守净戒的意趣和原则;

五、菩萨戒的分类。


3.6.1持戒的功德

究竟而言,诸佛善法都由持戒而生,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戒,是佛法修行的精要,是辗转感得圣法的殊胜道,是世间第一庄严具。暂时而言,持清净戒可不求自得种种资具,受到人天礼敬、美名远播,知足少欲而意得自在,不堕恶趣,百世安乐等。  

《涅槃经》中以譬喻说明持戒的长远功德:戒是一切善法阶梯;戒是一切白法根本;戒是究竟能断一切罪恶及恶趣者;戒如药树,治疗一切烦恼疾;戒如险恶三有的道粮;戒如铠甲、利剑能摧烦恼诸怨敌;戒如明咒能除烦恼诸毒蛇;戒如桥梁能渡生死罪河。在这样的思维中要不断串习一个观念:持戒很重要,菩萨戒非常重要,我们要万般防护,不要失毁菩萨戒学处。

龙树菩萨云:“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无论是有情世间与无情世间都依于大地,同样,一切功德都依戒而生。《入中论》云:“诸异生及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能生凡夫的有漏福报、声闻缘觉的出世善根乃至佛菩萨的究竟功德,主要因素都是持清净戒律,其他则非主因。“定无余”并不是说其他的因没有必要,而主要是戒。没有戒的防非止恶、守护学处,一切都枉然。这样思维,要对持戒产生欢喜心和殷重心。

有的人认为发菩提心就可以了,没有好好守护戒律,这样时时犯、时时发…… “升沉久蹉跎”,这样何时才能到达解脱彼岸呢?所以要知道守护戒律的重要性。

守菩萨戒也要以皈依戒和别解脱戒为基础,尽量断除十恶、修行十善,这样才能让内心以清净,以少欲的状态去接受无我、平等、利他、慈悲菩提心。


3.6.2不持戒的过患

如云:“当见猛利大怖畏,可断虽小亦应断。”如果不持戒,屡屡毁犯学处,死后将堕落恐怖地狱中,因为你以自私自利的执著心造罪业,欺骗了众生。要不断思维这种恐怖心,要对戒生起尊重、珍惜,好好守护。


3.6.3持戒的定义

凡一切时处刻意遮止损害有情的意乐和加行,即名持戒。梵语尸罗、波罗提木叉、毗尼,译为清凉、别别解脱。戒具有防非止恶的功能,也有律的含义。戒,是防非止恶;律,是规定的持守。涉及他方的,依靠律文的约束,由僧众提出守戒的方便。所以以戒摄持自,以律摄持众。戒律可成为生起三门菩提的解脱方便。

对于别解脱戒,守持一条就可相应获得一条戒的解脱功德,如守持不杀生戒,就可从杀生的罪恶中解脱出来;守持不妄语罪,就可从妄语的罪过中解脱出来。解脱有因解脱和果解脱两方面,这里主要指戒是一种能断心。尸罗就是断恶的心。  

“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何时断心圆满,何时戒波罗蜜多圆满。所以,在相续中生起断恶念、断烦恼、断染污、断自私自利我执的心,就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最究竟的受持。


3.6.4持守净戒的意趣和原则

从意乐上具利他心,从加行上具利他行;从意乐上要断除自我的执著,从加行上要断除害他心。这就是菩萨戒的根本。

菩萨戒特别注重具有充足的、圆满的慈悲,并非以自利为主,不仅自己断贪、断嗔,还要积极地去利益他人。我们在三宝、阿阇梨前已得到了清净的戒体,之后就要知道该如何守戒。


3.6.5菩萨戒总分三类

一、严禁恶行戒指菩萨心以断除十恶业道为基础,必须守护相应的七种别解脱戒的性罪、遮罪以及了知开遮持犯。居士至少守持一分以上的居士戒,在此基础上,一点点增进,受持更多的戒,减弱对众生的恶心恶行,这样才能防非止恶、断恶修善。

菩萨戒首先要具有大乘皈依心,由菩提心摄持,愿断一切恶心恶行。所以凡对众生有伤害的,我们都应断除,乃至成佛之际都要一直守护。

菩萨戒跟别解脱戒不同。别解脱戒是尽形寿,仅此一生守持;菩萨戒是乃至成佛之前都要一直守持。菩萨戒的断除恶心恶行与别解脱戒不一样,它有升华。菩萨特别珍重别解脱戒,所以出家菩萨功德超过在家菩萨,因为他守持的戒条更多——有七种别解脱戒学处,很多是在家居士无法守持的。在家居士的别解脱戒主要是居士五戒、八关斋戒、

我们要断除性罪和遮罪。性罪指自性罪业,如杀生、邪淫。遮罪指佛陀遮止的罪业,也叫佛制罪,如不放逸、不饮酒等。有四种情况:一、未受佛戒者造杀生等十不善业,是自性罪而非佛制罪;二、受戒之居士、出家人造杀生等十不善业,既犯自性罪,又犯佛制罪;三、如出家人犯过午不吃饭等,为佛制罪而非自性罪;四、未入佛门者在午后吃饭,既非佛制罪,亦非自性罪。

并非没有真实的别解脱戒体就不能生起菩萨戒,但具足别解脱戒体再受持菩萨戒,在戒法次第上更圆满合法,菩萨戒体也更为殊胜。受菩萨戒时,要把小乘别解脱戒的心转变成大乘的心,但戒条还是照常守护。

二、摄集善法戒:在禁恶行的基础上要守持摄集善法戒,为成佛积备一切资粮、集备善法。所以这三种戒是次第成熟、圆满。令善法未生的生起,已生的安住并坚固长久。令恶法已生的断除,未生的不生。要缘自相续中的六度等一切善法,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辗转益增长。如此成熟一切善心善行,直至圆满究竟。

菩萨所行诸善皆为成佛资粮,必由具相菩提心与空性正见摄持而行,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若能这样修学,必然令诸善心善行犹如点金剂化铁成金,转成佛智,获得圆满的断证功德,这是凡夫与二乘行者无法企及的。

智悲双运就是把善心善行以菩提心摄持,与佛果、众生结缘,如此就可“存入菩提的银行”中。《入行论》第九般若品的空性智慧是胜义菩提心的善法精髓,这与凡夫、声闻缘觉精勤行善所得的善果有云泥之别。

譬如菩萨发起一念供养心,不论供养物有多少,皆成为利他菩萨行、无上菩提的因;凡夫生起一念供养心,即使所供养的对境是十方诸佛,却仍是轮回集谛所摄的有漏善法。二者天地悬殊。

学法明理,要知道怎样摄持自己的发心,怎样守护菩提心戒。为什么菩萨的一切行为都属于利他?因为缘所有众生发起了菩提心。所以我们要以菩提心摄持,让自己的一切心、一切行融入在摄善法戒中,直至究竟圆满。

三、饶益有情戒:此条戒有无量分类,归纳起来有十一种相。

(一)、与作助伴

饶益对象:需要助伴的有情。

饶益方法:随顺有情,菩萨充当他的助伴。

从两方面理解:1、助伴事业。大乘菩萨对于有情能引生世间和出世间真实利益的种种事业,给他们充当助伴。2、助伴有苦。对于有情生起的疾病等种种苦恼,大乘菩萨也会成为其助伴。

(二)、为说法要

饶益对象:对于正理愚痴的有情。

饶益方法:对他宣说法要。

大乘菩萨依于世间和出世间的种种义利,为有情宣说种种法要,首先是方便说、如理说,然后让有情获得种种义利。

(三)、了知恩报

饶益对象:有恩德的有情。

饶益方法:大乘菩萨对于过去有恩的有情,善守——常常不忘记报答;知恩——深深了知他的恩德,以适合的方式相应酬报。

(四)、救护怖畏

饶益对象:遭遇怖畏的有情。

所作饶益:救离怖畏。

大乘菩萨对于堕在狮子、虎狼、鬼魅、国王、盗贼、水火等种种怖畏中的有情都能救护,让他们远离怖畏,获得安稳。

(五)、开解愁忧

饶益对象:陷入忧愁的有情。

所作饶益:开解愁忧。

大乘菩萨对于丧失财富或亲人的有情,在他们遭遇不幸而忧伤愁叹时会婉言开导安慰,让他们远离忧愁、心情开朗。

(六)、施与资具

饶益对象:资具匮乏的有情。

所作饶益:布施资具。

大乘菩萨对于缺乏资生之具的贫乏者,在他们生活困难时能给予一切生活所需的物质,求饮食给饮食,求乘具给乘具,求衣服给衣服,求庄严具给庄严具,求花鬘涂香给花鬘涂香,求休息处就给休息处,求光明就给光明。

(七)、如法御众

菩萨随顺有情的根性,以三乘道快速成熟之,依靠大乘或声闻乘的真实道理,无颠倒地教授、无颠倒地教诫。菩萨不是为了闻名利恭敬,就是发大悲心,以无染污的心给有情作依止,摄受有情。

摄受的方式有两种:财摄和法摄。首先布施财物方便饶益,是财摄;然后对他教授、教诫,是法摄。

(八)、求随心转

众生有合理的所求,大乘菩萨都随他的心而转。大乘菩萨随顺世间各种各样的事务和言说,遇到众生有事招呼去来,需要谈论、庆祝、安慰,大乘菩萨随时前往,随从他受取饮食等事情。

大乘菩萨特别有智慧、有慈悲及殊胜的善巧方便。

总之,能引发罪过、对众生无利益的现行和违背众生意愿的现行,此二种过失,菩萨决定不会随顺众生而转。除此之外,菩萨都是以慈悲心随顺众生的要求。

(九)、显实功德

饶益对象:具有功德的有情。

饶益方法:显示或赞扬他的真实功德。

饶益目的:促进有情,令其心生欢喜,更加进步。

菩萨在背后或当面把有情所具有的真实功德显示出来,让他欢喜精进地修学。菩萨的本性就是喜欢赞扬真实的功德,让有情欢喜。比如,在信功德具足的人面前赞扬他的信功德,让他欢喜;在戒功德具足的人前赞扬他的戒功德,令他欢喜;在闻功德具足的人前赞扬他的闻功德,令他欢喜;在舍功德具足的人前赞扬他的舍功德,令他欢喜;在慧功德具足的人前赞扬他的慧功德,令他欢喜。

(十)、调伏有过

饶益对象:具有邪行的有情。

饶益意乐:利益安乐的增上意乐。

饶益方法:以呵责、治罚、驱摈三种方法作调伏。

饶益目的:让有情出离不善,安置在善处。

对于有过失的众生,为了让他出离不善处、安住于善处,大乘菩萨内怀亲昵、利益安乐的强大意乐,外在显示调伏的行为。对于有过失的众生呵责、处罚乃至驱逐摈弃等,以这些方法作利益。

(十一)、示现神通

饶益对象:应当以示现神通来调伏的有情。

饶益方法:示现地狱等恶趣相。

饶益目的:让有情远离不善业,趣入佛教,对于佛法欢喜信乐、生稀有心、勤修正行。

以上十一种归摄了饶益有情戒的利他道理。只要发心是利益众生,断除恶心恶行,具足善心善行,以饶益有情戒就可调伏他心。所以,严禁恶行戒和摄集善法戒主要是圆满自相续,饶益有情戒主要是成熟他相续。


四、三者的差别

1、就特质而言,严禁恶行戒是调伏恶行;摄集善法戒是调伏自心;饶益有情戒是调伏他心。

2、就成熟佛法而言,严禁恶行戒与摄集善法戒成熟自己的佛法;饶益有情戒是成熟他人的佛法。

3、从作业上而言,严禁恶行戒是去除逆缘、守护自心;摄集善法戒是具足顺缘、增上功德;饶益有情戒是成就利他、圆满功德。

4、从基础而言,摄集善法是守护,严禁恶行戒是后两条戒的基础。善为严禁恶行戒,自然守护了摄集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所以,第一条戒为基础,后面为增上、圆满。

5、从持戒的所依身而言,严禁恶行戒的所依身主要是初业行者;摄集善法戒的所依身主要是资粮道与加行道菩萨;饶益有情戒的所依身主要是已登地圣者菩萨,因为他们有成熟功德的自在力。

6、从次第而言,菩萨戒主要是饶益有情戒,但之前必须要有能生一切善心善行的摄集善法戒,再之前必须要有能遮自心烦恼及由烦恼推动之恶行的严禁恶行戒。如果摄集善法戒和严禁恶行戒具足,饶益有情戒就必定会产生。

总之,三种戒法虽有差别,却不相违,更是一以贯之;要以断一切恶的严禁恶行戒为基础,以行一切善的摄集善法戒为增上,以利一切众生的饶益有情戒为圆满。由前而后,后依于前,次第持守,缺一不可。如果我们受持这三戒,就能守护好自相续中清净的菩萨戒体,从愿心到行心皆圆满受持。

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根本因素不在表面,而在内心。故应具足清净意乐、广大所缘及不离正法正念而持戒。当然依止戒相持守戒条也很重要,否则便难契合菩萨戒经之义。单单持守戒相、戒条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契应戒相、戒条,根本发心要圆满守护。依于圆满的意乐才能守护清净的戒律。


3.5.6清净持守之理

3.5.6.1具足六种殊胜的意乐而行

一、依殊胜,依止菩提心。

二、物殊胜,具法界观。

三、果殊胜,发愿令众生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果报。

四、清净殊胜,断二障。

五、善巧方便,以三轮体空摄持。

六、回向无上大菩提。

在这种行法摄持中,自然能让自己断除一系列执著心,断除破戒的违缘和颠倒,具足六种殊胜。


3.5.6.2具足一度摄六度的意乐而行

持戒有持戒的六度,以此类推,共六六三十六种。

持戒的布施就是自住一戒,亦令他人住于戒,或将持戒的功德布施有情;持戒的持戒就是远离自利、作意而持戒;持戒的忍辱就是能忍身心之苦,耐他恼害;持戒的精进就是一心爱乐欢喜而持戒;持戒的静虑就是一心专注持戒,功德回向菩提;持戒的智慧就是三轮体空。

以六种清净意乐、六种殊胜行为摄持,持戒的功德会无边增上,成为成佛的资粮。福慧二资圆满,自然断除嫉妒、竞争、我慢、邪命等各种各样菩提心的染污。


4.结语

无着贤论师讲:“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诚可笑,故于三有无希求,守护净戒佛子行。”佛子要承办自他二利的基础就是守持戒律,有戒就能防非止恶、守护清净发心、摄持菩萨心戒的根本要诀和方法。以净戒的摄持和功德,能使自己在正法意乐、利他的广大发心中无有退失。

第四世班禅大师说“别解菩萨密戒诸遮制,纵使命难因缘亦不舍”,三种戒律所有遮止、防范的内容,纵遇命难因缘亦不舍,这样才能获得清净圆满的持戒波罗蜜多,获无上加持。

以上是针对持戒度给大家做的一些补充学习。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戒律、戒律的重要性、持戒的功德以及不持戒的过患,在强烈的意念摄持下,要认识菩萨戒的重要性。菩萨戒是以别解脱戒为基础,同时摄持对一切众生的善心善行,行持饶益众生、利他无我的无私行为。

要思维以上的每一个内容,熟练后运用到每天的生活和学习中,要日日有法学、日日有法观。观修最主要的就是串习。方法教给大家了,最重要的还是实践。修行来不得半点虚假,完全要靠自己长期的历练获得体会和觉悟。

一顿饭吃不成胖子。就像先要学会怎么做饭才能吃饭,然后每天要做、要享用,才能滋养身体。否则会饿死。同理,没有对正法的长期串习,法身慧命也会被饿死。自己要通过强制、快速、窍诀、归纳、引导的方便,了解、接受并观修这些法义。

法义一定要融入日常修行生活中。如果没有天天修,哪怕每天很短的修法时间都没有,在遇到大的心理创伤、痛苦磨难、心烦意乱时,作为已经接触佛法的人,却不能拿起佛法来对治是很可惜的。

修行人一定要正视轮回中的生老病死,要知道如何运用法面对生活境遇和一切业报。要改善自己的命运,帮助自己和众生走出困境,这才是法融入于心的征象。法应成为断烦恼的宝剑,是自己拥有,不是书本上的或他人的。只有变成自己的,法和自心融为无别一体,才能利人利己,得到法的最大利益。

有的道友说:我学完了,怎么什么都忘记了?忘记了也没关系,说明你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串习。要感受到自心与法的距离。

修 行 次 第(璀璨日

01,打坐观修入门指南    答疑|打坐观修入门 

02,成熟法器1                   答疑|成熟法器(1) 

03,成熟法器2                 答疑|成熟法器(2) 

04,发心正行                   答疑|发心正行 

05,布施度          

06,持戒度                       答疑|持戒度 

07,安忍度                       答疑|安忍度 

08,精进度                       答疑|精进度 

09,静虑度                       答疑|静虑度 

10,自他交换                   答疑|自他相换 

11,观修人无我              答疑|观修人无我 

12,观修法无我              答疑|观修法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