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修 人 无 我

答疑|观修人无我 


五蕴假合--观修人无我,法师答疑.mp3

五蕴假合——观修人无我,走出自我的圈套

实修引导(十一)


一、身要

首先观察自己身语意三门,通过毗卢七法坐式、排垢气等语言方便令心宁静,远离外在的干扰,静下来聆听法义。初学者不必过分注重坐式,重要的是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让自己静下来,远离手机等各种干扰,能静静地思维法义。

二、意要

观想前方虚空中真实明现极为庄严宽广的莲花宝座,宝座上是具德大恩上师,外显为相好庄严的释迦牟尼佛,身着比丘三衣清净相,内在充满无量无边的智悲力功德。佛陀左手持钵,右手结印,钵中充满无漏智慧甘露,结金刚跏趺而坐,普放佛光,照耀世间一切有情。

在圆满所依对境前,观想佛陀一切身、语、意、功德、事业、无量无边的加持融入自己及无边众生的相续,以此遣除一切有情的病苦魔障、分别扰乱及种种内心忧恼,能真正安住于三门安然寂静的状态。佛陀以慈悲眼注视着众生,并幻化身在无量无边的刹土中利益有情,佛陀的周围有无量菩萨海会众眷,所谓“一佛住世,千佛护持”。

接着观想佛陀、菩萨及传承祖师心中有灭道二谛的法宝,佛陀周围围绕着小乘、大乘圣者僧众的僧宝;自己后方是今世乃至多生累劫中的大恩父母、冤亲债主和无量无边的轮回有情;在明观殊胜皈依对境前,虔诚地忆念:导师佛陀是我们的皈依处,法是皈依处,僧是皈依处。

前面十次课程通过行持六度万行了解菩提心的功德利益,自相续渐渐成熟,引发了对菩提心的好乐心。以菩提心为引导,做任何事都要想:我不只是为自已,而是利益一切有情,愿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因此,在每一座修法中,都要发愿:愿自他有情相续中都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

因为无明愚痴,众生不断产生各种妄想,被生活所迫、忧虑所恼,内心充满苦集二谛的自性。不管是外表光鲜的人,还是饮食无忧的旁生,内心的忧恼从未止息。这样体会众生苦,自己会心生不忍,由衷生起欲救拔众生的慈悲心。

三、语要

在上念三宝功德、下缘众生悲心的意乐中至诚发愿:如今自己得到了暇满人身,必须利他,为圆满利他必须成佛,所以要发起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带领众生积资净障,修学智慧度。从今起趋入菩提正果,成就智慧度的资粮和功德。由此念诵皈依和发心偈颂:

虚空界中遍满虚空者,上师本尊空行诸会众,

诸佛正法以及圣僧前,我与六道众生敬皈依。

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悟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

2.正行

  2.1分析科判

实修法引导分四个科判,前两个课判“入者所依补特伽罗”、“能入意乐”己经学完了,现在学习“如何趋入行为”。六度就是舍施心的布施度、断除心的持戒度、不恼心的安忍度、欢喜心的精进度、不散心的静虑度、辨别法的智慧度,六度能满足众生世出世间的一切所愿。

《经观庄严论》中说,六度归纳于三学,成就暂时增上生、究竟决定胜的利乐,能圆满自他众生的一切愿望。依靠前前度的学修逐渐成熟相续后,现在进入智慧度的引导——取舍的道理。

不知取舍,内心就会茫然无措,犹如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要去往何处;如果选择错误就会与目的地背道而驰,越来越远。前五度为盲,第六度为导。《大智度论》、《入中论》等经典再三强调了智慧度的重要。

真正生起智慧,必须了知世俗谛和胜义谛,了达“人无我”与“法无我”。世俗谛和胜义谛包含了轮涅一切法,要想了悟二谛真相,就要趋入无我的修行。了解真相就不再被自我的烦恼困缚、被我执欺骗,自己会获得真正的洒脱自在。

我们首先学习“人无我”,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法无我”,即直接证悟法界智慧的内容。届时将会对身受心法四念住以及轮回中的一切法进行观察和抉择,通过显现分来了达世俗的真相。诚如帝洛巴尊者说:“离开显现,无法证悟胜义实相。”显现称为妙有,《心经》云:“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没有离开显现色法的空性,这就是真空妙有、空不碍有、有不障空的本性,也是告诉我们“修行离不开生活”。

如果通过世俗生活的显现能认识修行,知道修行的方向,将修行融入生活,这就是生活佛教的持有者。如果生活与佛法背道而驰,会活得非常疲惫、痛苦、压抑,处处碰壁。

认清万法实相的智慧不仅能引导我们走向出世间的安乐涅槃,也能让我们在世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遇到任何处境都能善加辨别、取舍,了知暂时与究竟的差别,历练心智,不被世俗迷网所困。真正像六祖慧能大师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能福慧双修,最终会证悟二谛的实相,现前色法二身的究竟果位。愿大家在智慧度的学习中都能得受寂天菩萨和华智仁波切的加持,在殊胜传承上师的摄受中得到正法利益,开启觉性智慧。

2.2“我”存在吗?

观察人无我,就是观察自己。比如当你敲门时,人家问谁啊,你会回答“是我”;有人问这个东西是谁的,主人会说“是我的”。美国调查学家发现,人们每天所说的话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我”,不管打电话、发短信还是思考问题,“我”一直迸出来。

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一直围绕着“我”去努力,希望“我”快乐、幸福,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如寂天菩萨说的:“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人们不知如何寻找真正的解脱道,一生被“我”束缚,变成“我”的奴隶,辛苦地为“我”付出。“我”想要房屋,就背负上几十年的房贷;“我”想品尝山珍海味,就想法设法地去满足。

但我们是否思考过:短短的一生到底是谁在享受?谁是快乐的拥有者?看看周围,即便是有财富、有地位的成功者也不会真正快乐满足,经常发出高处不胜寒的感慨。满足了“我”的所有欲望,就真能获得快乐吗?

外道的数论派、胜论派抉择了五花八门的“我”。数论派里有一个“神我”,认为它可享受万事万物,主物为了神我创造出整个世间、山河大地。主物到底是有情法还是无情法?按照他们的观点,主物应该是无情法。

无情法为什么能被有情法所转、被有情控制主宰?真正观察就会发现,万法都归于内心。如何调伏内心、从而主宰自己的一切境遇?佛经中说,凡夫是心随境转,圣者是境随心转。凡夫无法控制自己的心念,对悦意的对境生贪,对不悦意的对境生嗔,在执著烦恼中苦苦挣扎,不知如何获得自由。

大自天派认为,大自天创造了万事万物,只要向他祈祷,他就会让人们快乐,消除原罪,解脱升天。如果命运真的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还有什么必要修行、努力读书、辛苦工作?岂不都是枉然?所以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简直是“愚民政策”。

不管是古印度的各种哲学、外道派系认为的“我”,还是普通人固执己见地认为这个身心合一的“我”,到底有没有一个实质性的本体呢?

如果真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我”,那我们可以去准备“我”想拥有的一切,为“我”当牛做马、成为奴隶都心甘情愿;如果“我”压根不存在,只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是一个捏造的假相,那我们为“我”劳累一生岂不太过冤枉?


2.3了解空性——“人无我”

2.3.1现代科学对空性的探索

“无我”就是一种空性。现代科学对空性的探索有不同层次,佛教中大乘、小乘对空性也有不同的见解。

小乘佛教认为,器世界的一切不可能无中生有,必须有一个最小的组成单位——极微,它是实有存在的色法。整个物质世界因极微而空,而极微本身却不空。物质世界没有实体,是无数极微的聚合。此观点跟现代物理学的观点非常相似。十九世纪观察组成物质最小的单位是分子,二十世纪最小物质单位的是原子、原子核,后来观察到电子、中子、质子,近年讲到夸克、亚夸克和磁场等。

人们有一种固有观念:如果没有大地的依托,我们岂不是进入太空?科学研究发现了地心引力,告诉我们:有一种引力存在,所以我们不会飘进太空。量子物理学讲,其实每个人都在无尽地下堕,只不过下面没有一个能摔死的承托,因此我们不会感受摔伤和恐惧。

小乘的观点与现代科学非常接近,也成为接引科学家们进入佛教内道的阶梯或桥梁。大乘佛教讲得更为透彻和直接,认为只要懂得“缘起性空”,解释万法显现就没有任何困难。人们以为显现是实有,而《入中论》云:“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正因为万法的本体是空性、没有一个实有,才会有事物的变化、聚合和显现,才会有千变万化的事物出现。如果诸法实有,则任何一法都无法现前。

“诸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诸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用很长的篇幅抉择了只有在空性中万法才能显现。如果一切实有,就像凝住的固体,那么嘴巴无法动弹,眼睛也无法眨动,甚至都不能呼吸……人们就像木头人一样。人体不会有新陈代谢,外面也没有春夏秋冬及各种空间、物质的变化。

爱因斯坦曾说:“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来自于人类的错觉。”这句话跟佛教“万法以分别念而现前”的观点如出一辙。实有的法不可能存在;因缘聚集时显现,因缘消散时结束,这就是万法在空性中如梦如幻的显现之理。

科学家们绞尽脑汁的研究只抉择了物质的一定空性,例如量子物理学家讲到的隧穿效应,他们对于空性的了解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果能真正了解大乘缘起性空的道理,证悟人无我与法无我,则一切都能在幻化中任运自在。

《鸠摩罗什大师传记》记载,鸠摩罗什大师有一位小乘师父叫磐头达多,对大师的恩德非常大。大师在龟兹国翻译大乘经典,因为智慧非凡,通达了大乘殊胜意义,很想为师父解说什么是大乘空性。不久磐头达多来到龟兹国,大师为他讲解《德女请问经》。磐头达多不能接受大乘观点,不同意“法无我”,也不同意“人无我”大于“法无我”。大师用了种种比喻,深入浅出地剖析,终于说服了师父。磐头达多赞叹道:“我是和尚小乘的师父,和尚是我大乘的师父。”两人互为师徒,留下一段佳话。

大小乘在抉择空性意义和认知层次上有很大差别。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如海水虽饮一口,亦不能说未饮海,如是法之别相我,已见无我许证空。犹如海水饮一口,所有海水未进腹,一切所知之自性,尚未证悟为空性,是故承许二无我,尚未圆满证悟也。”声闻缘觉证悟的空性就像牛蹄迹中的水一般。虽然不能说他们没有饮海水,但只饮了一口;大乘圆满的空性则如同饮了整个海水。但二者共同承许:无我空性是砍断无明分别的锐利宝剑,是解脱轮回最有力的武器。没有无我空性的基础,就无法证得自在解脱、无烦无恼的清静实相。


2.3.2空性的价值

佛陀说:汝等比丘,要像纯金经过十六次提炼一般,再三观察我所说的空性教言。佛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中最精华的内容就是抉择万法无我空性。佛陀以一大事因缘降世转法轮,就是为了给众生开示、使众生悟入诸法的本来面目。

《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众生因无明障蔽,从未见过事物的真相,一直被假相蒙蔽,落入各种成见中,无法觉知事物的本来面目。所有造作不仅出现美丑、粗劣等层次差别,也在极微细的概念层次上不断运作。

众生因为没有证悟空性,整天奔波忙碌,患得患失,世间的许多现象令人心生悲悯。人生几十年一晃而过,倘若一味耽着无意义之事,只能徒增恶业,临死时谁又能救度自己?未来比今生更漫长,只要没有获得究竟解脱,就有无尽的轮回、周而复始的六道等着自己。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证悟空性,不再被“我”束缚。


  2.3.3空性的误区

误解一:

很多人认为空就是一无所有,像瓶子里没有水、房间里没有人。这种误解情有可原,空性以凡夫的分别妄想很难揣测。罗睺罗尊者在《般若经》中说:“无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般若空性是三世佛母,不可言说、不可思议,唯是圣者各别自证智的行境。

即便是证悟了法界的圣者菩萨也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述完整,何况凡夫对每一个字或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解。在理解空性时,文字一方面起到助缘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了障碍。“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果执著于文字表述不能超越,就会被束缚。

空性在英文中被翻译为emptiness,所以人们自然理解为空就是没有,是不存在的。这仅是相似表达,会让学法不深的人产生误解。今天我们有幸了解真正的空性,要知道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与显现的双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才是真正的空性。

误解二:

上师仁波切曾说:“你们很多人禅修成为摩诃衍的弟子了。”摩诃衍最开始弘扬大乘禅宗时说:“不思善,不思恶,这个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好像跟六祖惠能大师教诫的一模一样,可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在初学者的境界中,什么都不执著容易落入单空的边。

一些刚入佛门的人特别重视因果、十善业道的修行,听到这样的道理时就会非常恐惧:难道放生、念咒、诵经拜佛都没功德了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些学禅者认为:既然万法皆空就不必再执著,一切善行都不用做,因为善行也是一种执著;铁链、金链都能捆缚你,证悟法界实相时所有的链子都要解掉,所以善行也应断除。

佛陀涅槃前曾说:“我未曾说过一次法,也未曾度过一个人。”有些初学者看到这句话吓得不得了:佛陀没有说过法、没有度过人,那三藏十二部是怎么回事?是不是都是伪经,骗人的?

产生这些误解的原因是不了解空性,没有分清二谛。认为名言中不用断恶行善、积资净障,这种想法大错特错。虽然在胜义中万法皆空,但在证得这种境界前必须取舍因果、行持善法。中观论师说:你平时是用头还是用脚走路?如果能用头走路,不用吃饭、不用喝水,可穿墙而过、飞檐走壁,说明你有一定境界,不积资净障也行。

在凡夫的境界中一切都是执著。所以对初学者而言,首先要执著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了这种执著才能走上解脱道,推翻我执。就像用香皂洗脸,虽然最后连香皂也要冲洗干净,但香皂的功能就是洗净污垢。同样,凡夫需要对二谛、二资有一定的执著,以这种执著最终可推翻所有执著。麦彭仁波切说:“以空执著打破有执著,以双运执著打破空执著。”最后我们通过空性、双运、离戏和等性——中观的四步境界证得万法实相。


  2.3.4空性并非为“无”,而是如来藏

如果一切都是实有的空性,那我们的起心动念、佛陀的庄严功德从何而起?空并非什么都没有,它有明清的部分,这就是如来藏的功能。如来藏的见解非常甚深,是佛陀第三转法轮的主要内容,这方面可参阅《宝性论》、《如来藏经》、《大幻化网》、《喜金刚》等经典。第三转法轮中有专门阐述如来藏法性的十部了义经典,如《涅槃经》、《如来藏经》等。

以窍诀的方式分析,不管是外在器世界还是内在心识,本体皆为空性,都是“无我”之理,这就是第二转法轮的教义;本体空性的同时显现不灭——有明清部分,这就是第三转法轮讲到的“光明”。

万法的本体不单单是空也不单单是明,而是明空双运,其本来面目无法用语言表述,也不能用分别念了解。就像小小的测量仪无法测量整个宇宙,小鸟的翅膀无法丈量无尽的虚空。

要想真正了达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必须实修实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圣者证悟各别自证智的境界后都有不同的感触和认知,有的哈哈大笑,因为获得了欢喜地;有的痛哭流涕,因为终于了悟到万法实相,想到生生世世被“我执”困缚,悔羞不已。总之,必须自己去实修体悟。


  2.3.5空性是“无二”或“无分别”

空性不是某种坚固存在的物体,不是空无所有或虚空,也不是把一切现象消失后遗留的空间当成空性。消失表示原来有东西存在,后来不存在,是一种从有到无的过程,但这不是空性。空性是本来就不存在什么,没有二元对立,不是从有到无或从无到有,空性本身即如梦如幻。

一个以自我为本位的人,永远会掉入二元对立的极端,看任何事物会自动形成美丑好坏等判断和认知,并相信这些性质天生就存在于一切物质中。只有认知真相后才会放弃所有的戏论执著,体验空性。

认识空性,必须知道所有的标签和二元对立都是假的。事物并不是依照你所标示的存在,是本来了不可得的境界。“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这就是空性。


  2.3.6米拉日巴尊者与弟子惹琼巴的故事

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惹琼巴要到印度去研习空性法门,米拉日巴尊者告诉他不必去,所有的窍决师父己经传授给他了,关键要修行。如果不修行,即便在外面寻找多年,走遍世界各地也没用。惹琼巴想:印度是佛法的发源地,那里必有最纯正、最殊胜的法脉。还是前往了。后来惹琼巴求法圆满,得到了他所希求的一切善法,自满而归。

惹琼巴学成回藏后,米拉日巴尊者去迎接他。二人见面时,尊者对惹琼巴态度很一般。惹琼巴有点不高兴,想:如果换一位上师,我此番从印度归来,一定会对我作盛大的迎接和款待。但我这位上师自己都这样褛衣敝食,哪里还谈得到款待我呢?我从印度学了这么多密乘大法,不应再以苦行方式来修习菩提道了,应该以享受欲乐的方法去修行!他一边想一边生起傲慢心。

尊者知道他心中的邪念,这时路边正好有一根牛角,尊者就让惹琼巴捡起来。惹琼巴心想:俗话说嗔心比老狗还狠、贪心比老丐还大,用这个话形容他真是恰到好处。尊者说:“捡起这样的东西,还不至于增长贪念,不久也许会用得着它。”说着尊者就捡起牛角。

他们继续赶路,来到巴姆巴塘的草原中央,这个地方非常空旷,连一个老鼠藏身的地方都没有。这时,本来万里无云的天空忽然密布乌云,冰雹狂袭而下。惹琼巴无处躲避,只能用手紧紧抱着头。过了一会儿冰雹小了,惹琼巴四下张望,却不见尊者。

后来他看见放在地上的牛角,从牛角中传出尊者的声音。惹琼巴想拾起牛角,可无论怎样用力都拿不起来。于是他俯下身子向牛角里看,只见尊者正坐在牛角里。牛角并没有变大,尊者也没有变小。尊者还对惹琼巴唱了一首道歌,大意是:你不是了解无二空性吗?那你就快进来呀!牛角里的空间对于任何了解无二空性的人来说都大得很呐!惹琼巴尝试着钻进去,可是费了半天劲,连头和手都不进去。这时他才明白上师的功德不可思议,相续中的傲慢才被摧毁。

对于认识实相的圣者来说,一切时间空间都是假相。当证悟无二空性时自然一能容多、多能包一,“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的境界也会显现。

惹琼巴虽然了解“无二”,但没有实修实证并对上师生起傲慢,所以牛角那么小,他怎么进得去?对尊者身体没有变小、牛角也没有变大,二者如何互容的二元难题自然无法解决。

日常生活中,成人无法看见小孩子奇幻的天地,因为缺乏孩童的赤子心。同样,当我们完全陷入二元对立时,只能看见自己对实相的成见,无法体悟实相的不可思议和任运自成。

空性就是因缘相依的真理,一切事物都依靠种种因缘假合而存在。例如左和右相互观待,无有实质,这些都表明了空性。凡夫只看到无常、痛苦、变异和观待,却没有捅破窗户纸看明白背后都是空性在操控一切。

没有独立存在的左,也没有独立存在的右。如果右能独立存在,就不应以左为参考点。同样,没有不需要客体的主体或不需要他人的自已。存在和不存在是互相依赖,没有所谓的“真正存在”,也没有“真正的不存在”,一切都是假相。

空性超越了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四种极端,超越了一切二元对立的执著,展示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实相境界。

我们非常渴望见到实相,想获得轻松自在,走出“我执”的圈套,认识“未生时谁是我,生我后我是谁”。下面就具体来认识什么是“无我”。


  2.4引入“人无我”与“法无我”的概念

  2.4.1人我

世俗人简单地认为:人是由精神和肉体构成。佛教把精神和肉体分解为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人我就是对五蕴的先天性执著。

哲学家说,人生下来时握紧拳头,说明人们为了“我”想要抓住一切。人们一生都在追逐、奔波、忙碌,从小到大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为“我”服务的脚步。我们不会把房子、汽车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等外物当作“我”。当地震等自然灾害摧毁了外在的房子汽车时,只要“我”还在,就还有机会追求幸福,就会庆幸:还好,“我”还有希望。因此,普通人只认为精神和肉体是“我”。


2.4.2无我

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一个常住、独立、自在、主宰的实体或自性(我)。佛法把万事万物分为有情和无情两类,归纳起来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

“人无我”指“我”依赖五蕴假立,因缘离散则五蕴灭尽,无有实体可得。从有情自体的“人我”抉择了不可得,是空性的意义。“法无我”是从世间万法来进行抉择,万法都是因缘生、因缘灭,无有实体可得。


  2.5运用七相理论抉择“人无我”

  2.5.1“七相木车因”

最早观察“人无我”的是龙树菩萨,他在《中观根本慧论》中讲到五种逻辑推理;后来月称论师又加上两种作为补充,一共有七种推理,即“七相木车因”。

木车是古代牛马拉的交通工具,以前没有汽车、火车、飞机,所以以木车为喻。木车是一种零件的积聚,这种构造方式与人非常相似。木车和汽车一样,由配件组合形成一个有功能的整体;同样,有情的色身也是由皮肤、骨骼、肌肉、液体等“配件”组合在一起。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人像一部机器,这样一个整体,人们认为是“我”。

“因”是逻辑、道理的意思,用七相理论来抉择“人无我”,就是运用观察七种木车的道理来抉择人我和五蕴的关系,最后了解人我了不可得。《入中论》云:“如车不许异支分,亦非不异非有支,不依支分非支依,非唯集聚复非形。”车不承许相异于它的支分,二者也并非一体,车不是具有支分,不是依赖于支分,也不成为支分的依赖处,能依与所依都不成立。所以没有一些零件积集起来的一个实有的车。

一、车与支分异体

除了车轮、引擎、钢板等支分外,没有实有的车,人们只是把一些零件组合成的整体起名叫做“车”。同样,人们不会执著外在的瓶子、柱子、山河大地为我,而是执著身体为我。身体由五大(地水火风空)、六识聚和色受想行识五蕴组成,五蕴和我并非是别别相依的他体,除了五蕴以外,没有一个独立、可执著为“我”的事物。在五蕴外找不到我。

二、车与支分一体

人们未经观察时会认为五蕴就是我,不假思索地把我和五蕴连在一起。有人喊我的名字时五蕴马上运作,高高举起手或大声应答,说明五蕴和我紧密相连。

五蕴有色受想行识五个法,如同身体由头目手足等各个支分构成,那么这些支分是不是我?五蕴是一个多分的积聚,而我只有一个,我们执著有一个不可分割、实有自性自在的我,因此,我与五蕴不可能是一体。就像车和零件一样,零件数量众多,车只有一辆,所以车和零件并不是无二无别的一体,二者在体性上完全对立矛盾。

三、车具有支分

具有关系最早是古印度外道哲学的观点,他们承许各自的一性具有和他性具有。我拥有房子,我跟房子是他体,这叫他性具有;柱子有柱子的红色,红色在柱子上,二者是同一本体,叫一性具有。在因明中这叫相属。

如果车和支分是具有关系,二者要么是一性具有,要么是他性具有。通过前面的分析,一性和他性都不成立,车跟支分不可能是一体,也不可能是他体。同样,我跟五蕴不可能是一体,也不可能是他体。所以一性具有和他性具有都不成立。如果两个事物的关系属性不成立,那么二者间的关联和互相功能信息所起的作用也不能成立。

  四、车依于支分

车依赖于支分,那么车变成能依,支分变成所依。

  五、支分依于车

支分依赖于车,支分变成能依,车变成所依。

能依和所依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就像小鸟住在树上,小鸟是能依,树是所依;我们生存于地球上,我们是能依,地球是所依。能依跟所依必然是他体,因为他体才能相互依靠、依赖,才能相互起作用。前面分析了他体不成立,因此,由他体而安立的能依所依也就不攻自破。

六、车是支分积聚

积聚就像搭积木,把各种零件堆放在一起,那这些堆积起来的零件是不是车呢?汽车回收厂的废旧零件堆积起来有山那么高,它们也是一种积聚,却没人执著为车。因此,五蕴的积聚并不是我,它必须是一种有机组合,每个零件有其固定的位置,如果乱套,就像尸陀林里横七竖八堆在一起的骨骸,没人会执著是我。

七、车是支分形状

无序的形状积聚不可能是车,合理的积聚是不是车?聚集起来的车是整体的形状还是部分形状?支分积聚在一起我们把它安立为车,但每个支分都有各自的形状:引擎有引擎的形状,方向盘有方向盘的形状,轮胎有轮胎的形状,车架、座位也有不同的形状,每一个单独的形状不是车的形状,每一个零件也不是车。既然零件不是车,组合起来又怎么是车呢?

整体就是假有——把各个零件堆积起来的假相。用绳子把念珠串起来,看似一个整体,实际是由一颗颗珠子积聚而成,形状只是假立。例如军队和僧团,除了单独的个体外没有独立实有的本性,这样的聚合是假性物质。由此可知,整体的形状只是个体的有机结合,即便认为“我”也只是假立,不可能存在实有。

  2.5.2“七相木车因”的意义

“七相木车因”属于中观九大因里“离一多因”,通过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道理,可非常清晰地观察到:五蕴和我不可能是一体,不可能是他体,不可能是具有,不可能是能依所依,不可能是积聚,不可能是形状。所以,寻遍全身上下,原来认为实有的“我”到底在哪儿呢?

《大般涅槃经》云:“众生我者即是五阴,离阴外,更无别我。”五阴就是五蕴,众生在五蕴和合上执著有一个“我”,然而离开五蕴和合,哪里有“我”呢?众生在五蕴的聚合体上安立了一个假名,就像我们把车的零件聚合体安立为车。

如果把事物的固有名称打破,把猪叫做狗、把狗叫做牦牛、把车叫做猪,我们会发现名字只是一个称呼,你可以把它安立为车,也可以安立为木马、铁鸟等等,它只起到名言的功用而已。“譬如茎、叶、须、台,合为莲花。离是外,更无别花,众生亦复如是。”众生就是这样执著,把花草树木的聚合执著为森林,把枝叶花果执著为树,在积聚中抉择它的整体,这完全都是假相。

通过观察就会明白“如来法身,无边无碍、不生不灭。得八自在,是名为我,众生真实无如是我”的道理。“我”就是安立的假名,是虚妄分别和执著,实际分析时了不可得。


  2.6“人无我”的修法

观修是以理论为基础,通过再三琢磨、串习,是咀嚼和消化、引发思所生慧的过程。佛陀说,没有修就无法有证,证果依修而得,修就是训练。


2.6.1首先观察

首先观察“我”是精神还是肉体,或是二者的综合体?观察时发现,“我”不可能只是单一的精神或肉体,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是一个综合体。

再进一步观察:什么叫综合体?能不能在汽车上找到一个综合体?由零件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只是一个假体,没有实体可得。组装前后每一个配件都没有变化,方向盘原来是圆的,不会因为组装后就变成三角形;各个零件在组装前后数量没有增减、形状没有改变,把这些零件拆下来,在每一个零件上也找不到一个综合体。由此可知,综合体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是引我们入迷途的根源。


  2.6.2通过前面抉择七相理论的思维观修

  一、依次分解观察

  抉择我与五蕴,或我与肉体和精神非一体。

(一)、首先观察肉体:

  我们引用《入行论》颂词做实修体证引导,对肉体进行分解观察。如云:“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非涎非鼻涕,非脓非黄水,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肉与皮非我,脉气热非我,百窍亦复然。”

对身体里的每个器官进行观察,到底有没有一个我的本性?到底哪里是我?佛教有一个“破灶堕和尚”的故事。一个鬼附在破灶里,把灶执著为我,以灶为身,使灶显灵,当地很多人供养它,祈求解决各种问题。鬼因为贪心,好食血腥物,只要供养就大显神通。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杀羊宰猪供养破灶。慧安国师的弟子路过此地,看到人们如此愚痴,大肆杀生,全是附在灶上的鬼贪心所致。大师生起悲心,拿起禅杖在灶上敲了三下,说:“此灶只是泥瓦合和,圣从何来?灵从何起?为什么因此烹宰物命?”

鬼当下大彻大悟,思维灶只是泥土假合相,根本没有我,却把它执著为我,因别人的供养或喜或悲,这岂不是颠倒?鬼明白了假合无我的道理,灶马上坍塌,它现身并顶礼禅师:“我本此庙的一个灶神,久受业报,今日蒙法师说无生法门得脱此处,生于天界,特来致谢。”鬼当下获得解脱。

《入中论》云:“因有无明故,而有我我所。”众生因无明而生起种种执著,即便是灶也执著为我,不肯放手。鬼依靠无我法门,如理禅定思维,最终破灶获得超脱。人比鬼堪为法器,鬼属于三恶道,是无暇众生,人类有闲暇修习佛法,如果如理思维,不会比鬼差。关键看自己对无我法门是否有好乐心和欢喜心,如果非常欢喜,一直沉浸其中不断思维,肯定会得受大利益。

有些人看电视连续剧时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甚至从早到晚、废寝忘食,不到剧终绝不罢休。如果以这种精神来思维空性,一心要弄明白什么是无我,一定会获得大利益。印光大师说:“佛念若如情念,成佛有余。”如果念佛就像念自己的情人、父母和家人一样,成佛绰绰有余。

下面这个公案也能让大家体会和认识无我的道理。一个人去远方,晚上住在一间空房子里。半夜,一个鬼扛着一个死人走进来。后面又来一个鬼,追着前面那个鬼怒骂:“这个死人是我的,你为什么把他扛来了?”两个鬼各自抓住死人的手争夺不休,抬头看到前面有个人,就说:“你来评判,这个死人到底是谁的?”此人思来想去:二鬼力气如此大,如果我照实说的话,后面的鬼会伤害我;胡说的话前面的鬼也饶不了我。两者都是死,还是实话实说为好。于是说道:“是前面的鬼扛进来的。”后面的鬼大怒,抓住他的手臂拔下来扔在地上。前面的鬼看到此人为自己说实话而遭到伤害,心想一定要帮助他,就把死人的一只手臂给他补上。就这样,不管后面的鬼把他哪里挖掉,前面的鬼就用死人相同的部位进行填充。

这个人想:父母生的身子被后面的恶鬼破坏了,前面的鬼用死人的身体给我补上,这个身体还是不是我?我到底是谁?他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早上他来到一个国家,见到许多僧侣,就向他们请教自己的身体到底是有还是无?僧侣们问:“你是什么人?”他说:“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人还是鬼。”把昨晚的经历说了一番。众僧给他宣说了无我的道理,以此因缘他当下悟道。

世尊对僧众开示:身体不是灵魂,如果它是灵魂就不会受苦。既然身体不是灵魂,就一定会感受苦痛;而人也不可自由支配身体,色受想行识都是如此。身体的本质是无常、痛苦的,就是轮回的自性。诸法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这就是三法印。

以七相木车因对这个公案进行思维就会明白:无休无止的轮回都来源于对自我假相的执著。我们把集聚的假体认为是我,分解后发现根本没有我的本性。所谓的我只不过是一种假合,身体的某一部分并不能代表我。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曾看到一个无头人,他可快速编织草鞋,甚至生儿育女;有一只无头鸡活了很长时间。可见,身体的某一部分缺失并不影响我的存在,所以身体并不是我。

(二)、再看精神上能否找到“我”呢?——六识皆非我

即然肉体不是我,精神是不是我呢?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本体上,有没有一个我存在?眼睛看不到精神,耳朵听不到精神,只有精神自己能看到自己。但精神是一刹那一刹那不断生灭的本性,就像电影胶片,每秒钟有24帧画面通过镜头,每一帧都是分开的,只是由于时间特别短,肉眼根本分不清每一帧图像的变化,所以看起来电影上的画面和实际生活中一模一样。

计算机荧幕每秒至少有50次扫描,因为速度特别快,肉眼觉察不到变化,于是便产生幻觉,认为它是静止的。以同样的方式推理,精神的本质就是不断地生灭,即便是眼前这一刹那,当下就发生了变化,根本了不可得。

穿越是怎么回事?你能吗?

如果过去仍然存在于某一时空中,我们就可穿越到任何一个朝代。然而穿越只是一种假想,过去不会一直存在,就像昨天无法重来,世上没有后悔药,唯有把握当下。

现在的这一刻,一刹那后也会烟消云散。尚未发生的刹那,未发生时不存在,发生的当下显现了,显现的当下也灭掉了。就像演员正在表演,只要他一举手、一投足,前一个动作马上就消失了。

结论:所谓的我和我的精神只是一刹那,没有实有的连续性。虽然人们会执著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我都是我,抉择三世因果时也会认为不断流转轮回的是我,然而这些只是一个刹那一个刹那的连续性,是分别念把它们集聚在一起的假合体。除了每一个刹那外没有任何实体,就连当下这一刹那也不存在。当你静心观察时它早已流失,任何一刹那的东西都抓不住。

不管是外在物质世界还是内在的精神世界,从分解的角度——过去、现在、未来任何时间上观察,都没有一刹那的实体可得。此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甚至是前所未有的开明——一切都是虚无、假相,只因长期不断地串习实有,执著根深蒂固,才让我们忘记了万法都是假的。


二、第二种观察方法

下面观察七相木车因积聚形状的内容,进一步体验空性的道理。这种体验不仅是大脑的思维,更要沉积于内心,产生深刻的认识,通过反复琢磨、串习让无我空性成为最熟悉的认知,由此才能打破我执,获得解脱涅槃。

(一)、就肉体而言,可分成多个部分

四肢、躯干、头都是我的身体,身体可分成多个部分,我却只有一个,因此,我不是身体。

(二)、抉择我和五蕴非异体

异体指别别对立、别别分开。除了肉体,并没有一个单独的我。

  (三)、抉择我并非依止于五蕴

我是否像人坐在车里一样依止于五蕴呢?经书里将这种依止比作“狮子坐在森林中”,我是否坐在五蕴中被隐藏了?没有。除了精神和肉体外根本找不到一个我。

(四)、抉择五蕴并非依止于我

佛经中将这种依止喻为“山上生长的树木依靠山而存在”,就像在大地上盖楼房,五蕴是否依止我而存在呢?也不是。前面分析了根本没有实体的我,所依止的大地不存在,楼房也如空中楼阁,了不可得。五蕴只是一个假合的集聚,所依处了不可得,所依性自然也不存在。

(五)、抉择五蕴与我相互并不具备 

如果二者具有关系,是一体具有还是他体具有?我手里拿著书,我和书是他体,这叫他体具有;书具有颜色、属性,二者是一体,这叫一体具有。是我具备五蕴,还是五蕴具备我呢?都不是。如果是一体具有,说明有一个单独的我存在,五蕴只是其中一部分。

如果我和五蕴是他体具有,也不成立。前面分析了我跟五蕴的他体性了不可得,不具他体性。二者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既不是相互依止也不是相互具备。

(六)、抉择人体的总形不是我

有没有一个聚集在一起的形状是我呢?没有。我并不依止于身体的某一部分而存在。有些残疾人缺少双腿,但我执并没有减少;出家人把头发剃光,但我执未必减少,如果不通过修行断除烦恼,即便外相变了,也只是凡夫的相续。因此,我只是执著、妄想和分别。

(七)、抉择它们的组合体(综合体)不是“我”。

人们认为共同的形状是我,头的形状,脚的形状,手的形状……集聚在一起就是我。通过分析这也是一种假合。一堆铁组装成汽车,血肉骨骼组合起来成为人,这些只是假象。灶神都能把炉灶执著为我,所以根本没有实有的依处。只要有分别执著,就能把任何事物执著为我,一直被我束缚。了知这些道理,就会发现自己一生辛苦努力为我奔波全都是枉然,彻头彻尾的虚幻。

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个特别聪明可爱的小孩叫巴雷,有一次他父亲外出办事,就把巴雷托付给一位仙人照看。后来巴雷不小心走丢了,仙人非常厉害,就用咒语变幻出一个跟巴雷一模一样的小孩。父亲回来后不知这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依旧对他特别疼爱。过了一段时间,真巴雷回来了,于是父亲就有了一真一幻两个孩子。仙人没把幻术解开,幻化的巴雷就一直存在。据说他活的时间非常长,死后像真人一样烧出白骨。

真人和假人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二者有差异,也只是幻化的技术层次有差别。我们现在执著五蕴是我,只是对当下这种和合假体产生的妄执。


2.6.3观修次第

2.6.3.1思维

告诉自己正在静下来观修空性,调整姿势和心态。初学者并非依照禅宗所讲的什么都不执著而安住,现阶段要有思维和感受的过程。摩诃衍有一个“睡眠成佛论”,后来被嘎玛拉西拉尊者驳斥,就是告诉我们,凡夫未达到一定境界前,睡眠只能增长愚痴,坐在那儿什么都不想,暂时会放松,但无法获得解脱。解脱需要智慧的觉悟——证悟无我。

接下来,在刚才的思维观察修中进一步深入观察无我的道理。


   2.6.3.2如何思维

我们在没有灯光的黑屋子里找不到任何东西,如果把灯打开还是找不到,说明屋子里根本就没有东西。同样,以智慧的灯光反复寻找诸法实相,就会发现我了不可得,说明真的无我。

要如此去思维体会我不存在,把心放下,安住在无我的心念中仔细感受。这种感受可持续几分钟,甚至一开始只过几秒钟就开始产生妄想。不用担心,要继续思维,以七相木车因观察我到底在哪里?是在眼睛上、手上,还是脚上?都没有。继续观察,然后沉寂下来,安住在无我的感受中,从一开始只有几秒钟慢慢延续到几分钟,仔细体验无我。这种方式更接近无我的观修和实证,成为对无我的初步认识和了解。

如果自己暂时能体会到一些无我,说明你己经有了小小的证悟。证悟的境界有大有小,我们常说,在大彻大悟前有“芝麻悟”、“花生悟”,相对于“西瓜悟”来说,这种体悟虽然很小,但也是非常重要的过程。

思维累了就让心静下来休息,不思善也不思恶。休息过后再进一步观察,得到我不存在的体会。在这种体会中安住,这就是一种无我的修证。

此时对无我的观察,犹如手中的庵摩罗果一样看得清清楚楚,它的颜色、形状都了然于心;或者像在明亮的地方看书,书上所有的内容都看得一清二楚。此时对于我存不存在,内心非常明确。


2.7无我空性的运用

2.7.1在实修中的运用

  一、遣除魔障

《大宝积经》云:“云何名得甘露灌洒?谓烦恼魔、蕴魔、天魔所不能损。纵于死时,虽有死魔,亦得自在不起死想。何以故?由彼正士,住于空性、无相、无愿,于一切法无所分别,不生不灭,不堕不起,不来不去不住,不染不净。”当我们真正安住于空性无相境界中就不会被四魔损害。

(一)、烦恼魔:指贪等烦恼,因为能恼害身心,所以叫作魔。

一位母亲非常爱执自己的儿子,后来儿子骑自行车出门,在三岔路口被车撞死,母亲陷在悲伤中不能自拔,结果精神失常,天天叫着儿子的名字,以为他还活着。因为母亲的爱执特别强烈,失去儿子时有撕心裂肺的痛苦,这种忧愁、悲苦紧紧抓着她的心,不得不感受烦恼魔的损恼。

世间的事业、钱财、权利都是如此,人一旦卷进去就会着魔,完全失去正常状态。有些修行人原本修行很好,后来却堕落了,就是过不了财色名利的关,一念耽着起,冤家就会乘虚而入。如果证悟空性,就不会被烦恼魔所扰。

(二)、蕴魔:指生死苦果,也就是生死苦因的五取蕴,此蕴盖覆真性,能夺慧命,是生死法,所以叫做魔。

心既知生死,参与了幻化生灭法,所以形成轮回。有因、有果、有流转,免不了被蕴魔所害。如果能了知一切皆空、本无生死、心不参与,就不会陷在错乱生死中,会摆脱蕴魔的损害。

(三)、天魔: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和他的眷属他化自在天的众生,因为这些魔众常常扰乱众人的修行,所以叫作魔。内心认为魔有自性,才会被魔干扰;如果了知魔众本空,心不参与其中,外魔自然消失。

《米拉日巴尊者传记》中讲,有一天尊者捡柴回到山洞,见洞中坐着五个恶魔。一个以说法的姿势坐在尊者的床上,两个看上去在听法,一个在旁边侍候,还有一个在翻看尊者的书。尊者觉得很稀奇,以为是山神,就唱了一首赞歌,五魔听完赞颂,不但没消退反而怒目圆睁,发出怪吼,准备扑击尊者。尊者观愤怒本尊,用密咒驱魔,仍无济于事。尊者对它们生起大悲心,为它们讲述善恶因果,魔众仍然不为所动。

最后尊者心想:一切法只是内心的幻化,本来了不可得,哪里有真正的魔呢?是我把魔当成真有,才做出各种取舍事,真是太可笑了!于是不再以为真的有魔,提起空性境界,此时四魔消于主魔身体,主魔变成一股旋风消失了。

米拉日巴尊者起初以为有魔,心参与其中,不管是赞颂、修愤怒法、修悲心、讲因果,魔仍然不退,后来他想到一切唯心所现,心不认为有魔就不见魔,魔障自然消失。

所有魔障都来自于内心的执著,当心不参与就可了脱生死,不再被束缚。《般若摄颂》云:“怙主行持此般若,何人恭敬而受持,毒刃火水不害彼,魔王魔眷亦无机。”即便是颂持空性无我方面的经典,魔王魔眷都无机伤害,无法令菩萨的勇猛心退失。“如鸟飞空身心净,魔众岂能有机乘?”这就是修行空性的功德。

 二、清净罪业

(一)、心不空是罪业的根源。执著太重就会陷入罪业中。不明空性,心量狭小,遇事会产生贪嗔染污,走不出来并生起痛苦。如果通达空性,心无执著,知道一切是缘起缘散,就不会耽着、生起烦恼。心不参与就不会被业束缚,业也不再成为障碍。

(二)、心不参与是最根本、最彻底的灭罪妙法。未生愿王造了三项五无间罪,佛陀和文殊菩萨为他宣讲无我空性法门后,他证得了解脱境界。一切罪业的根本就是妄执诸法实有的心。如果能了悟空性,能造罪业的四支自然寂灭,就不会生成罪业。曾经造的罪业也因为证悟空性而消尽,最终获得解脱自在。

(三)、上乘的忏悔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作法忏,即依靠羯摩、法文来忏悔;第二种是取相忏,不断精进努力就能现见诸佛菩萨光相或明灿相,由瑞相现前而灭净罪业;第三种是无生忏,指安住在空性法门中忏悔,这是最殊胜、最了义的忏悔。五无间罪等五逆重罪都可在无生中忏悔清净。

  

  2.7.2在生活中的运用

  一、对治我执:修持空性能对治凡夫以自我为中心的妄想,真正慈爱众生。我执是执我为实有,因为有我执,所以自满、自卑、贪婪,放不下自己,心中怀着一个非常粗重的我,会被它所缚,不再考虑其他众生。

法王如意宝教诫我们:“莫失己道,勿扰他心。”我们应精进修行,爱护众生。我执慢慢削弱时才能生起他爱执,修习自他交换,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二、对治我所执:我所执有外在和内在两种,执著我的家庭、眷属、名声为外,执著我的六识、见闻觉知、眼耳鼻舌为内。我执与我所执同时起现,如果我执灭尽,我所执也依此而全部灭尽,这就是无我的串习和修法。

这样的道理,需要静下心仔细思维感受,最后才能真正证悟空性。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特别快,特别需要一种回归自然的沉静。如达摩祖师所说“将心来,与汝安”,我们真正去观察心在哪儿时,心就安了。给自己一些空闲去修行佛法,通过佛法感受寂止的力量,慢慢觉醒智慧。以戒律的约束产生定学的寂止,以定学的寂止引生慧学的通达。

《如来秘密经》云:“如斩断树根,一切枝皆当干枯,如若断萨迦耶见,一切烦恼及随烦恼亦皆寂灭。”愿我们都能在寂止和通达中了悟实相,通过学修人无我,断除萨迦耶见及所有烦恼。


  3.结尾

以此修行静虑和智慧的功德回向佛果,以清静的意乐做广大回向,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凡圣的善根。回向具德上师身心安康,佛法长久住世;回向众生离苦得乐;回向一切善修同道都能依法调心,遣除违缘,精进修行。愿尽虚空、遍法界众生都能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乃至最终的安乐佛果。愿我等众生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修 行 次 第(璀璨日

01,打坐观修入门指南    答疑|打坐观修入门 

02,成熟法器1                      答疑|成熟法器(1) 

03,成熟法器2                 答疑|成熟法器(2) 

04,发心正行                   答疑|发心正行 

05,布施度          

06,持戒度                       答疑|持戒度 

07,安忍度                       答疑|安忍度 

08,精进度                       答疑|精进度 

09,静虑度                       答疑|静虑度 

10,自他交换                   答疑|自他相换 

11,观修人无我              答疑|观修人无我 

12,观修法无我              答疑|观修法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