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熟 法 器 (1)

      ——实修引导(二)

1.《打坐观修入门指导》第1-4部分回顾

第一、认识什么是禅和禅修。

第二、了解禅修的方式。当今流行的瑜伽功法,包括南拳北腿的动中禅,南传、北传等各种坐中禅。此处为每一位闻思佛法的弟子介绍最合理、最契机的禅修方式。

第三、了解禅修的实际利益。

第四、介绍正式打坐观修的具体方法。由法师带领大家共同体验、观察自己的身体、呼吸和心态,在每一步中体验禅的感受。

1.1禅与禅修

前面我们学习了《打坐观修入门指导》的基础内容,先回顾一下,然后进入《璀璨日》的学习。

要知道,禅修能帮我们提高自己的智慧觉悟,让心静下来,认知心的本来状态。我们现在有机会、有福报学习禅修,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净化身心,遣除各种障碍,当身体健康时心理也会更健康。

禅修是一种训练,需要付出时间、经受身体和心灵的各种调试后,才能真正达到享受的状态。所以,真正的禅修不仅是休息,更是一种享受。不要天真地认为只要我来参加禅修就一定能开悟。这需要过程,打禅七的过程中不能急于开悟,开悟是福德、智慧两种资粮圆满才现前的成就。

1.2禅修的方式

禅修方式无非两种:观察修和安住修。

1.3禅修的利益

禅修时我们会感受到身心一致、智慧萌发、心胸开阔、精神调和,并逐渐拥有熟练串习、安住正法的能力,最终会明心见性、觉悟本心。要获得这些利益需要依靠正规的打坐方法。

佛陀告诉我们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佛法难闻、正法难修、明师难遇。如今这些难得的因缘我们全部具备!首先,我们具足暇满难得的人身,值遇佛法住世,还遇到了上师仁波切这样殊胜的导师。这时,应对自己有信心并坚定地修行。

禅修是比较漫长的过程,要有心理准备,千万不要因腿痛、瞌睡、身体不适或吃点苦就懈怠,把禅修放下来,这非常不应该。

禅坐时要把身体交给蒲团,把心交给法。这样,不管自己有什么妄念、发生什么事都能安住在正法的状态中。


1.4禅修的方法

1.4.1入坐准备

首先,让自己安置于静室中,环境安静,空气流通,冷热适中,光线柔和,并且把手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全部关掉,断除外缘,静静地安住一段时间。

接下来,礼佛三拜。每天早起、每次禅修前、每次上课前都应礼佛,要养成这样的习惯。礼佛,代表顶礼、受持佛陀的正法。佛陀是众生的怙主、皈依的对境,要通过礼佛的方式去除自己的傲慢心,全身心地皈依佛陀,按照佛陀的教言依教奉行。再顶礼座垫,是因为它是助你修道、成就道业的道场。

然后开始全身心放松:从头部开始,双眼、双肩、两手、两臂都不要用力,让身体一点点、慢慢地放松下来,像松了气的气球一样。身体松弛,气脉才能畅通。也可以摇晃一下身体,看是否平稳。

静坐时要注意防寒保暖,用毯子盖上膝盖、披上披肩。两手摩擦一下提振精神,并观察自己是否处于放松的状态。


1.4.2调整身语意三门

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门是否具足要诀。

身要诀:双跏趺坐或单跏趺坐;双手结定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拇指相触,放在脐间;脊背端直,不可东倒西歪,身直则脉直,脉直则心直,心直才能现前自然觉性的境界;观察颈部,不能向后仰或左右歪斜,稍微前趋;双目垂视鼻尖,眼睛不能睁太大;肩膀后展放松,不能向前内收,否则容易昏沉;舌抵上腭。

  语要诀:排九次垢气。先将右手握金刚拳压在右腿根的动脉处,左手以三股金刚手印按住自己的左鼻孔,从右鼻孔中排出三次垢气,同时观想自他一切众生以嗔心所造的罪业以白色气体的形象排出。

再左手握金刚拳压在自己左大腿根的动脉处,右手以三股金刚手印压住右鼻孔,从左鼻孔排三次垢气,同时观想自他一切众生以贪心所造的罪业以红色气体的形象排出。

然后,双手握金刚拳压在两大腿根的动脉处,从两鼻孔排三次垢气,同时观想无始以来自他一切众生相续中以痴心为主的罪业以黑色气体的形象排出。

九次排垢气后在心里默念“嗡啊吽”,依靠诸佛菩萨的三金刚加持,令自己语言获得清净。

意要诀:观察自己的发心状态,如果是恶心或无记心则需要断除;如果是善心,要观察是世间的善心还是出世间的善心。世间的善心要转变为救度一切众生的出世间善心。出世间善心中要发大乘菩提心——发愿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愿众生都能成就圆满正等觉佛果。应断除自我希求涅槃的小乘发心。


1.4.3皈依发心、祈祷

念诵皈依、发心的偈颂。祈祷后观想上师身口意三门放出白、红、蓝三种光,融入自己的身口意三门,然后上师化光融入自己,自己的心跟上师无二无别。不跟随过去的分别念,不执著现在的分别念,不迎接未来的分别念,尽量在什么都不执著的状态中安住。


1.4.4数息、观念

如何让心不退失、安住在正法的所缘中呢?

首先,要依师教言,并时刻自我觉察,保持正知正念,虚心安住、无求,不着心、不着境、不着妄、不着动,保持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不堕两边。自己要尝试着安住于止观的境界中,断除心的各种涣散外缘,在寂止的境界中摄持胜观。

之前讲了调息的方法和九住心。调息就是数息观的同时观察自己的呼吸状态。呼吸分为风、喘、气、息四相,最后的息相才能安住于寂止、入定。有些人是胸式呼吸,有些人是腹式呼吸,自己可以口念“阿弥陀佛”或“嗡嘛呢呗美吽”并观察、调整呼吸状态。

刚开始可能会感受到自己的呼吸出入有声,这是最粗大的风相;呼吸没有声音,但出入节制、不通,这是喘相;呼吸无声,不节制,出入不细,很粗浮,是气相。最后达到出入无声、不节制、不粗浮,出入绵绵,若存若亡,形神安稳,这就是呼吸非常畅通的状态——息相。

自己可用数息观来对治自己的散乱。先从1数到10,再从1数到10,并静静地感受下,看自己会不会数错。

一定要认真地做,这样才会感受到自己的心有多么粗大。如果10以内数错,说明心的散乱程度很严重;如果数得很快,说明自己平时特别急躁,这样做事容易出错。

最开始禅修就像关在笼子里的猴子一样,身体虽然在笼子里,但心还在外面,眼睛、耳朵时时向外攀缘,虽然在蒲团上打坐,心却一直产生各种妄念。

这时要把猴子的眼睛蒙上、耳朵捂起来,“装瞎作聋”可以减少很多外缘的纷扰,但心还是会不停地乱动;然后,把心捆在方法上,就像把猴子捆在柱子上,它不仅看不到、听不到,也不能乱跑,只能乖乖地贴在柱子上。同样,心乖乖地贴在方法上时就会比较听话;最后,不仅不缘外境,对心的内境也要放弃,没有内外,不取中间,都是空性,这时才能现前智慧,获得觉悟。

数息就是让心安静下来、收摄散乱心的方法。数息有不同阶段、不同境界。

第一个阶段:把散乱的心放在方法上,并渐渐止息散乱。要注意,这是自然减少的状态,要一次又一次很耐心地做,让心安静下来。如果强迫性地止息妄念,妄念反而会越来越多,心会越来越烦躁。

如果觉察到自己没有在方法上就要赶快把心收回来,重新开始数。不要以为自己总是失败、不会成功,更不要后悔、自责。能发现自己有妄念,这表示已经在修行、观照了,应以欢喜心来鼓励表扬自己。

第二个阶段:虽有妄念但已经不多。妄念虽然会来打扰,但数目不会数错,而且知道自己正在数呼吸。

第三个阶段:还有念头出现,但很快会消失。

第四个阶段:完全没有杂念,心念安住在方法上,数呼吸的数目连绵不断、丝丝入扣。这时会觉得很舒服、很欢喜,心里没什么负担,身体好像也感觉不到了,是一种比较寂止、轻然的状态。

第五个阶段:呼吸还在,但数息的“我”好像消失、没办法数了,不是故意不数而是呼吸微细得没有什么好数的了,这是呼吸最细的息相。在不断用功的过程中数目自然消失,只知还在呼吸,但已不必用数字约束心念。

第六个阶段:已经不知道有呼吸也不知道有自己,更不知道数呼吸的数目。这时身心统一、内外统一、前后念统一,很容易安住在禅定中。

前后念统一有两个层次:第一种是前念后念、念念都在同一个念头上,即虽仍有念头的起灭,却不离相同的内容;第二种是念头不起不灭,无前无后,也无时间、空间的感觉,其实此时尚有自我意识也有时间空间感,只是感受不到。

以上是打坐中的数息、观念。通过这种调息、调心的训练能消除种种外缘,遣除贪欲、嗔恨、昏眠、掉悔、怀疑这五种禅定障碍。之后,可观察内心,进一步修行。

修行最初,我们的心如同陡坡水,非常湍急,心念极为粗大;慢慢变成峡谷水;后来变成大江河;进一步变成离涛大海,海底有波浪,但海面非常平静;最后达到入定状态,如须弥山王般稳固、不动摇。

在修行中针对不同的执著,可用不同的方法对治。比如,贪心特别强烈时,可依靠不净观对治,禅定的五种障碍中最可怕的就是贪欲心。嗔恨心要以慈悲观对治。如果禅定时不断产生嗔心会很难安住,甚至走火入魔。愚痴可用因缘观对治;出现散乱、掉举、后悔等可依靠数息观对治;要想对治各种业障可以持咒。总之,《亲友书》中讲的贪欲、嗔恨、怀疑、掉悔、昏眠这五种禅定障碍,可依靠各种方便方法对治。

2.《打坐观修入门指导》第5-7部分

第五、如何避免修禅障碍。精进修行时,如果没有避开错误的禅修方法,可能非但不能进益,反而会出现颠倒错乱或各种违缘。

第六、日常修行要诀。详细介绍从早起直到夜晚入眠的一整天中,应如何把握身口意三门的具体步骤。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了解禅、体验禅,从今以后时时处处都要以禅定摄持修行。

第七、略述打坐时应如何诵咒。介绍怎样念诵、念诵的仪轨及注意事项和应避免的违缘;从今天起增加实修内容,有入坐观修,包括念诵观音心咒;如何保证念诵质量;最后做到稳扎稳打,对每一步修法都能驾轻就熟。

2.1禅修中应避免的障碍

我们继续学习《打坐观修入门指导》的第五部分内容:修行中应避免的障碍。


2.1.1避免走火入魔

有的人一修禅定就会神识出窍或出现各种状况。这时禅师会告诫:暂时不要坐禅,去做一些行为上的善法,如听法、绕塔、打扫经堂等。为确保大家以后打坐修行保持中道和正道,避免修行中产生障碍,在此有必要先了解走火入魔的原因。

一、很多人贪图神通,一直特别希求从禅定中获得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等神通,但没有慈悲心,不守戒法,这样很容易着魔。神通不是求的,是获得证悟后不求自得的。如果有明显的希求心,很可能会被各种非人附体,他会满足你的意愿,但你会成为他的奴隶,这是非常可怕的事。

二、禅定时不能特别自我闭塞、自我束缚。修禅是放松、展阔内心的平静状态,特别紧固、内收也容易走火入魔。

三、有些人没有正确的知见就随意打坐,比如听到一些外道的观想和采气方法就随便乱坐,这样很容易走火入魔。

四、心特别妄动、散乱,经常想一些事情,结果就走火入魔了。很多得忧郁症、抑郁症的人就是因为整天钻牛角尖,一直想不明白,白天想、晚上想,最后得了精神病。禅修时一定要放下执著、烦恼和分别。

每天睡前要做一次心的洗礼:把所有的烦恼、怨恨都放下,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人和事,千万不要嗔恨、不满;同时,要以随喜心成就功德,以予乐心布施众生。在这样安静的状态下入睡,睡眠自然非常好。

为什么现在世界上失眠率这么高?因为人们的心无法寂静,一直有各种复杂事让大脑不断运转,最后自己都要崩溃了。禅修可以非常直接地利益我们,让我们断除失眠、妄想、忧郁、抑郁等各种心理疾病。

也不要把仇恨带到明天,更不要把忧郁传染给他人,要让自己装满快乐,任何人与我们接触都能变得欣喜、快乐。所以,禅可开发心灵、启发智慧,引导我们趋入更为自由的心灵世界。


2.1.2自在洒脱,心不着相

参禅不得法会得禅病。贤文和尚讲:“衲子因禅致病多。”很多人因口头禅、鹦鹉禅、野狐禅而出现各种禅病。要杜绝禅病就要有正确的引导,而正确的引导来自如理的思维和安住。“说时自悟,对境生迷”,佛教主张“解行并重”,也就是要断除对世间八法的执著。


放下执著,才能获得自在

洞山禅师曾说:“寒时寒杀闍黎,热时热杀闍黎。”在寒冷的地方心就冷,在酷热的地方心就热,有没有不冷不热之处呢?不为一切所执著,即是。如果总为外在的是非、人我、苦乐执著,则永远无法获得自在安宁,永远都是痛苦。

事情过去了就不要一直耿耿于怀、留有痕迹。有的人想某人骂我、某人伤害我,过了三个月,还经常想起。是非不应留在心里,洒脱一点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否则,一直处于漩涡、陷阱中,好痛苦,怎能解脱?应该洒脱地放下,苦也放下,乐也放下。这时就是自在安然,心不着相。心不着相就是解脱的要诀,修行任何法都要记住这点。


2.2日常修法的要诀

包括晨起修行、日间正式修行、睡前修行三个步骤。


2.2.1晨起修行

早晨可把闹铃的声音观想为佛父佛母的铃鼓声,自己在这种快乐状态中苏醒。不要痛苦地想:今天怎么不是星期天?这么痛苦,还要去上班……既然每天这个时间都要起来,与其沮丧,不如以欢喜的状态迎接一天,这样事半功倍,生活也会变成不一样的气象。

醒后念诵百字明,忏悔自己昨晚所有不清净的梦境及愚痴的状态,同时发愿以百字明摄持自己的一天,诸恶断除,诸善生起,并且对昨晚的梦进行观察。

起身后,对三宝做三顶礼;然后洗漱、做个人清洁。接下来,修行人应做佛堂的清洁和供养。如果家中没有设佛堂,也可观想自己在三宝所依面前以七支供的方式进行无上殊胜地供养,然后布施众生,这都是非常好的修行方便。


2.2.2日间修行

日间修行的每一坐都包括前行、正行、后行。

前行即身要、语要、意要的三门窍诀。正行是观修《实修引导——璀璨日》中的内容,包括相关偈颂、七支供、成熟正行、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观因果、七学处等内容。后行是结行回向。


2.2.3睡前修行

晚上睡觉前先进行三礼拜,然后观察自己一天的修行,好的地方随喜,不好的地方忏悔,最后在光明的境界中安然入睡。应右胁卧,观想诸佛菩萨放光,整个房间充满光明,同时以早起想摄持:明天我一定要早早起来,之后打坐观修。早上一睁开眼睛要想:为利益众生,我要成佛、生生世世弘扬佛法。晚上睡觉前想要:诸佛菩萨如何发愿回向,我亦如是发愿回向。在这样清净的状态中安然入睡。这就是一天的修行。

要让自己一天的修行都处在善法所摄的状态中,这样自己就能生起善的所缘境界。《佛说演道俗业经》云:“禅师有四事,要乐行于精修、闲居、独处,要净身、口、心,令不散乱,虽然在喧闹之处,也能安然入定,并且心旷神怡,无所执著。”佛陀说:“要恒时精勤,居于独处,并且善护三门,心不散乱,能以定住之心思考世出世间之事。”


2.2.4观照自心

现在很多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人员都想了解,禅修到底有什么样的威猛力量,甚至乔布斯在开发苹果的技术功能时都要从禅修中获得智慧与灵感?这就是宁静的力量。心静就可以迸发智慧,以戒生定,以定生慧。

尤其是大城市的人们,每天都忙忙碌碌,身心早已不堪重负,所以急需修心养性。要让心安静下来,为自己的心做事,不要被世间俗事牵绊,最后像奴隶一样非常可怜。很多人成了房奴、儿奴、车奴、事业奴,疲惫不堪,奔波一生,临死却什么也抓不住。

曾经有一个大富翁,他有四个夫人。大夫人是糟糠之妻,年老色衰,最不受富翁的喜爱;二夫人善于理家,平日操持家务,他们在贫穷时很相爱,但到了富贵时,二夫人就渐渐被遗忘;三夫人年轻有为,富翁刚开始也很喜欢她,但别离后就会比较忧愁;最心爱的是四夫人,因为年轻貌美与富翁终日恩恩爱爱,从不相离。

有一天,富翁身染重病,马上就要死了。他想到自己还有万贯家财、妻子儿女,如果就这样一个人寂寞地死去,实在不甘心。他首先询问四夫人:“我平时待你最好,时刻都不与你分开,我不想一个人孤独地死去,你陪我好吗?”四夫人一听花容失色,大惊道:“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死是当然的事,我这么年轻怎么能死?”富翁无可奈何,又找来三夫人,三夫人吓得直发抖,连忙说:“这不行啊,我还年轻呢,你去世了我可以再嫁人。为什么不叫二夫人陪你呢?”二夫人听后,连忙摆手说:“不能不能,我怎能陪你呢?这个家平日都是我在操持,我死了谁来操持呢?何况你过世后我还要替你举行丧礼呢。出于夫妻感情,我会把你送到山头,但我不能陪你去死。你还是找大夫人吧。”

富翁只得把平时想都想不起来的大夫人叫到床前,说:“真对不起,我过去对你太冷落了。现在我要一个人死去,黄泉路上一个伴也没有,你能陪我一起去死吗?”大夫人听后非但不惊慌,还很庄重地回答:“嫁夫随夫,夫君要去哪儿,我理应跟随。怎能独自活着呢?”富翁感叹:“我过去都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忠心,把你遗忘了。我对其他三个夫人都爱护有加,直至临死才知道她们忘恩负义。我实在辜负了你,为什么不早点对你好呢?我现在非常后悔!”

启示:这个故事中四夫人比喻我们的身体,平时,自己对这个身体百般呵护,给它化妆、补营养,种种照顾,但百年后这个身体就不是自己的;等待改嫁的三夫人指的是我们拥有的财富,我们死后所有财富都会让给他人;二夫人指亲朋好友,即便跟自己关系再好,死后他们也只是把我们送到山头;从未重视过的大夫人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平常最疏于照料的就是自己的心,“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死后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心。

心是生死的根本,也是成佛作祖的力量。心有真心和幻心,了知心如幻,真心才能现前,真心是每个人的本来面目。每个人都要重视一下自己的心,不要再为外在的事物奔波劳碌。虽然我们生活在世间有一定的责任,要养家糊口,但必须重视自己的心。如果不好好观察自心,那会一直处于怠惰中,死后无法争取往生、解脱的机会。

凡夫的心像猿猴一样难以控制,像野鹿一样追逐身色,像冤家一样感受身体的各种痛苦,像国王一样行令,像画家一样绘彩,像电光一样刹那消失,像盗贼一样劫取功德、生起恶法,像奴仆一样被烦恼趋使,像泉水一样流不尽,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

心有各种功能,关键看怎样调整自心。要重视自心、观照自心。没有观心,一直向外求取则丧失了根本。

2.3以幻心观真心

幻心只是一个肉团心或见闻觉知的一种感受,不是真心。要以幻心观真心。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才是真心的本体,它本来清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自己要去体会。

  《佛言偈颂》云:“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一切罪业依心忏,一切修行依心修,心系地狱堕地狱,心系人天生人天。一心可具足十法界,关键看自己当下的心是什么状态。

自己可以静静地体会:我的心在想什么?执著什么?它是佛心、菩萨心、慈悲心还是地狱心、饿鬼心、旁生心?有什么样的心就决定自己有什么样的未来。

经云:“欲知过去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事,今生做者是。”未来发生的事情取决于现在所做,现在所感的果来自过去所做的因。十法界中百界千如,都可归摄在一念真如心中。要寻找自己的真心,这是禅修最重要的内容。真正的禅修是以心观法,不是以脑思维。

为什么打坐观修与平时看书思维的感受不一样呢?因为打坐观修是通过数息观、身语意三要让心沉静下来,身心放松;然后用心去思维平日所学,用心去深入理解、沉淀法义,对治习气,体会融通,证悟本性。

平时看书是用脑思维,但打坐观修与此不同,用心观法非常重要。即便是打坐中的观察修也和平时散乱中的观察修完全不同。古德讲:“一念不生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所以在修行中一定要观照自心。

心如何不着而住呢?如《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告诉舍利弗尊者打坐的三个要素。第一、不依身。智者观心,愚者枯座。参禅打坐不止是身坐,最重要的是用心、观心;第二、不依心。打坐时要用心,但不能以妄心而动,甚至对静心也不可执著;第三、不依三界。打坐时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种种好坏都不要执著。心有所染、心有所着、心有所执就不容易与禅定契合相入。能不着心就可安住于禅心的状态。

心无所着

佛陀的首座大弟子迦叶尊者,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苦行头陀第一。有一次,他听了摩诤陀罗王的琴声后也不安坐了,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有人问他:“尊者,您是大长老又是头陀第一,大家都非常尊重您。您这样严肃的人为什么听到音乐也翩翩起舞呢?”大迦叶尊者回答说:“我的禅定功夫对人间天上的五欲六染不起贪著,但这琴声是智慧之声,我一听便忍不住了。”心有所住,表示禅定功夫还不到位。住心则容易生嗔、生贪、生痴,住心就是心随境转。我们要达到心不随境转,这需要一定的功夫和串习。


你怎么还没放下啊?

宋朝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兄弟在参禅上都下了很大功夫。有一次他们参加宴会,在宴会上有种种欢乐。当时哥哥随缘放旷,跟着大家一起饮酒、唱歌、谈笑。弟弟认为自己是有德之士,怎能跟俗人一起欢歌跳舞呢?于是就像老僧一样入定,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不苟言笑,直到曲终人散。

第二天,弟弟忍不住对哥哥抗议道:“我们是规矩的学者,怎可随顺俗流,与俗人一起歌舞言笑呢?”哥哥叹了一口气说:“弟弟,你好辛苦啊!昨天的歌舞不早就过去了吗?你怎么到今天还放在心上啊?”哥哥虽然当时唱歌跳舞,但心如“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弟弟虽身不歌舞,但心里一直纠缠不舍,反而障碍了道的清净。

有一天,一休禅师和徒弟外出化缘,来到河边时,看见一女子因为不能渡河而为难。一休禅师很慈悲地把女子背过河。之后过了很久,徒弟实在忍不住问师父:“平常您教诲我们要远离女色,可您那天为什么要背美丽的小姐过河?”一休禅师一听,拍着桌子说:“哎呀徒弟,你实在太辛苦了!我把女子背过河就放下了,你却背了三个月!”


心无一物

过去,有一位瑜多罗伽仙人想到树林里参禅,但树林里每天都有鸟雀叽叽喳喳。他很烦,就去水边参禅,但水里有很多鱼在跳。他又觉得很烦,并生起嗔心,发了一个恶誓:将来有一天一定要把这些鱼、鸟通通抓住。因为他心有所着,恶愿成熟时就下堕了。

所以,关键是心不着外境,这才是清净的状态。菩萨心中不着一物,佛来斩佛,魔来斩魔,才能达到心无一物、不随外境而转的境界。要观察自己到底有没有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如果没有就要去训练。

一般初学者会感到自己有很多妄念、昏沉疲惫及各种复杂的情绪,这说明需要训练。重要的是要依靠方法转变自己的状态,而方法来自正见。

烦恼会束缚我们,即便对清净的涅槃产生执著也会成为障碍,最终也要断除。铁链子、金链子都有捆绑的作用,我们要像《信心铭》中说的那样,“大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洒脱、放下才能获得自在。

《维摩诘经》中天女散花,花朵飘在菩萨身上时随即掉落,可落到罗汉的衣服上就粘住了,用手拂也不落。犹如一个人生病吃药,病好了就不再需要药,如果还执著药还会生其他的病。所以,要观察自心,净化自心,不着善恶是非,不着任何过患,时刻内省。


2.4净化自己,修八种心

第一、平等心:对一切众生生起平等心,不要有亲怨、近疏等差别。

第二、慈悲心:要以慈悲予乐的发心摄持自己,像观音菩萨一样。

第三、包容心: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像大肚弥勒菩萨那样,能容纳世间一切好坏之事。

第四、空无心:虚空包罗万象,无所不容,我们的心也要像虚空般,才能大智若愚、包容一切。

第五、般若心:般若是最高的智慧,要证悟众生与佛平等、自他平等的无我空性。

第六、感恩心。

第七、助道心:帮助他人成就正道。

第八、惜福心。

要训练心的所有美德。这样禅修就能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及一切思绪念想,自己就能时刻、真切地感受禅的境界。六祖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真正禅定的本体。”真正的禅定是内定外禅,如“拈花微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声”、“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环绕”及“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些都是内定外禅的境界在日常修行及行住坐卧中的显现。

我们已经了解入坐观修的要诀,现在要把禅修的境界扩展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要在入坐中体会自己的禅心,也要在后得中运用禅理去行持一切世出世间自他二利的事。


2.5略述打坐中的诵咒

2.5.1诵咒方法

实修中不仅有禅修还有诵咒。诵咒主要诵观音心咒,推荐大家按照《喇荣课诵集》中的《四臂观音修法仪轨》修持。计数可随自己的发心定,最主要的是要知道诵咒的方式。诵咒在入坐或日常行住坐卧、何时何处皆可行持。

诵咒主要以出声为主,但要观察自己当下的状态。法王如意宝曾经教诫:对于初学者而言,出声念诵最容易跟本尊相应。

诵咒时要断除六种过失:1、声音太大,吵到别人;2、声音太小,昏沉瞌睡;3、太快;4、太慢;5、少念或咬字不清。如果诵得太快,比如“嗡嘛呢呗美吽”就念成“嗡嘛呢吽”,这肯定不合理;6、多念。

诵咒时应断除昏沉、掉举,安住在信心中持咒。什么样的信心呢?即了知咒语和本尊无二无别,以这种方式持咒。


2.5.2六字大明咒的意义和功德

 我们可简单了解下“嗡嘛呢呗美吽”的意思。

观音心咒直译的意思是“愿我功德圆满,与佛融合”或“如意宝啊莲花友”,也有翻译成“如意莲花,让我带你去度众生吧”。此六字真言就是如意宝珠,能生万法,觉照自性,令心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吽”字代表令无量众生即速成就无上正觉佛道。

六字真言代表了诸佛菩萨智慧和慈悲的加持,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至高无上,被视为一切功德、智慧和诸行的根本。刻在石头上就成为藏区最常见的玛尼石,也是非常美丽的装饰。它被视为“洁莲上珍宝,可普渡众生”。

诵六字真言可消除贪、嗔、痴、傲慢、嫉妒、吝啬六种烦恼,堵塞六道之门,超脱六道轮回,往生净刹而获证菩提,这就是六字大明咒的主要功德。

六字大明咒也代表五部如来的本性:

“嗡”字代表佛部,代表法、报、化三身或身语意三金刚,是诸佛菩萨智慧、身口意的总集。

“玛尼”代表宝部,如摩尼宝珠,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心所愿无不满足的寓意,向它祈求会自然获得各种精神和物质财富。

“呗美”代表莲花部,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如今众生虽处五浊恶世,但诵此六字真言就可去除烦恼、获得清净。

“吽”代表金刚部,是祈愿成就的意思,必须依靠诸佛菩萨的力量才能循序渐进、勤勉修行、普度众生、成就一切,最后达至佛陀的境界。

全体合为羯摩部,即事业部,是观自在菩萨微妙心印。

观音心咒出自《佛说大乘宝王经》,讽诵该咒可不被业惑所染,与七地菩萨具同缘份,被誉为见解脱、闻解脱、忆解脱和触解脱。麦彭仁波切说:“末法时代,观音菩萨和度母的加持最为灵验,最容易让我们得到感应。依靠观音菩萨的咒语,任何众生都能获得解脱。”《莲花藏经》中说,持圣观音之六字大明咒能获得粮食、财富等受用,能避免怨敌、传染病、毒、兵器、监狱以及非时横死等并获得解脱。《宝箧经》云:“凡听闻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呗美吽’,命终可以由十二佛陀、八大菩萨引路而往生极乐世界。”佛陀在《连贯续》中说:仅仅一诵、一作意、一接触“嗡嘛呢呗美吽”也能清净五无间罪、近五无间罪等一切罪业。《宝箧经》中说,诵持六字大明咒,能使福德具足。诵此咒时,九十亿恒河沙佛陀亲临,微尘刹菩萨亦亲临,天龙、鸠槃荼、四大天王等亲临而守护,这样的有情能渐次获得不退转菩萨的果位。如果身上佩戴六字大明咒,可成就金刚身,并且成为舍利塔。

六字大明咒的功德无与伦比。我们可一边禅修一边诵咒。比如可将前面讲的打坐方式、数息观与诵咒结合的方式诵咒,也可入座观修仪轨的内容,这是非常好的修法。

“嗡”字发白光,代表本尊之智慧,可成就禅定波罗蜜多,平等性智,能净除天道的傲慢习气,断除我执、堕落、变异之苦。

“嘛”字发绿光,代表本尊之慈心,可成就忍辱波罗蜜多,现前金刚持如来法身和色身果位。成就成所作智,能断除修罗道的嫉妒习气,断除斗争之苦。

“呢”字发黄光,代表本尊之身、口、意、事业、功德,可成就持戒波罗密罗,获得不动如来法身和色身果位。成就自生本智,能去除人道的无明、贪欲、嗔恨习气,断除生老病死等诸苦。

“呗”字发蓝光,代表本尊之平等性智,可成就般若波罗蜜多,获得无量光如来法身和色身果位。成就法界体性智,能遣除旁生道的愚痴习气,断除喑哑之苦。

“美”字发红光,代表本尊大乐境界,可成就智慧波罗蜜多,现前不空成就如来法身和色身果位。成就妙观察智,能断除恶鬼道的悭吝习气,断除饥渴之苦。

“吽”字发黑光,代表本尊之悲心,可成就精进波罗蜜多,现前五种性佛,断除一切罪恶,现前法色二身的圆满境界。成就大圆镜智,能遣除地狱道的嗔恚习气,遣除地狱的寒热之苦。

“嗡嘛呢呗美吽”可遣除六道之苦,成就五种智慧,现前五方佛的本体,断除六种根本烦恼,成就六波罗蜜多,获得佛陀的六身成就。所以,应该以极大的信心、沉静之心来诵持。

我们因为有非常大的福报才能依止、听闻六字真言。平时应多多弘扬,让一切有缘众生都来诵持六字真言,获得身心清净和自在。

无论持诵六字真言还是打坐观修,都是为了让自己深入禅修,观照自心乃至达到内心的究竟本地。大地山河、森罗万象都在心中,若不执著就可获得解悟和功德成熟之相。

至此,已圆满学习了《打坐观修入门指导》的全部课程。

3.《璀璨日》

3.1介绍

《璀璨日》是华智仁波切所着的引导文,虽篇幅较短,但包括了所有的修法窍决,分四大科判。

第一大科判“入者所依之补特伽罗”,讲修行菩提心的法器及怎样成熟根器。只有根器成熟才能修菩提心。

第二大科判“能入之意乐”,要想修行菩提心就要引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里讲了七支供的修法。

第三大科判“如何趋入之行为”,讲如何趋入菩提心的修持。它含摄了六度的修行: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和智慧六波罗蜜多。

第四大科判“所入之果"。

该引导文包含了《入菩萨行论》一千个偈颂的所有道理,只不过是以归纳、提炼的方式教导观修。像全知无垢光尊者根据《大圆满前行》、《大圆满心性休息》撰著了《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内含显宗九十二个引导和密宗一百四十多个引导,每一个引导文都短小精悍。可见,观修引导不在多而在精,要让修行者能细致地观修每一个内容。

我们会分五次分别讲“成熟法器”、“发心正行”、“窍诀修法”、“实践菩提心的修法”和“空性的体会”的内容。下去自己一定要去修行、感受、体会,这很重要。


3.2观修礼赞句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趋入佛子律仪法,今当依教略宣说。


这是《璀璨日》中的一个顶礼句,不属于正文,但还是要教大家怎样进行观修。在《入行论》中以此颂词作为开篇的礼赞句。

禅修要用心体会,但也不能缺少思维。有人说:我不用思维,就这样安住。如果是无记的安住,就算坐上千年万年也无法成就,甚至会堕落恶趣。所以,要有智慧地思考。

此顶礼句顶礼的是谁?“善逝法身佛子伴”。善逝指佛陀,佛陀有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善逝意善妙逝去。佛陀逝去于涅槃,有庄严而逝、不退而逝、无余而逝三种,体现了佛陀断证功德圆满。

从佛陀断德圆满的角度讲,“庄严而逝”指佛陀彻底断除了烦恼障,非外道能及,如同庄严之士夫,相貌无有暇疵;“不退而逝”指佛陀断除了二十种随眠,不再退转,如同患天花的病人痊愈后永不再染此病,不像小乘获得预流果、一来果的行人,还有可能退转;“无余而逝”指佛陀已断除所有所知障的习气种子,无有丝毫障碍,如同盛满甘露的宝瓶,没有丝毫空隙,这种境界超越声缘阿罗汉。

从佛陀证德圆满的角度讲,“庄严而证”指佛陀已彻证二无我,庄严无比,超越外道;“不退而证”指佛陀圆满证得诸法实相,无有退转,超越声闻、缘觉等小乘境界;“无余而证”指佛陀已证得三乘解脱要义,可摄受一切种姓一切根基的众生,超越一切声缘罗汉和菩萨。

总之,善逝就是断一切苦、证一切智。我们应在具有如是断证功德的佛宝前皈依、顶礼,完全无有执著心地礼拜。

法身指法宝。有法界极为清净、各别自证智的证法法身,也有依彼之等流的三藏十二部的教法法身。对于如是殊胜的证法、教法法身,我们都要皈依、顶礼。

佛子指僧宝,是佛陀身口意之子。佛陀的身子是罗睺罗,语子是声闻缘觉,意子是大乘菩萨。此处的佛子主要指大乘菩萨。犹如转轮王出生时需要有父亲的种子、生母、胎藏及乳母。同样,要成为大乘佛子需要对大乘法有信心,如同父亲的种子;需要证悟般若空性,如同生母;需要禅定——胎藏;需要对众生有大悲心——乳母。所以,具足大悲心、菩提心和无二慧才是真正的成佛之因。

“及诸应敬我悉礼”,所有具殊胜功德的圣者都是寂天菩萨、华智仁波切所顶礼的对境,同样也是我们应顶礼的对境。在此应了知:修学前,首先要顶礼三宝及所有具有殊胜功德的对境。

“趋入佛子律仪法,今当依教略宣说。”后面会主要宣说趋入佛子律仪的正行修法,即入于佛子行的殊胜修行。其加行、正行、后行和六度中从初发菩提心直至成就菩提心的初善、中善、后善,以“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不退令增长”的方式来成熟相续中的境界,将在下文中展开讲述。

以上为顶礼句的解释。顶礼可断除傲慢、遣除违缘、成就顺缘,增长福慧、获得暂时及究竟的安乐利益。小小的供养或礼赞也可成熟解脱庄严的境界。所以,我们要随学作者,对三宝生恭敬心。

接下来缘此颂词打坐观修五分钟。

首先思维:我们要皈依、顶礼、赞叹的是谁?此对境是不是一定要皈依的呢?应如何全身心地、放下我执、分别染污和愚痴妄念去皈依?修《大圆满前行》时,皈依偈要念诵十万遍,念诵的同时心里要反复观想皈依、礼赞的内容。我们一定要反复串习。

上师说:如果你在心里已经说了十万遍“我一定要皈依您、礼赞您”,那可以说这种心不是随意欺惑骗人的,因为在内心深处已经有这样坚定的誓言了。

----------------------------------------------------

4.常见问题

4.1昏沉

问:打坐时昏沉怎么办?

答:昏沉可能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缺氧,一种情况是疲惫,还一种情况是心中没思维法义。

如果是缺氧,就把腰挺直,头、颈、脊椎成一线,收下巴,放松小腹。调整坐姿使呼吸畅通,自然会慢慢清醒。

如果是体能不足而引起疲劳昏沉,可在轻度昏沉时瞪大眼睛,直视前方,不眨眼,直到流出眼泪。把注意力放在前方佛像的眉间,观想眉间白毫放光,昏沉就会慢慢消失。如果是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昏沉,可转转头、摇摇头,稍微跪一下、动一下,促进血液循环。如果是重度昏沉甚至头疼,就要把身体坐直、坐正,让头脑完全休息,放任它一片空白,5-10分钟后会逐渐恢复正常。

有的人出现昏沉是因为无法思维或安住于法义的所缘境中。这时要提起正知正念,去思维善法的意义和功德,这样才能杜绝昏沉。


4.2其他问题

问:数息时头痛怎么办?

答:这主要因为数息时用头脑去想,这时要把注意力放在坐垫上,不要放在头上,把重心放在下面、心里,这样就不会出现头痛了。


问: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怎么办?

答: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气动,气卡在脖子或胸部,这时要把注意力放在脚底的涌泉穴上,这时气动的情况就有可能消失;另外一种原因是小腹紧张,这时要小腹放松,可依念佛的方法去观察念头的出入,这样会呼吸慢慢顺畅。


问:呼吸微弱,找不到呼吸怎么办?

答:呼吸微弱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觉得身体越来越懒,呼吸越来越弱,有气无力。这时要把下颚往上收,腰挺直,做几个深呼吸就好了,要注意提起正念;第二种是禅修方法绵密时呼吸会越来越细、越来越深、越来越长,一分钟可能只呼吸两三次。如果知道有呼吸就跟着呼吸观出入,吸到哪里就看到哪里,有时候吸到小腹,有时候吸到身体的其他部位。自己会感觉到全身毛孔像开了的窗户一样,气息从全身出入,这时就安住在息向的状态,不再数息。


问:打坐时觉得身体似乎向后倾怎么办?

答:闭眼打坐就容易出现这样的幻觉。闭眼打坐很不好,甚至有的人会出现房子失火、地震、野兽等各种幻觉。神经感觉不平衡就会出现错觉。所以,最好是睁眼打坐。


问:妄想太多,方法用不上力怎么办?

答:如果感觉像抓鳗鱼一样,一抓就溜掉了,这时就用数息观摄持,比如从20——1倒着单数或双数,如果还有妄念就在数前加一个问句,“下一个是几呢?是18。”让头脑一直运转就不容易有其他妄念。另一个方法是在妄念出来时给它编号,妄念一出,想贪心1号;妄念再出,想嗔心2号、3号……这样会很容易观察到妄念,进而断除,摄持住心。


问:先前觉得胸闷,现在觉得胃难受,是怎么回事?

答:因为在长时间的打坐中把气吞下去了。这不是在数息,而是在吞气。不要吞气,如果数不清楚或不太会数,数佛号也行。“南无阿弥陀佛1”、“南无阿弥陀佛2”,或“嗡嘛呢呗美吽1”、“嗡嘛呢呗美吽2”,这样也很好。不要管肚子里的气,做三次深呼吸,然后打几个嗝、排几次气就好了。

如果胃痛可能本身有胃炎,一紧张就会胃痉挛,这时可在心里想:四大皆空、违缘非我。然后把胃部、小腹放松,痛苦就会慢慢缓解。


问:我已经打坐好多天了,为什么还是头痛?

答:四大不调,执著为我,痛是必然的,不注意就不痛了。要专心思维善法。有些人可能打坐三五十年还会痛,正常。


问:坐久了腰挺不起来,怎么回事?

答:腰挺不起来就弯下去休息,不要特别僵硬。如果时刻把心念摄持在方法上,做到气脉通畅,脊背自然挺直。

--------------------------------------------------------------

4.3顿悟不离渐修

禅修是一项长期训练。虽然禅的最终境界是顿悟,但不离渐修。渐渐地修,会突然间开悟。当然,也有突然顿悟再渐修的。有些人因宿世善根深、根性利,会很快开悟,但不是所有人坐几天禅就开悟。惠能大师听了《金刚经》就开悟,但还要去修行、磨练。

马祖有一个弟子叫石拱慧藏,原来是个猎人,专门射杀糜鹿。有一天他追鹿,鹿刚好跑到马祖面前,马祖就把鹿藏起来了。他问马祖:“鹿跑到哪儿去了?”马祖不说,反问:“你会射箭吗?一次能射几只鹿?”他说:“我当然会射箭了,每发一箭就能射中一只。”马祖轻蔑地说:“一次才能射一只啊?我一次能射一群。”他说:“你怎么这么残忍?”马祖说:“你射一只也是命,不同样残忍吗?你怎么忍心呢?”这句话打动了石拱的心,他当下回心转意,把箭弓折断,立即出家,成为马祖的入室弟子。

神赞禅师是百丈怀海禅师之法嗣,姓氏不详,出家后从本州大中寺受业,后行脚参礼百丈禅师,得以开悟见性。开悟后回大中寺,希望点化自己的师父,以报剃度之恩。

回去后,师父问他:“你在外面得了什么事业?”神赞禅师说:“并无事业。”从此,神赞禅师留在本师身边做各种杂务。有一天,师父命他给自己搓澡。神赞禅师抚摸着师父的后背,说:“好一所佛堂而佛不圣。”师父回头看他一眼,神赞禅师又说:“佛虽不圣,且能放光。”  

又有一天,师父坐在窗前看经,这时恰好有一只蜜蜂在不断地撞击着窗纸。神赞禅师看了便意味深长地说:“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又作一首偈子:“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师父一听,连忙放下手中的经卷,问:“你行脚时遇到了何人?”神赞禅师说:“我承蒙百丈和尚点化,已经得了个歇处。现在我回来,是想报答和尚的慈恩。”师父听了,便命令大众设斋,请神赞禅师说法。

 入门修法虽有前后,但证悟没有,关键看谁精进。我们在修行中要放下万缘,好好安住,这样才能契入法义。

  下面会讲“成熟法器”,怎样令自己的根器成熟,成为修行菩提心的正因、身心都圆满具足修法条件,以及怎样摄持七支供的修法来圆满功德、断除相续中的罪业,成为菩提正因的依止之处。

修 行 次 第(璀璨日

01,打坐观修入门指南    答疑|打坐观修入门 

02,成熟法器1                   答疑|成熟法器(1) 

03,成熟法器2                 答疑|成熟法器(2) 

04,发心正行                   答疑|发心正行 

05,布施度          

06,持戒度                       答疑|持戒度 

07,安忍度                       答疑|安忍度 

08,精进度                       答疑|精进度 

09,静虑度                       答疑|静虑度 

10,自他交换                   答疑|自他相换 

11,观修人无我              答疑|观修人无我 

12,观修法无我              答疑|观修法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