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话题是禅修、禅悟。从佛教的意义来讲,“禅”在藏文当中叫桑顿,也就是心静下来,也可以叫寂止。藏文一般的意思,心专注在一处,这样叫做是心完全获得自在,静下来。现在我们的心好像是猴子一样,一会儿跳,一会儿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有一些禅修的比喻,比如说一个主人,他的牛本来拴在那里,但是他睡着了,一觉醒来的时候,牦牛已经跑了。就像我们这个心,主人经常找不到它,境界一下就没有了。所以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心静下来,这叫做是禅。汉地也有,藏地也有,其他地方也有。现在把禅用其他的一种方式在理解,这也是一种禅。


心静下来的过程叫作禅。不但你的心要静下来,还有你心的本来面目,你要去认识它,那么这就是悟。我们佛教里面专用词叫胜观,殊胜的观想,意思就是说,不仅你心的本体要安住下来,还要认识它。如果用一些密法的更高的境界来讲,在大圆满的一些修法里面,有更多……这里不提。


所以,我们今天讲两个字:禅悟,禅的开悟。 


先从世间层面简单介绍一下。作为佛教徒,我觉得一定要会禅修。现在世间当中,尤其是西方,特别重视禅修。像前几年,大家都知道瑜伽比较流行、比较热门,很多人为了健身、健美、健康,或者说是为了美容,为了身材苗条,为了各种目的,西方的、印度的瑜伽,在东西方的许多城市里面,都开了瑜伽馆——你们稍微静下来,我讲的时候,你们不要一直在那里动来动去,要专注地听,如果能记下来就记,记是有意义的,不然你们一直动……本来讲禅修,禅修的时候,身体都静不下来,那心就更不用说了——我的意思是说,瑜伽在以前比较流行,在很多地方特别受大家欣赏。包括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很多城市,大家都在修瑜伽,开瑜伽馆。但实际上这个瑜伽只是对人的身体有一些锻炼,或者说修炼;而我们的内心要获得调柔和健康,那一定要通过禅修来净化,这个很重要。


这一点,这几年以来西方国家的很多人也已经认识了,现在大学、企业、政府机构,甚至在监狱里面,禅修的人越来越多。禅修的人士当中,政界、经济界的人士,包括一些好莱坞明星,还有一些军人、监狱里面的服刑人员,方方面面的,宗教徒以外的很多人也纷纷加入这样的行列当中,大家都在关注自心的这种安静——禅修。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它真正对我们压力减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还有对我们的各种疾病,包括一些抑郁症、自闭症,一些世间难以治疗的包括癌症等等,对这些有非常大的利益。因此,它就成为当代非常兴盛的一种文化。


有些科技非常发达的、成功的企业都在做,包括国外的推特、谷歌、波音、苹果等等。Intel公司2014年的时候推行的,他们在全世界大概63个国家里面有10万人左右,这10万个员工大概用两个月的时间在做禅修的训练。这是全球性的。大家都知道,本来这样的企业是特别忙的,但他们为什么那么多人利用那么长的时间一起来培训禅修?就是因为它对人的健康、对人心有非常大的作用。有这些作用的原因,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愿意付出。


这是现在的一些社会状况,我想我们佛教徒也应该明白。这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禅修对我们的可塑性,也就是对我们人心的变化方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有一个哈佛大学研究神经科学的拉扎尔博士,她很长时间专门研究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方面的一些区域。她对之前从来没有禅修过的十六个人,通过核磁共振对他们的脑神经进行测试、扫描。扫描发现,两个月禅修以后跟没有禅修的时候相比,脑部的变化非常大,因为这样的原因,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少,而幸福感,包括欢喜、快乐、愉悦,不断地增上。 


很多心理学家通过观察也发现,如果禅修的时间越来越长,那他的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这些也越来越提高。而且人的负面情绪——按照现代心理学的分析方法,人有负面情绪、正面情绪、中性情绪,像负面的情绪,比如愤怒、欲望、嫉妒、伤害、痛苦、悲伤等等这些越来越减少;而正面的爱、慈悲、开心、欢乐以及勇敢的情绪越来越增上。


现在很多科学家,当然他们并不是关心禅修对来世、对发菩提心、出离心方面怎么样,全世界大多数人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态、自己的健康,而禅修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确实有非常非常大的作用。而这样大的作用,很多人认为是东方文化,包括我们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还有印度佛教带来的。有很多知名的智者、学者,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成功来源于佛教。作为佛教徒,虽然觉得他们这种简单的禅修,在佛教里面应该算不上比较高的层次,但是对他们的身心有如是大的作用和利益,我想也是值得我们欢喜的。


今天有两本书,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本是乔布斯的传记,好像是我好几年前买的。他离世之后,机场到处是他的传记,特别多的,我就买了一本。这里面看,其实他对佛教和基督教都非常崇拜。很多人都认为,他的苹果,整个的知识、理念,它的源泉就来自于禅修。这在他另一个传记中讲得比较多一点。我在这里给大家读一段,这本传记的作者,他是怎么写的。


他说,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他感觉不太舒服,他坐在午后的花园里,正在思考死亡。他谈到将近40年前在印度的经历,他对佛法的研习,以及他对转世和今生超越的看法。这是他自己说的——他说:“我对上帝的信仰是一半一半的。”(意思就是说他对佛教的研修、佛教的信仰跟对上帝的信仰是一半一半的)他说:“我一生当中大部分的时间都认定一定有超出我所见的存在。”他后面还说:“我承认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相信来世的存在。”


大家也知道,从科技或者从很多方面,包括苹果手机的整个品牌在全世界来讲无人不知,而很多人认为,他的很多理念和想象力是依靠禅修而得到的。这是个很奇妙的事情。他自己也说,他在印度大概三四十年的经历当中,一直在一个佛教的寺院里面禅修——他之前逃学了,大家都知道。所以这种科学的理念和知识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印度。我有时候对印度确实非常地崇拜。为什么呢?印度虽然现在的卫生条件、治安不一定能与西方相比,确实那边经济方面比较落后。但全世界非常好的一些文化的来源确实是印度——甚至有一些人跟我讲,他来到藏地也有这种感觉。可能我从小就看过一些月称论师、龙猛菩萨等的事迹,佛陀的事迹就更不用说了,因为这样的原因,印度的山山水水对我来讲还是很有感情的。所以,乔布斯文化的很多来源,他是怎么说的,大家应该清楚。这是第一本书。


然后第二本书。我刚才也讲了,现在很多世间人对禅修特别重视,而禅修的来源其实跟我们佛教有关系。那么这本书呢,你们可能看过,尤其是从2015年开始,在全世界都很出名——我一般在课堂上不会推荐什么的,但是这个太出名了,我推荐也没有什么,不太出名的我不推荐。(众笑)——其实我也不是推荐。有一本叫《人类简史》,还有一本《未来简史》,这个是《未来简史》,也是我在一个书店里面买的。作者叫赫拉利,他应该也是一个很有灵感的人。他自己说是每天都要禅修,至少早上一个小时,晚上一个小时,十五年以来从来没有间断过,而且每年一两个月专门以禁语、闭关方式修行。这本书很多人应该都看过,但有些人刚开始可能看不懂,因为里面讲到很多——包括我前段时间提到的人工智能,这方面讲得比较多一点,有些地方确实讲得比较不错。《未来简史》里面是怎么讲的呢?有段话我给你们读一下——我读得不一定很好,但也没事吧,反正你们也听过很多次,对吧。


他最后感谢他的老师——他的老师叫葛印卡,是一个佛教徒,印度人,当时在缅甸很出名的,2013年圆寂。他所有的传承来源说是佛陀。在当时,应该是上个世纪当中,南传佛教当中他是非常出名的。他说:“我特别特别感谢我的老师葛印卡,他教导我内观禅修的技巧,让我能够观察事物的真相,更了解心灵与世界。如果没有过去15年以来禅修带给我的专注、平静和见解,我不可能写出这本书来。”所以这本书这么出名,来源实际上跟他的老师葛印卡有关系。他的老师,你们读过他传记的人应该知道。这本书之前,大概是2014年还是2013年的时候,还有一本叫做《人类简史》,也是特别火,全球来讲都特别火,而这两本书的来源实际上跟佛教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我今天要说的是什么呢?我并不是说,这书里面所有的内容都是我们需要的。我们有些人是希求解脱者,世间的有些理念不一定特别需要。但全世界的人特别敬仰的有些文化,它的背景跟佛教息息相关的话,那佛教徒自身的禅修,所得到的经验、理念、验相,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能不得不反问自己。这是我今天想要表达的一点。现在禅修对各个层次的人来讲,都很关注。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一点禅修的境界,说自己是佛教徒,恐怕不太好意思。


还有一点,我个人来讲也是这样,在佛教经论的大海里面长时间地一直在享受,闻思和修行比较起来,可能闻思的时间比较多。我们很多佛教徒,这几年以来闻思得应该是比较不错,书看得也多、听得也多,然后辩论、研讨、思考,这方面还算是可以的,但是可能修行就不是特别多。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们要求大家,不仅应该学习,更重要是学会修行。如果没有学会修行,闻思虽然很多,到时候却没办法用上。


我们要知道,修行必须要先闻思。萨迦班智达也说了,如果没有闻思直接去修行,那就像断臂的人爬悬崖一样,非常危险,这是不合理的。有些人刚开始直接就:我要去修行、我要去闭关、我要去禅修……但这个恐怕有一定的困难,一定要先广泛地闻思,这个很重要。但天天闻思,说是说得很好的,但连一个死亡无常,一个慈悲心、空性观都没有修行的话,那恐怕真正法的意义没办法融入自己的心。


我们藏地有一种民间比喻,说是食物必须要吃,不吃对身体就没有用。那么佛法的话,必须要修,如果没有修行的话,自己的境界就没有进展、没有进步。《华严经》当中也讲了,就像聋子喜欢乐器,他可以用各种各样的乐器让别人快乐,“然自听不见,不修法亦然”,虽然给别人放很多好的音乐,但是自己不修行的话,实际上跟这个一模一样的。所以大家一定要修行,没有修行的话恐怕没有很大的意义。


以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比丘是两兄弟,一个特别爱专修,一个特别爱学习。后来,爱专修的人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另外一个则成为了三藏大师,有五百弟子,但是他的自相续特别不调柔。佛陀为了度化他们,有一次特意赞叹实修的比丘,当时三藏法师的很多弟子非常不高兴。他们觉得:我们上师有五百弟子,他的学问这么高,为什么佛陀不赞叹他呢?后来佛陀便讲了为什么要赞叹实修比丘,因为他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在我们学会、学院,一些道友可能爱讲经说法,爱研究,但是这毕竟只是文字上的、词句上的,如果没有在自相续当中不断串习和修炼,可能用到世间上是很难的。为什么现在有些上师的弘法利生事业非常非常广大,有些虽然广闻博学,但是弘法利生的事业并没有那么显著,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人有没有修证,非常重要。就像世间一个老师,如果真正有一些修养的话,那人们自然而然会对他很尊重。


《华严经》中讲:“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如果人漂在水里,但是他害怕被淹死而不敢喝水,最后可能会在水里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广闻亦如是。”如果对法没有修行,只是广闻博学,也是一样的,虽然在大海之中,但却无法尝到水。同样的道理,我们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听过很多次《入菩萨行论》,听过《中观》、《因明》,有时候我自身感觉也是这样,虽然以五部大论为主的很多法,基本上字面上的内容讲的话应该问题不是很大,但是真正要实修也是靠自己。


我们学会里的人每个礼拜共修一次,效果很好。以前很多人对佛法一无所知,但是现在参加一两年的共修以后,完全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这是我们在字面上了解而已,如果不修的话,确实到死时还是一样悲痛和苦恼,而且解决我们后世的一些问题也有一定困难。


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闻思的同时集体共修,集体禅修。比如我们先听一节课,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共同打坐半小时或一小时。但禅修一小时,可能对很多人有一定困难。刚开始可能比较痛、累,很多方面都有问题,但是慢慢会习惯的。你看很多人刚开始听课的时候,身体这样跏趺坐就不行了,脚痛得不得了。我们有些新来的居士这边脚伸一下,那边脚伸一下,这样动那样动。但是稍微听过法的这些人完全可以安住,而且一天根本不用动,完全可以安住在一个境界当中没有任何问题。


所以,现在开始我们作为佛教徒要修行,一定要自己下一些功夫。如果没有下功夫,只是会讲,的确也没有很大意义。嘴上再怎么会说,或者说多少本书也能写出来,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很大意义。最关键的是我们的心要调柔下来,要修行。“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也是《华严经》里的。其实《华严经》里讲了很多很多“多闻亦如是”。比如一个医生特别善巧于开方,全球所有的药都能说出来,但是他自己也没有吃,然后怎么样吃法没有讲的话,光是这样开药方也没有什么意义。我们修法也是这样。


我在想,从现在开始,我们以后在一个礼拜当中,最开始能不能修一个小时,一天十分钟也可以,早上五分钟,晚上五分钟。一个礼拜七天当中,即使每天十分钟,刚开始可能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种压力。但是半年以后,也许你对修行自然而然上瘾了。就像喝咖啡一样,上瘾以后,别人说“不能喝咖啡,咖啡对你身体不好”,你也会说“不行,我很想喝”,这个时候已经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我们修行也是这样,修行一旦上瘾,真正品尝到它的味道的时候,就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修,比如说空性我讲得特别特别好,但是自己从来没有修行过,对我也没有什么用。同样道理,死亡无常如果我讲得非常好,这也没有什么用。在佛教里经常讲,善星比丘跟随佛陀已经25年了,三藏十二部全部精通,但后来因为自相续的邪见,最后变成了什么样,大家应该知道。还有提婆达多也是如此。虽然在《妙法莲华经》里讲,他最究竟的一些示现的意义,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确他是一个特别有傲慢心、嫉妒心的代表人物。看到佛陀的故事,对此也应该清楚。而且提婆达多一辈子当中,经常以自己的多闻看不起别人,甚至悉达多太子的所有功德他都不放在眼里,刚开始还稍微好一点,后来因为一些恶知识影响的原因愈演愈烈。


其实他的广闻博学很了不起,有些经论中经常讲到,提婆达多能背诵六万部。如果把他所背诵的三藏,放在大象身上,大象也驮不动。我们能背诵几本书?大家都知道。我们可能只能背诵几本书;有的几本书都不背,而是放在包包里背着;有些可能只能背诵两三个教证;但是提婆达多能背诵那么多。好像《出曜经》也讲过:“后意转退,渐生恶念,意望供养,深着世利。”后来他的恶念越来越厉害,对世间的一些供养、利养、尊重等方面的执著越来越大,经常想和佛陀争夺,最终也是非常不合理的。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包括我们佛学院的有些法师,刚开始我觉得还是很有希望:这个人是不是有培养前途,因为他的学校也很不错,人也很聪明,也喜欢看书。但是后来他首先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自己也特别傲慢,谁都不放在眼里;然后自己的戒律、见解逐渐可能受到影响,最后好像完全都已经毁了。在我们这个学院当中,虽然三藏法师可能算不上,但是确实包括一些堪布堪姆,最后也有一些人留下来。世间当中也是这样,各个大学里的一些教授,虽然讲得很好,做得却可能很差。我们居士也一样,有些人学问也不错、人也很聪明、事业也很成功,各方面都不错,但是因为不修行,不修行特别可怕,因为没有很好修行的原因,的确最后可能变成一个法油子,或者最后可能连自己对三宝的信心都不一定能保存。

有些时候,好像先从道友之间的缘起开始破坏,很多傲慢的人是这样的。比如,我们有一些居士和道友之间,因为自己的傲慢和嫉妒心开始发生摩擦,然后逐渐可能离上师和法越来越远,最后连佛陀都舍弃了。


所以,我们很多人不要认为“我听过某某法,灌过某个顶,依止过某个上师,学过什么什么法”,如同无垢光尊者讲过的,我们首先法融入自心,这很重要。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学习,法没有融入自己的心的话,暂时可能你在别人面前表演得稍微好一点,但是时间长了以后,你的修行也是不成功的,世间的一些事也不会成功的,最后连世间的一个高尚的人都不一定能做好。


不仅我们佛教当中,其实世间当中古文化当中也是这样。我以前引用过吧,《中庸》里也经常讲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所有的博学、询问、慎思以及明辨是非的智慧,最终还是需要实际行动——修行!也就是说,笃行很重要。如果你没有一个实际的串习和行持,那的确是世间的一些理念最后都没有落到实处。


我们有些管理人员、世间人员,觉得自己只要在理论上能讲、理论上明白就可以。其实不是这样的,尤其是佛法的修行,主要是靠自己修行。如果你自己的修行很好,哪怕在一个法上修得很好,比如你人身难得修得很好,最后会变成一个特别成功的修行人;如果你对众生的大悲心修得很好,最后你会真正变成一个特别成功的人。所以我们关键是修禅修。


从广义上讲,整个修行可以叫做禅,即“衮”,就是心要串习。这样的话,我们整个修行都可以叫做一种修行、禅修。如果从狭义的一些禅文化来讲,可能静坐、寂止的部分叫禅修。但是这也需要智慧的引导,就像《亲友书》里所讲,没有禅定的智慧是没有用的,没有智慧的禅定也用不上。所以,智慧和禅定相辅相成,而且都是我们修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那如何修行呢?在生活中希望你们要学会。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不能认为只要有闻思就可以了,其实这样也不行。也不能偏堕于修行,有些人认为只要修行就可以了,不需要闻思,闻思只起一种附加作用,其实也不是。有了闻思,真正明白佛教的道理和智慧,在这种智慧的引导下,再如理如法地去修行,就非常有用。


比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现在很多人可能对其中的个别内容比较感兴趣。比如修无常,很多人都有感觉,尤其是到了西方,讲无常他们很有感觉,如果讲到地狱的痛苦,他们就不太相信,因为本来他们都比较固执。如果讲到人身难得,有些人有感觉,有些人没有感觉。讲痛苦的时候,他们很感兴趣。在西方的一个学校里,我讲八大痛苦,对我来讲很简单,苦苦、行苦、变苦、爱别离苦……但是他们很多人表情特别好,因为,确实在我们的人生中还是有很多痛苦。


在讲禅修的时候,比如讲毗卢七法的坐势时,他们西方人可能就觉得没有什么,认为没有必要。他们很多企业和有些禅修者,动作都是自己定的,自己认为应该这样坐就这样坐。老师给他讲毗卢七法,他们会认为不用七个,六个就可以了、三个就可以了,他们有自己的一些方式。但实际上,修行的时候最好按照毗卢七法的坐势,贤劫千佛都是依靠这种方式觉悟、成就的,而且它是一个身体的秘钥。我也在不同的场合讲过很多,无论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在讲,所以我想每个人应该会修行。


但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可能刚开始有点不习惯,但是经常禅修的人,最后身口意的调柔程度完全不同。比如以前米拉日巴尊者的传承弟子,别人从他顶礼的方式就可以知道他的教派。所以,有些上师们喜欢闻思、修行的话,那这个传承的弟子和佛教徒,心会很寂静调柔,不会像野马一样,也不会非常凶猛。不管在家人、出家人,看起来都很文雅、很如法如理,心也很调柔,在任何时候语言也非常如法。如果没有禅修,光是在口头上经常学一些,接触三分钟、五分钟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人肯定从来没有禅修过。所以,也许可能从表面上看很多不一定准确,但是实际上一个长期禅修的人的语言、行为,包括他的思维方式,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以后要更加重视禅修。


刚开始我们学会建立的时候,大家以闻思修行为主。在十年前,我每次讲《入菩萨行论》的时候,也讲菩提心的修法,当时要求早上修五分钟到半个小时,晚上也这样修。很多人十年以来都坚持下来了,非常不错。有些人因为没办法坚持禅修,身体就被业风吹动。我们学院也是这样,有些禅修比较好一点的人,让他发心待的时间也长一点,让他上班待的时间也长一点,他不会被业风吹动得刹那自在自由都没有。如果人一旦静下来,他的修行就自然而然,让他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但是如果修行不好,的确有一定困难。


我经常想到,米拉日巴当时给他最好的一个弟子冈波巴的教言。冈波巴离开米拉日巴尊者的时候说:“上师,我要离开了,这辈子不一定能再见到您,您可不可以给我讲一个最殊胜的窍诀。”米拉日巴尊者说:“你依止我这么长时间,该讲的都已经给你讲了,现在没有什么可以讲的,你回去吧。”冈波巴就离开了,先要渡过一条小河,当他已经到达小河对岸时,米拉日巴突然喊他:“过来,我给你讲一个殊胜的秘诀。”米拉日巴把自己的裙子掀起来,将屁股给冈波巴看,原来米拉日巴的屁股硬得像马蹄一样,而且伤痕累累。冈波巴隔着中间的小溪,最后就是看到这个。他依止了米拉日巴很长时间,尊者给他讲了一些其他窍诀,最后给他指点的是什么呢?米拉日巴尊者的意思是,我是在山洞里依靠这种方式成就的,而不是到处乱跑。后来冈波巴一生当中获得真实成就的唯一窍诀的来源,就是上师对他的这个指示。米拉日巴这样的指示,说明人要禅修。


古代的一些老禅师,可能在石头上一直这样坐着。我们现在这里开法会的时候,大家拿好几个垫子,两三层地垫在下边,然后还是觉得垫子硬得很、屁股痛得很。米拉日巴尊者在石头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垫,最后就成为这样的成就者。我们可能拿的垫子越来越厚,屁股保护得很好,但是内心却不是特别清楚。所以,我的想法就是,大家在修行过程当中一定要下一些功夫,每一次上师所传的法,或者自己从法本中所得到的教言,应该在内心当中要学会贯通。比如说死亡无常,今天某个人死了,这在语言上来讲很简单,但是我从内心来思考,这个人是怎么死的,我的身体也是无常的,要这样来想。


刚才我们说乔布斯传记和这本《未来简史》中一些简单的话,这是理论上的,我们如果不把它当作一回事,吹耳边风一样没有什么,但是如果将其中所讲到的一些道理再进行深化,把它嚼透的话,也许可能对你的相续真的有利。不管是上师的教言也好,佛陀的教言也好,自己所得到的这些教言,如果去深入挖掘,对自己的人生会有改变。否则,我们虽然和其他人一起听了,但是有些人真的已经得到了更高的一些境界,可自己却没有好好掌握,有这个可能性。


所以,我今天主要想和大家讲,作为佛教徒我们以后一定要学会禅修。现在的一些南传佛教和正念禅修比较容易,这都是我们佛教徒应该学习的。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如现在正在正念当中,喝水时就在喝水的念头中不要离开,你一定要觉得我正在喝水,这也是对心的一种专注,是心认识当下的一种方法。


加州大学的一个博士导师,在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说,未来和过去的所有压力,实际上在当下是没有的,他认为当下是最快乐的,要观自己的念头。确实也是,我们有些人很痛苦、情绪很复杂,原因就是要么对未来担忧,要么对过去悔恨或后悔,而当下的念头是很清净的。他们这样的说法,很多世间人感觉特别新鲜,其实佛教中这些见解特别多,而且我们有具体的实修方法。


现在世间人都是匆匆忙忙的,遇到一个正念时,就觉得特别特别好。其实我们作为佛教徒,只不过是自己没有去尝试而已,如果去尝试的话,这样的理念对于我们来讲非常简单。现在东西方很多人感觉受益非常大的理念、道理或者一句话,其实全部来源于佛教。我原来说过,像《力量》、《正念》等很多书,在西方一公开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特别特别好,畅销得不得了,但是实际上其中很多内容,只是将我们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个别一些词用在上面。也许不是我们的词,但是那些内容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了,只不过我们没有修行,如果修行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和全世界的顶级人物用心灵对话。


刚才这个作者的观念是什么呢?他认为依靠这种禅修,他就认识了心灵和世界。我想我们很多人有这么好的佛教资源,我们为什么不修行呢?如果我们好好尝试的话,至少在世间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压力和负面情绪,完全有能力解决。如果这些能解决的话,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应该会觉得很快乐。


不知道都讲到什么,我就看到这个乔布斯的照片比较激动。今天就讲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