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 坐 观 修 入 门

                      ——《璀璨日》实修引导(一)

今天是禅修第一堂课,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打坐观修入门。

第一、认识什么是禅和禅修。

第二、了解禅修的方式。当今流行的瑜伽功法,包括南拳北腿的动中禅,南传、北传等各种坐中禅。此处为每一位闻思佛法的弟子介绍最合理、最契机的禅修方式。

第三、了解禅修的实际利益。

第四、介绍正式打坐观修的具体方法。由法师带领大家共同体验、观察自己的身体、呼吸和心态,在每一步中体验禅的感受。

第五、如何避免修禅障碍。精进修行时,如果没有避开错误的禅修方法,可能非但不能进益,反而会出现颠倒错乱或各种违缘。

第六、日常修行要诀。详细介绍从早起直到夜晚入眠的一整天中,应如何把握身口意三门的具体步骤。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了解禅、体验禅,从今以后时时处处都要以禅定摄持修行。

第七、略述打坐时应如何诵咒。介绍怎样念诵、念诵的仪轨及注意事项和应避免的违缘;从今天起增加实修内容,有入坐观修,包括念诵观音心咒;如何保证念诵质量;最后做到稳扎稳打,对每一步修法都能驾轻就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禅与禅修

1.1禅的名称及种类

口头禅:人们经常挂在嘴上的禅理、禅话。

凡夫禅:为强身健体、澄心静虑而打坐,一般每次10—20分钟。乔布斯在研发苹果手机时经常以参禅启发智慧。如今社会各个领域,尤其很多商界人士喜欢静坐。国外一些公共场所也会提供禅修室,让人们通过冥想、放松得到寂静安宁,迸发智慧。这类没有窍诀法义引领、纯粹只为身心沉静安宁的禅即是凡夫禅。

小乘禅:有出世的解脱思想,但只为自己解脱,并不究竟。

大乘禅:与佛道相应,以救度众生的慈悲菩提心为引导,大乘禅理摄持,引发利他的力量,这是我们修行的目标。

如来禅:佛地的禅定,入如来不可思议、广大妙用的秘密境界。

祖师禅:由禅宗的达摩祖师所创,自六祖惠能大师后分五家七宗。禅宗有“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指心性”的特点,这和大圆满的直指心性非常相似,即祖祖相传、以心印心成佛的窍诀。

生活禅:如禅宗经常强调“行住坐卧皆是禅,担柴挑水无非禅”,我们要在生活中体验什么是修行、什么是佛法。

鹦鹉禅:如鹦鹉学舌,只是人云亦云,既不懂禅理,也没有法义摄持。

三关禅:证悟前要经过本关、重关、牢关,次第经过此三关后就可大彻大悟。

老婆禅:就像老婆对丈夫特别关切、再三叮咛嘱咐,形容禅修时拖泥带水、不干净利落。

文字禅:指通过文字三昧,从著书立说中参悟,慢慢体会文字的意境。

止观禅:在心中以止生观。

野狐禅:一个修行人因相信“不落因果”而五百世堕为野狐身,百丈禅师为其点明是“不昧因果”,野狐由此脱离恶趣。

棒喝禅:禅宗有“马祖一喝、百丈耳聋三日”的公案,黄檗禅师、临济禅师有“盗得三十棒,盗不得也是三十棒”的法语,即以棒喝的方式为弟子直指心性,令其放下执著、认识本心。

一指禅:别人问如何是道、如何是佛?禅师经常竖起一指作表示。

一味禅:如百川汇入大海,万法归于一味禅。

一字禅:如经常观“无”字、“佛”字、“心”字。

看话头禅:参话头,如狗子的佛性是什么?念佛的人是谁?

默照禅:代表人是曹洞宗的宏智正觉禅师,主要以默然寂静、一字不出的方式观照自心。

南宗禅和北宗禅:分别由惠能和神秀大师开创,是禅宗的门派。

禅有很多分类,世间一切无不是禅,花开是禅,花谢是禅,生生灭灭是禅,不生不灭是禅,世俗胜义都离不开法性道理。如何体现法性?首先要闻思,然后才能了达奥意。


1.2禅的十二种譬喻

禅像一张薄纸,捅破即空,明心见性;

禅如空手攥拳,松手就是禅;

禅如空中云雾,一扫即空,从此不再有任何烦恼;

禅如三冬冰冻,一热即成水;

禅如大地黑暗,日出即明;

禅如真相不明,一疑即悟;

禅如镜上尘,擦净就见到本性;

禅如芭蕉,剥到最后是空无(本然空性);

禅如春天的花朵,风吹就谢,示现无常;

禅如柴中的火星,一拨即熄,如是虚妄;

禅如众生妄想,一明即了;

禅是无迷无悟,证者自知。

以上介绍可让我们了解,禅既充满玄机,又在我们身边,与生活息息相关。


1.3禅的层次

有外道禅、声闻禅、菩萨禅三种。


1.3.1外道禅

很多外道宗派也有各种禅定修法,重点都是指导人们如何远离暴躁易怒的状态,获得愉快安乐。由于没有正确的知见做引导,修习外道禅很容易生邪见,获得一点禅定引生的轻安和神通后就滋生傲慢,如此无法出离轮回。


1.3.2声闻禅

声闻禅超出外道禅,以人无我空性摄持,在求解脱时只是独善其身,因慈悲心不足难以发起大乘菩提心,所以获利甚微。


1.3.3菩萨禅

最殊胜的禅,以追求圣法、普济众生、不舍任何有情为本。因发心无比广大,最后能断除一切过患,轻松获得解脱方便。


1.4禅的分类

经典里依动机、正邪、大小、果报等将参禅分十类。

为利养心参禅,易堕入地狱;

以邪见心参禅,易转生饿鬼;

为逃避眷属参禅,易堕为旁生;

因嫉妒他人以胜负心参禅,易变阿修罗;

为得世间智慧参禅,易成外道;

为善心安乐参禅,易成欲天众生;

为得威猛势力参禅,易转生魔界;

为生天参禅,易转生色界、无色界;

为断老病死参禅,易堕二乘;

为悟道参禅,易转世为人。

如果自己没把握好,修了一辈子,结果像《大圆满前行》所讲,堕入小乘、获得预流果还算好的,有的会堕为旁生如雪猪子,有的长期安住在禅定中,一旦出定就转生地狱、饿鬼,非常可怜。

为避免这类恶果,首先要知道如何正确修持禅定。真正的禅,应修大乘禅、发菩提心。

禅宗有个“老僧一柱香,能消万劫粮,寸香能消寸金”的公案。曾经赵州禅师收了很多信徒供养的金钱,信徒请他诵一部《法华经》,赵州禅师绕禅床一圈,说经诵好了。有人不解地问:“师父,您既然收了供养,为何没有诵七卷万言的《法华经》?”禅师答:“我一念禅心的功德,回向于施主的有相布施,已经让他获得无相的无量利益了。”这就是一念归于无念,一滴水归于大海,一心包容虚空,不是分别心揣测、当下就能安住的真正禅定境界。

我们先从教理上了解禅的最高境界,然后一步步去实践体悟。《学集论》云:“若除外境扰,心寂不动摇。”修禅时要具足顺缘方便,知道怎样远离外境的扰乱,安住内心不动摇。

断除俗欲贪念、依止寂静处才能入道修行。初学者要依靠外在的清静环境才能得到内心的清净。达摩祖师说:“心如墙壁,外缘断尽,内心无喘,可以入道。”《大乘教言论》中说,初学者如果不依寂静地,内心不可能得到寂静,必将由分别念牵引至轮回。

我们的六根一直向外攀缘,像猴子一样不停地追逐五欲六尘,随之产生各种贪嗔痴念,所以首先必须依靠寂静的环境令自己安住,才能深入禅修。


2.禅修的方式


2.1观察修与安住修

通过禅修可达到禅定境界。各宗各派有种种禅修方式,可归为观察修与安住修二种。《莲花生大士传》中有“静功动功”,南传有“四念住”,北传有“参话头”,但都离不开观察修和安住修。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详细辨析观察修和安住修的次第,驳斥了他宗不了义的观点,明示初学者正确的禅修次第是:先观察修,中间观察修和安住修轮番交替,最后一味安住。


2.1.1观察修

依解法义,依文观修,思维、体会文字的内容。要求每周禅修三座以上,不限时间。观修内容没有严格的限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

如果掌握了打坐窍诀,一个月观完《璀璨日》里的内容,之后还可思维《入菩萨行论》的法义,体会其中的道理。

(1)观察修的入手

《入菩萨行论》里有以直接修的方式感受一些安住体验的内容,像数息观、自他交换、黑白气交替等;没有直接观修方法的就思维法义,如思维菩提心的功德、不具正知正念和放逸的过患及六度的内容。这些都可让心深入体会、理解法义,使正法在我们的心中扎根。在铭记法义的同时应仔细回味,由此可对治生活中一切不如法的行为和贪嗔痴杂念。之后修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的菩提心内容,再专注地长期串习或专一修持某一部分内容。如此修习一段时间后,每天少许安住,就能精神放松、内心轻安。


2.1.2安住修

观察修有了一定境界时才能获得少许安住、有些许体会,最后可长期修持,真正融汇贯通所有法义内容,体会到真实禅定境界。只有修习到量才能一味安住,而凡夫经常思绪混乱,不容易静下来,在这种状态下安住修很困难,一安住不是昏沉就是掉举,或妄想、分别、散乱,出现禅定五过。


2.1.3安住修和观察修的交替方法

麦彭仁波切教诫初学者:

(1)开始:要观察修,不要求安住。

(2)中间:修持一段时间有境界了,可观察、安住轮番交替。安住时如果起妄想或出现颠倒状况,就马上思维观察法义,提起正知正念,摄持自心。当安住法义境界极为专注、心无旁骛时可转入安住修。观察转入安住,安住转入观察,轮番交替而修。

(3)最后:真正熟悉掌握禅定并游刃有余,对所有境界能如理辨别,真正了知身心一如,达到内外无别后才能一味安住。

所以,初学阶段不必急于达到安住修的层次。


2.2禅修的程序

2.2.1七个次第

积聚无常钱,准备出离土,建筑戒律墙,种下菩提种,浇灌大悲水,施以定力肥,成熟智慧花。

这种修行次第能引生戒定慧三学。首先思维人生难得、寿命无常,这是基本的修行动力和定解;在此基础上引发出离心,以戒律防非止恶,不落入外缘;种下大悲菩提心种子,发起菩提悲愿;以定力摄持,最后成熟智慧之花。

这个次第不是绝对的,第一步必须修无常、第二步必须修出离……并非如此。《入菩萨行论》中,无常出离贯穿第四品和第五品,多次出现。颂词的修行脉络看起来不明显,但所有的禅修次第已隐含其中。按内容逐一思维,相续中的智慧自然能开花结果。


2.2.2三种禅、四个阶段

禅可分思维禅和无念禅。像修菩提心、人身难得等外前行,或者金刚萨埵修法等是思维禅,因为只有一种思维,心会很平静,没有其他杂念;

第二类是无念禅,又分两种:

(一)没有证悟空性,即普通的寂止修法,什么也不想,就是静下来。有精神疾病的人临睡前打坐十分钟,可让内心减压。

(二)已证悟空性,安住在空性境界中,无任何杂念,可保持很久。

禅定都要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会严重对立,非常痛苦;

第二个阶段也有对立,但杂念的力量慢慢减少。

第三个是和睦阶段——禅定境界比较高,这时虽然还有念头,但不会破坏禅定状态,禅定和杂念不会有矛盾。比如禅定时思维菩提心半天或一天,能不间断地在菩提心状态中,非常和睦;如果修出离心、空性,能一直不离出离心、空性的主体,不起杂念。但很多人修出离心、菩提心,只过几分钟就起杂念。第三阶段再长也没有证悟空性,只是很平静。

第四阶段是自解脱。一定要超越第三阶段,否则永远无法证悟空性。世间的四禅八定修得再好,不突破就没有解脱意义。即便能接连几天不生杂念,甚至还有空性的感受,但这和空性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感受而已。所以要突破所有的念头,从念头中解脱出来就是证悟空性。如果外加行、内加行都修得很好,再以金刚萨埵修法清净业障,尤其上师瑜伽修得非常好,这样很容易证悟空性。

 进入禅定状态时有很舒服快乐的感受,就是禅悦。它可减轻疲劳压力,但根本不是证悟空性,这不是佛教徒追求的东西。我们要追求解脱、证悟空性。如果没打好前行基础,证悟空性的力度就不够,无法推翻烦恼。

 证悟以后努力修行,空性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如当生起嗔心时专注空性,感受到嗔恨的念头是空性,嗔恨就失去力量,立即停止,不会蔓延。这就是空性的力量,即解脱。

当然,对凡夫而言,烧香拜佛也是需要的,尤其需要以修曼茶罗积累资粮,念很多经咒,观修本尊。但没证悟空性就不能解脱。要获得密宗成就必须证悟空性,否则观想再多的佛陀、忿怒金刚也不够,证悟以后再观想本尊就能快速成就本尊。

 建议初学者先用一两年的时间修外加行,生起出离心;然后用三年左右修五加行,集资净障,生起菩提心;再用一两年修禅定寂止;之后用一两年修中观空性。这样七八年后修大圆满,很容易证悟。不修加行,即使有所证悟,因基础不够,一两个月后境界就会消失。

大家虽然有很多压力、很多事情,但还是要保持每天二至四个小时的修行。世间俗事不会停息,一定要要抓紧时间修行。


3.禅修的实益


 只要不断地禅修,自然能训练出稳固的心,让心不再随境转,达到身心一如的状态。表里一致、身心合一就是一观,是禅修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

有些人禅修时特别注重外表,一定要端身正坐、威仪庄严,但不知如何对冶内心的贪嗔痴、不知如何调伏自心,坐禅时满脑子都是戏论分别,如此一段时间后会觉得禅修很痛苦,由此废舍;有些人只注重净化内心,不注重外在威仪。其实身体有气脉明点,如果没有内外结合,禅修很容易走弯路。

像金山活佛、济公活佛,他们显现酒肉穿肠过的颠倒形象,但内心实是菩萨境界。凡夫做不到那样,但通过锻炼可达到内外一如。刚开始参禅打坐时可能非常痛苦,这就像练舞蹈或练武术,最初要无数次地训练基本动作。有人可能会想:心里有法最重要,每天打坐没必要吧?但经历过禅修的人都有体会,修禅是长期功夫,一定要坚持。如果刚开始就被腰酸腿痛、身体麻木等障碍击倒,心不堪能而放弃,后面则无法修行。

参禅者要身心同时用功、双管齐下,但又不能太执著。南泉禅师曾问陆亘大夫:“一个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鹅,鹅慢慢长大,但因为瓶口太小,它出不来。怎样才能不毁瓶子不伤鹅,让鹅出来呢?”陆亘一直冥思苦想。正当他非常专注地思考时,南泉禅师突然大喝一声:“陆亘!”他下意识答:“有!”当下明白,鹅代表佛性,要认识自己的佛性,认识自己的本心。

参禅要注重外在形式,更要内外一如、身心一致,这样超越安乐和平等自在的统一境界才会出生。禅的功德非常多,可开阔心胸、坚定毅力、启发智慧、调和精神、改变陋习、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炼心志,让我们深入理解、铭记法义,尤其能认识自已的本面、明心见性、悟道归源。

最重要的是训练,让自己去体会、安住,在每个禅修阶段认识自己当下的状态,然后才能知道怎样坚持修好禅,思维并体会法义。佛也是在参禅时睹明星而开悟。如果所有的法义只停留于字面,没有在自心扎根,没有反观、安住而获得体悟,那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有人问:为什么自心跟正法没有结合时二者会相差十万八千里,甚至人、法背道而驰?因为心心念念处于贪嗔痴中,处于轮回的因缘束缚中,导致看不透自己在执著什么,不明白真正的法义是什么。思维法义对初学者而言不可或缺,每天闻法不可缺少,闻法六力的第一个力,就是以听闻力断除禅定的违缘和过患。但学佛不只是分析文字,是要用心去体悟。

参禅打坐、一坐一定可涉及三千大千世界、宇宙万有,涉及自己的前生后世,在慢慢积累的禅修中最终会一坐开悟。真正参禅打坐的人永远不会忘记感受和体悟,会一生修行。


4.打坐观修的具体方法


入座的前行按宁玛巴的传统、上师仁波切的传授,有六个具体方法,下面逐一为大家介绍。

这六点并非绝对,在某些细节上,不同的上师会有不同的引导方式。如打坐时,有的上师要求吉祥坐,有的要求降魔坐,这是男女气脉明点不同而造成的区别。一般女性是吉祥坐——右脚搭在左腿上,男性是降魔座——左脚搭在右腿上。

长期修行后也不一定单依某一种方法,可以行住坐卧都是禅、都是修,不必拘于表面形象。

佛陀时代,有一个比丘叫周利盘陀伽,生性非常愚笨。有一天佛陀走到祇园精舍的门口,见周利盘陀伽在号哭,佛陀问:“你为什么哭泣?”“佛陀!我是一个愚钝的人,我随同哥哥一同出家,哥哥前些时教我背诵一偈,我记不得。哥哥说我修道没有希望,他今日让我回家,不准住在这里,恳求佛陀慈悲救我!”

佛陀慈祥地安慰他:“知道自己愚笨也是智者;往往自以为聪明的人才是愚者。”于是亲自耐心地教导周利盘陀伽,但他确实愚笨透顶,四句偈教了半天,最后一句也记不住。佛陀便善巧启发他:“你每天都做什么事?”“扫地。”“那以后你就边扫地边念‘扫尘除垢’吧﹗”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周利盘陀伽刚开始念了“扫尘”就忘了“除垢”,念了“除垢”就忘了“扫尘”……天长日久,他心中明朗起来,想︰扫帚可以清除外面的垃圾,心中的尘垢要用什么来扫除呢?……啊!要用佛法来清净心中的贪瞋痴啊!

当周利盘陀伽了解到这点时,内心愈加清明,过去不能明白的现在开始明白。他又想:人的欲望如尘垢,智者一定要清除,否则就不能了生死。因为欲才生出种种灾难苦恼的因缘,它能束缚人,使人无法自由。没有欲,心才能清净、自由解脱、见到真理。由此他渐渐息灭内心的三毒,进入平等境地,不起爱憎之念、好恶之心,出脱无明的壳,心境豁然开朗。

周利盘陀伽觉悟后,很欢喜地走到佛陀座前,顶礼佛陀说:“佛陀!我已拂掉心内的尘垢。”佛陀很欢喜,嘉许他并对大家说:“诵很多经文而不了解经义是不行的;哪怕只受持一句偈颂但能实行,也一定会得道。周利盘陀伽就是如此!”

为什么周利盘陀伽能凭扫地而开悟?因为他一缘专注。这如同四住禅,如果你的心达不到这种状态,开悟就很困难。很多人连坐下来让心静一静都很难,所以必须要学习入座的前行和方法,至少要五至十年中依靠这些方法,长年如一日地训练。

何时行住坐卧都不离这种状态时就不必依赖外在的姿式,自然以各种机缘就会开悟,很多宁玛巴的传承上师、从古至今的大德都是如此。别人给虚云老和尚倒茶时不小心烫到他的手,他手一松杯子落地,由此机缘开悟,作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何时何处都可开悟,但要因缘具足。如果没有依次第地精进修行,就始终无法解脱,所以务必要如理修行。

修行初期一定要依照入座的方法和前行步骤,重视每一个环节,否则无法得受功德利益。不重视打坐的注意事项很容易误入歧途。无论修前行、净土、六祖大师的《坛经》还是四念处、四正断,都要从入门的基础法开始。

都会一一讲解,最后会介绍打坐参禅的四个步骤。以这些方法修行,就会慢慢获得体悟,使菩提心从世俗到胜义,从布施、持戒直到圆满六度,从一点点了解禅修功德到具足正知正念,产生禅定和智慧。当禅定境界现前时能了知如何观照、护持,就能知道自己修得正确与否。


4.1入座的方法与前行

打坐有加行、正行和后行。入座属于加行阶段。


4.1.1准备工作

4.1.1.1要独坐静室

提示:环境安静,空气流通,冷热适中,光线柔和,关闭手机,断除外缘。

(1)环境安静

环境对初学者很重要。禅定最高境界可随时随地安然入定,即便鸟在头上做窝也如如不动。初学者的心经常随外缘所转,所以要选择安静的环境,不被他人干扰。

(2)关上门窗

门窗敞开就有气流。禅坐时周身毛孔会打开,有风进入会导致风病。如果气候炎热,可稍开门窗,最好不要开空调,因为空调的冷气会直接刺入毛孔。实在要开空调,也要在上身、后背和腿上搭上空调毯。

(3)关闭电视、手机、收音机、音响等

关好房门和电子产品,以免别人突然打扰而受到惊吓,也避免自己心思旁骛,忍不住向外看。总之,要避开禅修的障碍。

(4)冷热适度,光线柔和

光线不能太刺眼或太昏暗。有人说要修黑关,你问他什么叫黑关、目的是什么,他却答不上来。初学者在一片漆黑的屋子里会不知如何摄持自心,很容易瞌睡。光线应明亮、柔和、不刺眼。有的人喜欢晒太阳,坐在太阳下,要背对太阳;如果面朝太阳,眼睛等感官会受刺激,身体会出现四大不调。

让外在环境变得柔和、安静,断除外缘,内心就能自然寂静。忌心乱如麻时坐禅,身心要调整到比较正常的状态。如果心很乱就先看书、听上师的课,思维法义,等心平静下来再坐禅。一般初学者把握不好自心,想通过坐禅平息躁动的心,很可能出现颠倒状况。所以务必让身心处于比较调和的状态再安坐,这样最好。

(5)调和

A、调饮食

佛教里饮食也叫药食,因为吃东西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滋养身心。药食的量不能太多,忌刺激性强的食品。禅修期间不要吃葱蒜酒等刺激性食物;不要过饥,以免无法提起心力安住;也不要过饱,这样容易昏沉。

过饥过饱都不利于气血运行。坐禅可令气血运行通畅,保持清醒,调和四大,从病态转为正常状态。所以参禅打坐不仅能开悟,也可调身。

B、调睡眠

禅修期间掌控睡眠很重要。凡夫不可能不睡觉。佛陀曾批评阿那律尊者:“咄咄汝好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之后阿那律尊者精进修法,七天七夜不睡,导致双目失明。昼辛吉尊者修法时,要么紧张过度,要么异常松懈,始终不能生起修法境界,便去请教世尊。世尊说:“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极为擅长。”“那你弹奏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的还是十分松弛时发出呢?”昼辛吉答:“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妙音。”世尊教诲道:“修心也与之相同。”昼辛吉依教奉行,最后证果。

要保证睡眠质量,最好在夜里11点到凌晨3点间睡眠。睡得太多是浪费时间,第二天还容易昏沉;睡得太少又会疲惫,无法安住。有的人坐禅特别精进,晚上不睡觉,白天却一边参禅一边睡,这是参禅的忌讳。强行压制睡眠会让气血凝结在胸腔中,容易患胸腔疾病,如咳嗽,严重的还会吐血。所以该睡觉时好好睡觉,该修法时认真修法。

饮食睡眠调整好,身体才会感觉轻松。虽说身体是臭皮囊,但必须依其修行,调整好身体状态才能有力地支援修心。身体没调好,修行就没有基础保障。


4.1.1.2要身心放松

提示语:衣着宽松,松下束缚物件;放松肌肉,使气血畅通;轻摇身体,以保持平衡;两手摩擦,提振精神;用心用力,思维法义。

(1)身心放松:身着宽松、舒适的衣服。解去手表、眼镜等物件。身体放松,血脉才能畅通。

(2)找一个舒适的坐垫,臀部垫高1—2公分,这样身体容易坐直,不会太累。坐垫不宜太软或太硬,适中即可(喜欢坐硬垫子也可以)。

首先坐下来,身心放松,心僵硬则身更僵硬,这都不行。禅修要学会放松,很多人的身体很僵硬,神经绷得很紧,夜晚入眠困难,甚至焦虑、抑郁。其实即便不思维任何法义,仅打坐也能改善睡眠、遣除抑郁。

毗卢七法坐式,抖动身体,疏松双肩,摇动身体,保持平衡,两手相互摩擦,提振精神。注意调整呼吸达至平缓,不能急躁。


4.1.1.3要点

防寒保暖:坐禅时周身毛孔会打开,要避免有风进入而得风湿类疾病。一定要注意颈、肩、腰、双膝处的保暖,用毯子盖好。天气炎热时最好不开空调,稍微开点窗户即可,不盖毯子也行。依具体情况做好准备,不必拘泥。这时肌肉已稍微放松,但还未达到真正的放松。

心情放松的要领:无所求,无所期待。我们没有佛的境界,不用强人所难,非要在一座禅中开悟、不开悟就不起来。应该放松,然后思维体会法义。刚开始不要给自己过多过高的要求,否则心会不舒服,无法寂静。

星云大师引导的入座方法:要领是——身体由上到下,像解开的口袋一样,放松整个身体。首先,将注意力放在头皮上,作意头皮放松;然后将注意力放在额头上,作意额头放松;再将注意力放在两眉中间,作意眉头放松;如此依次让双耳、鼻子、嘴巴、脖颈、双肩、五脏六腑、腰部、腿部、膝盖、脚足、脚腕都放松。

这样由上而下、从左到右,逐段放松。想象解开一个大口袋,口袋在身周一点点降下来,最后口袋解开、完全落下,整个人也完全放松了。

这样做会感觉身心舒泰。这些是最初浅的基础法,外道禅也有。

接下来以正规的内道禅摄持,层层向上修持。


4.1.2内道禅

4.1.2.1身要——毗卢七法

毗卢七法是毗卢遮那佛打坐的方式。曾有一只猿猴见到这种坐式而进行模仿,然后有个仙人又按照猿猴的坐式修行开悟。所以,任何人以毗卢七法禅坐都能获得极大的体悟和觉受。  

毗卢七法有七个要诀:

1、金刚跏趺坐。如果做不到金刚跏趺(双盘)也可单盘、散盘;

2、双手结定印:双手重叠,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拇指相触,放于脐下(丹田处);

3、脊背端直:不可东倒西歪、前俯后仰。

一定要观察自己是否有不正确的姿势,脊柱是否直、正,有没有弯曲。如果自己平时走路、看书、坐沙发等有不好的姿势习惯,久而久之脊柱会变形。按毗卢七法的坐式要求,脉一定要直,脊柱一定要端直。打坐最忌讳靠着、东倒西歪地倚靠某物,必须端直而坐。

修行窍诀中说“身端直则脉端直,脉端直则心端直,心端直则觉性自然现前。”这与身体气脉明点运行相符。要避免一个歧途:有的人虽然坐直,但胸椎以上尤其双肩绷得很紧,这样不行。除非脊椎有疾病、需要纠正治疗或以辅器才能坐直,一般只要把腰挺起,胸至颈部自然放松就能坐得很正直。

刚开始打坐可能比较辛苦难忍,但没关系,只要稍微忍耐,慢慢一些轻微的脊椎处疾病通过毗卢七法都可痊愈。很多人禅修后反映:我在禅修时听到骨骼咔咔响,走路时听到骨骼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这是因为坐禅时骨骼放松,起到了舒缓作用。平时久坐、伏案之人要养成每天20—30分钟的禅修习惯,能非常有效地调节身体。

4、颈部稍向前弯曲:不能往后仰、左右歪斜,稍微垂视即可。颈部应稍往前屈,如佛陀以慈悲之眼俯视一切众生般。

5、肩膀后展放松:双肩不要内收。

6、垂视鼻尖,不要双眼睁大。一般不建议初学者闭眼禅修,这样极有可能瞌睡,万一出现幻觉也不知如何对治。睁眼三分之一即可。有些正行修法要求双眼圆睁、直视前方,(前行阶段,不必如此,)并且初学者容易被眼前的色声香味触诱惑而产生颠倒分别,所以自然垂视鼻尖为宜。也不要一直盯着鼻尖,否则容易变成对眼。

7、舌顶上腭。舌顶上腭有助于气脉运行、呼吸畅通、口舌生津。刚开始这样做可能舌头会僵硬,应放松,稍微抬起即可;或嘴轻开,舌顶上腭。


4.1.2.2语要——九次排垢气,呼吸和顺

语言的窍诀包括排垢气,诵念皈依发心、祈祷愿文等,也可以皈依发心的心要摄持语要而诵文。很多大圆满传承上师都把语要归摄在心要里。这里的语要是念咒语,注意调整气息,排垢气,让清净心从身体、语言有感而发,所有贪嗔痴全部排出,获得身心清净、法器离垢。

九次排垢气具体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

右手握金刚拳:右手大拇指压住无名指根部,其他四指攥拳,然后压在右大腿根处。

左手以三股金刚印按住左鼻孔。不同的传承对三股金刚印有不同讲法,这里按上师仁波切所传:大拇指尖同时顶住中指和无名指尖,小拇指可翘起或放下,这是金刚杵手印,食指压住左鼻孔(注意是同侧)。

  右鼻孔排垢气。排垢气的方法,上师在讲记中没有严格区别吸气时用嘴还是鼻。一般窍诀里讲,用鼻排出三次垢气,吸气时用鼻和嘴都行。有的窍诀里讲入气缓慢、出气快,感觉把垢气排得很干净,如同把一盆水快速倒尽;有的窍诀相反,出气又缓又慢才能达到极限,把垢气排尽。这些方法都行。

三次右鼻孔排垢气时观想:无始以来自他众生所有嗔心所造的罪业以白色气体的形式排出。并观想从脚到腹部、再往上,所有垢气全部排出。观想能力强的人,可观想身体里的疾病依次排出。上师仁波切说,经常早晚排垢气或每次禅修前排垢气可逐渐治愈很多隐性疾病。


第二步:

右鼻孔三次排垢气结束,左手握金刚拳,压在左侧大腿根处,右手以三股金刚印按住右鼻孔,从左鼻孔中排三次垢气。同时观想无始以来自他众生相续中以贪心为主所造的一切罪业以红色气体的形式排出。


第三步:

左鼻孔三次排垢气结束,双手握金刚拳,压在两侧大腿根,从两鼻孔同时排垢气。同时观想无始以来自他众生以痴心所造的一切罪业以黑色气体的形式排出(也有说灰色气体)。


九次排垢气结束,念诵字母咒:

啊啊  额额  呜呜  热热  勒勒  唉唉  哦哦 昂阿 

嘎卡嘎嘎锕  匝擦匝匝nia  扎叉扎扎纳  达塔达达纳  巴帕巴巴玛  雅RA拉哇  夏卡萨哈恰。

念缘起咒:

嗡耶达玛黑德扎巴哇  黑敦得堪达塔嘎多 哈雅巴达  得堪匝友呢若达 

诶旺巴德  玛哈夏玛纳耶所哈。

实在不会念就念“嗡啊吽”至少三遍,观想依靠诸佛菩萨三金刚加持自己的身口意并获得三门清净。


4.1.2.3心要——发心

观察自己修的到底是小乘禅、外道禅、凡夫禅还是大乘禅、菩萨禅、佛陀禅?这取决于发心和正念程度。要具足三殊胜——前行发心殊胜,中间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

前行发心殊胜指观察此次打坐是怎样的发心。如果是无记或恶心,要转变为善心。以无记心修禅没有善果功德,最后可能会堕落成雪猪子等恶趣众生,最好的也不过转生有顶天;如果是恶心应彻底舍弃,如竞争心、攀比心、好胜心都是恶心。

善心分世间、出世间两种。世间善心包括救畏心和善愿心。救畏心指因害怕怨敌、病魔等损害而渴望远离这些怖畏;善愿心指希求自己获得财富、健康、事业等人天福报。这些都不是大乘菩萨的发心,应断除获得一次异熟果报就耗尽、刹那无常的世间善心。

出世间善心分声闻缘觉的发心和大乘菩萨的发心。声闻缘觉希求自我的解脱寂灭,要断除这种发心;应唯一希求大士道的无上菩提心,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而修行。

总之,发心要断除无记心、恶心、世间善心的不良心态,真正生起菩提心。每座之前都要这样思维、观察、调整好发心。


4.1.2.4祈祷

修行仅靠自己,力量会特别薄弱,需要非常强大的后盾——上师三宝。任何修法都要祈祷上师三宝,这是窍诀。一定要记住,这样修任何法都很容易,会自然遣除违缘、具足顺缘,获得成就的验相。

在自己前方大概一尺高的虚空处,观想上师坐在千瓣莲花狮子宝座上。可将上师观为自己最有信心的圣尊形象,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莲师等;或者观想自己最有信心的上师,觉得观这位上师能赐予自己极大的加持,具真正上师的法相;也可观法王如意宝等公认、首屈一指的大德的形象。

然后在上师面前一心一意祈祷“十方诸佛菩萨智慧总集,根本上师如意宝您,请一定垂念我、加持我,让佛法融入我的心,遣除我所有的迷乱分别、让我修行圆满成功,最终获得无上证悟,利益众生。”

如果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就祈祷:愿上师您的智慧融入我的内心,身口意三门的加持之光融入弟子相续,让弟子真正生起自他交换的菩提心。这个祈祷愿文内心作意、口中念诵都行,祈祷后就有无比的加持力量。

以无比恭敬诚心祈祷后,如果有时间可合掌念诵上师祈祷文;没有时间就直接观想上师身口意三门分别以“嗡”、“啊”、“吽”的种子字放光融入自己身口意三门,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变成无二无别,不跟随过去、不执著现在也不迎接未来等分别,尽可能在无有任何执著的境界中安住。


4.1.2.5思维——心境平稳,看心不分

提示语:心系法义,如理思维,念念摄持,令心不失。

《佛遗教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要专注具体思维法义。有道友问:上师的讲记内容太多,记不住,思维原文的内容可以吗?都可以。禅修思维的内容要精确熟练,像《三处三善引导文》中的每一段内容都很精炼,除了前面的皈依发心和最后的回向,中间内容基本不超过100字。

思维的内容可归摄到颂词及解释、科判中,上师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教证、公案,都可以思维、体会。有人认为思维就像自己平时看书那样,或者在公交车上也可思维,确实平常的行住坐卧都可思维,但这种方式很零散。按照前行引导次第要求,应以打坐安住的方式思维,这样效果绝对不一样!大家千万不要忽视这点!

禅修时有人会觉得腿痛、非常难受,不想坐了……一定要坚持!只有坚持下去,才会有对法义如朗日明出般证悟的那天。学院有时会要求大家十天做一次背书供养,有些人到了第九天背得还不是很熟,但第十天从早到晚串习一天,到量了,就能流利背下来。

不要觉得躺着或以其他姿势也能思维,这跟打坐思维绝对不同。打坐静心的状态会让人迸发智慧,容易触及到内心深处,只有做过的人才会明白。禅修需要长年累月的串习,然后才能真正对法有所体会,心与法能融合、相应,法义在心底扎根,而不是靠表面的死记硬背。大家务必按这种方式去实践!


4.2打坐的注意事项——四要


4.2.1要依师教言

不能盲修瞎练。很多人看别人打坐就去模仿,然而根本不知打坐中调息调心、思维法义和转变心的系统方法,这样容易出差错。应依上师的教言和窍诀,按祖师古德的传承一步步去实践,这样肯定不会出任何问题和偏差,否则就会误入歧途。


4.2.2要自我觉察

要靠自己洞察心机,及时拣择念头;千万不要落入贪嗔痴还不自省,要护持正知正念;要有大善根、大信心、大疑情、大奋志。


4.2.3要虚心无求

若能虚心无求,心犹如朗朗晴空,不着一物,就很容易与法相应。有的人打坐两天就开始傲慢,到处炫耀自己有了什么境界、修了什么法,这说明心态与法没有相应。


4.2.4要把持中道

要不着心、不着境、不着动、不着妄。保持平等无分别的心,不堕两边。这个要求比较高,要先一步步护持正知正念、不放逸,让自己不着于境,不着于妄动,不落两边,从一点一滴修起。


4.3止观

《入行论》云:“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身心若寂静,散乱即不生,故应舍世间,尽弃诸俗虑……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

所有禅修无外乎 “止”、“观”。《大乘义章十》云:“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

止,指依靠寂止的方法摒除妄念,获得禅定;所谓以定生慧,定就是一种止。观,指如理闭观法义,闭观心性。观,有初观、后观等很多境界,《现观庄严论》介绍了观的很多层次。观是思慧,观察修。止观双运,最后达到安住的境界。

我们已经学了很多法,怎样让这些法配合自相续中的止,最后获得止观圆融的境界呢?


4.3.1止

止的方法和窍诀

修行人应先止再观。止是为了使心稳定,顺利无碍地产生胜观智慧。如果初学者不具备止的功德,观察修时只能偶尔、相似地安住心性,产生相似的智慧,却无法持久、稳定并增长,无法得到真正的胜观。犹如在山顶点一支蜡烛,很快被顶风吹灭。要观察自己有没有止的境界。

修止的方法:

麦彭仁波切曾说:“断五过,依八种对治行,以六力和四作意次第修九住心。”这样才成就最低的寂止,然后逐渐增上寂止境界,成就色界的禅定,再次第至无色界禅定。


4.3.2 辅以“五停心观”治心

增上寂止境界最简单的修法是五停心观。

以不净观对治贪欲:贪心特别大时修不净观。

以慈悲观对治嗔恨:嗔心特别大时修慈悲观。

以因缘观对治愚痴:愚痴心大时修空性缘起观。

以数息观对治散乱:对治散乱时修数息观。

以持咒观对治业障:对治业障时可打坐持咒。

《妙臂请问经》云:“对治贪心修不净观,对治嗔心修慈悲观,对治痴心修缘起观。” 


4.3.3以“九住心”勘验修行进度

这是《入菩萨行论》第八品的内容,通过六力和四作意可现前九住心的境界,通过九住心可勘察自己的修行。九住心是从内住到等持的九个次第,通过修行就可获得。


九住心

内住:最初心系一境,使心内住,不外散乱。

等住:对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令心遍住微细。

安住:心一外散就立即察觉,摄心还住于所缘,时常安住。

近住:妄念将起就能预知,不令心住于外境,妄念一起能立即割断。

调顺:了知色声香味触、贪嗔痴男女这十相会使心散乱,能将心调伏,不使流散、不起妄念。

寂静:内心安定,止息恶寻思及随烦恼,使心调伏,不再流散。

最极寂静:各种不正的寻思及随烦恼暂现形时能立即遣除。这很细微,普通人的心很粗大,暂时感受不到细微的心所状态。 

专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有定力得以持续。

等持:功夫纯熟,不由加行、功用心便能安住、任运相续,无散乱转。 


4.3.4六力——听闻力、思维力、忆念力、正知力、精进力、串习力

1、听闻力:首先要听闻佛法,依止教授,心不向外攀缘,慢慢安住于法义中。包括观想、听闻法义内容,或观佛对治散乱心,如修金刚萨埵法门,观金刚萨埵佛像。听闻力可成就内住。

2、思维力:指深入思维法义,能融会贯通、辨析具体意义。思维力可成就续住。

3、忆念力:心外散时应将心再次拉回所缘境上,一旦散乱就马上收回。一开始禅修心很容易疲怠,安住一会儿就散乱,要时刻把它拉回。忆念力可成就安住、静住。

4、正知力:要成就调伏和寂静两种状态,要让自心时刻调伏,不产生颠倒状态,一旦产生就及时制止。

5、精进力:成就最极寂静和专注一趣两种境界。

6、串习力:可成就等住心,是最高境界。


4.4禅修的过程

4.4.1四作意——禅修的四个过程

1、励历运转作意:刚开始禅修心很难静下来,应励历运转使心安静。

2、有间缺运转作意:禅修时一间断就采取措施,用心用功,马上再次安住。

3、无间缺运转作意:禅修已没什么障碍,可自由安住,但还有功用。

4、无功用运转作意:这是更高的禅定境界。前三个阶段都需要用功,此阶段根本无需用功,能自然安住在禅定中,不会间断。

在四个次第可依靠六力因缘顺利成熟九住心,即断除分别妄念和散乱心。


4.4.2禅修的四个程序——临济禅师的“四料简”

1、夺心不夺境:忘记自己,但没有忘记外境,这是初步境界。

2、夺境不夺人:泯灭外境,但没忘失自我。

3、人境两俱夺:人与境皆忘。

4、人境俱不夺:人境俱不泯,道不离世间。是完全无差别、平等的寂灭,是安住世间不离世间的最高境界。


4.5调心与调息

可以观佛像断除散乱心,还有一种非常殊胜的方法——数息观。《大毗婆沙论》里有详述,《俱舍论》中有具体引导。数息、调息和调心相同,是有次第的。如果能调整自己的呼吸也能调整自心。南传佛教盛行四念住引导,通过次第观修调息来调心。


4.5.1调息

调息有很多方法:

鼻呼

鼻吸数吸

腹吸

鼻吸口呼

口呼:阿弥陀佛法

口呼:嗡嘛呢叭咪吽法


4.5.2呼吸

4.5.2.1佛教分呼吸有四种:

1、风相:出入有声。像风一样能让人听到。

2、喘相:虽无声音但出入滞结不通。

3、气相:无声亦不滞结,但出入不细,很粗浮。

4、息相:出入无声、不结滞、不粗浮,出入绵绵,若存若亡,形神安定。息相是我们追求的。息,才能定。


4.5.2.2如何让呼吸进一步达到寂然状态

先做个数呼吸的自测:数息方法有数呼气、数吸气、数呼吸气,有数单数、数双数的方法。这里以一呼一吸为一次,共数20次。

禅定时呼吸越细越绵长越好。呼吸不能急促。有的人数着数着就数乱了,因为心不够专注。如果再难些,只数吸气不数呼气或只数单数或双数,估计错的人更多。所以,从呼吸就能看出自己的心没有定力,需要训练。一开始不用担心自己的呼吸短促粗大、心不专注,这都属于正常现象。

数息观一般从1数到10,不断重复;也可交替数,先数吸气再数呼气或一个呼吸数1次;计算时可先计单数再计双数,这样不容易起妄想。数息观对入门者非常重要,这种次第引导能断除散乱心。

断除散乱心的方法很多,如观佛像,但凡夫的心过于粗大,有时观佛像也无法安住,这时可以数息观对治。初学者最好每天都训练,看自己会数错多少,再再训练,直到不再数错。这时心就很容易安住了。

行禅时要求慢慢走。有的人总站不稳,以为自己脚有问题或地毯太软,会找很多原因,等有了禅修体验才发现原来是心不定。心如果定在脚上,以一个点就可以把身体立住。心不定身体才会动摇,坐不住、站不稳。在禅修中发现缺点就要改正。要慢慢去感受、体会,一步步让心静下来。

如果数息观第一步就错,那至少需要一个月的集中训练,之后再思维法义。数呼吸是《俱舍论》中佛陀一转法轮时的引导,目的是让修行人达到寂止,然后才能思维善法和菩提心。

一座数息观约半小时。首先调整姿势,皈依发心、祈祷,排垢气、数呼吸……这些全部做完大概15分钟,然后思维10分钟左右的法义。


4.5.3数呼吸的要点

要观察自己的呼吸是冷感还是热感、是浊还是细腻、是涩还是滑,这些《俱舍论》中有广讲。

观察呼吸的觉处,有长短、粗细、冷热、滑涩八种。

观鼻端呼吸的差别是阿姜查禅修的方法。

观胸腹处呼吸的起伏,让心安住,断除散乱、寂灭妄想,处于基本无分别,才能专注法义。

以上方法可自己感受、安住或思维一下。外道也有数息观,这是禅修的基础。《俱舍论》又称“聪明论”,内外道都能学,有兴趣可自己翻阅。佛教禅修的重点唯是思维善法、生起大乘菩提心。


4.6 禅修的境界

禅修的五种验相

1、如陡坡水:最开始禅修时心刹那停不下来,如陡坡处的激流。

2、如峡谷水:比陡坡水稍缓,内心的念头稍稍得以平静。

3、如大江河:比峡谷水缓和些许,念头平静了很多。

4、如离涛大海:远看水流不动,近看实际上还是在波动。

5、如须弥山王:是真正的内心如如不动,我们要达到这种程度。


禅宗的“破三关”

初关:要能超凡入圣。

重关:要能入圣回凡。

牢关:凡圣俱泯。


禅定现见的四种功德

能使身安舒;

能使心调顺;

能使身心起柔和调融之安乐;

能使身心随学何种善法皆有堪能性。

不现见的功德

外相不现圣者成就功德相。其实一切佛法僧功德皆依定而生,会依禅修慢慢开显。


5. 禅修的过患与对治

5.1禅定五种过患

禅修中过患会障碍修行,归纳有五种:

1、懈怠:贪著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有了懈怠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无法修行。

2、遗忘圣言:圣言即上师教导的修行诀窍与方法。禅修时忘记上师的教言,致使无法正常修行。

3、昏沉和掉举:昏沉属无明烦恼,因头脑迷糊、神志不清而不能专注修行目标或所缘;掉举属贪心烦恼,思维曾经玩乐的景象而心外散,故无法专注目标。此二者是所有禅定最大障碍,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4、不行对治:禅修时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心根本不在所缘上,却不采取任何措施,不控制、不对治,任其发展,即使前面修得不错,后面也会变得很糟糕。

5、无沉掉时行对治:当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无昏沉掉举时却强行扰乱这种状态。如多此一举地观察“我现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赖耶识还是心的本性光明?是无常还是痛苦”等等,强迫自心离开禅定境界。

其中,前两种过患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本质;后面两种会影响禅定发展。作为修行人务必想方设法断除此五种过患。


5.2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方法

五种过患可用八种方法对治。

1、信:指对禅定的信心。信心有三种:一、相信禅定能净化内心、获得智慧等等;二、对禅修很有兴趣。做任何事都是如此,做喜欢的事和做不喜欢的事效果会截然不同;三、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2、欲:欲望,即追求、希求禅定。

3、勤:精进、努力。

4、轻安:最初禅修时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身体久坐还会感到疼痛等,但训练好了就会产生禅定的喜悦——内心快乐、平静、舒服;而且以毗卢七法禅坐时间到量后,身体不但没有不适反而很轻松。一般禅定境界较高时才会有轻安。

依靠信、欲、勤、轻安四者能驱除懈怠。其中前三者是因,轻安是果。

5、正念:一直不离开、不遗忘修行目标。比如修菩提心时不知不觉想工作、家庭等琐事,走神很久还不自知,这就是没正念。无论修什么法,只要保持正念,心一旦离开目标就会立即发现,马上调整,一分钟都不会浪费。

6、正知:知即知道。《修心七要》和《四法印》(见《慧灯之光》)中都讲到,如监视或观察就是正知。正知非常重要,有正知,修行中是否出现昏沉、掉举都清清楚楚。有的人即便修了一两个小时,到底修了什么却懵懵懂懂,就是因为没有正知。

7、作思:如果发现有昏沉掉举,一定要采取措施控制、对治,这叫作思。《俱舍论》中讲到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一个叫作思。做任何一件事都会有动机:我要去上班,我要去吃饭……这些念头是怎样产生的呢?就是因为心中有作思,这是一种动力或功能。

8、舍:四无量心中的“舍”和禅定八对治中的“舍”不同。此处的舍是禅修时没有昏沉掉举,保持心的平等、平静,并且不去扰乱、动摇这个状态。

禅定效果不好往往因为不知何时用何种方法去对治何种过患。就像木匠工作前准备好所有工具、需要什么就用什么一样,修行人也要提前准备好对治法,以备不时之需。后面四种对治非常重要。

以表格作总结:

5.3应避免的修行障碍

走火入魔

贪图神通、没有慈悲心、不能守持戒法者,容易着魔。

自我闭塞、束缚者入禅,容易走火入魔。

邪知邪见、妄求神通、自我炫耀,没有正见甚至打击别人知见者,容易走火入魔。

妄动散乱、离法邪思、妄想烦恼者,容易走火入魔。


对境界动心

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夜晚最好在没有烦恼的状态中安然入睡。

不要把仇恨带到明天。不要记仇,用仇恨折磨自我。

不要把忧郁传给别人。要让和自己接触的每个人都获得快乐。这是禅的正能量。  


斩断我执

一个僧人问洞山禅师:“寒暑来时如何躲避?”洞山禅师答:“何不向无寒暑处去?”问:“哪里没有寒暑?”答:“寒时寒斩闍黎,热时热斩闍黎。”

寒冷时用寒冷锻炼自己,热恼时用热恼锻炼自己,不要有分别。斩断我执就是真正不冷不热之处。生活里不要对痛苦动心,也不要对快乐动心,不要大喜大悲;一旦被人我是非动摇,心就很难安定。

古人说:“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这才是参禅修道人要把握、追求的境界。逢山搭路,遇水修桥,事情过了就不要一直存在心里。耳根是空谷投响,过而不留,是非应全部舍掉。这才是禅的坦然洒脱境界。


洒脱点、自在点

有位哲学家叫方东美,平时喜欢游泳。有一次溺水,求生的本能让他拼命挣扎。此时他突然想:我是一名哲学家,生死应该看得很开,为什么不能洒脱点死呢?心情随即放松,四肢也放松,结果自然浮到水面而生还。万事不强求,随遇而安,这才是好状态。


愚蠢的乌鸦

一只乌鸦在天上飞时遇到喜鹊,喜鹊问:“你要去哪儿?”乌鸦说:“这里的人嫌我声音难听而非常讨厌我,我要搬家。”喜鹊说:“乌鸦啊,你不必飞到别处。如果你的声音不改,即使飞到天涯海角,人们依旧不喜欢你。”

不抱怨、不怨恨。要学会放下,断除怨恨。不是外境扰乱自己,是自己无法把握内心。禅观里一直讲轻松、放下,如果一直随外境所转,人生真的会很苦。


苦乐随他去

禅照禅师平日向信徒开示“万事都离不开快乐,人生要快乐”。有一天他病了,一直喊:“痛苦啊,痛苦啊,人生好苦。”一个和尚问他:“你天天说快乐,为什么现在这么苦?”他说:“我是喊快乐时对还是喊痛苦时对呢?”

人生是两面的,有苦也有乐。“人间不如意十有八九,能与人说者不过一二。”一切都是因缘业力所感,没什么可执著的。观照自己的人生,当下承担,快乐痛苦都一般模样。我们要求解脱道,发起利他的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修行中如果一直被物境、是非困扰,很难开悟。


一般禅者的毛病

禅可以开拓心灵、启发智慧,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自由的境界。参禅不得法会得禅病。贤闻和尚云:“衲子因禅致病多。”有人参禅打坐墨守成规,禅师要以方便法引导,避免禅者被公案诱导,误入歧途。据说高旻寺不准讲公案,认为公案是禅病。因为贪执公案,自己就像鹅在瓶子里出不来一样。

口头禅也是禅病。有的人口头说法,但内心没有法,这样无法获得解脱。有甲、乙两座寺院,每天早上都派一名沙弥去买菜。一天两人相遇,沙弥乙就问沙弥甲:“你去哪儿?”沙弥甲说:“腿走到哪儿,我就到哪儿。”沙弥乙一听,不知该说什么,回去问师父。师父说:“你可以问,假如你的脚不动了,你到哪儿呢?”

有了师父的指点,乙信心满满,第二天问甲:“你去哪儿?”甲却答:“风吹到哪儿,我就到哪儿。”乙又无言以对。向师父求教,师父说:“你就问,如果风不吹了,你到哪儿呢?”第三天见面,乙问:“你去哪儿?”甲说:“我去菜市场买菜。”

乙虽然记住了师父的言词,却无法应对甲的机锋。依靠口头禅永远悟不出道理。不明白真正的禅理,掌握再多的术语和典故也只是表面功夫,无法在内心运用法义。

鹦鹉禅是禅病,就是照葫芦画瓢、鹦鹉学舌。禅不是用语言表达什么,而是要内心有所体悟。憨山大师说:“ 一生独坐四枯禅,枯尽寒灰何不燃,忽听钟楼钟鼓响,一生清运满霜天。”枯坐禅最后如死灰,解脱不了。

为了保健而参禅也是禅病。有的人认为坐禅可以保持身体健康,这无可厚非,但健康不是禅修的目的。参禅不是死记硬背教义、用分别心去参,而是要用心体会。最终禅修可解开内心迷雾、解脱生死。


6. 日常修行要诀

每天早上应在观想空行佛父佛母的铃鼓声中起床,然后念诵(……),观察梦境并做随喜或呵责;再三顶礼,做个人卫生清洁。不要突然从闹钟的惊扰声中爬起来。

接下来是一天的修行,可以清洁佛堂、供养。每一座修法都以身要、语要、心要的前行摄持。下面会介绍正行,怎样观修自他交换、自他平等及因果的七种学处。可自行选择观修;后行是三善圆满,观想作回向。

夜晚入睡前应做三顶礼感恩,获得上师三宝身口意的加持。要观察自己一天的修行是值得随喜赞叹还是应呵责;然后在光明境界中观想释迦牟尼佛放光或佛堂放光或观想头顶的上师放光,自己在一切光芒中进入梦瑜伽状态。

每日应如此训练。

《璀璨日》是华智仁波切撰著的实修窍诀,内容精炼,字面意思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关键是要实践练习。平时没有串习,即便说得天花乱坠也不会有觉受出生。作为修行人应自我约束,要求进步,心融于法并逐步体悟。

修 行 次 第(璀璨日

01,打坐观修入门指南    答疑|打坐观修入门 

02,成熟法器1                   答疑|成熟法器(1) 

03,成熟法器2                 答疑|成熟法器(2) 

04,发心正行                   答疑|发心正行 

05,布施度          

06,持戒度                       答疑|持戒度 

07,安忍度                       答疑|安忍度 

08,精进度                       答疑|精进度 

09,静虑度                       答疑|静虑度 

10,自他交换                   答疑|自他相换 

11,观修人无我              答疑|观修人无我 

12,观修法无我              答疑|观修法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