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佛是这样关怀临终者的


当今时代,人们对临终者的关怀远远不够。如果谁家生了个宝宝,全家人有一套娴熟的“育儿经”;可是家里有位老人濒临死亡,许多人只有哀伤、无助,想帮他却不知从何做起。


1. 再放不下就晚了

人在临死之际,心识的力量比平时更强,此时若对一些人事物舍不得、放不下,那么后果将极为悲惨。

生命,充满了诗情画意,却又变幻莫测。人们在活得有滋有味的当下,死亡随时可能不期而至。

关于如何面对死亡,不少人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似乎只要不去想、不去提,它就永远不会降临。可是由于缺乏充分的准备,一旦自己或亲友死亡,他们又往往手足无措,根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与之相比,藏族几乎每一个老年人,都是临终关怀方面的专家。他们从小就被训练如何面对死亡,许多人依照莲师等大德的教言实修,早已将死亡作为脱离肉身、跃往解脱的一种契机。与其他人临终时只能求助于医生的境况相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在藏地,有些大德修行已达到一定境界,获得了生死自在,想走就走,想留就留,对死亡十分有把握。但对一般人来说,假如生前没有修行,对死亡没有把握,那么,当人生帷幕落下之时,就需要提前做一些准备。

人在临死之际,心识的力量比平时更强,此时若对一些人事物舍不得、放不下,那么后果将极为悲惨。

《极乐愿文大疏》中讲过,有个比丘临死时,舍不得自己的钵盂,来世转生为一条毒蛇,专门守护这个钵盂;有个人在死的时候,贪执一颗精美的松耳石,死后就投生为青蛙,四肢紧紧抱着那颗松耳石不放。

所以,临终前首先要尽量断除对世间的一切执著,把所有财产处理妥当,内心应当这样思维:“我只剩下一口气了,纵然全世界都变成了黄金,对我也没有任何意义,也带不走一分一厘……”如此反复思量,便不会对身外之物贪恋不舍。

接着,趁着神智还比较清醒,应猛烈地发愿:“死相已经现前,我必死无疑,但愿我在中阴时忆念起菩提心,永远不要离开菩提心!”以此誓愿的引发力,至少也能在中阴时生起菩提心,这对往生净土或投生善趣极有帮助。

然后,全心全意地祈祷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这一点极为关键!全知麦彭仁波切曾说:“在临死或中阴时,只要不忘忆念阿弥陀佛,仅以此也能往生极乐刹土。”

当然,每一尊佛的加持都不可思议,但在接引亡者方面,由于往昔的发愿不同,阿弥陀佛有与众不同的能力,所以,此时口诵或默念“阿弥陀佛”,对亡者最为适宜。法王如意宝也讲过:“在临终时,不能一会儿想宝髻佛,一会儿想药师佛……虽然每尊佛都无比殊胜,但如果想得太多,则很难一心专注,这反而对解脱不利。”

一个人在临终时,身体虽然衰败了,心的力量却是无穷的,若能努力念一句佛号,乃至对佛合一次掌,所带来的利益也无法估量;哪怕在临终的一刹那醒悟,也可能会踏上通往极乐净土的光明大道。


2. 念“阿弥陀佛”,老少咸宜

法王如意宝说:“念佛时,应像年轻人谈恋爱日夜想着对方一样,要一直想着往生极乐世界、想着阿弥陀佛的功德。若能如此,决定可以往生。”

印光大师讲过:“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

实相念佛,即念阿弥陀佛法性之身;观想念佛,即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观像念佛,是依唐卡或佛像而观;持名念佛,是念阿弥陀佛名号。

大师认为,在这四种念佛中,持名念佛操作起来很容易,即使没有文化的人,也可得到利益。

汉地有这样一则公案:

谛闲法师小时候有一玩伴,此人长大后一直做锅漏匠,在四十来岁时,他觉得人生很苦,就在谛闲法师座下出家了。

因为没有文化,再加上人老了,他也做不了什么,于是谛闲法师给他找了一座废弃的小庙,并安排好居士给他烧饭。法师对他说:“你就念一句佛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这样一直念下去,将来一定会有好处。”

这个人也很听话,三年没有出庙门,一直专心念佛。

有一天,他离开寺庙,到城里去看亲戚朋友。晚上回来后,跟烧饭的老居士说:“明天你不要替我烧饭了。”

老居士想:“师父三年都没出门,今天出去看朋友,大概明天有人请吃饭,所以叫我不要烧饭。”

第二天吃过午饭后,老居士到庙里去看师父,结果发现他在窗边站着往生了。

这个人从未学过净土经典,也不会观想,但由于非常有信心,最终也得到了生死自在的境界。

小时候,我就发现,有些人连佛菩萨的像都分不清楚,比如二十一度母,由于每一尊度母的身相、手印都不同,所以很难认得出来。像我父亲,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也分不清,本来释迦牟尼佛是单手托钵,阿弥陀佛是双手托钵,他却经常搞混。但是,由于他平时对极乐世界很有信心,临终时也是在念佛声中去世的。从临终的表现来看,他可能往生净土了。同样,别的老人去世时这种现象也不在少数。

佛陀说:“智慧不高但有诚挚信心的人,很容易成就,很容易往生。”


3. 极乐世界要经常想

我们若无法直接观想极乐世界,可以反复看极乐世界的唐卡,然后在心里再三忆念。

藏地和汉地有许多极乐世界的唐卡画像,虽然不尽相同,但很多都是高僧大德云游极乐刹土后以智慧抉择的,所以,无论观想哪种都可以。

藏地开“极乐法会”时,为什么要挂一幅极乐世界的巨大唐卡?就是让有缘人依之观想极乐世界。

同样,我们平时在念佛时,也应先看一下唐卡上的阿弥陀佛,然后于心中再再观想他的庄严。

刚开始的时候,要观得了了分明非常困难。可能观想阿弥陀佛的左手时,右手就忘了;观想佛陀的三衣时,金刚跏趺坐就忘了,甚至连其中一部分也很难观清楚。

曾有个人观修阿弥陀佛,一段时间后,跑去上师面前哭诉:“上师啊,我在观想阿弥陀佛时,观上半身时,下半身就忘了;观右边时,左边就忘了……每天都这样追着佛的身体观,太痛苦了!我实在修不下去了。”

上师说:“那你就不用一一观嘛,只要忆念阿弥陀佛安住在你面前,就可以了。”

当然,假如你连这样也观不来,还可以忆念:“西方有一个极乐世界,那里有阿弥陀佛,以及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眷属,他们正用慈悲的眼光注视着我,我死后要立即往生极乐世界!”

如是一心专注,以坚定信心忆念极乐世界,并持诵阿弥陀佛名号,具足善根者仅依此也能往生。


4. 睡觉时要吉祥卧

当你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之后,晚上入睡时,姿势应像佛陀涅槃时的吉祥卧一样:右卧而眠,以足压足,右手垫在右脸颊下,左手平放在左腿上。以这种卧式入睡,即使突然离开人间,也不会堕入恶趣中。

吉祥卧,与医学上的正确睡姿是吻合的。现代医学认为:正确的睡觉姿势,应该是向右侧卧,微曲双腿。这样,心脏处于高位,不受压迫;肝脏处于低位,供血较好,有利新陈代谢;胃内食物借重力作用,朝十二指肠推进,可促进消化吸收。同时,全身处于放松状态,呼吸匀和,心跳减慢,大脑、心、肺、胃肠、肌肉、骨骼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氧气供给。

而在佛教中,据有关论典记载,吉祥卧有四种功德:

第一、身体不会产生不适当的念头和行为;第二、就像百兽之王狮子一样,不会失去正知正念;第三、不会入于深度昏沉,能时刻保持警觉;第四、不起恶梦,经常做吉祥之梦。

假如我们看到有人临近死亡,也应劝他们摆成这种卧式。倘若有能力观想,还应让他们观修慈悲心,通过呼吸修持自他相换;即使没有能力,以这种卧式迎接死亡,就算业力再深重、罪业再大,也不会堕入恶趣。

每天在入睡之前,除了吉祥卧以外,还有四点需要注意:

一、正念想:从开始睡一直到睡着之前,始终要把心拴在善法的柱子上。龙猛菩萨说过:“安乐中入睡,会在安乐中醒来。心地安乐,梦境也安乐。”

以前我在读小学时,住在一个老喇嘛家。我们每天吃完晚饭后,他盖上法衣,把油灯吹熄了,就一直念“嗡玛尼贝美吽,嗡玛尼贝美吽……”,逐渐逐渐睡着了,声音就没有了。

第二天一早醒来,他的声音先是特别浑浊,嗡嗡嗡听不清楚,后来慢慢地,听清是在念百字明:“嗡班匝萨多萨玛雅,玛努巴拉雅,班匝萨多迪诺巴,迪叉哲卓美巴瓦……”一直念到吃早饭之前,这种习惯从来没有间断过。

这些孩童时代的教育,对我一生的影响非常大。尽管自己没有那么精进,但始终都觉得这个很需要、很重要。

二、正知想:在正知中入眠,尽量不产生一些烦恼。

三、光明想:临睡之前,观想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等佛菩萨,发光照亮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境界中入睡。即使做不到这样,也应临睡时在佛像前磕三个头,这一点最好不要忘。

另外,平时出门也应带着佛像或唐卡。同时,每天最好还能观想一下佛陀,即使你不会修什么法,在面前摆上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像,看一看观一观,好好地忏悔,好好地念经,这也是一种修行。这种修行谁都会,若能长期如此,所得的利益无法言表。

四、早起想:我们睡前不要想:“明天是星期天,睡到下午也没关系。”如果真的这样想,就很可能一直睡到第二天下午。假如在临睡前想“明天应该早一点起来”,心的力量不可思议,一定可以早起的。

这些窍诀对调心有极大帮助,大家务必要经常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