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好施——布施度

实修引导(五)

前言

华智仁波切《璀璨日》实修法,以简明扼要的引导方式涵盖了所有趋入的菩萨行。如何从自相续中引生菩提心、修持菩萨行以及断除凡夫贪嗔痴等各种颠倒分别呢?不仅要学懂法义,更重要的是将法义融入自心并串习、实践,这也是实修的重要性。

没有实修,一切法仅停留在口头上,最终会变成法油子,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所以,将法融入心中,摄持行为,靠观念疏导放下我执就能趋入大乘菩萨般若波罗蜜多的行列,成为名符其实的菩萨。这就是佛教中修行的重要性。


  切勿混淆佛教与灵修的本质区别

如今社会上有很多灵修课,也有很多心理学家在探索,怎样让人们依靠灵修的方法解决内心的恐慌、焦虑及各种心理疾病,做到随遇而安,获得更多的智慧和慈悲。佛教的禅修跟普通的灵修并不完全一样,灵修的目的是让人们在生活中获得健康和快乐,佛教的目的是让有情出离轮回。轮回的本相就是痛苦,轮回中的一切快乐都戴着痛苦的假面,都是无常的本性,始终不离行苦、坏苦和苦苦的自性。所以佛教追求的是究竟的大乐涅槃。

这种涅槃来自真正断除我执。凡夫自我膨胀地认为人类就是世界的中心,甚至不可取代,但通过修行佛法会逐渐认识到自我是多么薄弱、渺小和不堪一击,最后会发现,原来真正获得快乐的方法是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时,我们会寻觅到更多解脱的利益和身心的自在。这就是佛教的修行方式。

前面我们学习了发心正行的引导内容,思维这些内容后就会对菩提心的境界有所体会,产生拯救世界、拯救人类、拯救自己和一切众生的意愿,并想运用佛教的引导方法转变自心,还会渴望做一个禅修者。


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

怎样成为一个好的禅修者呢?其定义是什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禅修目标,这样就会一直走在正道上,不会误入歧途。佛陀曾开示禅修的目标:“善来,比丘。法已善说,坚持梵行以究竟离苦。”我们要坚持修行佛法,通过不断的训练断除心中贪嗔痴等各种烦恼,产生戒定慧功德,最后彻底离苦得乐。这就是佛教解脱、禅修摄持的修法意义,也是与所有世间学说最大的区别。

世间所有人都希望离苦得乐,佛教在这方面有什么特点吗?佛法首先让我们认识苦的根源,即业和烦恼,也就是佛陀在宣说完苦谛后所讲的集谛。烦恼是一切痛苦的因,有贪欲、嗔恚、愚痴、傲慢、邪见、怀疑、昏沉、散乱、无惭、无愧等等。借助禅修的力量就能烦恼断除,最后生起戒定慧的功德。

修行路上有很多陷阱、歧途。如果没有正知正念的护持,没有谨防自相续中的颠倒、恶意,就会堕入烦恼的陷阱,误入歧途。佛陀完全了知众生的所有心态,由此为众生宣讲了很多禅修的方法,以断除修行的障碍。

如佛陀在《大心材譬喻经》中讲了几种修行人的状况。第一种修行人,能舍弃世间俗欲,但自我满足,耽着名闻利养,这是最大的歧途。比如,曾经有某种族的人基于信心而出家。有人觉得自己能出家修道、断除世间俗欲、修持清净梵行非常了不起,觉得出家就等于把一切苦都中止了;后来因为得到很多名闻利养而变得贡高我慢,认为其他比丘都微不足道,自己逐渐退失了精进修道之心,经常处于懒惰懈怠中。佛陀说,就像一个人需要心材,后来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参天大树,而他却略过心材,只砍下树枝和树叶。这种人虽出家但没有真正出离,最终无法达成修行的目标。

第二种修行人,虽得到名闻利养但不孜孜以求,认为自己的目标还未达成,他即不赞美自己也不轻视他人,会激发自己去精进修道。这时他得到了清净戒行,却认为自己持戒非常清净、品行良好,其他比丘都不如自己,由此产生贡高我慢,甚至退缩和懈怠。佛陀说,这种人将树的外皮误认为心材,骄傲自满于戒行的成就,由此堕入烦恼的陷阱,踏上歧途,无法达到真正禅修的目的。

  第三种修行人,虽已得到名闻利养、戒行成就,但不以此为满足,也不因此赞美自己、轻视他人,同样激发修行的意乐,没有退缩、懈怠。但当他获得定力成就时却为此满足,开始赞美自己、轻视他人,认为自己能一心专注地禅修,而其他人心神涣散、退缩懈怠。佛陀说,这样的修行人是将内树皮误认为心材,对定力的成就骄傲自满,最终踏上歧途。

第四种修行人,不追求名闻利养,在获得戒行和定力的基础上又成就了知见(获得天眼通),现见凡夫见不到的微细色法,同时又获得天耳通等能力。以禅定获得神通后,他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产生贡高我慢,不再向上求道,由此轻视别人并产生退缩、懈怠。佛陀说,这样的修行人是将边材误认为心材,由此误入歧途。

第五种修行人,虽得到戒行、定力和各种知见神通,但并没有骄傲自满,不会落入烦恼的陷阱,一直走在正道上,继续修行止禅和观禅,最后达到了真实的禅修境界。佛陀说,不被任何戒定神通所缚,达到真实境界后,以智慧彻见、灭除诸漏,获得诸漏永尽的证悟和解脱,这才是真正清净的功德。

在禅修中,一定要注意避免违缘和不正确的心态,不要自以为是、贡高我慢,要断除执着。获得禅定境界时一定要观照自心,千万不要因名闻利养、戒行成就、定行利益、知见功德等心生动摇。有这些分别执着和动摇就不能成为真正的禅修境界,也不能成为良好的禅修者。

  1.总体引导――上座八忌

要想到达良好的禅修境界,就要逐步地入座修持。首先,要了解入座的禁忌。

一、忌风处坐,不要在有风的地方入座;

二、忌饱后坐,最好饭后一小时左右打坐为宜;

三、忌下坐即解大小便,必须十分钟后,这样对身体的气脉调节比较有利;                         

四、忌贪坐,不要一高兴就多坐,这样容易退转。每天禅修一到两小时为宜,这是对长期禅修者的要求。对初学者而言,每天最好能安住十到十五分钟,然后慢慢增进,从十五分钟延长至半个小时。

五、忌讳大声持诵,这样容易伤气,最好是金刚持,唇动无声或自己能听见即可。禅坐中不仅可观修法义,也可以诵念心咒,所以修五加行的道友可依这种禅修方式修行殊胜法义。

六、忌身体多动,这样会导致腰疼,伸腰时要慢。

七、忌身体过于挺直,这样容易上火,产生口臭、咽喉疼痛等上火下寒的症状。身体是自然挺直,放松而住,身正则心正,心正则脉正,不要过于紧张。

八、忌执着见光见佛,甚至很贪着这种境界,这样容易出现心思混乱。不要对幻相执取、生疑,如闻妙香、妙音等生欢喜,这样会导致禅病,一定要以空性智慧摄持。佛陀说要以智慧彻见,就是说要以空性的智慧、六度的禅观,摄持,按照法义如理思维,这样会断除种种歧途、邪见,如法安坐。


  2.具体引导

  2.1总说

前面了解了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以修七支供成熟法器,在善知识和殊胜对境前如理受持菩萨戒,得到清净的菩萨戒体后,接下来学习如何护持菩萨戒,即学修六度。六度能成熟相续中菩提心的境界,也是护持菩提心的后行修法。

现在学习第三大课判——如何趋入之行为。

如何趋入之行为,包括在行持六度中。六度的本体依次是具有四种特法的施舍心、断除心、不恼心、欢喜心、不散心、辨别法。所谓四种特法,如云:“摧毁施违品,无念具智慧,圆满诸所愿,成熟众有情。”总之,修持六度就是实现自己菩提心的境界,满足有情的愿望。

六度的违品依次是悭吝、破戒、嗔恨、懈怠、散乱及邪慧。满足有情愿望的道理——依靠布施给予他们财产受用等;依靠持戒使他们内心纯净;依靠安忍承受损害;精进作为必不可少的助伴;依靠静虑使他们对神变神通有渴求心;依靠智慧能宣讲取舍的道理。依靠这些满足心愿以后,直接或间接令他们获得声闻、缘觉、圆满佛果三菩提任意一种果位,这就是能成熟有情。


2.2何为布施

布施度是乐善好施的同时断除悭吝,是践行菩提心的第一位。布施度是想到对自己的身体受用、三时善根割舍不下的过患及慷慨施舍的功德和必要后,真正发自内心地行持布施,这也是修心。

有人觉得布施度是实际行动,甚至《入行论》对布施度并未广泛宣说,所以它可能不是主要入座修行的法;还有人觉得布施是在家施主主要做的事情。这都是偏颇。《入行论》未广讲布施,是因为我们依止三宝、成熟法器、发起菩提心的过程中已堪为修行布施的法器。

《入行论》的第三品和第十品中都讲了布施度,跟我们平时认为的不一样,它是从最圆满的布施度上讲的,比如别人需要桥,菩萨直接跨过两河变成桥;别人需要仆从,菩萨真正变成仆从。真正的布施就是有利他心,要布施自己的一切,包括身体受用、头目脑髓及三世一切善根功德。这不是凡夫能做到的,既没有神通神变也做不到完全割舍,凡夫可这样发愿。所以真正的布施只有登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做到。

凡夫如何修持布施度呢?首先我们要了解菩萨广大的布施境界,执着的过患、慷慨布施的功德和必要,在此基础上发愿做广大布施,以此才能圆满菩提心的资粮、利益众生。所以要在初学阶段一点点地去学习、训练如何布施。华智仁波切说,吝啬的人无法完全布施自己的一切,义成王子把自己的儿女和妻子全部布施,凡夫根本做不到,甚至匪夷所思,所以我们先训练,从自己的右手布施到自己的左手,然后布施自己多余的东西,这样逐渐地成熟广大无伪的布施。

《增一阿含经》中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我不见一法修行已,多修行已,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证,所谓广施也。”“若有人广行布施,于现世中得色、得力,众德具足,天上、人中食福无量。是故,诸比丘,当行布施,勿有悭心。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所以唯有修行布施度才可以受人中福、得广大福,获得世出世间的广大利益,其他的法都没有这样的德相。

《大宝积经》中佛告舍利子:“当观菩萨摩诃萨行柁那(布施)波罗蜜多时,依世财施,便得一切圆满功德。”要在自相续中摄持“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的纯净、广大、无与伦比的布施心。布施就是四无量心的本体,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根本因,是修持菩提心的基础和前导,所以修持菩提心的人怎能不修布施呢?

有人认为出家人不需要修布施,他们没有任何财物布施,这是错的。后面会讲我们能布施什么、为什么要施、该怎样布施等内容,这些通达这些道理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地以布施积累世出世间的广大福德功德。

《金刚经》云:“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就是以三轮体空摄持的广大布施。

依财施可圆满福德资粮,依法施可成就智慧资粮。《持世请问授记经》中讲,这两种布施是遍知佛果的因,因为遍知佛果就是福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菩萨目睹众生受贫穷而施舍衣服、象马、车乘等,这是资具布施;施儿女妻子等是大布施;布施头目手足等是极大布施。这些可包含在财布施中。何为法施?如布施笔墨书函等是一般法施;根据众生根器传讲声闻、缘觉等无上妙法是大法施;令有情持无上菩提并传授不可思议的菩提心和空性义是极大法施。

在家菩萨主要修财布施,出家菩萨主要修法布施,而不是说出家人没有财布施的机会、在家人没有法布施的机会。

布施的本体是无有吝啬心;布施的因是具清净舍心;布施的果是获得圆满受用;布施的作用是可摄受自他、圆满二资;布施的功德是获得三乘菩提等无量暂时和究竟的利益。

布施如此殊胜,为何不去行持呢?所以千万不要忽略布施。佛在过去世为菩萨时已看到世间无常、诸法无我,把自己的一切财产布施给众生。帝释天见菩萨如此不可思议,想去考验他的境界,便施幻术让菩萨看到地狱有情并对菩萨说:如果以布施救济众生,死亡的灵魂就会堕入泰山地狱,受烧煮之害,你何必如此?菩萨说:怎会有布施而堕地狱的道理?帝释天说:不信你问问他们。地狱有情告诉菩萨:我等在世时倾家济贫、救人急难,死后堕入地狱受此重罪。菩萨问帝释天:布施者遭罪,那受惠者会如何?帝释天说:受惠者命终升天。菩萨当时非常欢喜地说:我布施的唯一目就是救济众生,你所说的正合我意。为了救济众生脱离众苦,我必须坚持布施。

帝释天非常惊讶:你为何能发如此高尚之愿心,有如此高尚之行为?菩萨说: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使众生得涅槃安乐,不受轮回之苦,所以我如此行事。帝释天听完现出原形,伏地叩头,说:天下实无布施济众还会受祸入地狱之事,是我见你功德乾坤,想考验你才幻变的这些假相,我向您忏悔。

布施所获的利益不一定现世现报;如果思维因果,就必定诚信布施的意义。《杂譬喻经》中讲,佛陀曾经在舍卫国乞食化缘,有一名妇女供养了佛陀一钵饭,佛陀说: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种千生万,种万生亿,而能现见真谛之道。妇女的丈夫听了佛陀讲的法,特别不相信,说:布施一钵饭能有这么大的福德吗?还能现见真谛?瞿昙沙门说话怎么这么夸张?佛陀问他:你从哪里来?他说:我从城里来。佛陀问:城里的尼拘陀树有多高?他说:高达四十里,每年结数万的果实。佛陀又问:树的种子有多大呢?他说:只有芥子那么大。佛陀说:你说的话太夸张了,一粒芥子大的种子怎么长成四十里高的大树、每年结数万的果实呢?他说:这是我现量所见。佛陀说:无情法的大地尚且能生出这么大的果报,更何况以欢喜心供养佛陀一钵饭,福德更是不可称量。夫妻二人由此心开意解,当下证得初果。

凡夫鼠目寸光,因分别执着无法现见本性,会障碍自己积累广大福报。也许有人想:布施的确有利益,但如何避免布施中的歧途、真正种福田呢?如何布施才能积累广大福德呢?就像仅以一元钱做布施,怎样能获得最大利益?《大智度论》云:“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知一切诸法实相,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为智慧门。”《优婆塞戒经》云:“菩萨具足二法能庄严自他,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修习六波罗蜜多就是获得福慧二资粮。

布施的梵语是檀那,将自己所具之财物、身体乃至妻子、王位以及智慧等都施与他人。布施不仅是六度之一,还属于六随念。六随念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布施还属于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一。所以,布施是菩萨修福集慧、积资净障的首要之法,可知其重要性。


  2.3布施的分类

  2.3.1财施

捐赠自己的财产受用、身体器官(属内财施)都属于财施。天葬也属于内财施,虽然死后的这身腐肉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如果能布施给鹰鹫等是非常好的一次布施,而且藏地的尸陀林有不共超胜的加持力,人们都会觉得天葬是自己此生最后一次满意的布施。

如今很多人在生前会计划死后捐献自己的眼角膜等器官。按中阴法门来说,人刚死的时候仅是外气已断、内气未断,割器官会感受极大的痛苦。当然,每个人感苦的能力和愿力都不同,如果利他的发心很强烈,就像嘎玛饶吉达直接割下自己的大腿肉,虽然很痛,但以非常强烈的悲心没有后悔,而且很快获得成就。有的人是真正菩萨的伟大行为,我们要随喜赞叹。凡夫心力不强的话会有强烈苦乐的感受。为什么人刚死亡时最好不要马上送进太平间或冷冻库?因为他会感觉寒冰地狱一样的苦,会生起嗔恨心,因而很容易堕落。


  2.3.2法施

如称赞诸佛、应机说法、帮助他人解开心里的结缚是法布施。有的道友学佛法后,虽然没有能力讲经说法,但能对治自己的烦恼,当身边人出现烦恼痛苦时能善巧地帮助化解,这都是法施。所以不是唯有讲经说法才叫法施,只要能令人心开意解、提升智慧、获得觉悟,都是法施。


  2.3.3无畏施

不仅不伤害有情,反而以语言、行为来消除他们的畏惧,最殊胜的无畏施是能获广大利益的放生。布施中一定要以利他的发心遣除他人痛苦和恐惧。不仅放生,帮助他人解除内心的恐惧,也属无畏施。

就像古人讲的积阴德、阳德,在布施的方方面面中都能体现出来,这就是世人所说的积德行善。


  2.4布施的目的

一、布施能使受施者身心得到利益,它体现了大乘佛法大慈大悲的精神。依靠布施可成就利他的功德和自利的殊胜境界,并转变自他相续。

二、菩萨借助布施和众生结善缘,以善巧方便将众生置于正法,种下解脱的因缘,如云“先以欲勾牵,渐引至佛刹”。

三、可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

四、可破除悭贪和吝啬。《优婆塞戒经》中佛陀对善生菩萨说,菩萨修习布施有三种因缘,不能盲目去做布施,要以智慧摄持,第一是物净,第二是心净,第三是福田净。

物净指布施的物品不能是盗窃来的,不能是公共物或三宝物,不能是施一个人后要回来再施更多的人,而且布施时不能惹恼、欺诳他人。

心净指布施不为生死善果、名声胜他、得色力财、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唯为庄严菩提而布施,是为了调伏众生。所以布施不是为了获得世间名闻利养、今世来世暂时的果报。不要想我今天布施别人一个苹果、希望明天他给我一个梨。

福田净指受施之人远离世间八法,是清净的布施对境。


  2.5布施度的观修次第

在修行布施度时要通过观修次第详细了知布施的法义。

曾经有个人叫依利沙,财富多得不可尽数,但他非常吝啬,甚至舍不得吃穿。有个不太富裕的老头住在附近,每天鸡鸭鱼肉、大吃大喝、宾客不断。依利沙心想:我财产无数,反而不如一个老头。于是杀了鸡、煮了米饭放到车上,准备到无人之处偷着吃,怕别人分享。

这时,帝释天变成一条狗来到他面前,上下打量他(似乎在乞食)。当时人寿无量岁,旁生和人沟通无碍。依利沙对狗说:“你如果不能悬倒在空中,我就不给你吃。”狗便悬倒在空中。依利沙非常惊慌,心想怎么会有这样的事?他又说:“你如果能眼睛掉在地上,我就给你吃。”狗的眼睛果然掉在地上。依利沙吓得落荒而逃。帝释天变成依利沙的样子,乘着他的车回到家里对仆人说:“过一会儿有个人冒充是我,你们要把他打出去。”真的依利沙回来,守门人把他打走了。帝释天将他的财富做了广大布施,依利沙无家可归,失去钱财,急得发狂。

帝释天又化作一个人问他:“你为什么发愁呢?”他说自己的财产没了。帝释天说:“财宝令人多愁,水火、盗贼、恶子五种灾祸随时会降临;积财没有福报,自己不吃也不布施,死后会成为饿鬼永远缺衣少食,如若投生为人也难脱下贱。你不悟世事无常,富而吝啬贪而不施,你想得到什么呢?”帝释天给他解释了四谛、苦空无我的道理,依利沙当下心领神会、非常欢喜。帝释天离去,依利沙回到家后痛改前非,尽心尽力地布施,后来证悟了佛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苏等战胜国几经商议,决定在美国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性事务的国际性组织,叫联合国。一切准备就绪,大家发现这个最权威的世界组织竟然没有立足之地。得知此消息,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经过商议,出资八百七十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地,无偿赠送给联合国,同时还把附近的很多土地一起买了下来。此事令许多美国大财团吃惊不已,八百七十万美元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字。

这个无偿赠予换成佛教的语言就是布施。当时很多大财团老板都说洛克菲勒家族愚痴之极,断言过不了多久他们肯定会破产成为贫民。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大楼建成后,四周的地价顿时狂涨,一时间升值到捐赠原数的数十倍甚至近百倍。洛克菲勒财团不仅没有变成贫民,反而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所以仅从世间来看,布施也是真正的双赢,施者和受者都能获得利益。郭延晨博士曾说:布施是物质及精神的双丰收。我们不得不佩服佛教思想中的精辟智慧。《六度集经》云:“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度。”让众生获得财产上的满足后,才能渐次成熟其他修行的境界。


  2.5.1前行

以毗卢七法的坐式,调整呼吸,准备前行的引导观想。首先,观想在自己前方虚空中,明现极为庄严、宽广的莲花宝座,上面端坐着大恩上师,外现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形象,相好庄严、身色金澄,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托钵,钵中盛满甘露,在无漏的智慧光明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照遍有情。要忆念佛陀真实圆满的具足身、语、意、功德、事业一切不可思议、无与伦比的功德境界。

然后观想,世尊以慈眼垂视我等一切众生,并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有情。世尊四周围绕着无数菩萨海众及一切传承祖师,此为大乘僧宝;同时在诸圣者心中具灭谛、道谛的大乘法宝。佛法僧三宝俱全。在前方这样真实明现的大乘皈依境前,内心由衷忆念: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法,僧是助伴,生起虔敬的皈依心。同时念诵皈依偈颂:

虚空界中遍满虚空者,上师本尊空行诸会众,

诸佛正法以及圣僧前,我与六道众生敬皈依。


接着观想在自己后方,有今生乃至多生累劫的大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苦集二谛,自己忆念他们各种受苦之相,心生不忍,由衷生起拔苦予乐的慈悲之心,并念诵发心:

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悟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

  

  2.5.2正行

思维如何学修布施度之理

在前行之后进入正行。第四世班禅大师曾说:“身躯受用三世诸善根,众生各自所遇正行师,增长无贪舍心之教诫,满布施波罗蜜多求加持。”要了知修行布施度主要是为了去除相续中的悭吝、增长舍心,现前喜舍的大珍宝,由此修持四无量,成熟菩提心。


  2.6具体观修内容

结合全知无垢光尊者《心性休息》的教言和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布施修法的内容,分八个科判:

一、思维布施的定义;二、思维不布施的过患和布施的功德;三、思维应以何种意乐而行布施;四、思维布施的种类;五、思维布施的注意事项;六、修习对治布施的几点障碍;七、思维布施应注意的要点;八、思维布施的果报。

 注:每一段内容需要大家座上观修,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2.6.1思维布施的定义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布施的功德、利益和因果等,接下来在禅修中具体细心思维:什么是布施呢?即凡是不顾恋自身的一切资具,具有无贪能舍的欲求、能施舍的心,由此引发的一切身口的业行。

布施是以意业为主,增长舍心。布施不是去除众生所有的贫穷和匮乏,《入行论》云:“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如今世上还有乞丐,难道是佛陀没有圆满布施度吗?不是,真正的布施是依心而立。“心乐与众生,身财及果德,依此施度圆,故施唯依心。”内心缘自己的身体、受用、金钱、善根等,断除吝啬、至心欲求布施他人,这就是真正的布施度。将功德果报全部回向,与众生分享,这是布施的本体。


  2.6.2思维不布施的过患和布施的功德。

以作比较而观想:以贪着不舍心会造业并堕落;乐于布施会与更多有情广结善缘,来世可获得受用果报,就像银行中的存款会不断增长。长远而言,布施决定可辗转成就无上菩提乐果,所以,为何不精进行持布施度呢?

《入中论》云:“此复由行布施时,速得值遇真圣者,于是永断三有流,当趣证于寂灭果。”不间断地布施供养,必定会值遇圣者,间接或直接得以听闻正法,依闻起修感得世出世间的极乐善果。如此了知布施跟不布施的差异,就发愿自己能如理行持布施波罗蜜多。

  

  2.6.3思维应以何种意乐而行布施

正行布施时要具足无着菩萨《摄大乘论》中所说的以大乘六种殊胜意乐而行,此最为殊胜。意乐为一切言行的最初因,也是生起功德的主因,意乐殊胜则功德胜,意乐染污则功德劣。

大乘六种殊胜意乐:

一、依殊胜,即以菩提心摄持布施。

二、物殊胜,即以一乘、以法界总观一切,如供养一花时就思维,愿供养所有的花朵,并且不止供养一尊佛,而是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将一供一缘拓展至无数法界,如此功德必增广无量。

三、所为殊胜,所为指主要目的,即为了众生能获得暂时的人天果报、究竟的成佛利益而作布施。

四、清净殊胜,即为了净除众生的烦恼障、所知障而行布施。

五、善巧方便殊胜,即依于正德,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对境、布施本身皆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而布施。观三轮的业行皆自性本空,缘起假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行持布施功德无边。《入中论》云:“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由于三轮生执着,名为世间波罗蜜。”

六、回向殊胜,即以自己所积累的布施功德悉数回向一切众生,与众生分享,并特为回向无上大菩提而作圆满忆念。

如果以此六种殊胜意乐而行持布施就相顺于菩萨行,功德不可思议。经中说,菩萨布施一朵花的功德胜过凡夫长劫布施诸佛三千大千世界无数珍宝的功德。因为菩萨的忆念、意乐不同。这就是布施殊胜意乐摄持而获得的广大利益。


  2.6.4布施的种类

布施总的可分为法施、财施跟无畏施。


身体力行的七种布施:

曾有人跑到佛陀面前哭诉:“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佛陀告诉他:“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可我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啊!”佛陀说:“并非如此,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能给予别人七样东西。”

一、和颜施,对别人和颜悦色。

二、言施,存好心、说好话,即语言的善妙劝诫,或以美语、柔语、安慰语、赞叹语、谦让语、鼓励语、温柔语待人。

三、心施,为对方设想、体贴众生的心,这是对别人诚恳、敞开心扉的布施。

四、眼施,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它与和颜施有差别,和颜施主要指微笑与人相待,眼施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人。

五、身施,身体力行地帮助他人,哪怕帮人提水、提行李都属于身施。

六、座施,指让座,如乘船坐车时把自己的座位让给需要的人。

七、房施或察施,房施指把自己空下来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休息,让他人修行;察施指不用问对方就知道对方的心理,能察言观色。如果没有钱财做布施就不包括房施。

这七种布施任何人都能做。关键是自己有没有意乐,有意乐去做就会获得无量广大福德。

《中阿含经》中对菩萨的布施有广泛宣说,比如有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息天施、要名施、庄严心施、施客人、施行人、施病人、施侍病者、施园林、施常食者、无量布施;还有难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华严经》中有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因态度、目的不同,布施的方式也有很多。总的来说就是前面的三类和无财的七类布施。

  

  2.6.5布施时应注意的事项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讲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公案。释迦牟尼佛前世曾是赞八嘎大龙,深信因果,具有信心,每月初十、十四都会守持八关斋戒。它的身体非常庞大,当时正值饥荒,大龙甘愿让众生割自己的身肉得以饱足,这就是极广大布施。《报恩经》中讲,释迦牟尼佛前世是善义王子,国中有一大臣名罗睺罗,起兵叛乱。善义撤离王宫,与父母逃亡在外,路上一家人口粮用尽,他就用自己的身肉布施父母,让父母活命。释迦牟尼佛又曾为花朵王子,相好庄严、财富无数,当时国人得了一种怪病,他就抽出自己的骨髓医治病人。

《冈波请问经》中讲,释迦牟尼佛因地时曾为一个人,在旷野中被野兽所吞,他临死前发愿:野兽已食无数众生身体但仍不厌足,实为可悲,愿我死后转为巨大身躯的旁生,能使猛兽食我肉后得到满足。以此愿力,他的血肉令所有众生获得解脱。

世尊曾无数次以眼目、鲜血、身肉布施众生,无数次以善巧方便、广大布施利益难以计数的众生。所以,我们现在仅是发愿、以身财甚至微不足道的受用财产做布施,又何乐而不为?应以上述四点做如法清净的布施。


  2.6.6如何对治布施的障碍

要思维:我今生不乐布施是因为往昔未曾串习,如果今生再不串习,来世的等流果必然仍不乐善好施,这样将有无边过患。“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因此,不应再随顺习气,要努力对治,有突破和进展。

要思维:我就是因为前世没有布施,如今才感得贫穷、受用匮乏的果报,所以,我不能接受的不是贫穷,而是不行布施。今生再贫穷仍可维持生命,但仍不做布施,害怕由于布施会使自己资具短少,那必然会生生世世继续贫穷。布施如积大宝藏,今后必获善报;悭吝如散财,如贫瘠的土地,因此应安忍匮乏贫穷之苦,随力广行布施。

曾经有一个人非常喜欢做善事,他在旅途中看见一座金碧辉煌、巍峨壮观的寺庙,四周林木茂盛、幽深秀丽、溪水涓涓。他流连忘返时忽生一个念头,想建造一座寺院。虽然有愿望但没钱财,所以决定入海寻宝,发誓如果寻得金银财宝,一定要建一座全国最大的寺院。

他驾船出海后历尽无数艰辛险阻,战胜了狂风恶浪,终于如愿归来。他想:我已获得了财宝,但势力单薄,有谁愿意跟我一起建造寺庙呢?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国王。于是将出海寻得的宝珠献给国王。国王十分欢喜,问他有何需求。他说:“我曾立下誓愿要建大寺院,现在有三个有利条件:第一、由于财产不足我入海寻宝,现在安全返回;第二、我取得了金银财宝;第三、我并不贪财,愿意把这些财宝拿出来建寺院,做大功德。可建寺院只有钱财还不够,所以禀告国王,请您帮助。”

国王说:“我也有三个有利条件:第一、我身为国王,位居众人之上,能力最大;第二、我有富饶的国土、丰富的财宝,人丁兴旺、资源最多;第三、四方的国家都臣服于我,我一呼百应。所以我跟你一起造寺院,一定会成功。”

说毕国王吩咐左右,命五百嫔妃出来见驾,要将宝珠赐予她们中的一人。五百嫔妃看起来光彩照人,如同下凡的仙女。她们都想得到宝珠,唯有王后不加修饰,不与众嫔妃争抢风采。国王问其原由,王后说:“我有三个有利条件:第一、我身为王后,宫中所有人恭敬我;第二、我的生子被立为太子;第三、我一向喜好佛法,发愿建造寺院,而且今天持八关斋戒。”国王听后说:“太好了!把宝珠送给持八关斋戒、最为庄严的王后。”王后谢过国王并拿出十万两黄金作为建寺院之用。

国王和这个贤者所建造的寺院占地千倾,金银装饰,雕梁画栋,四周有浓密的林木掩映,极为庄严。一天国王和贤者来看正在建设的寺院,国王说:“建造寺院是一个大功德,可你我二人能享如此大福,国中众多百姓却没有这份荣耀,我们应让百姓也有机会融入到功德大海中。”于是派人到大街小巷去宣读圣旨,谁能为建立寺院出资出力,全家必得福寿安康。

国中有一贫女,住在一间简陋的小屋中,以乞讨为生,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她听了国王的通告,责备自己:我就是因为一向不布施才导致如此贫穷,这次建寺我一定要尽自己的一切力量。于是,她将自己唯一的布裙扔给国王的使者,说:“我现在身体裸露,无法出来见你,但请你帮我把这个布裙带回去,帮助国王在建寺庙中出力。”使者回禀国王。国王为这个女子的奇异行为感到惊讶,想到她如此有向善之心,并命人带来。使者说,她没有衣服穿,裸露身体无法拜见。国王命五百嫔妃每人取一件衣服,让使者送给那女子。国王见到女子之后纳其为妃,使她成为后宫嫔妃的表率。

所以,贫穷是因为吝啬;布施不但不会贫穷,还会让自己生生世世获得富足。布施如同一滴水融入到大海,以此布施可成就广大的功德果报。

佛陀过去行菩萨道时名为大萨陀婆,一次他与众商人渡海,中途遇到暴风巨浪,船被击坏了,海水直涌座舱,眼见要沉没。众人急得大声呼救。这时大萨陀婆想:听说大海不沉死尸。于是他叫大伙拉住他的身体,他由此示现圆寂变成尸体。果真大风将他的尸体吹到海边,使众人脱险。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须达长者,是一位乐善好施的大慈善家,非常喜欢救济穷人,常常布施给他们衣食药物。在舍卫城境内,不分男女老幼,只要困苦、没依靠的人去求他,他都很乐意帮助,大家就给他取名为“给孤独长者”。

有一次,须达长者为他最小的儿子到王舍城首罗长者家中议亲,无意间拜见佛陀并聆听法音,心中高兴,发愿要建筑精舍,请佛陀及众比丘到舍卫城去施行教化。佛陀欢喜答应。须达长者返回舍卫城,开始四处探访适合的地点。他看到祇陀太子的一座园林,非常宽广,山明水秀、林茂花香,是一个清幽美丽的地方。须达长者心想:如果能在此地建筑精舍,供佛陀讲经说法和大众比丘安住,再好不过。

须达长者拜见祇陀太子,说明想要购买园林的意愿。园林是太子最爱,碍于须达长者的身份和名声,太子不便直接拒绝,想:说一个昂贵的价格,他就会知难而退。他对须达长者说:“如果你能用黄金把园地全部铺满,我就把园林卖给你。”须达长者一听非常高兴,生怕太子反悔,立即答应下来。

须达长者把家里所有的财产换成黄金,铺满所有的园地。祇陀太子极为惊讶,询问长者:“佛陀究竟是什么人,你肯为他这样热心付出?”须达长者讲述佛陀如何伟大,太子深为感动,说:“你买下了园地,园中树木花草仍归我所有。请允许我把这些花木供养佛陀,培积福报。”精舍建成后,须达长者马上迎请佛陀及僧众。因为是给孤独长者布施的园、祇陀太子布施的树,所以佛陀就用他们两个人的名字给精舍取名为“祇树给孤独园”。

这是须达长者生平布施金钱最多的一次。建完精舍后他一贫如洗,甚至三餐不济。一次须达长者在垃圾中捡到一个木斗,换了四升米回家,他的妻子做饭,刚做好了一升米,舍利弗来化缘,就布施给他了;做第二升,目犍连来了,又布施给他了;做第三升米,迦叶尊者又来了,她又布施;最后只剩下一升米,刚刚煮好,佛陀到来,她还是坚决地布施了。佛陀亲口为须达长者一家人祝愿:罪灭福生,从今日起,永恒富饶,更无困乏。

此时长者夫妇听到家人前来报喜:家里的金银财产、珍珠宝贝,仓库里的米谷布锦,不知为何,堆得像山一样,比以前还多!须达长者心中明白这就是佛陀怜爱所致,于是大设斋供,供养佛及僧众,虔诚地请求佛陀说法,让大家获得无量法乐。

所以,布施不会造成贫穷;如果人人都能做广大布施,世间将再无贫穷之人,这就是布施的利益。如是思维后,自然了解布施的利益,要断除布施的种种障碍。

三、耽着。因为自己不具正见、耽着可爱悦意之物而心生不舍,不愿布施。

要思维:贪着有无量无边的过失,能引来无量大苦;布施物本身也是苦的自性,终将不可避免地趋于坏灭。所以,不应耽着、以苦为乐,应把这些东西作为福报的投资。要积福德、开智慧。有福报却不想布施就如芭蕉树,福报享尽就再没有了。要放下耽执,乐行布施。

四、不知广大果报。因为不具正见,布施只能现前短暂的受用,不知布施可得究竟佛果。

要思维:布施悉数回向大菩提,以此利益成熟无上菩提果。不能如交易般只求暂时果报,要知道布施的广大利益而修习布施。

《菩萨地论》云:“诸菩萨住于净处,向内摄心,清净意乐,由衷净信,普为作意诸所施之法,信解种种行相,广大无量施予众生,谓由此故,菩萨极小劬劳,极短时际,广增无量资粮。”这就是菩萨具足智慧布施的行法。

  

  2.6.7布施的要点

一、面对不同的对境时应以何种心来布施:

1、对亲人,应以不贪执心布施。

2、对敌人,应以慈爱心布施。

3、对非亲非敌的众生,应以欢喜心布施。

4、对具戒者与功德者,应以恭敬心布施。

5、对不具戒者、无功德者,应以悲悯心布施。

6、对卑微低下、受苦折磨者,应无有骄慢心布施。

7、对高位者、圆满者,应无嫉妒心布施。

8、对贫者、富者,应怀着利他心布施,希望他也能效仿布施。


二、布施时应具足何种想:

1、为圆满无上菩提之想而布施。

2、对祈求者应具念恩想、殊胜想。菩萨听到乞者求食之声比声缘入灭尽定还要快乐。《入行论》和《入中论》都讲,乞者是布施的福田,借此因缘可速得无上菩提,迅速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3、对祈求的众生应具善知识想,是他们圆满了自己的菩提资粮,如同上师。

4、以一度摄持六度而作意,如《现观庄严论》中所说,一度中可摄持六度,一共三十六度的修行圆满,所以布施度也可分为布施的布施、布施的持戒、布施的安忍、布施的精进、布施的静虑和布施的智慧。


三、布施时应断除七种贪着:

1、不贪着受用或怕因布施而资具变得短少。

2、不拖延,犹豫不定或等以后再说,布施不要拖延。

3、不仅此满足,比如觉得布施一次或布施一点就满足了。

4、不贪今生回报。

5、不贪来世异熟。

6、不贪吝啬相违品。

7、不散乱,如布施时不专注、不真诚、不勤快等。


四、布施应具的原则:

1、对乞者不应推三阻四。

2、不应以烦恼心、嗔恨心、厌恶心等不良心态做布施。

3、不应先给多、后给少而布施,要平等而施,能力不足或因缘有变除外。

4、以自己的能力行布施。

5、不应违背世法人情,要合理布施。

6、不应数恩泽、讨人情。

7、不应仗势豪夺或劫富济贫去布施。

8、不应强迫父母妻儿去布施。

9、不应以伤害有情的方式布施。

10、不应违背戒法,不如法而做布施,比如以邪命上供下施。

11、不应慢慢积累或不在当下有缘时即舍而做布施。

12、不应以分别差异布施,把劣物施他人、好的自持,少的施他、多的自持,不喜的施他、喜的自持等。

13、不应心怀厌恶不敬,外相不具足威仪、轻蔑数落的方式布施。


五、什么情况下不应做布施:

1、凡夫不应布施身体。佛经中说,如果没有证悟功德和大舍心,不符实际情况与能力时刻意布施身体,后来会萌生退意,甚至难以借假修真。何时真正把身体如水、菜叶般看待,则可施身。所以,一般登地以上菩萨才能施身。《本生传》也说,以悲心愿力布施身躯,这样,食用其身躯的有情,心容易转成善良,但这不是凡夫境界。

2、出家人持过午不食之戒,午后不应布施食物,这样会坏戒法,没有功德。

3、狂妄者、不如法乞讨者,或有捣乱心、害心、粗暴不知报恩者,暂时不应布施,否则会帮助他造恶业。

4、不应布施素食者酒肉。

5、蓄意迫害佛教的外道求佛经时不应布施。如果自己只有一本经书,必须自行观阅,也不应布施。其实现在不存在这种情况了,因为法物非常多,都可以广泛流通。

6、父母、妻子、子女或随从,他们并非自愿时不应强迫布施。

7、比丘三衣不能布施,否则不具足如法戒行。

8、上师所赐予的修法信物具足誓言物,这些应随身而携带,见誓言物如见上师,这个可以不做布施。

9、非法器者、不具足希求者,不应施法或说深法,这样会毁人相续。

10、对伤害有情之物,比如鱼钩、毒药、兵器、恶咒等不能布施,可以治病的药酒不在此例。

这些布施的原则、情况全部熟知,再去如法行布施才能获得广大功德和利益。


  2.6.8思维布施的果报

经典中讲,布施可获得色身、寿命、安乐、力气和辩才的暂时果报。如果具足以下三事而布施,则不能得到胜妙果报:一、先多发心,后则少施,欺诳众生;二、选择恶物,择以施人,有分别执取;三、进行施已,心生悔恨,毁灭善根。

《月灯三昧经》中讲,布施可破悭吝,是入道之初门。菩萨行布施会有十种利益:

一、降伏悭吝。如果菩萨行者能行持布施可自然断除悭吝之心。

二、舍心相续自然成就,无有间断。

三、同其资财。菩萨施心无量,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同己无异。

四、生富豪门。于一切财产圆满获得,受用无穷。

五、生处施心现前。能行布施,感后世有他人施与的回报。

六、四众爱乐,无有嫌恨。

七、入众不怯。因布施则没有怯懦之心、畏怯之情。

八、胜名流布。众人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

九、手足柔软。感相好圆满之报,济人缺乏会手足柔软。

十、不离知识。因布施德相可获闻法要,不远离殊胜善知识的教授引导。

要知道布施的种种广大利益。《菩萨优塞戒经》中讲,真正行持布施才能获得广大果报,而不仅仅是打坐观想。打坐观想只能了知或提高我们布施的方法、意乐和观念,真正布施的果报靠实际行动。

布施给因为对境差别,利益也有差别。《菩萨忧塞戒经》中说,布施给畜生得百倍果报,布施给破戒者得千倍果报,布施给持戒者得十万倍果报,布施给外道离欲者得百万倍果报,布施给向道者得千亿倍果报,布施供养一个初果的人乃至佛果,得无量果报。所以,做广大布施确实利益无穷。

佛陀曾经在祇园精舍给僧众讲布施功德:如果附近发生火灾,聪明的人会想到风向、水源等事,预测危险程度,马上搬出家财到安全的地方,纵使房屋烧得精光,但还有财产留下,接着能毫无困难地恢复生计。布施也是如此,凡是明白人生无常的人,在无常之风吹来前,要自动地布施行善,自然会得到福德善报,其乐无穷,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愚笨的人一听说起火了,只会恐慌焦虑,犹豫(时不知所措);火势被强风一吹,烧到房屋;最后财产化为灰烬,全家饥寒交迫,叫苦连天。

吝啬之人不懂布施的意义,忽视人生无常,不晓得财富也是无常的,拼命地蓄积财产,苦心积虑不让人知道,费尽心思不让人抢走。待他一命呜呼时,平生积蓄的财产四分五散,与那些痛惜房财被烧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舍不得布施当然得不到果报,凡是喜爱布施的人会深受人们爱戴尊敬,名扬四海、信誉卓著,死后转生人间、天界,成为福报安乐的根本。

《月灯三昧经》中讲了广大布施的善行和利益,我们修行布施所获得的利益不是一朝一夕能说尽的。《旧杂譬喻经》中讲,从前有个国王,想见一位善知识,便命人去宣召。善知识说:“代我谢谢国王,我正在挖地凿坑,准备埋藏七宝。”国王听后大为吃惊,再次让人去唤他。善知识说:“现在我正在把七宝埋在坑里。”国王第三次叫他,善知识说:“现在正在平整地面,平整好我就去。”

善知识拜见国王时,国王问:“你怎么这么愚痴,埋宝藏的事情还能告诉别人?”善知识说:“最开始时做美味佳肴准备供养佛陀与众比丘,就是‘挖地凿坑’;盛汤分饭,就是‘把宝放到坑里’;扫地准备洗浴用水,讲习佛经,这就是‘平整地面’了。”他还告诉国王:“这些宝物是地、水、火、风、王、恶子六种力量不能侵害的。”国王说:“善哉善哉,你为何不早告诉我?早知道这样,我也应多多埋宝藏。”

我们要学会给予、布施,而不是一味地索取。如果每个人都能利他和给予,世界将变得一片美好。对布施的内容要再三思维,不仅是入座思维,座下也要实际修持,这样才能获得广大无量殊胜的利益。

《大智度论》云:“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行人要福慧双修,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布施才能圆满福慧二资。在布施中能以财施成就福报,以法施成就智慧,此二者能圆满菩提果的一切资粮。


 3.结尾

接下来做后行回向,观想:以此观修思维的一切善根,回向给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愿他们都能获得佛法的利益、离苦得乐,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乃至究竟的安乐佛果。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

修 行 次 第(璀璨日

01,打坐观修入门指南    答疑|打坐观修入门 

02,成熟法器1                   答疑|成熟法器(1) 

03,成熟法器2                 答疑|成熟法器(2) 

04,发心正行                   答疑|发心正行 

05,布施度          

06,持戒度                       答疑|持戒度 

07,安忍度                       答疑|安忍度 

08,精进度                       答疑|精进度 

09,静虑度                       答疑|静虑度 

10,自他交换                   答疑|自他相换 

11,观修人无我              答疑|观修人无我 

12,观修法无我              答疑|观修法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