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实修引导】成熟法器二 答疑.mp3

成 熟 法 器(2)

——实修引导(三)

前言 

  前面学习了打坐观修的入门注意事项、方法和差别。如何真正地观心,让心和《入行论》、大乘菩提心、法性本义乃至殊胜修行窍诀相结合,需要以传统的实修引导次第来指导,如此能令心得到安住,远离种种散乱分别。

学习任何法都需要以实修摄持。没有实修,仅局限在对书本文字的理解上,即便学了很多知识也无法真正地对治烦恼,心永远感觉空落落的。只有让心跟法结合,获得思所生慧、修所生慧才是彻悟佛法的基础。

佛陀教授众生的所有法门都涉及闻思修,而闻思修有引入次第,通过闻法了解和思维法义后,必定要趋入修行。下面学习的内容是“成熟法器”,我们要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并以三殊胜摄持,具足初善、中善、后善,以三善圆满的方式通达法义,获得定解,并产生欢喜精进之心。

  1.加行引导

进入引导前先应礼佛三拜,然后入座,观察自己是不是毗卢七法坐式。如果没有信仰也可顶礼自己的坐垫、自己的本心觉性,毕竟非佛教徒也可禅修。前面讲的禅修入门不仅是佛教徒要注意的,凡是喜欢修瑜伽和禅修的人都可参照这些方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动作。

要把身体交给蒲团,把心交给方法。如何把心交给方法?需要引导文中的次第引导,用观念来疏导,用方法来实践,真正看清心的本性。

正式学习引导文前要有一个加行式的引导。首先了解修禅要具备的基本资粮;修禅的外方便和内方便,依此可趋入禅修安住的状态;下座应注意哪些事项。

  1.1禅修的资粮

为什么有的人能参顺利加每次禅修,有的人却经常出现违缘和障碍,对很多事情都无能为力、特别苦恼?因为资粮不够,所以平时要多积备禅修资粮。

蕅益大师讲到禅修需要五种资粮:第一、广行布施。第二、严持净戒。第三、恭敬三宝。第四、孝敬父母。第五、读诵听学。具备此五个条件会增长福慧资粮,同时自己应对禅修引起重视,具备内外因缘才有机缘修禅,安静打坐,深入思维、观心本性并断除妄念分别。

  1.2蕅益大师讲的禅修外方便

蕅益大师讲到禅修有外方便五法——具五缘、诃五欲、息五盖、调五事、修五法,即修禅先要具备外方便助缘,由此才能趋入内方便,真正观修并渐次获得境界。


  1.2.1具五缘

一、持戒清净:要防非止恶,并在此基础上修善,守持清净戒律。

二、衣食具足:身安才能道隆。如果一日三餐都不能饱足,经常饥肠辘辘,为衣食之事心烦意乱,除非有很强大的知足少欲的精神,否则不可能安住。所以,能三餐饱足、有衣蔽体是最基本的方便。 

三、闲居静处:能不受杂事干扰,可静心安置于一处。 

四、息诸缘务:暂时放下各种杂务。前面讲禅修要求和条件时,首先空气通畅;灯光不能太亮或太暗,以免出现昏沉、瞌睡;把手机关掉,断除一切外缘;要有防寒保暖的措施,衣着宽松;身体松弛,把束缚物全部解掉;两手心摩擦以振奋精神,令气血畅通等,这些都是外前行的方便。总之,要把琐事放下,不能观修听课时还时常拿起手机看看。

宗萨仁波切说,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中哪怕仅真正修行一个小时,对我们来说都很了不起。但用一个小时的修行来对治二十三个小时的烦恼还是很难,何况有时我们连一个小时的清静修行都保证不了,真的非常可悲、可怜。

所以一定要保证修行有质有量,必须放弃外缘,不要东张西望,天塌不下来。提前安排好工作和家庭等其他事情,给自己留一段时间,好好地、静静地观照内心。

五、近善知识:要闻思正法,生起定解。否则根本不知如何修行,最后盲修瞎练跟外道一样。古印度在深山老林里那些修持禅定、脚戴铃铛的裸体外道,他们也舍弃世间贪欲,下了很大的决心精进苦行。但因为没有善知识引导,最终无法解脱,非常可怜和不幸。


  1.2.2诃五欲

禅修一定要断除五欲。

  一、色欲:对眼睛看到的色法不要过分贪著。

  二、声欲:对耳朵听到的声音不要过分攀缘。这些会让心动荡不安。禅修要达到非常深入的境界乃至四禅以上,才不会再缘这些外境产生贪著。

三、香欲 

四、味欲:鼻识、舌识在色界以上就寂止,这二识会增上分别执著,所以我们日常要尽量断除对气味和味道的执著。

今后大家有机会要参加一下打禅七,居士要尽量持八关斋戒,尽量不在色声香味触法上让起心动念,让自己静下来,不缘诸尘欲之事。六尘会染污我们的心,让心攀缘并起现分别——好坏、美丑等贪嗔痴,这些都是禅定的障碍。

五、触欲:要断除对触觉引发的贪欲,尤其是男女之间身体的触感。

色声香味触是眼耳鼻舌身的对境,断除对五欲执著才能修得离欲。爱不重不生娑婆,之所以成为欲界众生就是因为爱染,如果下定决心修禅就要尽量远离爱染。

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能做清洁打扮,要掌握一个度,不能过于浪费时间但也不能蓬头垢面,要清爽宜人。在家居士或出家僧众并不是天天不拘小节,在任何方面我们都要掌握好平衡,保持中道。


  1.2.3弃五盖

五盖指禅修的五种障碍。

一、贪欲:最障碍修行禅定的贪欲就是男女之间的色欲。

二、嗔恚:嗔恚是不善的根本、法乐的怨敌,嗔心强的人很难入禅定。如果准备禅修又发了脾气,那就先坐下来,通过数息观让心平静,等到心态平和后再进入具体的观修,这是恰当的做法。否则在内心特别紧绷和灼烧的状态下进入观修,乃至进入比较深层的密法修行,会很容易出问题。

三、睡眠:尽量少睡眠,睡眠会增长愚痴,同时使心陷入昏沉、暗滞,这会成为禅定的障碍。

四、掉悔:掉就是散乱,悔就是忧恼覆心。昏沉、睡眠、掉举、散乱及后悔心,都会扰修行静心。

五、疑盖:内心有了怀疑,疑自、疑师、疑法都无法产生定解。

这五盖会障覆心性如来藏的光明显现,在禅修中要尽量断除并调五事。


  1.2.4调五事

一、调饮食:如果晚上要禅修,那晚饭不能吃得过饱,这样会让身体沉重,容易昏沉,感觉气胀、不通,无法深入禅修;过饥会使身体虚弱、心悬,感觉心不安,也无法深入安住。总之,饮食要适当,以身安为主。

二、调睡眠:睡眠适当,睡得太多会昏沉,睡得太少神虚,要保持神智清醒、心念明净。

三、调心:调整自己的心态,没有粗大明显的情绪,让心平静放松,心态平和才有助于进入观想及禅定。

四、调身:看一下自己的姿势是不是毗卢七法。调整好自坐姿后,让自己慢慢地进入或感受到禅定的状态,而不是散乱地靠着沙发、跷着二郎腿,这些都是让自己气脉运行不畅、阻塞,不能激发智慧脉等违缘;可先观察修,再安住修,这样感觉跟平时是完全不同的。

五、调息:调息前面讲了排垢气和数息观。排垢气是禅修前要做的。排垢气不仅跟修行打坐利益相关,而且对身体非常有好处,可把气息调匀,这样会中气稳固,很多疾病不易侵入,身体及精神状态都能自然增进。

有道友说自己数息观时经常数错,这很正常。初学者刚开始还可,但坐一两天或更长时间后就很容易产生妄念、昏沉,不容易提起正知正念。数得太快心会乱,静不下来。所以要把呼吸调得非常缓和,不要故意快慢,最后呼吸就会非常顺畅。

还有人说自己数吸气时吸气就特别长,数呼气时呼气就特别长,为什么?因为心有主动性让自己静下来,对呼吸有专注时,它自然变得比较长。把呼吸调得比较长也会稍微增强身体机能。但不是要练憋气,这没必要,关键是让自己自在地呼吸,不要过分地要求呼吸的长短。太紧张时呼吸短促也会造成困惑。有的人感觉心头很热,就是因为太紧张了,数一段时间可稍微放松休息一下。

建议初学者都要修数息观,这样可摒除妄念。没有数息观的次第引导,可能自己一直觉得在观修,但到底观修到了什么呢?最终要么是妄念要么是无记,再不然很多琐事像过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转,心压根儿静不下来,很难受、很痛苦。那还不如老老实实地修数息观,刚开始一个月中每天只修数息观,这也是修寂止。


●五停心观

《俱舍论》中最重要的寂止引导有两个:不净观,数息观。前行入门指导时,为调整呼吸、发心,可五停心观摄持

一、不净观:观境界都是不净的,以对治贪欲。不净观在《入行论》第八品有广讲。不净观的修法窍诀在后面讲胜义、世俗菩提心时会详细介绍,此处只简单提及。观修自己的身体乃至所有众生的身体都像白骨一样,最后这种观修又收回到自己的身体,可收回到身体的一半或额头的眉间处,这样就不会对任何人生起贪欲。我们再贪著的人,无论其身相多么美丽,其实都是白骨相。白骨观是世俗菩提心禅修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引导,可断除贪欲心。

二、慈悲观:可对治嗔恨心,整部《入行论》都以慈悲观贯穿,就是让我们生起利他的菩提心、断除嗔恨。要知道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应以感恩戴德之心去报恩,千万不要彼此争斗、斤斤计较,损人利己,这些都是极为颠倒的,最终所造恶业只能成为万劫不复的地狱之因。

三、因缘观:要以观修无我空性来对治愚痴心。《入行论》第九品及我们后面讲胜义菩提心时会详细介绍观修内容。

四、差别观:《入行论》第四品、第五品涉及蕴界处的诸法概念,诸法的差别、诸法的认知可对治我见。要了解身体中没有我,也可把它归摄在第九品人无我的修法中。

为什么身体中没有实有的我呢?如云:“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非涎非鼻涕,非脓非黄水,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肉与皮非我,脉气热非我,百窍亦复然,六识皆非我。”这些在后面空性修法中会涉及,整个身体都是蕴界处、四大六界的组合,哪里有我呢?

五、持息念观:息念观即数息观,以观出入呼吸来对治妄念纷飞的乱心。只有对治了乱心杂念才能趋入寂止禅定境界,所以要止观双运。止观是有次第的,先止后观。如果心非常烦乱,止都无法现前,观境又如何生起?由止生慧、以定生慧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调整呼吸,能让心渐渐安静下来,不再烦乱、散乱、动荡;然后调整自己的发心,摄持为无上殊胜的大乘菩提心,断除世间贪欲、希愿、离怖畏之心,断除小乘的自私自利心,要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这是我们每次禅修前要祈祷的。


虚空界中遍满虚空者,上师本尊空行诸会众,

诸佛正法以及圣僧前,我与六道众生敬皈依。


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悟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


  1.2.5修五法

禅修时摄持好坐姿后就要摄持五法。

第一、要自愿得禅定,有希欲心。

第二、要精进,没有精进力修行就会散乱懈怠。

今天试一试禅修,等过一两年再试一试,这样不会有任何结果。如果你准备参加马拉松大赛,肯定在几个月中天天坚持跑步,同样,要想真正趣入禅定,每天都要训练,甚至可在七天中专门禅修,每日半个小时,要长期、持续的禅修。如果做不到就坚持每天早起禅修五分钟,晚上睡前禅修五分钟,或午餐后禅修五分钟,这都可以让身心获得放松和宁静。

第三、在禅修中最基本的要摄持四念住(无常、苦、不净、无我),这也是念正法。

第四、巧慧,要有善巧的智慧。

第五、得一心,即座上如何观修,座下也要如是行持。


2.实修次第——《璀璨日》

通过前行的方便,已调整和梳理了发心、认知,同时掌握好自己的坐姿和状态,下面正式进入华智仁波切《璀璨日》实修法内容。

  此论分为四个方面:一、入者所依之补特伽罗;二、能入之意乐;三、如何趋入之行为;四、所入之果。

2.1入者所依之补特伽罗

入者所依的补特伽罗是指拥有暇满、具有信心、怀有悲心的人。相续中能修持大乘菩提心法门的人,要具足暇满难得的人身以及对殊胜、解脱和利他正法的信心,还要对众生怀有慈悲心。不具足以上条件则不堪为法器。

首先我们有了暇满人身,然后遇到了殊胜正法并对正法有信心,由此才愿意禅修,让心安住,成熟法器,具有利他的智悲力德相。同时我们为何要精进苦行呢?如果仅为遣除自己的烦恼,那只需要放得下、想得开、看得破,可能很多人都能感觉比较自在,但更多的是要遣除众生的苦难。苦是人生最重要的元素,我们要有救拔一切众生的悲心,不但要让自己获得究竟解脱,还要让轮回中所有众生都获得解脱。所以,蒙受佛陀加持,大家有福报修持大乘解脱圣法时就要以欢喜意乐趋入成熟根器。 


  2.2能入之意乐

意乐发心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种。


  2.2.1愿菩提心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说明愿菩提心就是为了利益他众而渴求获得佛果的意乐。这是《现观庄严论》的教证,即要有希愿菩提的发心。要了解自己的愿心到底属何种,有没有上缘佛果、下化众生的发心?要引生愿菩提心就要了解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的功德

《入行论》第一品中讲菩提心有断除罪业的能力。虽然大罪恶力极难挡,但依靠菩提心如离畏之人般(表述不明?)可遣除相续中所有的罪业,并成办暂时究竟的利乐。这是佛陀在无量劫中反复思维得到的结论。

菩提心可满足众生所有的愿望和希求、遣除百般痛苦。我们只要发起菩提心就能出脱生死牢狱,并成为人天礼敬处。

菩提心如点金剂,可把凡夫身转变成殊胜珍宝般的佛身,可让自私的相续转变成无伪利他的慈悲相续;菩提心像如意宝,极其难得罕见,可能会落在某个角落,没有慧眼之人会把它当作普通石头;菩提心如天界的妙树,可赐予世出世间一切所欲,所成熟的果实无穷无尽、广大无边。

一般的善心只能成熟一次善果,但菩提心的善果是“非仅不尽反增茂”,它可利益无量无边的有情。只要你生起了菩提心就有如此广大的力量,可以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以菩提心的力量可使众生遣除烦恼,净除罪业,有机缘接触到正法和善知识。

菩提心如护送者可让我们远离一切怖畏;如末劫火可把四禅以下焚烧殆尽,同样,菩提心能把众生相续中包括五无间罪在内的一切罪业全部毁坏,这就是最殊胜的忏悔法。

当年善财童子入弥勒菩萨的坛城后得到教授,弥勒菩萨为他讲述了菩提心无与伦比的殊胜功德,如云:“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善财童子由此发起了坚定的菩提心。同样,我们如果真正了知菩提心的意义和功德,也要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所有教言无非归摄在愿心和行心中,一个是去做何事的想法、发愿,另一个是真正去做的行为和过程。所以,我们要希愿菩提心,同时励力行持。如果菩提心在自相续中能连续不断地生起,可增长无边广大的福报。以菩提心可在自相续中种下善根的种子,它的功德、福德即便是无量虚空也无法容纳。这就是菩提心的真实功德。


●具功德之合理性

菩提心为什么具足如此殊胜功德?因为具有菩提心的人已完全放下自我和自私自利的想法。即便再有福报的世间人,哪怕是仙人、欲天、梵天也没有饶益众生的发心和这样能力、智慧,他们甚至在梦中都不曾有,而我们却值遇并发起了菩提心。

菩萨一心解除众生的所有痛苦,他所获的功德必然无量无边。如果有人想:我要疗愈众生的头疾,以这样一个简单的善心也可得到非常大的福报,而我们以广大殊胜的菩提心所得的福报更是无量无边。

  由上可知菩提心的利益和殊胜功德。这样的珍宝菩提心是众生安乐之因,是遣除痛苦的胜妙甘露,菩提心的广大福报不是以分别念能衡量的,如果诸佛菩萨要宣说菩提心的功德,即便在无量劫中也无法演说穷尽。

菩萨利益众生所得的福德无量无边,但凡夫贪著自利,虽想获得快乐,行持的反而全是痛苦的因,以此造作很多颠倒恶行,最终毁乐如灭仇,多么可怜!我们看到众生可怜之处更应发起菩提心去利益他们,为他们传授讲解菩提心的教言,否则他们根本不知怎样获得快乐。这些苦难众生因为没有智慧,被无明愚痴所蔽的缘故,不断造作痛苦,由此我们要发起菩提心。


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

真正发起菩提心的补特伽罗会成为圣者的应赞之处。在世间,知恩图报之人都成为人们赞叹的对境,同理,发起菩提心之人更应成为人们赞叹的对境,其殊胜之处更不可言喻。

在世间,如果谁能帮助乞丐得到温饱,人们都会称之为善士,而菩萨不仅是让众生获得暂时的饱足,更能让众生彻底获得心灵的饱足、出脱六道轮回,这个利益真是无量无边,怎能不顶礼赞叹?

对菩萨生起刹那的恶心是造作极大的罪业。反之,对菩萨刹那的礼赞、恭敬顶礼,所获得的福报也无量无边。我们要跟发起菩提心的菩萨结缘,同时知道菩提心具有如此广大利益,要在自相续中数数引发生起菩提心的意乐、愿望和决心。这就是引发愿菩提心。

我们要时刻忆念、思维菩提心的功德,对每一个功德都应专注思维,再把全部内容贯穿起来思维,菩提心有多少种功德?我是否真正引发了生起菩提心的意乐和决心?如果能再再思考,将引发出多么强烈的发心啊!没有人会阻止我们内心的想法,一旦发起菩提心,不管何种天灾人祸、权贵压制等都不会改变自己利他的决心,所以,务必要激发自己愿菩提心的力量。


  2.2.2行菩提心

行菩提心即立誓要学修菩萨的学处。想在自相续中受持如此菩萨戒的人,如果在上师面前得受,就要按照中观、唯识其中之一的仪轨来受。


2.2.2.1七支供

要让自己成为受持菩萨戒的根基和法器,首先要通过七支供来积资净障。只有用纯金打造的器皿才能盛装狮子乳,而其他的器皿都无法盛装。同理,只有相续清净、具足法器功德者才能发起菩提心,受持清净菩萨戒。

为成熟自相续,通过《入行论》第一品认知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然后引发对菩提心的好乐。在此基础上在第二品中要学习如何成熟资粮,就要学修七支供。

七支供有:顶礼、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祈请不涅槃、回向。它是大乘显密教法中最殊胜的积资净障的方便方法,是成就佛果的必经之路,佛法中积累资粮的无量法门都包括在七支供里。我们平日所念的《普贤行愿品》前部分就是修七支供。修行人可通过七支供快速积累资粮,无论想即生成就还是往生极乐都必须修持七支供。七支供可分别对治相续中的七种颠倒,成就福慧资粮圆满的功德境界。

一、顶礼:可对治傲慢心。有了傲慢心就不见自己的过患、他人的功德,所以要通过身语意的三种顶礼来对治傲慢,生起虔诚、敬信之心。

礼敬诸佛菩萨可做五体投地的身顶礼;语言赞颂,念诵礼赞文做语顶礼;内心产生恭敬作意顶礼。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有恭敬心,有的人表面五体投地但内心并不恭敬。有了恭敬心才能成就顶礼支的真实含义。

二、供养:可对治贪心和吝啬心。无论贪财还是贪人都会成为修行最大的障碍。供养不但可以积累福报还能断除执著。

三、忏悔:可对治嗔恨心。依靠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返回对治力和现行对治力,四种对治力具足的情况下忏悔自己的罪业,对治自相续中的嗔恨习气,把自己无始以来能忆念、不能忆念的所有伤害众生乃至微细言辞等一切罪业统统做忏悔。以皈依金刚萨埵等诸佛菩萨作为所依对境,厌患罪恶,发愿誓不再犯,以现行对治力的修法,最后返还、清净罪业,这就是忏悔法门。

四、随喜:可对治嫉妒心。我们要思维因果,别人获得快乐是由于因缘成熟,我们要生起好上加好的随喜心。还要修持慈悲心,不要对他人的好生起嫉妒,对自己的好生起炫耀,这都是颠倒的自私自利的行为。一定要发愿:愿众生好,愿众生得乐,愿众生离苦,以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才能引生菩提心。

五、请转法轮:可对治无明愚。以常转法轮之智慧光明能遣除自他众生愚暗。

六、祈请不涅槃:可对治邪见。佛不入涅槃,以正法住世就能遣除非法的颠倒、清本正源、树立佛幢。

七、回向:可对治怀疑。以三殊胜的圆满回向所有善根能遣除所有的三心二意,能导归极乐、导向佛果。把自己的善根回向于无量众生,令众生得到善根成就,这样就能得到无边增长广大的功德和善果。


  2.2.2.2入座观修

下面我们按照《入行论》第二品的内容进行七支供的观修。

准备好打坐的前行,可闭上眼睛随文、随音入观。很多初学者,让他直接安住就不知该想什么,那么可按照这些最基础的法义内容随文入观,可很快有所感受。

例如,可在心中逐个思维所有供养的内容并摄持。如果对《入行论》的法义非常熟悉可一次性按次第观修;如果对应不上颂词,不知道每一段讲了什么,就逐个颂词细致地思维。

对初学者而言,每次止静观修的内容无需太长,否则会记不住,无法获得感受。一次可思维一段内容,这一段可能就是几句话,要反复思维、咀嚼、认知,心会很容易寂静,获得胜观的觉受、诚信和定解。

一、供养:真实陈设花、薰香、涂香、灯、净水和各种饮料、神馐等应有尽有的供品,心里观想取来珍宝山、悦意林、寂静的赏心悦目的地方等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无主供品。

1、念诵“为持珍宝心……”来作(真实供品和无主供品)这两种供养。虽然末法年代众生福报十分微薄,不具足大量珍宝,但可以观想力请诸佛菩萨慈悲纳受。

2、念诵“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献上三门甘愿为仆的供养。要把自己的身心全部供养给诸佛菩萨,愿圣众接受。我愿成为你们忠实的仆人。请诸佛菩萨慈悲护念我,我毫无畏惧地行持利他事业,并发誓以后不再造恶。

3、念诵“馥郁一净室……”作意幻供养。观想在气息芬芳的清净宫殿中,有亮莹莹的水晶地并洒满香花,赏心悦目的宝柱、高悬的珍宝华盖闪烁着耀眼的光华,衬托着各种珍宝。珍贵的宝瓶盛满触体生悦的香洁净水,宫殿里洋溢着美妙、婉雅的歌声;请诸佛菩萨前来沐浴,之后以妙香和清洁的浴巾擦拭其身,并着上最香、最美妙庄严的化身服饰;之后以三千大千世界最殊妙的涂香涂抹诸佛菩萨纯金般的庄严身。

要向诸佛菩萨敬献美花,撒下曼陀罗花、青曼陀罗、青莲花,诸圣众顶上结满香云,献上神馐,以无比珍贵、色香味俱全的饮食进行供养;同时供上宝灯,点上整齐排列、悦意美妙的莲花宝灯,以遣除众生的愚暗。

4、念诵“别此亦奉献……”作发愿力供养。以美妙悦意的声音供养诸佛菩萨,以悦耳的乐音结成可息除众生痛苦的祥云,并长久驻留在诸佛圣众前。珍宝妙花如下雨般不断降临在三藏法宝的佛塔上。

5、念诵“犹如妙吉祥……”作无上供养。如昔日文殊、普贤等得大自在的菩萨们如何以遍满虚空的妙供供养诸佛菩萨,我亦如是作无上供养。

6、念诵“我以海潮音……”作赞音供养。以海潮音赞叹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功德,同时也作为供养。

7、念诵“化身微尘数,匍匐我顶礼,三世一切佛……”作顶礼供养,随着以上的词句忆念意义而作这八种供养。最后作顶礼供养,观想自己化成无量微尘数的身体以五体投地方式顶礼十方诸佛菩萨、三宝所依,以此驱除傲慢心,成熟殊胜的供养福德。

这些也是在清净刹土的三宝面前,用不染有罪恶、不被吝啬所缚的清净物品,怀着不求回报或果报的清净意乐心来作供养。

总结:观修完供养后要数数增上欢喜意乐。《悲华经》云:“若以一花,散虚空中,供养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尽。”阿那律尊者前世是一个盗贼,一次他在寺院盗窃时为了看得清,稍稍挑直供佛的灯芯,却以此获无边福报,最后成为天眼第一。所以,哪怕是无心供养其福德也是如此广大,真正发心以一花、一香供养三宝所获利益则是无量无边。

来果禅师曾说:供香得不臭报,供花得庄严报,供灯心眼明净,供水恶病全消,供果福乐尊荣,供珠身钦洁贵,供衣福禄绵长。殊妙缘起不可思议,供养不同物感召不同果,我们要生起欢喜心,修持无边广大供养。

普贤十大愿王中也有广修供养,供养对境非一世一方之佛,而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供养心远胜一般的供养发心,是普贤伟大行愿的广大供养;供养的时间是尽未来际。所以供养的果报、福德无量无边,极为广大。

这里修完供养,顶礼也摄在其中。


二、皈依:心里想:殊胜的皈依对境——大乘的不共三宝前,以为利一切有情的殊胜意乐,在获得圆满菩提之前的时间里皈依。随着这种观想念诵三遍“乃至菩提果,皈依诸佛陀,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作为佛教徒首先要修皈依,不管修前行还是净土都要先修皈依。要在内心数数引发意乐,上师说,我们修加行时要修十万遍皈依,当自己在内心中十万次地观修皈依,这个发心非常强烈,不是一个皈依证能衡量的。

观想皈依境:在自己上方的日月莲花宝座上,安坐着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的根本上师,上师由遍布虚空、浩瀚如海的诸佛菩萨、空行、护法围绕;前方是自己的怨敌,后方自己的眷属,右边是自己的母亲,左边是自己的父亲(或右边是父亲,左边是母亲)。然后自己与一切众生共同合掌,恭敬念诵皈依偈、祈祷文。

  要思维:我们皈依的对境不是天神外道,是殊胜三宝——功德利乐的源泉。皈依三宝成为一切解脱的基石。皈依佛才是真居士,不能皈依天龙外道;皈依正法,不能损害众生;皈依僧众,不能与外道徒近交。皈依不是一辈子的事,是生生世世乃至菩提果之间皈依。皈依的目的是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要获得究竟皈依。

皈依的佛是正等觉如来佛陀;皈依的法是证法和教法,四谛、八万四千法门;皈依的僧是大乘圣者及所有着三宝袈裟的大小僧众。以佛为导师,因为他远离了轮回的苦因苦果,成就四谛真义、现证四谛法行;以正法为道,即如来所说的修行办法;以僧为伴侣,通过同行道友的帮助可使自己不入歧途。  

《日藏经》中说:不管是谁皈依佛陀,即使他违犯戒律或者心散乱,百万魔众也不能害,一定会获得解脱。《无垢请问经》中说:皈依的福德若有形相,整个虚空界也无法容纳,它遍满虚空,超过了虚空。

所以不要认为心地善良就够了、不皈依也可。法王如意宝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皈依的仪式或誓言可约束我们的内心,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应舍弃三宝。大乘行人有了这种誓言就是一种信念、依止或信条。自相续中有了皈依的戒体自己就会按照这个方向行持,不会轻易舍弃,这就是为什么要修皈依、如何修皈依。

《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讲皈依修法时,首先要确定自己属于三士道的哪一种皈依。不能是世间下士道发心,为自己远离三恶趣痛苦而皈依;也不能是惧怕轮回,仅为让自己出离轮回的小乘中士道皈依;应该是大乘上士道皈依,为度化一切众生脱离无边苦难而皈依,一定要记住。《心性休息》的每一个修法,长的要修七天,每天四到六座。

最后观想自己与一切众生融入三宝,三宝融入上师心间,最后一切消于法界空性,在无缘中尽量安住。


观想自己向十方诸佛菩萨、具有大悲心的僧众恭敬合白,这是所依对治力。

  所谓的四想,即以往所造的罪业就像毒入腹内一样、所依三宝就像治愈毒病的名医一样、对治正法就像灵丹妙药一样、今后不再就犯的戒心就像恢复身体元气的甘露醍醐一样。

“无始轮回起……”是讲厌患对治力。无始以来我们相续中所犯下的罪业无法计量,比如因为愚痴对上师三宝、父母等严厉对境忤逆、伤害、不恭敬,所以自己是罪业深重的恶人,如今要在诸佛菩萨圣众前诚敬地忏悔。 

“若惧寻常疾……”是讲现行对治力。如果自己在罪业没有清净前就死了,那就无法解脱恶业,所以祈求诸佛菩萨赶快救赎自己。死神是不能信任的,不管自己的罪业是否清净会随时降临。寿命短暂、无常,所以更要依止忏悔。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世间的一切如梦幻泡影般无实,千万不要贪著;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一定要在生命终结前发自内心地及时忏悔。

“此既非善行,立誓后不为”这两句是讲返回对治力。要以这四种对治力发自内心地进行忏罪。

四、随喜:诚心诚意欣悦随喜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善根及善果,颂文中说“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我们应随喜世间一切有情息苦的善行、一切得乐的福报;随喜出世间诸佛菩萨的功德、所有佛弟子的发心、福善和饶益利他的行为。

  五、请转法轮:于十方诸佛菩萨面前合掌祈请,为救度因苦迷惑的无边众生,燃亮正法之灯。

六、祈请不涅槃:祈请诸佛菩萨住世无量大劫,莫令世间迷,而祈请不入涅槃。

七、回向:随着“我于十方佛,合常诚祈请……”的文句忆念意义。

愿自己所积累的一切善根可消除有情的所有痛苦,可为病患者、饥渴者、贫穷者做别别回向,因为他们是世间最可怜众生的代表。愿我为医、为药、为看护士,帮助病患者能疗愈疾病,解除痛苦;愿我为饥渴者降下食物之雨,解除饥渴之难,愿灾荒劫全部消除,众生充满饮食和自在安乐;以自己广大福德和诸佛菩萨的加持,愿贫穷者能获得无尽宝藏和一切滋养物。

此后修炼自心,念诵“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及三时积累的善根为成办众生利益而毫不吝惜地作回向,真心真意祈愿暂时究竟成为一切有情至高无上的生存之因。


 2.2.2.3开静的注意事项

通过以上的观修,不知大家内心有没有一些体会和感受。根据前面讲的这些内容要给自己安排功课,然后好好地反复思维这些法义。

  要用心去体会,而不是用脑去思维;要不断地、无数次地去思维、感受。这样就不再是表面的思考判断,而是从内心体会是不是这样的含义,一定要引发意乐去皈依、发菩提心等等。

开静后可能很快就放松下来了,一定要注意,不能一跃而起、马上下座。也许有的人并没有定下来,所以忍不住马上跳下座,这也没什么,如果定下来了,又仓促出定就很容易出问题。

开静时要微微感受一下自己的生命气息,不一定马上睁开眼睛,在睁眼前可感受一下自己的气在腹中,把身体所有感受,冷热麻涨、腰腿酸痛等所有禅定中的感受,观想从每一个毛孔释放出去。体内细的气息全部收聚。

可轻摇一下身体,适应出定的环境,感受当下,我的身体在这儿,我还在禅修,有一种回归的认知;双手互搓,用搓热的手心捂自己的脸,感觉苏醒一样。徐徐睁开眼睛,慢慢出定。


3.总结

有人说《璀璨日》的内容非常简单,一下就观完了。其实并非如此,麦彭仁波切只是把修法的框架告诉我们,如果逐一去修,除了非常精进的道友,估计三十天都修不完。

这里主要告诉大家该怎样去修,知道方法后,具体每天的修法要自己去摄持,真正的修行要靠自己常年如一日地坚持。如果有机会自己可花一段时间以精进、猛历的方式禅修,比如七天内从早到晚的打坐观修。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也要每天修五分钟、十分钟,或每周一起共修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只要慢慢训练,跟不修绝对有天壤之别。

有的人认真修了数息观,自己每天都有不一样的体会,感觉每天都有变化、进步,这样再跟法师交流时,法师就能切实进一步的指导,自己也非常踏实,能按部就班地继续修行。有的人修了半个月还停留在数息观,这是正确的,没问题。不用担心自己是不是修错了?不是。因为平时自己的心太乱了,不要说自己脑子里每天想的工作、家庭等琐事,城市里纷繁复杂的景象,哪怕晚上大街小巷里闪烁的霓虹灯,一刹那间就会让人产生无穷无尽的妄念和分别。

东汉时期的安世高法师翻译了一部讲解数息观的佛经,叫《安般守意经》,其中讲到人的念头是非常快的,一刹那间就有九百六十个念头浮起,这样算起来一天会有十三亿个念头产生,所以要让心寂静下来是多么不容易啊!

凡夫的心非常散乱,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觉得自己一定要修大圆满、大手印,但你的心能安住吗?不能安住则所传的法都接受不了。所以对这些修法次第,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修,这样才能有感受。

在修行引导次第中最初讲成熟意乐,要成熟自相续的意乐需要了解菩提心的功德,知道自己已具足暇满难得的人身、信心和悲心,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要数数生起欢喜心,修持七支供以集资净障、修炼自心并圆满回向,这是受持整个行菩提心的前行。

大家可在一个月中不断地去训练感受,下面我们将进入正行的修法内容,学习怎样摄持、引发自相续中菩提心的境界。

在每一次课中都会讲一些禅修的注意事项、入座寂止的窍诀和引导,然后进入止观双融的安住中。初学者先专注观修,到一定境界时就会非常熟练,就能进行少许的寂止。一旦生起妄念再进行胜观,止观轮番交替的方式修持。

只要大家能专注地跟着学修下来,应该会获得以往书本中得不到的禅修的体验和境界。

修 行 次 第(璀璨日

01,打坐观修入门指南    答疑|打坐观修入门 

02,成熟法器1                   答疑|成熟法器(1) 

03,成熟法器2                 答疑|成熟法器(2) 

04,发心正行                   答疑|发心正行 

05,布施度          

06,持戒度                       答疑|持戒度 

07,安忍度                       答疑|安忍度 

08,精进度                       答疑|精进度 

09,静虑度                       答疑|静虑度 

10,自他交换                   答疑|自他相换 

11,观修人无我              答疑|观修人无我 

12,观修法无我              答疑|观修法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