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忍则忍—安忍度 答疑.mp3

能忍则安——安忍度,让心调柔如水的修炼

——实修引导(七)

前言

诸多经论都讲了安忍的功德和嗔恨的过患,如:“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如何如理如法地摄持安忍境界呢?这节课中请跟随引导随文入观,并励历断除自相续中对安忍的不解和怀疑、对嗔恨的执著和不放,让心体会到佛法的自在、宁静和清凉。

  1.前行

  1.1以三殊胜摄持

修法要以三殊胜摄持,这是佛教修行最必不可少的要诀。不管念诵咒语还是修持某个法门,都要有一个完整的次第仪轨。作为皈依三宝的弟子,修每一个法都要以前行的观想、皈依、发心,正行的如理作意、无缘安住,后行的结行回向来摄持。这样,善根才能增长广大,遣除今生后世的一切违缘,引导自心融入诸佛菩萨的智慧慈悲海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和成就。

有些人即便不是佛弟子,只要对禅修感兴趣,也可试着观想一下。佛法僧三宝并非佛教徒自吹自擂的存在,考古专家、历史学家以及各类专业人士都认可佛陀的存在和伟大成就。如果不想依靠这些前行,只想直接坐下来修法也可以。大家可根据自已的情况、意乐和对法的接受程度来做安排。 

总的来说,前行首先要安住在殊胜的五圆满中修法。以三宝护轮的加持可让自己在正行的修法中遣除内外密的所有违缘。

然后开始进入上师瑜伽的修法,观想自已前方的虚空中真实明现庄严宽广的莲座,上边坐着大恩上师。修一百本尊,不如修诸本尊集于一体的上师,这就是依止上师的利益。本体为上师,外现为释迦牟尼佛,相好庄严,身着金澄色法衣,是三衣一钵的形象;右手结触地手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充满无量智慧甘露;结金刚跏趺坐,普放佛光照耀一切有情。同时,忆念佛陀身、语、意、功德、事业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成就。

接下来观想,佛陀以慈眼垂顾我等一切众生,并化身无量,在十方刹土任运度化无量有情;世尊的周围环绕着无边的菩萨、如海的大乘眷属以及阿罗汉等小乘眷属;佛菩萨和诸位圣者的心中具足灭道二谛的法宝。

由此我们具足了佛法僧三宝的皈依对境,忆念:佛是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由此生起诚敬的皈依心,念诵皈依偈:

虚空界中遍满虚空者,上师本尊空行诸会众,

诸佛正法以及圣僧前,我与六道众生敬皈依。

    自已在禅坐、修行之始,为了摄心可念诵三遍、七遍甚至二十一遍皈依偈,让心在皈依的境界中慢慢静下来,摒除杂念开始修持正法。

接着,观想自己的身后有今生及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边的轮回有情,这些有情的相续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自己对他们生起予乐拔苦的慈悲心,至诚发愿:我既得此殊胜人身,就一定要发菩提心、普度众生、利益有情,愿众生都能远离苦因与苦果,获得乐因和乐果;我要带领一切众生积资净障、修持安忍波罗蜜多的法要,并念诵发心偈:

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悟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

这个偈颂可引导我们以最殊胜了义的正见摄持发菩提心,自然获得加持,摈弃分别、获得正法的利益。


  1.2瑜伽禅

接下来,按照前几次课中讲的瑜伽禅,大家用五分钟来稍微体会一下。

其实瑜伽禅就是学会放松。经常有人说,要把修行融入生活。奇怪的是,尽管自己很努力地修行,却依然与生活若即若离,甚至背道而驰。当打坐、念经、微笑面对他人时觉得自已做得很好,但能否一直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呢?当出现沮丧、愤怒、疼痛、委屈时,是否能忆念佛佗的教诲呢?也许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了。这使很多人不禁产生怀疑:上师教的方法真的有效吗?佛所说的这些道理能改变我的生活吗?这是究竟的解脱之道吗?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改变我的人生?为什么让很多人都能脱胎换骨、自由觉悟的佛法,到我这儿就失效了呢?

答案在于自己把生活握得太紧了,生活中的一切对自己来说都太重要了。无论是工作、家庭、金钱、声誉还是感情,希望这一切都尽在自己的掌握、四平八稳,这样才觉得安心。为此,自己把所有精力投进去还觉得不够,还要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

生活就像手中的沙子,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无常面前,如果以强化自我为目的修行,生活就会变得支离破碎,修行也会收效甚微。如果放松下来,让心与外界连接,不去刻意追求任何状态或结果,这时你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修行上。实际上,当下的安住就是最为重要的修行,不要去刻意追求什么。

只要能如是安住、体会当下、感受放松的状态,就会发现:原来,一切恐怖、执著、患得患失,都只是自已内心的忧扰。如果内心没有忧扰,其实外境没有那么可怕。即便出现地震、火灾或水灾,一个淡定自如、颇有境界的人也是可以驾驭这一切的。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内心早已做好准备,不会有任何痛苦、恐惧、担忧或挫败。

修行就是让自己放松下来。对初学者而言,瑜伽禅就是让自己放松安住,静静地体会心跳、感受呼吸,认知自己的存在;从高深的角度、以大圆满的窍诀来讲,它就是关注、直视自已的分别念,不取不舍、不对抗、不抵制、全然放松,习惯于种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这就是自在的境界。真正了知一切是无常变化的人,随时都能放松,因此会尝到自由的滋味。所以,放松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太习惯于紧张和对抗,这已经成了生活的常态。对自己、他人及周遭的一切,整天紧张兮兮。我们不喜欢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外,任何一点不确定性都会让我们焦躁不安、神经质。我们深谋远虑、防微杜渐,即使身体没动,心念也从未停歇。

如果生活一帆风顺,自己就希望这种美好永远保持下去,不想看到有任何突发事件来打破生活的平静。任何突如其来的事都会让自己心头一紧,立即判断利弊,采取抵制行为。但对我们最有利的方法就是:不要评断这一切,不要期待有好事来锦上添花,也不要急于打压不好的事。

我们就像生活中的故障检修员,整天严阵以待。身处顺境时不安,害怕陷入逆境;身处逆境时又痛苦抱怨,甚至执著地认为自已是世界上最倒霉的可怜虫,仿佛每天头顶着磨盘,一直不停地旋转,就要把自己压跨了;最后世界缩小到只剩下眼前这一小片天地了,由此心理越发不健康,自怜、自艾、自责、刻薄、报复、折腾,并乐此不疲。

永远不要忘记:生活原本就是变化无常、喜忧参半的,甚至就是有点混乱。哪怕我们耗尽毕生精力也无法把它变得有序可靠。所以,只有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真正习惯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才能获得真实的自在。

修持密法的引导中会讲,如果整个人紧绷绷的,就无法生起清明的觉受。要生起证悟的觉察和体验,首先要学会放松。大圆满最基础的坐姿就是双手垂搭在腿上、膝盖上,放松而住,让疲劳的心性当下获得休息。

有的上师会跟弟子说:“弟子,你应该把窗户打开,看到外面的虚空宁静而广阔,尽量放松自已的身心,凝视天空,慢慢地把心融入天空中安住,这样你就会走出困境。”一定要去感受这种宁静,让心不再刻意地有所追求或执著。

可回想一下自己安然入眠的感觉,就是全身心地放松下来,在这种状态中会很快睡着,这就是体验放松。在这状态下第二天早起会发现自己精力充沛。如果晚上一直辗转反侧,第二天会比不睡还累。   

这就是放松的好处。其实我们每天都能体会到,关键要不断地训练。当工作、学习压力特别大时要学会放松,这是禅修的第一步。虽然叫瑜伽禅,但讲得深些,禅修到最后现前觉悟时也需要依靠这个方便。要学会这种瑜伽禅的放松方法,这样心才能有松有驰,变得更加强大、有力。

  2.正行

通过前行调整好身心,接下来学习第三大课判“趋入之行为”中安忍波罗蜜多的法义——如何让自己念念不离菩提心、令心调柔如水的方法,这是很多人非常希求的。并且会侧重讲解耐怨害忍,略讲安受苦忍和谛察法忍,大家下去后要慢慢体会。

要以教导的方法去训练自心,这样才能自如地与法融合,这就是修行串习的力量。没有修行,凡夫的心就像皮革一样硬,只有不断揉搓才能柔软、寂静。

《入行论》安忍品开宗明义地说:“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修安忍前要对安忍的内容有所认知,并对安忍的功德产生向往。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所以,没有一种罪过像嗔恨那样严重;“忍字心上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也没有一种修行像安忍那么难行。可以说,积累福报的最佳方便就是修安忍,凡是能损坏我们法身慧命、赐予苦果的就是怨敌,而这个怨敌就是嗔恨,非常恐怖。反之,能修安忍就可保护内心、成就善根。

无论顺缘逆缘,都能在安忍的摄持下成为积累福报、增上善根的助伴。应将伤害、毁谤自己的有情视为善知识并欣然接受,不要以嗔恨心去对抗和抵制,那样只能毁灭自己所有的功德。所以,修安忍的力量不可思议。

如何从自利、利他两个层面来认识安忍的利益呢?从利他而言,佛法也是修忍之法。大乘佛法的主修在大悲心,生起真实的大悲心就不应有嗔,而对治嗔则在于修忍。唯有透过怨敌与逆缘修习忍辱,才能圆满大悲心、菩提心和一切菩提资粮,成就佛果。

从自利而言,佛法能改变自己的心。改变外境与改变内心二者,改变内心为宜;改变他人与改变自己二者,改变自己为宜。为了避免脚被刺伤,我们无法在整个大地铺满皮革,但只要自己穿上鞋,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被刺伤。同样,我们无法让外境不存在怨敌和恶劣的众生,但只要自心变得足够强大、安忍调柔,就能像佛陀、常不轻菩萨一样,遇到任何有情都能欣然纳受,由此产生无量无边的功德善果。

所以,无论是自利还是利他,菩萨都需要以正理来观察,努力遮止嗔恨,修持安忍波罗蜜多。怎样是正理观察?需要思维安忍的意义、分类及具体修法,然后断除不愿安忍的种种分别。如理地观修才能让心与安忍相合,完全接受忍辱波罗蜜多正法的加持和利益,由此逐渐遣除自相续中的嗔心种子习气。


  2.1忍辱的定义

什么是安忍?无论众生或对境如不如法、理由真不真实,凡是于诸伤损因缘、嗔恚境界都能生起欢喜信解,这种不嗔的心所就是忍辱波罗蜜多,即不管别人对你做出何种行为,你都能欣然接受、欢喜容纳,这就是广大的包容精神。

圆满忍辱波罗蜜多,并非令所有众生都不嗔恨、不伤害自己,而是自已能降伏嗔心。即便粗暴众生遍满虚空,但因为自己已降伏了嗔恨,如同脚上穿了皮鞋,能自在地行走于大地般不会对任何怨敌生起嗔恨。 


  2.2趣入修忍的方便

  一、修忍的功德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世人也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能修持安忍的人,对任何事都能善巧处理,不会把小事闹大,甚至出现战争,也不会伤及自已及亲人朋友。所有可怕的后果都会远离。 

“忍感妙色善士喜”,以安忍的功德,后世会感得身相极为庄严;以安忍的功德,能成办福德资粮,修持智慧境界。不管今生来世,修持安忍非常重要。若能今生恒常修习堪忍,则来世少有怨敌、无有乖离、多喜乐,临终无悔,身坏当生善趣人天;一切生世易得圣者摄受教化,究竟成就佛果。

了知安忍的功德后,不但自已要忍,也要劝他人修忍,见到修忍的众生要宽慰随喜,赞扬忍辱的德行。以安忍的功德,即生中没有怨敌,人生过得较为平和、安乐、欢喜,没有什么忧恼痛苦,能自然圆满种种善事,感得色身相好庄严。

修持安忍如同披上护身铠甲般,恶人的粗语之箭难以穿透,反而会因他人的损毁中伤累积功德。安忍的加持力不可思议。何时自己能打开心结,放下怨恨、不满,以宽容、感恩、完全接受的方式对待周遭的一切,最终所有福报自然极为圆满,成就世出世间的一切利乐。

  二、不忍的过患:如果相续中的嗔恨心非常严重,如云:“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嗔敌能招致,如上诸苦患。”

1、一嗔能摧毁千劫施供所积聚的一切福善;

2、力大菩萨嗔力小菩萨,坏百劫布施等所积善根;

3、力小菩萨嗔力大菩萨,坏百至千劫布施等所积善根;

4、力同菩萨嗔力同菩萨,坏百至千劫布施等所积善根;

5、菩萨嗔众生也有过失,但不坏善根;

6、众生嗔众生,坏千劫布施所积善根。

7、比丘以信心礼拜佛发爪塔,其身所覆处至金轮际有几许微尘,即受如是千倍的转轮圣王之善根,但以嗔恨心毁害同梵行者,则能刹那摧毁彼善根,是布施、持戒等善所不能补救。嗔恨心会摧毁我们生生世世积累的福德善根。凡夫在多生累劫中好不容易积累点微薄的善根,却因一念嗔心全部毁坏,实在太可惜!

就像以四力对治恶业、最终使恶业的功能不能现前的道理一样,毁坏善根不是坏尽一切作用,而是摧坏往昔所积累的善根,使善果功能无法现前,完全不感善果,或者延迟感善果、由感大善果变成感小善果。如是观察,就知道嗔心非常不好,是罪魁祸首,一定要发愿断除嗔恨。

(二)现见的过患。“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心里有嗔恨,就不寂静,看到他人会火冒三丈、面红耳赤、坐立不安、头脑发胀,不分是非黑白,见人就骂,事情没办法适宜处理,让人不生信心,无有威德。

很难生起喜乐,经常烦燥,夜晚也无法安然入眠。比如一个人嗔恨另外一个人,对方并不知道,每天怡然自得,吃得好睡得香;而这个生嗔的人,憔悴干瘦,痛苦不已,最终变成神经质,产生各种身心疾病。

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生嗔。不管别人对自己好不好,哪怕伤害了自己的亲友,做了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事、制造种种障碍违缘……一切都应以真诚的感恩心对待,因为他帮我们消除了地狱之业,为什么要生嗔呢?

心中有嗔,还会生起仇恨心、报复心、谋略心,令心不寂静,从而毁坏今生后世的种种福乐因缘。脾气不好的人,整天心烦意乱、浮躁易怒,即便先前恩养、善待他人,但因嗔心太重,也会感召别人忘恩负义地伤害你,因为实在忍受不了你的脾气。

所以,嗔恚会让眷属生起厌患之心而舍离你。即便布施,也无法与他人共处。有的人特别愿意给别人财物,但脾气特别大,所以很多人受不了,不愿为了拿些好东西而受气。

一旦气出病来真的是自己受苦,无人能替。生气危害身体健康,毁坏殊妙的容颜。纵然受用安乐卧具,但因心中忿恨交加,所以感觉如坐针毡,并忘失成办自己短暂与长远的利益。

有的人因为总是发脾气而毁坏了名誉利益,长时间耽于非理作意,心丧失了慧观的能力,天天造诸恶业,为来世造下了堕入恶趣之深重因缘。要想想,怎样把自己的怒气打消,连气根也要完全拔除。所以,一定要修持安忍波罗密多。


  2.3修忍的分类及理由

安忍有三类: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不同的经论按不同的次第进行宣讲,比如有些经论先讲安受苦忍,告诉我们要先安忍修行中的苦才能长期稳重地依止正法,然后重点宣讲耐怨害忍。

有些经论先讲耐怨害忍,因为耐怨害忍是针对怨敌的,这正是我们经常发脾气的主要原因。有些人可以忍受修行中的苦,付出钱财、时间、精力都没问题,再苦再累也愿意干,认为这是培福报,但任劳不任怨,无法忍受别人说一句批评的话。

耐怨害忍是忍受他人对自己的伤害,如果无法接受,这叫不安忍。有时恰恰是同行道友的话让自己无法安忍,所以,不要对道友的建议或批评采取对抗的方式,应接受。不管别人说你什么,都要忍受。自己做得再好、再圆满也能忍受别人的诽谤,这才是好样的,说明耐怨害忍已经修成功了。

修习安忍是立竿见影的。一件事能忍下来,说明你离修行目标更近一步,开发了心的力量,安忍力增强。此时要对自己生起随喜之心。

耐怨害忍是安忍修法中最重要的内容。娑婆世界比极乐世界修行成就要快,为什么极乐世界修百年,不如在娑婆世界修一天?因为娑婆世界有很多违缘对境,有让自己生烦恼的众生。若能缘他们产生安忍,就能积累无量福报。而在极乐世界不存在任何伤害和违逆,想修安忍都找不到对境,怎能成就安忍波罗蜜多呢?

上师曾在微博中说,修安忍必须依靠众生,若没有众生的损害,对谁生起安忍之心呢?所以,如果有人伤害你,是给你修安忍的最好机会,千万不能以牙还牙,要感恩。对方在给我们消无始劫以来积累的、导致我们以后堕落恶趣的罪业。没有这样的对境,怎能断除罪业、圆满六度、成就菩提?


  2.3.1耐怨害忍

2.3.1.1定义

耐怨害忍的法相是:善为安立种种理由,令自通达不应嗔恚,忍受损伤,皆能回施报以利乐,尽得忍持而习于他人伤害的一种忍辱心所。

不管是语言还是身体的损伤,只要能忍受就会成就功德。忍受不是表面强忍而内心不忍。明明心里气鼓鼓的,但因为害怕自己违犯菩萨戒、有损功德或威仪而不敢表现出来,这是谄曲,不是真正的安忍。要从内心真正生起安忍,这才是大功德。


  2.3.1.1修持理由

  一、破除不能忍受为怨敌作害

 (一)、破除不能忍受障乐作苦

 1、显示理不应嗔:

凡夫无法忍受的无非是“行我所不欲”或“挠我所欲”,由此会产生烦恼心。我想要的,别人作障碍不让我得到;我不想要的,比如恶名、伤害,别人非要施加给我,这就是生嗔的原因。因此,首先要思维,看到底有没有真正让我们生嗔的对境。

(1)观察境不应嗔:

a、观察对方有无自在而不应嗔者:伤害我们的有情其实是被烦恼所束缚,是烦恼的受害者。众生是先有怨害的意乐,然后以身口意作损害,我们应从佛法的角度思维:事实上,对方并无自在,是由于宿世猛烈的烦恼种子习气现前,然后其无明与我当下的种种因缘和合,所以他是被烦恼重伤、附体才生起伤害我的心和行为。这一切都是烦恼在作祟。如果要嗔恨,也应该嗔恨烦恼,为什么嗔恨被烦恼附体的可怜众生呢?

如果能断除这些现前的因缘,必能遮止损害自己的恶果出生;反之,如果随顺这些因缘彼此继续互生烦恼、互相伤害,最后谁得利呢?烦恼。烦恼是魔王波旬射向众生的毒箭,他看到中箭的众生互相伤害、不理解时就像看戏一样乐呵呵的,但演戏的众生却苦不堪言。

而且,不是演完就结束,最后还要感受恶果。两个人彼此伤害后还会耿耿于怀,一辈子乃至于很多世中都是一见面就分外眼红,继续产生更多的烦恼,这岂不让魔王得逞了?这是多么地颠倒愚痴啊!

受到怨敌作害时应作修法想:对方是无有自主的,只是随烦恼而转。月称菩萨说:“此非有情过,此是烦恼咎,智者善观已,不嗔诸有情。”因此,要怜悯怨敌。我们不要被魔王玩弄、被烦恼玩弄。如今我们学习佛法,是有智慧的人,要看清这些真面目,不应对有情生起嗔恨。并没有一个真正要伤害我们的有情,都是被烦恼所控制。

b、观察损害自性或忽尔缘起都不应嗔:就像燃烧是火的自性,如果你嗔恨火烧到了自己,别人只会笑话:你怎么不躲开?你既然知道火的自性是燃烧,躲开不就好了嘛!同样,如果损恼是有情的本性,我们也没必要对此生嗔,自己善加保护、远离就可以了。如果一个人被水淹死,也没有必要去嗔恨水,因为是自己溺水。水是我们存活的必要条件。所以,一切都在于自己不够聪明、不会善用,而并不在于事物的本性。

如果损恼他人是有情忽而现起的,则不是其本性,说明有情的本性是贤善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这样,嗔恨也不合理。嗔心就像空中的云雾,再怎样嗔恨,它迟早会散去。天空中出现乌云把太阳遮住,愚笨的小孩就会哭闹说:“好讨厌这个乌云!”这时父母会告诉他:“乌云过后总会有晴天的,因为太阳只是被乌云暂时遮蔽,并不是永远遮蔽。”同样,嗔心只是暂时障蔽有情的心性,应该想办法灭除它,而不是一味地损恼。通过大风就可以把云雾吹散,重现有情的心性——快乐自在、无嗔的本体。

c、观察其直接间接由何作损害也都不应嗔者:如果有情用刀兵杖来伤害自己,那刀兵杖才是损害自己的罪魁祸首,不应嗔恨有情而应嗔恨刀兵杖。但刀兵杖是无情物,不会主动来伤害我们,所以有人说,我们应该嗔恨间接的损害者——使用刀杖的有情。那使用刀兵杖的有情有没有可生嗔的自性呢?观察后就发现:间接的法并没有直接伤害到自己,因此没必要生嗔;直接的法也没有自主能力来伤害自己,为此也没必要生嗔。

d、观察于能发动损害之因也不应嗔者:就像有情发动刀兵杖才能损害我们一样,是谁发动有情使用刀兵杖的呢?就是众生的业力。由不善业所感,有情就像小树叶被大风所吹,身不由己。要以佛法转念,最终把一切都归摄为业力。

到底是谁的业力所致?自己的。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的业力,别人会不会拿刀兵杖来伤害自己?为什么会偏偏伤害到自己头上呢?说明自己有这个业力。业力一旦成熟,就会感受种种损害。刀兵杖没有自主能力,不应该嗔恨它;嗔恨使用刀兵杖的有情也不对,因为真正驱使有情使用刀兵杖的是自己的业力。所以,有情也很无奈,当我们的业力成熟时对方不得不伤害我们,很无辜!

既然一切都是自己的业力感召,有情拿起刀兵杖来对付我们,为此给我们消掉了罪业,应感恩戴德!但有的人还进行反击、抵制、心生怨恨,甚至一辈子都怀恨在心,实在不应理!

想想自己心中有没有特别讨厌的、伤害自己的人?比如跟自己争抢房屋、家产、福利、名誉地位的……其实,都是自己的福德问题。自己往昔没有培植过福德,就没有成熟善果的因缘;别人有这个福德并已成熟,所以自然得到。我们不去随喜,反而以各种方法去伤害,简直愚痴可笑!这完全是自毁前程,毁损福报之人,福报会越来越少,最后沦为一事无成,甚至养家糊口的能力都没有。

常有人抱怨:为什么我赚不来钱?为什么我事业不顺?别人做什么事总是顺风顺水,而自己不是被欺骗就是不圆满……因为你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把自己福报都损耗了,只会索取,不会奉献,把自己变得越来越卑微,甚至最后破罐破摔、痛苦不已。

没有一个人想要痛苦,“众生避苦求乐同”。乃至蚂蚁这般微小的众生也天天忙碌,希望有饮食、有安居,人类更是如此。没人希望自己沦为乞丐跪地乞讨,或希望自己有各种病痛、感受难忍的折磨。但人们却常常不得不承受很多苦果,这就是“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菩萨明白因缘,不会以嗔恨来抵制,而是以感恩来接受。由此,就会消除罪业、圆满福报,无论事业、家庭或者修行佛法都吉祥如意,这就是大智慧。

真正的大智慧不在于学佛多久,而在于这些观念有没有融入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于自己有没有想通。有人说“放下就自在了”,但放下为什么那么难?就是因为自己还没想通、没想明白。如果想明白了,其实一切都是无常,人生几十年,应抓紧当下,赶快积累福慧资粮,为今生来世自他一切众生的解脱做准备。

不要再去斤斤计较,生嗔、抵制、对抗,简直是得不偿失、鼠目寸光!这样只会浪费暇满人生!若这样去想,还有什么事能让我们生气、发怒的呢?根本就没有。

(2)观察有境不应嗔:

a、于怨害苦不能忍受而生嗔是非常愚痴的,如果不能忍受现在的微小之苦而生嗔就会造恶业,最后被嗔心引入地狱;而地狱的无量大苦不想忍也得忍。所以,这实在是得不偿失。一定要善待自己,不要再毁损自己的解脱因缘和点滴善根。生嗔太愚笨了!

b、思维怨害苦是自己宿世恶业之果,若能堪忍,可消除宿世罪业;若不堪忍反而生嗔,则徒增新的罪业,岂不悲哀之极?  

c、想到有情完全不顾惜自己的善业衰退、因果报应,为净除我的恶业、成就我的修行而对我作害,应心怀感恩。如果不感恩反而生嗔,这实在忘恩负义。正所谓“恶待是恩宠,恶缘是善友”,把自己变成忘恩负义的可怕小人岂不极不英明?

(3)观察所依不应嗔:

a、观察其他能害之因:应想其实是自己不堪忍才会觉得受害;况且对方因愚痴而造作伤害之行,自己也因愚痴不能忍受而生嗔,到底谁有过失、谁无过失?

只要生嗔,双方就都有过失;说到底还是自己不堪能。一切都是在给自己消业,应以感恩的方式对待。

b、观察自己为他伤损而受苦:应想声闻行者为了自利、不忍而嗔尚且非理,自己已发誓要利益一切有情,却连众生的邪行都无法堪忍,简直惭愧至极。所以,为他伤损而受苦本就应该的。

有人说:这不一定是我的业,应该是众生的业。众生对我造业,我应马上制止,不让他继续造业。这种话未免冠冕堂皇,自己到底动没动念只有自己最清楚。你可以制止,但不要用情绪制止,不要用嗔恨的方式制止。彼此以嗔心相对是无法制止的,就像两堆火在一起,只会烧得越来越旺。

水能灭火,自己应像水一样调柔寂静、安详平和才能灭除他人的嗔心之火。不要用各种不正确的观念去保护自己的烦恼心,这大错特错。保护我执,最后受折磨的还是自己,不是别人。自相续中的烦恼,只有自己最清楚。

所以,从对境、有境、所依三方面观察,我们都不应生嗔。

2、显示理应悲愍

应对有情心生悲悯。自己与众生轮回流转至今,投生无数劫,彼此有很深的因缘,所以今生能成为亲人、朋友、同事、夫妻……在这无数次的投生中,众生互为母子,如今只是因为胎障蒙蔽而互不认识。

一切众生在轮回中长劫蒙受三苦,烦恼炽盛,不断损坏现后世的利益。他们为何如此愚痴?因为往昔做我们父母时,为了让我们有吃有穿造下无量罪业——杀生、偷盗、妄语等种种邪行,目的就是让孩子得到快乐。

众生欲求快乐、反行痛苦因,如此可怜,而我如今有福报接触到如来真实了义殊胜法门,应对他们生起悲悯心,应担起成办众生离苦得乐的责任。从今以后,再不忍心对众生生嗔,更不应该报复他们的怨害,应修慈悲菩提心,愿有情早日离苦得乐。

(二)、破除不能忍受障誉

破除不能忍受障誉也就是“挠我所欲”。比如称赞、利敬,一般众生都很希求;如果有人不让我获得,就要发火、生嗔、无法安忍。别人对我伤害、毁辱、做出种种邪行,我无法接纳,会产生不忍之心,这是“行我不欲”。

1、思维赞誉等并无功德之理:别人称赞我、利敬我,并不能令我今世长寿、得大势力、无病安乐,更不能让我来世获得福德乃至成佛,所以没有必要太在意。

赞誉就像沙滩上堆砌的城堡,并不坚实。我们实在不应希求别人的赞叹、显示自我殊胜。只要生起一念傲慢,德行就会缺失。应励力思维称誉利敬的过患,不要对此生起执著或贪染。比如悟达禅师,因为皇帝供养了殊胜宝座而生起我慢,结果腿上长了一个人面疮,苦不堪言,最后通过修三昧水忏才把人面疮净除。

名闻利养不是什么好事或功德,会让我们遭受各种灾难。真正的成就者已不为八风所缚,名声越大,弘法利生的事业也越广大,会利益更多众生。凡夫千万不要有这些,否则会带来很多过患。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讲,一些修道的仙人诅咒他人就是愿对方获得赞誉和美名,这样对方就会飘飘然、不知所以、颠倒堕落。由此可见赞誉名声不一定是好事。

2、思维赞誉等有过失之理:受到赞誉会让人忘记实情、心趋散乱、难生厌离,且嫉妒诸有德者。一山更比一山高,肯定有比自己名声更大、各方面功德更超胜的人,而一旦害怕别人胜过自己,就会去破坏别人的圆满善事,最后变成卑鄙小人。

3、思维他人对我嗔害,阻挡了我得到赞誉,应当欢喜:别人令我丧失赞誉和利敬,其实就是让我放下名闻利养和贪婪执著,帮助自己斩断八风系缚,关闭造恶堕落的苦门。所以,对方是把我从恶趣中救护出来,如同佛光加被,我应由衷念恩、生喜,千万不要抵制对抗。如无着贤论师说:“欲想福善诸佛子,应观怨家如宝藏,于诸众生舍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佛子应观怨家如宝藏般修持安忍之心。

总结:

1、心无形无色,所以不是毁谤、粗语所能损害的。有人觉得,损害了我们的身体,就是间接伤了心。其实,心不会受到损害,都是因为自己的执著才感到心痛;如果不去执著,心本来无形无色,不会被伤害到。

流言蜚语对身心俱无损害。佛陀讲,别人送你礼物,你不接受会怎样?礼物还是别人的。《四十二章经》中说,如愚人仰天弃唾,最终唾沫会落到自己脸上。所以,理应断除忧虑而不嗔。令自己嗔恨的就是自己的心。扰乱自己的就是自心产生的执著。 

  2、他不喜欢我,那是他个人的事,他嗔恨我,是他自己生起不乐意、忧恼,于我现后世都没有任何损害;我不喜欢他,他也不会受苦,只不过让自己更苦而已。所以,心里产生恶的想法,只不过让自己内心痛苦,于对方没有损害。要把一切声音当作空谷回响,不要想“他说的人是我”,诸法无我——我根本不存在。

  3、如果你认为被人诋毁扬恶名会障碍自己获得利养或他人尊重、无法晋升因而生嗔,这并不值得。因为名闻利养只限于今生,死时如酥油中拔毛,什么都带不走,而生前生嗔所造的恶业则如影随形。不得利养而短命,相较于邪命长活,显然前者为胜。所以,于遭恶名传播不应忧郁生嗔。

如果你真有功德,别人说两句也不会阻碍你福报现前,就像成熟的果子自然会从树上掉下来,谁也无法阻拦;如果因为别人诽谤你就失去供养,说明你本来没有这样的功德。利养是邪命养活,要早点断除,否则以后“披毛带角还”。

思维这些道理,应感激别人给予自己还债的因缘,消除堕入地狱、饿鬼、旁生的恶报,要感恩一切恶语、粗语和诽谤。世人也说,不经历别人的诽谤就见不到真正的朋友。当你如意圆满时家里宾客满堂,众人对你各种谄媚奉承;当你落寞、遭受诽谤时,留在身边的才是真正的好友。所以,不要特别害怕别人的诽谤、粗语或恶语,身正不怕影子斜,别人说什么不过是一阵风刮过。

《格言》中讲,面对别人的诽谤讥毁,大智者如同大象对散花般不会特别在意;而没有智慧的人就像小鸟被石头砸中一样,一蹶不振,甚至一命呜呼。要问问自己:想当大象还是当小鸟?如果因别人一两句诽谤就一蹶不振,放弃发心、修行、正知正念和应行之善法,那你就是脆弱的小鸟,这岂不是中了魔王的奸计?怎么这么傻呢?

当我们道业增上时魔王波旬会使用各种诽谤、诋毁、粗语、恶语来阻挠。如果自己不堪一击,魔王会高兴得不得了。如果别人诽谤得越多,自己的心力越强、闻思修行的能力越增盛、正知正念越增强,说明修行是成功的。所以,不同的境界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力和心量。

上师经常说,我们的心力要强。当你心力强时没什么事是做不到的,成佛也就在刹那间。如果你的心量特别小、心力特别弱,不用说成佛,哪怕闻思修行、发心中的一点小苦都忍受不了,最终只能堕落。堕落后就要感受无量无边的轮回之苦,岂不非常可怜?

所以要坚强,让自己的心力变强,能量变大。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关键看自己有没有决心去做。

  二、破除不喜欢怨家得乐、喜其衰败

这是从“不欲”的角度而言,自己不欲历苦,不欲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不愿意自己的亲友历苦、遭受轻蔑、闻受粗鄙语,不愿自己的敌人安乐、受尊重、闻受爱语敬语等,这十分颠倒。本来为利乐有情,我们应发菩提心,却划分界限——有敌我之分。如果不希望自己的敌人获得安乐、尊重、名闻利养,说明你发的菩提心是虚假的,没有真正落实。

当怨敌衰败时心生窃喜,希望看到他失败,这样只会损毁自己的阴德福报。事实上,自生恶心对怨敌没有丝毫损害,只会徒增自己的痛苦。即便真能损害怨敌,最终也会两败俱伤。所以,应思维此种过患,力遮自相续中的嗔恼心。

以为怨敌富足就会障碍自方得到安乐,由此心生不喜、忧恼生嗔也不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缘,别人福报成熟是不会障碍你的。你没有得到安乐,那是因为你没有积福报。所以应该思维:不喜怨敌以及怨敌得乐之心只会障碍自己,这种心态犹如毒蛇一般会毁损自己的福报。

何况,并不会因为你不喜欢,怨敌就真得不到富足安乐。有一个乞丐,白日做梦希望国王死去,好让自己当国王。结果有辆车开过,把他的脖子轧断了。就算一个穷人天天想为什么别人能大富大贵而我却如此贫穷?无论他再怎么想、再怎么对他人生嗔恨也改变不了事实,反而会因为嗔恨心损毁自己的福报,导致越来越贫穷。所以,这种傻傻的行为没有任何必要。


  三、修耐怨害忍的理由

(一)一切有情愚昧无知、被烦恼控制,甚至对自身也进行损害,更何况对别人呢?想到这一点,就能把作害者看成悲悯的对境而忍耐承受。

(二)是自己的宿业与现在的举止不谨慎才招致别人加害自己。一切归咎于自己,应修安忍。

  (三)想到敌人能圆满自己的安忍资粮,成为菩提行的助伴,所以他们是真正具饶益的亲人,应该以感恩的方式对待他们,从而安忍。


  2.3.2安受苦忍

  2.3.2.1定义:

对种种原因造成的痛苦心不厌烦、承受痛苦、恭敬供养,叫安受苦忍。


  2.3.2.2修持理由

一、依靠痛苦可净除罪业。认识到痛苦就是罪恶的扫帚,心甘情愿地接受痛苦。

二、依靠痛苦可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对有情生起悲悯心,生起弃恶从善之心等。认识到痛苦是行善的鞭策,心甘情愿地接受痛苦。

三、依靠痛苦可压制我慢、铲除嫉妒、消灭贪欲、引生成就。了知痛苦是内心的妙力庄严,心甘情愿地接受痛苦。

总之,首先要了知安受苦忍的定义,然后知道安忍的理由、修苦行的意义,并生起安苦的信念;接下来,要引发修行安受苦忍的方便;最后,以安忍断除罪恶,从忍受微小之苦达到忍受一切痛苦,成就安忍波罗蜜多。

只要有安忍心,任何事都可成办。我们都没体验过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苦行。其实人的适应能力很强,关键是自己有没有遇到那样的环境、体验修行之苦,放下名闻利养、我慢执著。要思维难行众苦的功德,并且从小处做起,最后达到大事无难的结果。

安受苦忍的八个依处:依依止处、依世法处、依威仪处、依摄法处、依乞活处、依勤劬处、依利有情处、依现所作处,以此产生最殊胜的安受苦忍的修行状态。这样,一切修行都不在话下。


  2.3.3谛察法忍

  2.3.3.1定义:

谛察法忍又称思胜解忍、无生法忍,就是对甚深的法义能接受,对尊胜三宝等信愿处由内心深处深信爱乐,引发坚固信解。 


  2.3.3.2修持理由:

  一、思维胜义空性离戏,想到所害能害无有自性而修安忍。

  二、思维世俗缘起如幻,明白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作害者是身不由己、痛苦随因缘而起,从而修安忍。

  三、思维双运离边心性,想到嗔恨无基离根、自性清净,从而修安忍。


  2.3.3.3八种对境:

观谛察法忍的八种对境,而生起如理信心。

一、净信境:三宝功德。

二、现证境:无我真实义。

三、希乐境:诸佛菩萨广大神力,分三:

1、 神通力 2、六波罗蜜多力 3、俱生力

四、所取境:诸善行因及其所感召的可悦爱乐果。

五、所舍境:诸恶行因及其所感召的不可悦爱苦果。

六、所证境:无上大菩提,是究竟所应证得。

七、所修境:菩萨所学一切诸道,是能得无上大菩提的所有方便。

八、闻思随行境:所知行境,有两派说法,一派认为是无常等法,另一派认为是十二分教等教法;或信解一切顺逆境界都是经藏的教授、三宝的加持、上师的口诀、菩提心的启发、空性的外相、业果的真谛与众生的慈悲等。

  2.4思维修忍的对境和修法


  2.4.1修安忍的二十四种对境

有十二种“我不欲”的对境:有人对我和我的上师亲友造四罪——说轻蔑语、口出粗语、暗地中伤、造成痛苦。如此,缘“我不欲”有四种对境,缘上师亲友的“我不欲”有四种对境,共八种对境;给我的敌人带来快乐、恭敬供养、褒扬赞叹、说动听话,此四种对境。

还有十二种“挠我所欲”的对境:我渴求别人给我带来快乐、恭敬供养、褒扬赞叹、说动听的话;我渴求我的亲友也获得这四种快乐;我渴求我的怨敌遭受轻蔑、粗语、暗地重伤、感受痛苦,即对我渴求之事制造障碍。

总之,“行我不欲”和“挠我所欲”,此即修安忍的二十四种对境。


  2.4.2七十二种安忍的修法

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这三种安忍,各缘二十四个对境,共有七十二种安忍的修法。

如理思维过后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任何有情对境值得我们生嗔,我们也没必要毁损自己的福德善根。应感恩他人为了帮助我们净除罪业而显示的种种不悦之相。这样才能迅速消除自己的罪业、成就善根菩提。

  2.5思维如何正行修忍之理

既然修习忍辱度是稀有殊胜、不可或缺的菩萨行,则以菩提心与空(性)正见摄持而修十分重要(起码具足菩提心),如此可具足六种殊胜,也可以一度摄持六度而圆满一切修行。菩萨以善巧方便,可以六波罗蜜多中的任何一度来圆满六度,圆满所有修行,这是《现观庄严论》中所讲。


   2.5.1具足六殊胜

一、依殊胜:由愿、行菩提心摄持而修忍辱。

二、物殊胜:总行一切,不但愿于现前境修忍,而且愿于一切嗔境修忍。具足法界观,以忍辱总摄一切;以发愿摄持,让忍辱的功德变得广大无边。

  三、所为清净:为让一切众生皆得增上生、决定胜的利益而修忍。这是发愿所行持最终的结果。

  四、清净殊胜:为清净一切众生相续中的二障垢染而修忍。以菩提心摄持,自然清净自相续中的一切垢染。

  五、善巧方便殊胜: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波罗密多摄持而修忍。

  六、回向殊胜:回小向大,回自向他,能让功德变成无量;回向正法久

住、成就菩提,乃至菩提果之间无有丧失,刹那成熟,最终功德圆满。


2.5.2以一度摄持六度

三、忍辱的忍辱:在修习三种忍辱时能堪忍身心疲劳、他人伤毁或诸不顺事,心甘情愿地接受、容纳。 

四、忍辱的精进:精进为“心即喜于善”,一心好乐趣入忍辱行,披上铠甲,无畏困难,不被一切违缘所摧,爱乐一切大乘妙法胜行而修忍辱。

五、忍辱的静虑:制心一处修忍,回向菩提,不为违品和颠倒所缘阻挠。

六、忍辱的智慧:由证三轮体空的智慧摄忍辱波罗密多,能忍所忍、忍的当下都是空性。

我们应具足以上清净意乐而正修习,此即一度摄六度的善巧方便。

  3.结尾

今天主要学习耐怨害忍的内容,安受苦忍和无生法忍的内容不做广讲。大家可自行参阅《入行论》、《大圆满前行》及《心性休息》等相关教言,逐句细致地思维观修,让自己长时间地串习正法善念,以断除嗔恨、如理修行,生起安忍的功德。

对于前面学过的内容大家要反复串习,达到熟练。其实每一节课的内容都可展开半年至一年的修法。比如数息观,在一些南传的禅修法中,行者以数息观摄持一生的修行,并与其他法义内容融会贯通。

所谓的实修,并非一定要把全部法义精通后才能坐下来观修,即便刚学佛甚至还没学佛的人,每天都可去运用、实践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这就是闻思修行三不离的道理。

熟练法义后再把前后所学的内容串联起来,最终融会贯通。所以,大家首先要把这些内容学懂,然后融入日常的生活和修行中,每日串习,这样才能感受到法的利益。

宗喀巴大师有个赞叹安忍波罗蜜多功德的教言:“具忍力者最胜饰,摧惑妙善最极致,嗔蛇之敌金翅鸟,防御恶语坚甲胄,此义了知胜忍甲,繁多如理专精行,我恒如斯而勤行,志求脱者当策励!”具足忍辱是最为殊胜的装饰,是断惑灭苦的胜法。如嗔恨之蛇最怖畏的天敌是大鹏金翅鸟,忍辱是有力防御恶心恶语中伤的坚固护身铠甲。菩萨既已了知如是胜妙之理,应依安忍的方式,以正因正理去精进修持,圆满一切功德。所有志求解脱者都应策励修行安忍。

善学忍辱不是无义的冥想,而是具足正理后产生坚固的胜解信。如果能经常入座如理观修、下座后日常串习,渐渐会发现自己的嗔恨心越来越小,容颜越来越让人见而生喜。

最后,我们应如第四世班禅大师的祈愿文恒常发愿:“纵然三界有情尽无余,乖错谩骂伤损断命根,亦无错乱报以利益行,满忍辱波罗蜜求加持。”即便三界众生都毁辱我、损害我、断我命根,这都是我自己的业报,我应以利益之行来感恩他们,这就是忍辱波罗蜜多的大行大愿。如朗日塘巴尊者所说:“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希望自己早日真正成就这样的境界。

结行时观想众生融入自己心间,自己融入皈依境中释迦牟尼佛的心间,然后佛陀融入法性,在这样的境界中安住,出定时回向善根功德。希望以修习安忍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早日成佛,自他心相续中都具足安忍的正相,成就三乘菩提的果位,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修 行 次 第(璀璨日

01,打坐观修入门指南    答疑|打坐观修入门 

02,成熟法器1                   答疑|成熟法器(1) 

03,成熟法器2                 答疑|成熟法器(2) 

04,发心正行                   答疑|发心正行 

05,布施度          

06,持戒度                       答疑|持戒度 

07,安忍度                       答疑|安忍度 

08,精进度                       答疑|精进度 

09,静虑度                       答疑|静虑度 

10,自他交换                   答疑|自他相换 

11,观修人无我              答疑|观修人无我 

12,观修法无我              答疑|观修法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