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禅(2):寸心不染,重识本面

藏 传 佛 教


       接下来是藏传佛教有关“动中禅”的理念。 仅仅心中想要禅修,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借助方便来趣入。什么方便呢?就是正知、正念、不放逸。 凡夫的心容易散动,如同顽猴或野马一样,刹那无法停驻,即使一开始想安住,不一会儿又东奔西跑。如果能依靠正知、正念、不放逸收摄内心,就很容易保持专注。

 正知常常观察自己的身体、语言与心念。

 在工作与生活中,可以用“一心两用”的方式观照:“我的身体在做什么?我的语言在说什么?我的心在想什么?” 如同哨兵常常检视所护卫的领地,又如同主人经常关注自己的马匹。禅修过程中保持正知,是非常重要的。  

正念仅仅了知三门并不足够,还需要依靠教言对治恶心,就如同主人发现马匹后,用绳子拴住它一样。

不放逸:时刻小心翼翼地守护三门,避免其堕入歧途,引导其趋入正道。 


正知、正念、不放逸三者,是初学者趣入禅修的最好方便。


 真正修持“动中禅”时,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一般人修持“动中禅”的情形。这时需要借助一些辅助工具,以此让自己安住禅的境界。 

以我个人为例,最得力的工具就是念珠——依靠它,我经常念诵观音心咒、观想观音菩萨,无论走路、坐车或是做其他事,都可以禅修。 

今天听众中有很多藏族人脖子上挂着念珠,可能也喜欢这种禅修吧。 

对于念珠,有些年轻人是觉得好看而戴着,但念珠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一种心灵澄清法——不论你处于何种威仪,都可以借助它让心安住。这一点,大家如果去喜马拉雅附近的地方就会发现,那里的很多藏族百姓常常念诵咒语,以此使得心灵始终沉浸在幸福中。 

在座的各位,不论你是否信仰佛教,都可以念诵咒语。因为如果一种方法能令内心获得安乐,那么值得每个人尝试。 

比如有的人对某种药没有信心,但是只要这种药能治病, 即便没有信心也应该服用;心灵的药也是同样,凡是对我们有利益的,都值得汲取,而不应当因为“不信仰”就轻易舍弃。 

咒语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不论你在走路、洗菜还是做饭,只要口中或心中念诵咒语,恐惧、焦虑等很多烦恼,都会逐渐消失。 

可能有些人不会念观音心咒,我念一遍,你们跟着念一遍,好吗?嗡玛呢叭美吽舍,嗡玛呢叭美吽舍,嗡玛呢叭美吽舍……

     以上是修持“动中禅”的一种情况。

     另一种情况,是较高层次的修法——在禅修中认识心的本性。 

     在生活中,人们遇到不顺心之事,自然产生痛苦;遇到舒心之事,又会自然心生快乐。其实站在更高的层面观察:不论痛苦还是快乐,都是心的一种造作,真正寻找时,心都无有踪迹,更何况心上的痛苦和快乐呢?这就是无我的境界, 也是心的本性。 

     不过一般人对此很难了悟,即使这样,所谓的“我”也是根本找不到的。这种“找不到”并非佛教的一种说法,而是事实的真相。对于这个真相,每个人都可以去发现。 

     阿底峡尊者曾经说:如果一天出现一百个分别念,也就是出现了一百个法身智慧。境界比较高的人内观时,对此会有所体验。而这种境界的获得,也并非一定要关门静坐,而是行住坐卧中都可以去体悟。 认识心的本性,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整天忙于虚妄不实的事情, 对观照心性没有丝毫兴趣。刚才主持人介绍悉尼科技大学时说,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我当时就想:“这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学校,很好。”不过,随后又生起分别念:“这么多人中,真正内观而认识心性的有多少?”这是我的一个“动中禅”。

寻找心中的风景

      我刚才观看了这里的建筑,是世界其他很多地方望尘莫及的,这样的科技确实让人羡慕。但是相比于外在科技,有时我们更需要内在的真理,而这种真理可能在一些科技不发达、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地方,能够找到踪迹。 

     大家都知道,如今东西方的高等院校中,普遍将目光投向对外在世界的研究,而对人的内心世界,很少关注与探索。在这情况下,一旦遭遇衰老、死亡等问题,就会陷入迷茫与困惑。 

     最后,我以一个小故事结束今天的讲座。 

    佛陀时代,有一个小沙弥跟随舍利子尊者去化缘,在半路上他们看见农人引水入农田。

   小沙弥问舍利子尊者:“没有心识的水,能被导引到任何地方吗?”

  舍利子回答:“是的,水可以被引到任何地方。” 他们继续上路,又看见工匠用火煅烧弓箭,使其笔直。

  小沙弥问:“弓箭可以被做成笔直吗?” 

  尊者回答:“是的,具足技巧就可以。” 后来,他们又看见木匠切割、刨平树干,用来做车轮。

  小沙弥问:“树干能被做成圆形吗?” 尊者回答:“是的,可以被做成圆形。” 听到这些回答,小沙弥心中想:“没有心识的水,可以被导引至任何地方;没有心识且弯曲的竹子,可以被抚直;没有心识的木材,可以被弯曲。

      那么,拥有心识的我,为什么无法控制内心呢?” 经过这番思考,小沙弥回到精舍后,精进地修行,最终摆脱了烦恼,获得了平静、自在的解脱。 

     希望大家在高科技世界中追寻风景的同时也不要忘失自己,应该试着去认识心中的风景——心的本面。

 

大学演讲28——穿越千年的智慧

动中禅(2)--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