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禅(1):忙碌生活的安心妙方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是“动中禅”。对于这个主题,很多人也许觉得稀奇,因为禅修一般是身体安坐一处,一直内观自心或专注某个所缘,比如佛教中以毗卢七法安住,其他宗教和世间禅中,身体也处于寂静状态。确实这是比较普遍的禅修方式。不过,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与此不同。 

禅修的意义

        来到悉尼,我发现这里很多人非常喜欢锻炼身体。也许是这里的蓝天、大海、新鲜的空气,以及自由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使得人们乐于在户外跑步、散步、遛狗……做各种轻松、愉悦的活动。其实不仅是这里的人,世界其他地方的很多人也热衷于强身健体,希望以此能获得健康和快乐。 

       不可否认,爱护身体,不论对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非常有必要。不过人的快乐,不仅与身体有关,与心灵也密切关联。诸如增长内心的智慧、锻炼坚强的品格、培养慈悲的心地,也是快乐之源,所以提升心灵也非常重要。 而且从某个角度看,身体的锻炼,只能让我们今生中获得健康,而内心的修炼,却可以带来更长远的快乐。 那么如何修炼内心呢?方法相当多,尤其是禅修,如今在宗教场所、高等学校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中,越来越受到欢迎。     

       禅修可以让心变得宁静、祥和,这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在如今的时代,人们常常不由自主陷入贪心、嗔心等情绪中,由此导致说出的话、做出的事,都不尽合理,如果能修持禅定,就可以避免负面心态,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安宁。 

       说到禅修,一般人会马上想到“坐禅”——坐着而修禅, 这确实是一种重要形式,也比较容易行持。不过禅修并非只有这种形式,“动中禅”也是一种方式。 

       当然,要在走路、吃饭以及其他行为中不离禅修,会比较困难,但是佛经中也介绍了这种禅修的原理。比如佛陀在《大念住经》中讲“于行时,了知:‘我在行。’于住时, 了知:‘我在住。’于坐时,了知:‘我在坐。’于卧时, 了知:‘我在卧。’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了知之。”所以,不仅身体安坐一处时,可以保持禅境,进行各种室外活动时,也可以不丢失觉照。

 “动中禅”的修行很有必要,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机会一直打坐,那么在开车、走路、上班时,如果能这样修,也会让自己受益匪浅,因为一旦内心能很好地安住,面对生活的逆缘时,即使控制不住情绪,也不会发作得很猛烈

如 何 动 中 禅 ?

 任何一种禅定境界,都不是轻易能获得的,需要长期地修行,“动中禅”也不例外。那么如何修持“动中禅”呢?在佛教的三个派系——南传佛教、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中, 各有不同的方法。 


南 传 佛 教     

         南传佛教在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地流传广泛。这一派系中,有关“动中禅”的修法比较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泰国隆波田禅师开创的“正念动中禅”。

        隆波田禅师已经圆寂,不过我看过他的“动中禅”教示, 是通过有规律的肢体动作来培养觉知,主要的动作有十几个, 比如双手平放于大腿上,翻右掌,举右掌,贴右掌于小腹, 翻左掌……同时内心始终不离正念、保持观照。 

        在这种修法中,会将人的妄念比作老鼠、对治的智慧比作猫。如果没有“猫”,“老鼠”就会为非作歹,而一旦养好了“猫”,“老鼠”就无处可逃。依据这种理念,当我们运动时,要察觉:我在走路,我在海边散步,我在某处听课……何时何地都应时刻观照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断产生分别念,就会堕入轮回;如果能觉察心的状况——在起动或安住,就会逐渐解脱。  

        这种禅修方法虽然很好,但是还有所欠缺,缺少什么呢? 就是对心性的体认。如果没有认识心的本性,依然不可避免会产生执著。 

       我以前遇到一个人,他说自己“动中禅”修得很好:“我时时刻刻都能觉知自己在做什么。”我当时跟他讲:“这不一定是修得好,每个人都可以有这种体验。” 

        不过不管怎样,依靠禅修来训练内心非常重要,这不仅是一种佛教法门,对世间生活的意义也非同一般。 

       我常常觉得现代人的心态很奇妙,比如两个人约在一起吃饭,这中间的一小时之中,可能有半小时,他们各自在看手机、发信息,没有任何交流——虽然身处一处,心却天各一方。因此,如果没有把握内心的能力,不必说认识心性,可能连基本的人际交往都处理不好。


汉 传 佛 教

       汉传佛教也有“动中禅”的修法,比如般舟三昧,是从一日一夜乃至九十昼夜,一直不卧不坐,边行走边念佛,这样一边运动,一边不离禅定。

        般舟三昧在佛教历史上非常有名,慧远大师、智者大师、道宣律师等高僧大德都修持这种禅观。这种修法是一种苦行, 行走过程中很多人的脚都磨肿了。不过依靠这种“动中禅”, 最后也可以现见所修的本尊。 

      另外《坛经》中记载,六祖惠能大师对于“坐禅”,有这样的讲解:“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跟一般的理解有所不同。一般人认为坐禅就是身体坐下来,心专注某个所缘。

        实际上,最高的“坐禅”是行住坐卧都不起妄念,同时照见自己的本性。 永嘉大师悟道时,作了一首《证道歌》,其中讲到: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也就是说,行走时处于禅中,安坐时处于禅中,说话以及沉默也安住禅的境界。这与六祖大师有关“坐禅”的教诫异曲同工。 

         总之,不论处于动静何种状态,都能够坦然住于智慧之中,这应该是禅宗比较高的境界,很值得羡慕。一般人,处在顺缘的环境中,内心容易保持寂静,而一旦换个环境,内心就开始扰动,甚至陷入烦恼,所以很需要这种禅修境界。

大学演讲28——穿越千年的智慧

动中禅(1)--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