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融入生活”系列开示(六)

修行与情感·子女篇 答疑


问:辽宁省玉佛苑的大佛寺有个对联,说到:儿女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亲友书》第十一课和上周法师辅导也讲到空性,但我们对子女还是有些执著。这个执著怎么能够放下?另外,孩子犯错误时,我就让他到佛堂去念百字明和金刚萨埵心咒,然而他一犯错误就去念,念完这个错误还会犯。我有个疑惑,是否他念完之后能在相续中种下解脱的种子?另外一犯错误就念,念完还犯,那么会不会有些不如法的地方?请法师开示。

答:对于这位道友提的两个问题,一方面,佛教的任何一种教言,都是在一定的对境下有所侧重,才会从某个角度来宣说。但是任何时候都只有“儿女是债”这么一个认知,也是佛家不承认的。从因果规律上来讲,有曾经的怨敌转成自己的孩子来讨债的情况,但是作为大乘修行人,你没有办法避免前世业缘产生的果。同时我们没有他心通,无法分辨自己和子女之间到底是恩还是债,即使能分辨清楚这一世的儿女是债,这个债你不还吗?

我们要断除和对治的是我们对子女的执著。有些人对儿女特别的贪执,我们就会说,实际上他是你前世的冤家,今世来讨债,你不要那么执著。但如果说所有修行人的子女都是债,都不管,这是不现实的。教养儿女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大乘修行,而且彻底断除烦恼,是已经进入道位、接近于圣者的境界。作为一般的凡夫人,在初学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做到是很勉强的,在心里面硬断的话,他也不是一根棍子,说断就能断得了,这样就会出现一些认知偏差。

比如这个道友说对自己的孩子还是有点执著,这是很正常的状态,只不过我们自己尽量不要让这种执著彻底影响自己的修行,不要达到无法继续闻思、无法专注修行的程度,自己把握凡夫修行人的相对中道,这是合理的。对子女,还是该怎么养就怎么养、该怎么对待就怎么对待,不需要因为学佛而有很大的改变。

第二个问题是说做了错事,要小孩去忏悔,我觉得这里面缺了一个很大的环节,是你跟他的交流。到佛堂念百字明忏悔,那是自己特别省事的、直接把他交给三宝就OK的一种方法,但是它缺因缘,就是孩子在道理上不懂。他知道父母喜欢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也是父母比较偏重的,因为我的父母学佛,那么他就会随顺去做。但是在心里面他可能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要忏悔不再犯。因为他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或者他的年龄还没有到意识到这是问题的程度,你就得允许他会有反复犯错的现象。

你要经常跟他交流,然后在他再犯错的时候,看有没有另外一个他更感兴趣的方法去解决,哪怕是一种世间的让他更感兴趣的方法,比如做家务,换一种方式方法,借机锻炼他的自理能力,也比让他带着无记的心态,为了取悦于你,倒是这样去佛堂忏悔了,但是永远都会犯了再忏,忏了再犯,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们想的有点简单了。

小孩子心思很通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孩子,其实他心里非常机灵,什么都很清楚,那么也不需要只用这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成年人,对我们学佛者是好的方法,对一个不学佛的孩子我觉得就没有太大的必要,还不如让他用其他的方式顺便锻炼一下自理能力。如果这种错误在他这个年龄阶段,基本上都会犯的话,那也不要太计较,再用其他方法来教养他,等到他再长大些可能自己就不会再犯这方面的错误,这个是可能跟他的年龄阶段有一定关系的。让他知道这件事情这样做不合适,这是有必要的。

问:我刚才听到,前一位道友让小朋友念百字明,我的其他道友也有让孩子念百字明的,从我一个没孩子的人的角度来讲,我觉得稍微有点小残忍,这么小的小朋友让他念那么长的咒,他可能会产生厌烦心哦。然后正好引出我代道友问的一个问题,怎样引导小朋友从小就开始学佛,但是又不会让他产生厌世心?如果他很小就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的话,那他在社会上很难去生存。我们教他要善良,不要那么功利等,和世间法在表相上是有一些冲突的。就连我们大人都会产生一些厌世心,会有些和社会上格格不入的地方,如果把孩子培养成这样的话,后面涉及到每个人因缘不同,不是谁都可以出家的,那到了社会上就会很不适应。包括现在的孩子,学校里就是分数、竞争,小朋友都报各种培训班,这种竞争意识很强的,在这种环境下他怎么健康成长,并且能培养出健康、快乐、抗压、阳光的孩子呢?

答:百字明的问题,用残忍这个词我觉得过了一点,这个谈不上残忍,父母永远不会对自己的孩子残忍,只是我们佛教徒觉得这是最好的方法,也能给孩子种下解脱的善根,仅此而已。虽然对这个孩子不一定管用,但是对他的相续当中会起到饶益的作用,是否可以用其他的一些方便方法,在教育上对他直接用直观的方式起到一些好的作用,大家也可以再拓宽思路去多想想。

这个道友第二个问题提的还是很实际的,主要也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因为我们作为成人,作为佛教徒,很多道友心里面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差不多就可以了,相续中一直处于那种对待世间上的事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状态,之前在几个主题当中也曾经讲过几次,不是很赞同这种状态。人不管怎么样都要活得有精神,你要借用佛教的方便把你的生活过得有精神,而不是彻底对生活没兴趣了,对工作没兴趣了,这种状态是不太合理的。

我们自己的心态要调整,才有可能去锻炼孩子。对这个孩子来说,你不能这么早就教他不要竞争、要看淡、不要那么功利,这样对小孩儿来讲,确实就像刚才这个道友说的,当他步入社会的时候反差非常大。人毕竟是群体的一个身份,不可能自己孤立一人,看到周围都是竞争,周围都是完全跟父母不同的言论,他只可能得出一种结果:不会听父母的,或者对父母的讲法质疑。因为在孩子的心里面,父母的教授对他影响力是最深的,但是缘于反差太大的缘故他会产生质疑,反而遮障他对佛学的兴趣以及正确的认知。

所以我们在教授孩子的时候要有正确的态度,要让他去竞争,但是输了怎么面对,教给他一些善后处理的方法。我可以去努力,我可以去较真,我可以去竞争,我可以去做世间大部分人的行为,但是竞争之后我得不到第一名的时候怎么办?我能不能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因为班里面其他女孩子现在都怎么样打扮,那么你去打扮,但是打扮之余,你并不是最美的,没有办法达到你的预期时怎么办?我给你这个空间也给你这个余地,你可以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作为佛教徒的父母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做任何的事情,但是在这个结果不如孩子意的时候,要学会去疏导他的情绪,这点跟世间的孩子不一样。

比如说世间的孩子在竞争时会去踩别人,在攀比之后开始在后面说别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出现各种各样后续的问题,那么作为学佛的父母,要疏导孩子,让他学会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在你不能够成就第一,或者在你自己心相续的标准中没有成功的时候,应该怎么用一种比较健康的状态去面对。比如说全班第一只有一个人能得,你的孩子特别想得第一名,而且学习也很拔尖,甚至考了个第二名,离第一只差一点点,然后他很郁闷,你可以怎么样去教授他?你怎么去想这个问题?你可以考虑说我得第二已经很好了,那么我还愿意去帮助这个第一,去完成他未完成的、正准备去完成的事情,用我的才智去帮助他吗?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潜移默化地去给孩子灌输一些。当然有一些小孩不一定说了就能接受,孩子的竞争心非常强烈,攀比心也非常强烈,但是我们在思路上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一点一点地,慢慢慢慢地,他会有一点吸收的。

在最开始的时候,光说你要善良啊,你不要计较啊,你不要那么强的竞争啊,这种灌输方式肯定没用,到后面你会很沮丧,你越说他越不听你的;或者孩子因为爱父母的缘故,阴奉阳违,何必呢?没必要。所以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本身也是大乘佛教徒在学习菩提心、修行菩提心的自他相换、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我们这个己所不欲的标准太高了,所以干脆换一个角度,站在孩子的心态上,给他想玩的、想学的、想要的、想涉及到的,然后让他自己去发展,就是在大的方向上,在关键的点上稍微给他做一些梳理就已经很好了。在这个方面总是用一个佛教徒的标准去要求他,其实也不完全会像我们想的那样会有很好的结果。

问:法师的辅导说到,养孩子要有目标,要注意细节,我觉得我养孩子的目标就是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发菩提心的人,所以我平常就给他看佛教卡通,讲佛教故事,用佛法去告诉他一些道理。我们在家里是这样教育他,但是他来到学校,毕竟学佛的人是少数,周围的那些同学夏天抓虫啊等等,孩子好奇也跟着去了。回来后跟我讲,我问他杀了没有,他说没杀。我的问题就是我是不是执著了?我总是担心,我们教了很多,但是社会这个染缸是不是这样就把他染黑了?

答:我今天讲了一堂课,不知道大家能吸收到多少,教育孩子的问题你们还要慢慢地、好好地去思索一下。刚才这个道友的问题,就是最典型的一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标准的、而且能够发起菩提心的(自己还没发得起来呢)大乘佛教徒,用这个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大家还需要稍微调整一下这个理念,毕竟目前不能把小孩的脑子彻底按照自己的思想给换了,直接换成自己现在的理念,那是最直接了当、最到位的,你想什么他绝对想什么,一定会赞同,一定会附和。

我们不谈学佛,单从世间的角度去养孩子,也不是这个思路,学了佛之后怎么反而变本加厉了呢?这个还要你们再去好好想一想,父母应该站在什么样的角度,用什么样的分寸去带孩子?怕孩子有染污,我换句话来问,难道凡是不学佛的人都没救了吗?你们对这个问题再重新考虑一下,再重新去学一些世间的知识,继续观察一下,去界定一个标准,然后再去考虑我到底怎么去养孩子,可能会好一点。

问:我想请教关于16岁的孩子打游戏机、沉迷电脑怎么教育? 

答:沉迷电脑和游戏,肯定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而是长期积累遗留下来的,目前已经有一点恶性循环的感觉。

总体上我觉得还是要换一种方式,可以让他去学一门手艺,去接触社会,像一个半成人那样去自理,先往这个方向走。但是我毕竟没有上师那种遍知的智慧,又没有接触过这个孩子,感受不到具体的情况,所以说不精准。

如果还是有继续劝导的空间,那么可以找找让他感兴趣的地方,不是强迫性的让他按部就班地去学习。十六岁的孩子可能是有一点麻烦,大家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只是系念在请僧众念经和三宝加持上,那些是助缘,父母自己没有主动性,没有一些实际的交流,没有一些矫正方法,潜移默化地去教育、去影响他,完全靠念经,靠三宝加持,虽然会起到一些好作用,但是这个人的相续马上就变好了,是不现实的。

还是要有一个疏导比较好一些,跟孩子好好的交流一下,你自己以后的生活怎样打算?你想学些什么?要不就去学个一技之长,然后靠技术吃饭等等。我也只能说第一步看看这个方向,然后再走一步看一步,继续观察,根据他的实际情况还需要有一些调整。我在后续的跟踪的方式上起的作用就不会很大,父母还可以去咨询一下世间有经验的老师或者专家,看看有没有一些好的方法可以参考;加上祈祷三宝,念经做佛事,方方面面都要做,众因缘聚合才会有一个新的果法产生,就像光有一颗种子是不够的,还需要阳光、水土、肥料、温度、湿度、时间全部聚合,才会有结果。慢慢来吧。

但是一味的呵责或者打骂,对十六岁的小孩来说,基本上弊大于利,不太管用。十六岁是最叛逆的一个年龄阶段,很麻烦。长期给他做佛事是有必要的,可能过了这个年龄阶段,他的命格在变化的过程中,因为三宝的加持就有了转机,但是目前还是要比较实际,要考虑是不是让他学习一个感兴趣的一技之长,或者让他自己考虑上一个专科学校等,学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喜欢的专业。然后家庭里要经常跟他沟通,对他一定程度的包容和理解,在思想上面去交流,其实父母起的作用是最大的,就看父母有没有这个能力了,自己要多去考虑。

问:弟子没学佛之前用错误的方式养了孩子,比如从小就上各种学习班等等。当孩子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很认真的对我说:妈妈,不公平。我就问为什么呢?他说因为换了老师,就用举手表决的方式把他的美术课代表换掉了,那是个女生,他们班男生多于女生,男生都喜欢女生,所以把他换下来了,孩子很伤心很绝望。当我看到孩子这种痛苦的时候,就决定让他去了一个读经私塾,孩子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就认识到了圣贤书的好处,就想让孩子从圣贤书中找到快乐,从而能够像圣人一样,可能对孩子要求很高。但是这个认识仅限于我,她的爸爸非常不认可,然后上了两年就回来了,回到体制学校。虽然两年没有到体制学校,但是孩子成绩还是非常好,但因为我和他爸爸之间对教育认知的问题,我就完全放弃了对孩子的学校教育,孩子的成绩现在又下来了,这两年所有的坏习气都出来了,现在因为他爸爸很强势,压过了我,孩子都听他的,孩子还能变好吗?

答:这也是比较典型的、容易出现的问题,家里的另外一半不学佛,我们因为学佛,整个思路跟世间人差距很大,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找自己的一些问题,不要老是期许我的家里人能随顺我,我讲的都是圣贤之道。

我们还是在理念上期许值过高、标杆变高,对自己的丈夫、妻子、父母、孩子的期许,彻底变化的原因。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些方法,你想变也要有一个过渡。比如刚才说到这个孩子很痛苦的话,你让他去读圣贤书,我们应该自己去跟孩子沟通,然后慢慢的去疏导他,让他学着换一个角度和眼光去看问题,而不是直接把他放到那个班级里让他自己去学。这个确实属于家长自身的问题,你为什么不去给他解决,或者你为什么不自己去给他疏导,那就意味着我们自己要去学习。我们在这个定论上能否把握好分寸,让孩子在这个社会上还有竞争力,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彻底变成一个软绵绵的,一点竞争心都没有了的人,这是佛教徒一个大的认知失误。

我觉得佛教徒的家庭里,很多时候都是家人在包容我们,因为他们根本无法理解。你在没有沟通好、没有很好的交流、没有疏导、也没有让对方逐渐适应的过程之下直接这样去做,很多时候是适得其反的。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有痛苦有快乐,我记得有一次上师仁波切在讲课的时候开玩笑,说到在中学的时候打架(老人家显现上面经常在学校打架),后来整个学校通报批评,差一点被开除了,上师说那时候他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这是个成长的过程,年轻人好了坏了、做的事情对了错了、如法不如法、过格了还是合适了,他不是个机器,不是一个完美型的电脑,他是个人,而且他无始劫以来往昔的习气还在,很复杂的业缘在掌控着,我们那个分别心的期许,有时候会让小孩子自己也很迷茫,他搞不清楚父母到底想把他变成什么样子,到底想让他做什么样的人。而在孩子心中真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潜意识里面都希望父母开心,因为他知道父母养自己很不容易,为了让父母高兴,他就会去随顺。但是那个真的是他心里想要的吗?

我们真的爱孩子的话,就不能完全地说,“哎呀他造业呀,哎呀他现在有不好的习气了,哎呀他怎么小学生还有谈恋爱的情况”,这些问题在很多家庭中都会发生,你们在带孩子之前就应该提前考虑到,然后你要站在世间的角度慢慢过渡过去。我们自己没有早恋过吗?我们在上初中、高中的时候没有对某一个异性有懵懵懂懂的好感吗?

这需要每个人重新去认知,自己活得越来越像神仙一样,标准也越来越不食人间烟火,对周围人的要求也是非常的极端,太过于简单,甚至处理事情的方法太过于幼稚化,是不合理的。既然为人父母,要去学习你们差的火候,不是总捧着法本去看,要去学习怎么教育孩子,怎么正确的面对每一个年龄阶段,少年期、青年期、刚刚成年的孩子,让他能够适应社会的不同阶段。要给他最大的包容,包容他不好的习气。不要总是用佛教的或者宗教化的眼光去评价他、认知他,让他觉得在自己学佛的父母面前几乎一无是处,那是对孩子伤害很大的,要换一个角度。

今天这堂课因为时间关系,很多地方也只是点一下,还有很多地方都没来得及提及,大家还是要认真思考,重新定位,理性一点,不要太理想化了,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是不合理的。你们要继续学习,多学知识,多学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世间的这些资料也很有用,不要老是把佛教搬出来,等你把世间的这一套用的比较熟悉顺手了,能够用比较客观的眼光看问题时,再考虑怎么把佛学的思想融进去,可能还会好做一点,而且做起来也不会让家里人那么排斥,因为你已经懂得圆融它的方法。这些都是比较普遍类似的问题,不是说针对这个道友,而是总体上我们还是缺一些东西。

问:修加行,工作忙回来又要观修念咒,关心孩子少怎么解决?

答:这个问题也比较典型,闻思和照顾家人的时间冲突。孩子对父母在自己身上花了多少心思不是没有感受的,同时父母还有自己的丈夫妻子都会有感受。我们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个方面好像每一天就晚上的那一点时间,全部用在孩子的身上,我们自己作为一个想闻思修行的佛教徒,确实也很难做得到,那么我们就要换一种方式方法。关键是一个人如果心里有对方,真的惦记对方,就算是一个常年在外出差的父亲或者母亲,他不管时间再紧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他的那份关爱和惦记,我们大家还是在这上面缺了点东西。

这就是修行与情感中情感的问题,佛教徒本身修行的特色导致修行人情商会高一些,但是现在我们越修到后面越缺情,这个缺的情成了修行的障碍,反而不能成为修行的顺缘。其实如果你的心里面真有他,你会从很多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善巧方便,甚至可以借助现在这么发达的网络,微信、QQ,可以借助这些方式让他知道,我的父亲或者我的母亲经常惦记着我、爱我。

不一定我必须要去教孩子做这个题,想想以前我们小的时候,印象中父亲常年出差,母亲晚上经常十点之后才回来,然后要吭吭哧哧的做饭,那还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时候,那时父母对待孩子的表达方式,从来不会在嘴巴上说孩子我爱你,一辈子都不会说这些词,但是那个家的温暖会让你始终感觉得到。他有他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他的心里面有孩子,他爱孩子。

所以我们修行人要反观一下,当你对他心里面真的有关爱,你的智慧会依此而产生,你就会找到各式各样的方法,让孩子能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和珍惜,那他心里就会有幸福感的。所以不在具体的事上,而在我们心的问题上。

在逢年过节,或者星期天,或者他放假的时候,带孩子出去走一走。这个也是刚才我来不及讲的,我们不要光是满足于孩子一直都坐在书桌前看书,看复习题,看各种资料,就觉得这个孩子好乖啊,我的孩子很让人省心。这是远远不够的,父母要把他们带出去走一走,见识一下这个社会,对于外面发生的事情要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或者在他自己年龄层次上的一种体悟,哪怕这种体悟让你看起来特别幼稚,还特别的高傲,甚至于特别的较真,特别的不合法,但是那是他的东西,总比没有好。

关于孩子的成绩,肯定还是有其他的一些原因,但是成绩的好与坏,并不代表他的未来一定是灿烂或者是不灿烂的,父母还是要跟孩子有很好的沟通,给他正面的引导,这个很重要。成绩作为一个辅助的东西,不要太过于看重。但是如果你感觉他的成绩是因为自己关心太少的缘故而导致,那么就需要你自己去调整,这是我们作为父母应该要做的。

今天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但是这个话题挑出来总比不讲好,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能够关心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不是为我们的后一代创造多少钱、留了两栋房子、留了一部车,这个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真正教会他有一个健康的、正能量的生命质量,这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资粮,让他受用一生。他现在年轻的时候不一定能懂,你不要期许别人一定要认知,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慢慢会体会到,我的父母给了我的这个价值观是无价之宝,在我一生中受用无穷。

父母的付出有时是无形的,有时不被别人所认知。但是我真的觉得在家修行人,尤其在咱们这个国度,毕竟不是宗教信仰很普及的环境,千万不要用特别超离世间的、纯粹的佛教徒的标准,甚至自己都还没有达到的一个标准,去要求你不学佛的丈夫、妻子、孩子和父母,这是不合理的,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你们还要学很多东西,要继续读世间的一些书籍,这个读书不是说上什么学校,而是你们要去学社会上做人的分寸、风格、教育理念的问题等。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参考资料,值得我们佛教徒一起去学习,对你们会有很大的帮助,希望你们还是去继续汲取丰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