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开示录

第二十课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须菩提对佛陀陈述了以上道理之后,佛很高兴地赞叹说:“你说得对,一点也不错。佛陀在世的现在或涅槃后的将来,在这个世界上,若有人听到《金刚经》后,不惊讶、不恐怖、不畏惧,那是非常希有的。”

佛陀非常满意须菩提证悟的甚深空性,并授记在将来末法五百年时,有些人前世因缘具足,在大乘善知识面前闻受般若空性,听到人无我的法门时“不惊”,听到法无我时“不怖”,听到人法二无我时“不畏”,这样的人确实非常希有。据嘎玛拉西拉的观点,不惊指听闻方面,不怖指思维方面,不畏指修持方面,这种人肯定在无量佛前积累过资粮,今生善缘善根成熟,才有如此殊胜的因缘。

在座的很多人应该是大乘根基吧,因为你们听到了空性法门后不害怕。当然,这里的害怕并不是怕魔鬼或怕坏人,而是对大乘空性无法接受,认为不应理。以前我去泰国时,有一次他们让我演讲,之前一位法师好心提醒我,最好不要讲中观或空性方面的法,不然下面的人可能会有一些看法。所以我在演讲时特别注意,一提到空性就马上“保密”,但后来他们还是提了一些这方面的问题,我也不得不回答。从当时那位法师的话语中,可以推测出有些人对小乘空性有很大的执著(泰国一部分是学大乘,一部分是学小乘)。

一般来讲,有智慧的人对空性不会恐怖,从没有接触过空性的人也不会恐怖,只有中间那部分人会恐怖,如《四百论》云:“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以前有两位持戒清净的修行人去拜访阿底峡尊者,尊者首先为他们传授了小乘人无我的法门,他们听后喜不自胜,然后尊者又为他们宣讲大乘般若法门,他们听后惊恐万分,请尊者切莫如此宣讲。当二人听到尊者诵读《心经》时,忍无可忍,捂住耳朵夺路而逃。因此,对大乘空性法门不生恐怖的人非常难得。

如今的社会上,各种邪说相当兴盛,大家有缘接触听闻到空性法门,这是非常有福报的。为使此正见在相续中得以稳固,大家平时应该多多串习,经常看一些中观空性方面的书。否则,空性智慧在我们凡夫的相续中非常微薄,偶尔闻思后生起一两次,几个月不串习、不思维的话,这一点正念很快就被分别念遮蔽无余、逐渐消于法界了。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上面说无论是什么人,若能真正接受空性,则是第一希有之人。为什么空性如是殊胜呢?佛告诉须菩提:“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

在这个世间上,不管是六波罗蜜还是十波罗蜜,最殊胜的波罗蜜就是非波罗蜜,它无法以言语、思维、分别念来表示,不是一般的世俗法,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胜义智慧。所以,佛陀说这是第一波罗蜜。

在词句上,义净、唐玄奘的译本与藏文比较相似。这些译本当中都说:“般若波罗蜜不仅仅是我(释迦牟尼佛)说非常殊胜,无量诸佛早就共同承许,这是最殊胜的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切诸佛的密意,《智慧品》中云:“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布施、持戒等五度,全部是佛陀为了智慧度而广说的,智慧度相当重要,它是一切万法的究竟。《入中论》云:“如有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摄取,无眼功德趣圣果。”尽管智慧度在胜义中非波罗蜜,但在名言中,诸佛菩萨说智慧度是所有波罗蜜中最殊胜、最为第一的。

我前不久也讲过,佛经不像论典那样层次分明。比如在论典《入中论》中,首先讲一地菩萨的境界,接着讲二地菩萨的境界……条理井然有序、非常清楚。但佛经就不一样了,里面的内容就像我们平时摆龙门阵一样,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正在讲布施度时,会突然出现安忍波罗蜜;讲安忍度时,又会讲到布施波罗蜜。大家应该注意这一点。

下面是讲安忍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佛告诉须菩提:“如来在诸多佛经中说,忍辱波罗蜜,并非实有的忍辱波罗蜜。”

翻开《白莲花论》,佛在因地修道的过程中,历经无数次修安忍的苦行,但以胜义智慧来观察,没有能安忍的人,也没有所安忍的对境,更没有安忍的方法,如《十地经》云:“若彼三轮无所得,并毫无执著,以无漏的智慧摄持忍辱度回向之善根,即是出世间无漏的波罗蜜多。”当然,在众生的迷乱显现前,安忍度圆满的三地菩萨将身肉割下来,布施给众生,可以说是一种安忍度,所以佛陀在名言中有安忍,但在胜义中没有安忍,这是最殊胜的安忍之法。

作为一个学菩萨行的人,应当通达三轮体空的本义,只有通达了空性,才能忍受一切痛苦。否则位子被抢了、房子被占了、在龙泉打不到水就生嗔恨心,说明你没有观空性,还没有达到安忍波罗蜜的境界。如果观了空性的话,龙泉水不存在、水桶不存在、喝水的人也不存在,有什么好生气的!

佛陀在因地是怎么样修安忍的?而我们呢,动不动就对别人不满,常为了一点区区小事就大打出手,真是值得惭愧!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境界很不错,平时总喜欢夸夸其谈,可是一旦遇到小小的违缘,或者和金刚道友发生矛盾,嗔恨心就非常厉害,所谓的“证悟境界”就现出来了。

在我们藏地,有一种红色的虫子,牧民小孩喜欢故意去惹它,将它放在太阳下滚来滚去,它特别生气,一会儿就气得爆炸了。有些道友会不会也是这样呢?稍微惹他一下,就把自己气炸了。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胜义中根本没有四相,为什么呢?佛以亲身经历来告诉须菩提:“往昔我是忍辱仙人时,歌利王割截我的身体,我当时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佛陀在昔日是忍辱仙人时,有个国王叫歌利,恶逆无道。一日,他和王妃等眷属去森林中打猎,休息时国王在花园里小憩,王妃们就到森林深处去采花。她们无意间发现一位仙人在坐禅,便对仙人生起信心,围坐在他面前求法。仙人觉得王妃们很可怜,为了断除其贪欲,遂对她们宣讲佛法。国王醒来后不见王妃,四处寻找,发现都在仙人身边,他非常生气,厉声质问:“你是何人?”仙人平静答言:“我乃忍辱仙人。”“你为什么和我的王妃在一起?”仙人说:“我的心很清净,无有任何染污。”国王问:“你若没有染污心,是不是得了阿罗汉果?”“没有。”“你是否得了阿那含果?”……如此一一问四果后,仙人谦虚地说:“这些果位我都没有得到。”国王怒道:“你既未得圣果,谁会相信你们之间清清白白?你住在这里到底有何企图?”尊者诚实答言:“我于此欲修安忍。”国王立刻拔出宝剑,气势汹汹吼道:“那我倒要看看你会不会安忍。”说完,即以利剑把他的身体一块块地割下来,可仙人没有对国王生起一念嗔心。天人对恶王的暴行非常不满,从天上降下沙雨,国王见后很害怕,在仙人面前忏悔,仙人以悲心发愿道:“我将来成佛时先来度化你。”后来天人问忍辱仙人是否后悔,仙人说一点也不后悔,并以谛实语令身体恢复如初。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五比丘之一的陈如尊者就是歌利王。

下面讲为什么没有执著之理: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佛说:“假如我往昔没有证悟空性,歌利王用宝剑割我的身体时,定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了这四相,必对歌利王生起极大的嗔恨心。正因为我没有生嗔恨心,可知我当时已经通达了安忍波罗蜜。”

《释量论》云:“若有我执他,因执自他故,生起贪嗔心,从而生诸过。”意思是说,如果有了我执,就会执著他人,有了执著自他的心,自然生起贪嗔之心,产生一切烦恼等种种过患。《宝鬘论》中也说:“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佛陀由于没有“蕴执”,所以就没有我相,继而远离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断除了贪嗔等烦恼。

佛在因地时若有四相的执著,肯定会对歌利王生嗔心,但他并未如此,由此可证明在他相续中存在空性智慧。下面也会讲一些闻思空性法门的重要,没有空性摄持的话,凡夫的贪嗔等烦恼压也压不住、埋也埋不了,生起来时非常难受,而一旦有了空性的甘露,烦恼一下子就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