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开示录

第十课

前面说不管是预流果、一来果,都必须远离执著,证悟法无我空性,否则连自果的解脱也无法获得,同时还提到沙门四果如何包括在“二十僧伽”中。昨天已经讲了两个,今天接着讲第三个不来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不来果圣者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不来果?”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不来果虽然在名言中不来欲界,但胜义之中没有来与不来的分别,这才是真正的不来果。”

〖阿那含〗:亦名不来果、不还果,是小乘三果。此果断除了五种“顺下分结”、欲界的最后三品修惑,能安住于色界或无色界,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故称为“不来”。不来果有10个僧伽位,即1个不来向、1个中般、3个生般、3个超越、1个现法寂静、1个身证。

与前一样,不来果虽在名言中不来欲界投生,但依胜义理论观察,所谓“来”与“不来”根本不可得。

按理来说,佛经理应由弟子提问,释迦牟尼佛回答。但有时候恰恰相反,就像这部《金刚经》,很多地方是释迦牟尼佛提问,须菩提回答,然后佛作个印证就可以了。大家熟悉的《心经》也属于这种情况。故而从这部经也能看出,佛经可以是佛陀亲口宣说的,也可以是佛陀予以印证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佛陀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阿罗汉是否认为:我已经得到了阿罗汉果?”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就胜义而言,根本不存在实有的阿罗汉。”

〖阿罗汉〗:是小乘的最高果位。此果断除了五种“顺上分结”、三界九地的81品修惑,已出离轮回,不再转生六道。但观待大乘而言,仍有细微的所知障未断,因此并不究竟。

阿罗汉,在藏文中是札炯巴,直译为胜敌,表示战胜了烦恼敌人。虽然还没有战胜所知障的敌人,但他完全断尽81品修惑,解脱了轮回,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叫战胜敌人。

小乘中,阿罗汉是最高的果位,但依大乘《妙法莲华经》、《定解宝灯论》等的说法,他最后一定要回小向大、趋入大乘。现在有些人对大乘、小乘分不清,认为阿罗汉已经获得了无生法忍,境界与八地菩萨等同。更有甚者声称:密宗的最高果位就是阿罗汉果。持此观点的某些人,尽管弘法利生的事业相当广大,但如果自己的闻思不太究竟,没有看过《俱舍论》,也没有学过《现观庄严论》等大乘教典,在理解佛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符合佛经的说法也是情有可原的。

此处,须菩提说阿罗汉肯定没有“我是阿罗汉”的执著,为什么呢?因为在实相中阿罗汉灭尽了五蕴,断除了意识分别。小乘如此承认,大乘也这样认为,如《入中论》云:“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能仁说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意思是说,凡夫由于无明障蔽,妄将世俗的显现执为实有,所以叫做“世俗谛”;但在阿罗汉和佛菩萨面前,已经断除了这部分实执,故一切假立之法唯是“世俗”,而非谛实。因此,阿罗汉出定后也知道自己是阿罗汉,但相续中却没有谛实的执著。

阿罗汉若有这种执著,会有什么过失呢?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阿罗汉若认为‘我已经得到阿罗汉果’,则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

如果阿罗汉认为“我”是阿罗汉,就会有我相;知道自己是阿罗汉,别人是凡夫,便有了人相;认为三界轮回中很多众生没有得到阿罗汉果,即是众生相;我这个阿罗汉何时入灭尽定,融入法界中,则为寿者相。只要有了“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四种执著便应运而生。《入中论》说,众生轮回之因即是我执与我所执,假如阿罗汉没有断除这些,就跟凡夫没有任何差别了,又怎么会是阿罗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