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快乐的八个秘诀

佛教,会给每个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快乐。

如果它没有这个作用,我们不必弘扬和修行,但事实证明它可以。

在压力过大的今天,或许,它比钱更重要。


唐朝皇帝武则天写过一个偈子:“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意思是,佛法甚深微妙,又极难得闻,有缘听到的时候,务求通达。 今天讲的快乐秘诀,就出自一 部“极难得闻”的论典——《修心八 颂》。《修心八颂》问世已八百多年。 当年,藏地佛教被国王朗达玛所灭,为了重振,印度阿底峡尊者应藏王邀约,不顾一切入藏弘法。于是,大乘正教再兴于藏。尊者的再传弟子,朗日塘巴尊者,就是本论作者。

生而为人,谁不想快乐

在藏地,无论是寺院、学校,还是一般人的家里,这八个快乐秘诀随处可见。它看似简单,但其中的深意,我们毕生也学不尽。 记得刚出家时,上师给我传了这个法,当时自己还年轻,也比较傲慢,觉得这很好懂,没有什么了不 起。可是后来,我才发现错了。在之后的近30年里,每次重温它,都有不 一样的收获。

你们第一次接触《修心八颂》,可能也觉得:“ 这有什么?我可写事实上,它是圣者的智慧流露,不同于凡夫拼凑的文字, 它可让我们获得快乐。 生而为人,谁不想快乐?然而,光是嘴上说说没用,快乐需要一种调心方式。只有掌握了这个,幸福感才会与日俱增。《修心八颂》就是这样的快乐秘笈。在藏地,大德们极为重视这一秘诀。我所在的喇荣五明佛学院,出家人必须背诵三部论典,《修心八颂》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这里面所说的,百分之百做到并不容易。《修心八颂》讲的是圣者行境,不说俗务缠身的在家人,连我们出家人,完全做到也特别难。即便如此,也要尽力去做。实在不行,可以按里面的内容发愿,祈愿在未来做到,或者将它贴在显眼的地方,经常用这些提醒自己。 或许有人怀疑:“短短八个秘诀,有那么殊胜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些秘诀的加持不可思议,它用简练的语言,开显了最深的道理,就像一把小钥匙,能开启宝藏的大门。 由于时间关系,这次无法广讲,只能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如果在藏地,讲的时间会比较长。我家乡有位八十多岁的老法师,他讲经的时间,是从下午一点到七点半,中间没有休息,不管听众多累,他都一直慢慢地讲——不过你们放心,我没有这么厉害。


快乐秘诀一把爱“我”变成爱“他”

[原文]

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

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注释]

利益他人之心,比如意宝更珍贵。愿我以此心时时爱护一切众生。


如意宝,是龙族的宝珠,有着特殊的能力:无论向它求什么,皆可如愿。世人通常认为,这样的宝贝十分难得,但实际上,拥有一颗利他心,比拥有如意宝更珍贵。

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就是利他心。若都惦记着一己私利,社会必然不安定。只有不分地域、国家、种族,平等关爱一切众生,我们周遭的环境才会更好。

几年前的一则新闻让我记忆深刻。在一次网球公开赛中,最后一局,双方长时间处于比分相同的状态,胜负就在一球之间。此时,一只小鸟突然飞进场内,被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当场坠地而亡。 误打死小鸟的选手,不再关心比赛输赢。他放弃迎战对手毫不客气的 进攻,当着万千观众的面,跪在小鸟面前,为自己的过失忏悔......

有人不理解这种行为,为一只已死了的小鸟,丢掉了可能的冠军宝座,值得吗? 当然值得。因为尊重生命的心, 比什么奖杯都珍贵。从佛法的角度讲,这种心若进一 步升华,就是大乘佛法的心髓——菩提心。《入菩萨行论》中说:宁可失去钱财、名誉,乃至生命,也不能失去利益众生的菩提心。 要知道,一切众生都对我们有恩。且不说无始劫来,仅仅是眼前, 我们的吃穿住行,哪一样背后没有众生的汗水?只有时时念恩,多想众生,少想自己,才符合道理。也只有这样,快乐才会不求自来。 其实,一个人的痛苦全部来自于爱“我”,如果把爱“我”变成爱“他”痛苦自会减少很多。 有些人固执地认为:“凭什么要爱他,他又不是我家人?” 且不谈佛教中的观点,现在科学家通过DNA技术也发现:人类拥有同一位祖先。也就是说,地球上所有人都是一家人。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放下执著,试着去爱每一个人?

快乐秘诀二被人尊重是幸福,能尊重人更幸福

[原文]

愿我交往何人时,视己较众皆卑下,

诚心诚意又真挚,尊重他人献爱心。

[注释]

无论与谁交往,愿我无有傲慢, 心怀诚意,时时想到利益别人。

《礼记》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可是,现在许多人不懂礼”,不管是走路、说话,经常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其实,尊重他人,是做人的基本素养。若不懂得尊重别人,自己也不会得到别人尊重。 有些人想不通:“明明我身份地 位比他高,为什么要对他谦卑?”要知道,任何人都有值得尊敬的地方。

而且,身处高位而谦卑有礼,才不会骄横过分。 无论做世间事,还是学习佛法,人最容易有的问题就是贡高我慢,这点会阻碍我们在学业和道业上进步, 做事情也不容易成功。 一个人暂时有点福报,其实没什么了不起。世间一切皆为无常,财富再圆满,也可能一夜沦为乞丐。前些日子,广州某位有22套房产的贪官遭爆料后,立即被免职,查封全部财产。谁能知道哪一天,我们会不会也身陷极其悲惨的境地?了知无常,还会轻易看低谁吗? 不少人总以为自己拥有某种资本,进而生出莫名的优越感。龙猛菩萨说,有人以才华傲慢,有人以美貌傲慢,有人以财富傲慢,有人以地位傲慢。假如你有类似的心态,不妨多翻阅史料,了解一下这种人的结局。

人生在世,不但要学知识,也要学做人。所谓的做人,不是表面上待人进退有度,而是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 这方面,大乘佛教中有更深层的宣说。 大乘最重要的理念,是大悲心、大慈心、菩提心。大悲心是想拔除众生痛苦;大慈心是想给予众生快乐; 菩提心是在二者的基础上,希望众生获得永远的解脱——佛果。 有了这些善心,不用学表面功 夫,也会尊敬众生,这从很多大德的言行中即可看出。 当然,大成就者的有些境界,我们不要说一辈子,一百辈子也遥不可及。但即使做不到100%,做到20%,10%,甚至5%,也是可以的。 不能因为做不到最好,就彻底不做了。

快乐秘诀三将烦恼消灭在萌芽中

[原文]

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

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

[注释]

愿我恒常观察自心,毎当烦恼、妄念刚生起时,

意识到它将毁坏自己和他人,立即强行将之灭除。


现在的人烦恼极其炽盛,诚如《地藏经》所形容的,“起心动念, 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当一个人生起烦恼时,常会丧失惭愧心,甚至无恶不作。培根在《论贪婪》中描述得很形象:“贪婪者为了煮熟自己的一颗鸡蛋,不惜烧掉邻居的一座房子。” 打开网络,这样的新闻比比皆是,豆腐渣工程、毒奶粉、地沟油......人们连走路、吃饭、喝水都已没安全感。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一 方面是许多人不懂因果,一方面就是贪婪等烦恼过盛所致。 在烦恼的驱使下,还会爆发个人、家庭、民族乃至国家间大大小小的战争。在上海街头,我看到两个小贩为蝇头小利而打架,虽然打得不厉 害,只用苹果互砸,却也算是一场“战事”。

灭除烦恼,最好的武器是利他心。不管做什么,若以他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尽量减少自我爱执,烦恼很快会灭尽。烦恼灭尽,痛苦也就不复存在了。


快乐秘诀四可怜之人,必有其可爱之处

[原文]

愿我目睹恶劣众,造罪遭受剧苦时,

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难得心爱惜之。

[注释]

若有人因造过恶业,如今正在受苦,

愿我犹如遇到宝藏一样,以难得心珍惜眼前的机会,帮助这些可怜众生。

这个时代太缺少爱,许多人为了自己,不愿意多管闲事——前面讲的小贩打架,当时围观的人不少,可没一个人去劝。这件事虽然没引发严重的后果,但从性质上讲,跟“小悦悦 事件”是一样的。 按照大乘精神,见到这种情况,包括看到饥饿者、残疾人、乞丐等可怜众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要如同挖到金矿般欢喜,觉得利益他人机会难得,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

有人虽然也会付出爱心,但往往是遇到灾难时才想起。比如汶川地震期间,许多人都向灾民伸出援手,可是灾难一过,就不管他们了。站在大乘的角度,这种偶尔的爱心远远不够。 还有人看见可怜众生时,无动于衷、袖手旁观,甚至会想“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活该”这种心态,就跟大乘发心相去甚远。

当然,要一下子转变积习已久的观念,达到大乘境界,也有一定困难。不过我希望,大家今后尽量要往这方面努力,以善心对待一切人和事。 善心,应从点点滴滴培养。哪怕你做不了太多,不妨试着“日行一 善”,每天至少做一件有益于自他的善事看到腿脚不便的人,过去搀一 下别人骂自己,稍微忍一忍生起嫉妒了,马上调整心态......。 时间长了,善心一定会成为习惯。

快乐秘诀五别人诽谤你,是对你最大的恩惠

[原文]

愿我于诸以嫉妒,非理诽谤本人者,

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注释]

若有人因嫉妒诽谤我,

愿我心甘情愿接受一切亏损、失败,将利益和胜利奉献给他。

这个偈颂加持非常大。 《大圆满前行》中记载:昔日, 恰卡瓦去甲向瓦格西家做客,见到一 个小经函,顺手翻开,看到一句话:“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他感觉非常稀有,忙问:“这是什么法?”格西答道:“朗日塘巴尊者造的 《修心八颂》。” 恰卡瓦迫不及待地想求此法。遗憾的是,朗日塘巴尊者已圆寂。 后来,历经艰辛,他终于在夏日 瓦格西面前,求得此法传承。之后的 六年中,他一心修持《修心八颂》, 最终获得了殊胜成就。

在世人眼里,听到诽谤自己的语言,正常的做法是以牙还牙,秉持的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站在大乘的角度,就不应该有这种心了,而要做到失败都归我,胜利都归他。乍听之下,有人可能会想:“如果干什么都是亏损失败自取受’,那 还怎么活呀” 这种顾虑是多余的。修行讲究次第,对凡夫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来行持,暂时并不需要所有的事情都吃亏。 在此过程中,若善于运用各种窍诀,烦恼便会无从生起。比如别人骂你时,你可以将骂声观为空谷回声, 它对自己无利无害。 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 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 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不仅是修心的窍诀,也是为人处世的良方。试想,假如你没做对不起别人的事,人家非要诬陷你做了, 此时你是针锋相对地回击,还是以这种方法化解聪明人一想,就知道后者效果好。

不过,这些秘密只掌握在少数智者手中,大多数人不知道。就算偶尔知道了,也很少有人做得到。 佛法重在行持。“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这一理念,刚开始去做,肯定比较困难,但能长期坚持的话,自然会得心应手。如果一心行持,哪怕只是这一句话,也可以让你根除痛苦。

快乐秘诀六恩将仇报的人,是我的上师

[原文]

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纵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

[注释]

如果我曾帮过某人,并对他寄以厚望,

他却反过来陷害我,愿我也能将其视为善知识。

当今社会,恩将仇报的人特别多。有些老板费心栽培一个人,此人在有能力后,不但不报恩,反而将客户拉走,把老板逼得走投无路。以世间眼光看,这种人非常可恨。大家小时候学过《东郭先生和狼》吧,这个寓言就告诉我们:忘恩负义者该千刀万剐。可是按照大乘的理念,不但不应该记恨,还要把他当作上师。对很多人来说,这有点匪夷所思。但在佛教历史上,许多大德的确以实际行动展示了这种境界。广钦老和尚有个弟子,被人陷害后,跑到老和尚面前哭诉。老和尚听后说:“俗气,没脱俗!俗人才感觉别人在刺激我。如果是修行人,心放在道上,人家说我不好,是在帮我改进修行。”

对修行人而言,别人陷害你,是对你最大的恩惠。我们即使达不到这种境界,也应多记别人的恩德,忘掉别人的伤害。现实中许多人恰恰相反:别人帮了自己,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几年前别人说的一句重话,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这样不太好,大家今后要改变习惯,心里不要装太多怨恨。怨气大了,伤人伤己。

快乐秘诀七:你一生做的好事,全是为自己做的

[原文]

愿我直接与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

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注释]

愿我以直接或间接的方法,

将一切快乐奉献给众生,默默承受他们的痛苦。


利他有直接、间接之分。直接的,像医生治疗疾病、老师解答疑惑等;间接的,是通过一些途径让众生远离痛苦,比如不吃肉。利益众生,看似在帮别人,实际上是帮自己。

有个美国人叫克雷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晩,他的汽车抛锚,被困在野外。正当焦急万分时,有个骑马的男子路过,见此情景,二话不说,用马将汽车拖到了附近的小镇上。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掏出钱,准备酬谢对方。男子拒绝:“这不需要回报,但请给我一句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地帮助他。”后来,克雷斯主动帮了许多人,每次他都将这句话转述给被帮助者。多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爆发的洪水困在孤岛上,一个少年冒着危险救了他。当他感谢少年时,少年居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说过无数次的话:“这不需要回报,但请给我一句承诺......”克雷斯顿时明白:他这一生做的好事,原来,全是为自己做的。

利他即利己,这在大乘佛法中有全面、透彻的宣说。如《入菩萨行论》就告诉我们:“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你们头一回听大乘的利他教言,也许感觉比较陌生,但只要用心观察,就会知道这种理念的可贵。


快乐秘诀八:一切万法似梦似幻

[原文]

愿此一切我所行,不为八法念垢染,

以知诸法如幻智,无执离缚而解脱。

[注释]

愿我的一切所行不被世间八法染污,

了知万法本体皆空,显现上如梦如幻,远离执著与束缚,获得解脱。

世间八法,即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作为普通人,喜欢赞美,不喜欢批评;喜欢被关注,不喜欢被忽视;喜欢得到,不喜欢失去;喜欢快乐,不喜欢痛苦。但修行人了知万法皆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并不会把得失看得太重,以此可摆脱世间八法的束缚。断除了对这一切的执著,才能真正远离痛苦。

谁有了它,谁就有了快乐这八个秘诀,从各个角度宣说了利他的道理。依此行持,不管你是否学佛,都可以拥有快乐。利他,其实不仅是大乘佛教的根本,也是全人类不可缺少的财富。现如今是21世纪,就算到了30世纪,人类照样需要它,它依旧不会被淘汰。为什么呢?我们所有的不快乐,全部来自对“我”的执著。只有转变心态,将短暂的一生用于利他,才有可能减少痛苦、增上幸福。

这一点,不单佛教如此提倡,其他宗教也不例外。像特蕾莎修女,付出一生帮助他人,自己的生活极其简单。但在她的生命中,没有痛苦,唯有喜乐。许多人不知道这个秘密,总抱怨自己太倒霉,老天不公平......如果你不想快乐就另当别论,想快乐的话,请停止怨天尤人,从现在开始培养利他心。

我本人虽然修行很差,但也看过大量的经论,从中深深体会到:人最需要的是利他心,谁有了它,谁就有了快乐。这其中的奥妙,只有你做到了,才能有所领悟。

当然,凡夫的利他心,跟菩萨比有一定距离。我们即使达不到太高的境界,若能在减少自私、增上利他方面有所进步,哪怕只前进一步,也是个好的开端。

现场互动


问:我去过很多汉地寺院,几乎都有被骗买高香的经历。请问,藏传佛教的寺院是否有类似情况?佛教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堪布:如今,汉地寺院商业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在有些地方,甚至有寺院已经上市。对此,许多人议论纷纷。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佛教确实会面临危机。不过,最近国家统战部、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制止寺院“被上市”、“被承包”。如果这些政策能落实,对佛教应该是好事。到目前为止,藏地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除个别著名的寺院外,绝大多数寺院仍保持着传统特色。我个人认为,寺院不应该卖门票,否则,就分不清寺院和旅游景点了。作为佛教道场,应该保持清净、安宁,给人带来一种祥和。


问:出世间快乐与世间快乐有何区别?怎样才能获得出世间快乐?

堪布:世间快乐源自感官享受,出世间快乐超越了感官享受。获得出世间快乐,首先要生起出离心,了知轮回是痛苦的;之后生起度化一切众生的菩提心;最后证悟万法皆空。若如此,就能获得无法言表的大安乐。自古以来,无数高僧大德证得了这种境界。只要具足信心和精进,我相信人人都能得到


问:有世间经历后出家和从小就出家,这两种人在开悟方面有区别吗?

堪布:对开悟来说,从小出家还是半路出家不重要,关键要看自己的信心和精进。如果精进和信心不足,即使从小出家,也不一定开悟;若具足了这二者,即使很晚出家,也能迅速开悟。

问:您说,前世的因,造就今生的果。那现在做善事,能否改变今生的命运?还是必须等到来世?

堪布:这要看你行持善法的程度。佛法中讲,如果在佛陀、圣者、僧众等严厉对境面前行持广大善法,今生很快就会感召果报。业果是极其复杂的,只有系统学习,才能通达其中奧秘。简单讲,今生造的业,感果有三种情况:一是今生成熟果报,即现世现报;二是下辈子成熟果报;三是第二世乃至千百世后受报。就像世间犯罪,有人立即被判刑,有人过几年被判刑,有人这辈子都不会受惩罚。


问:既然诸法是空性,我们何必执著于幸福?

堪布:确实一切法是空性,证悟了这种境界,就不必执著幸福,因为你已获得最究竟的幸福,如同获得博士学位的人,肯定已掌握了小学知识。但如果没到这个境界,就必须执著幸福。万法皆空是就实相而言的,追求幸福是就现相而言的,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打个比方,以物理学家的眼光观察瓶子,它是由原子等组成,但物理学家不会以此认为瓶子不存在,更不会否认瓶子能盛水。同样,学佛的人也不能以实相来否定现相。永嘉玄觉禅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趣众生的苦乐就像做梦,但没有从轮回的迷梦中醒来之前,一切感受是无欺存在的。只有完全证达了万法皆空,才不需要追求幸福、逃避痛苦。


问:被人爱和爱别人,哪一种更幸福?

堪布:这要看你自己。所谓幸福,是内心的一种感受。不管被人爱,还是爱别人,哪一种让你得到满足,哪一种就让你更幸福。


问:我有一个朋友患抑郁症失去了工作,一个朋友总想自杀,这是前世的业障造成的吗?他们该怎么办?

堪布:无论遇到什么,要有面对的勇气,不能选择自杀。生命是最宝贵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暂时没钱、没工作不要紧,这些可以慢慢来。心理疾病的成因十分复杂。若是前世业力所致,这种比较难以对治;若是暂时非人制造违缘,则可念莲师心咒“嗡啊吽班扎革日班玛斯德吽”,只要经常持诵,就会对治疗有帮助。藏医认为,在所有的疾病中,相当一部分是非人引起的。遇到他们作祟时,不管你是否信佛,只要念诵莲师心咒,就会遣除一些莫名其妙的心态。不仅如此,在生活中遇到违缘,也可以多念莲师心咒。我自己就是这样,有时候做了恶梦,醒后马上念100遍莲师心咒,心情很快会平静下来。

问:身、口的克制,比如戒杀、吃素,很容易做到,但起心动念较难控制,如何消除不清浄的意念?

堪布:相对于身、口,心确实更难控制。正因为如此,佛陀才依次说身、口、意,先从调整身体入手,再调整口业,最后才调整心。若想调伏心,必须有一个过程。若按照佛陀的教言,长期地训练与对治,也就可以慢慢调柔,达到最清净的境界。


问: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可由于自己的力量渺小,有时候无法帮到对方,这反而让我非常难过。既然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这种付出有意义吗?还值得坚持吗?

堪布:做善事也许会违缘重重,造恶业往往非常顺利。但即便如此,帮人的心也不能退,我们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有这样一个故事:退潮后,沙滩的水坑中留下很多小鱼,在烈日的炙烤下,它们即将死亡。此时,有个孩子一条条捞起小鱼,把它们扔回大海。有人问:“这么多小鱼,捡得过来吗?这样做,谁在乎?”孩子一边往海里扔,一边说:“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同样,我们在帮人的过程中,或许能帮到的并不多,而且经常遇到阻碍,但不能就此灰心,因为,总有人在乎。我认识一位法师,他的寺院有五百多人。在弘法利生时,别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他感觉很为难。一天晚上,他找我谈心,说准备放下一切,不当寺院的住持了。我劝他:“还是继续干吧。如果是为了自己,可能会有痛苦;但若没有自私自利,而是以饶益众生的发心做事,即使事情不成功,也不会有什么。”最终,他听从了我的建议,坚持了下去。在利他的过程中,不要轻言放弃。只要有一口气,一定要帮助众生。


问:在家居士怎样才能保持精进?

堪布:如今诱发散乱的因缘相当多。作为皈依三宝的人,对每天的生活要有规划,早起晚睡,少接触令人散乱的环境,尽量挤出时间修学佛法。

问:我是学藏传佛教的,每天都修上师瑜伽。请问,上师瑜伽是否相当于禅修?

堪布:禅修有两种,一是观察修,一是安住修。修上师瑜伽时,在自己前方观想上师,把他当作三世诸佛的总集,并且虔诚地祈祷,这相当于“观察修”;之后,观想上师放光融入自身,上师的智慧与自己的心融为一体,安住在这种境界中,相当于“安住修”。所以,上师瑜伽就是禅修。


问:每天花两个小时念经磕头,不闻佛法不读佛书;每天花两个小时听闻佛法阅读佛书,不念经磕头,哪一个更有功德?

堪布:每天吃饭不吃菜,每天吃菜不吃饭,哪一个更有营养?


问:六道轮回像一台巨大的机器,众生像机器里的部件,慈悲的佛陀站在机器旁边,不断地将苦难众生救拔出来。我想问:谁制造了这个机器?是什么动力使它不停运转?

堪布:轮回是无限的,用有限的机器比喻它,不太恰当。轮回没有一个推动者,众生流转是种自然规律,如同播下毒种会长出毒果,造了有漏业,必定会转生轮回,乃至没有停止造业,就会不断地流转下去。在此过程中,没有一个外在的主宰者。若想了解轮回,必须学习佛教的四谛、十二缘起。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会知道轮回是怎么回事。


问: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么,追求幸福的心可得吗?

堪布:在实相中,三心不可得,追求幸福的心也不可得。如果有了这种境界,就会像藏地的米拉日巴尊者、汉地的济公和尚一样逍遥自在,没有任何约束。但没有证悟这种境界之前,了知幸福的心还是有,害怕痛苦的心也是有,因此,追求幸福并不矛盾。所追求的幸福有两种——暂时的幸福是满足内心;究竟的幸福是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获得圣者的果位。


问:我看过一段话:“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请您解释一下它的意思。

堪布:没学佛时,对万法有强烈的实执,这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学佛之后,以中观理论观察,一切法皆为空性,这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学佛到一定境界后,虽然体悟到无一法可得,显现上仍要随顺众生,这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拿幸福来讲,也可相应这三重境界:首先,没学佛时认为,幸福是真实的;中间,学习佛法后,明白幸福是空性;最后,虽然有了不可思议的境界,可在随顺众生时,还承认幸福是存在的。需要指出的是,随顺众生非常重要!佛陀已证悟了最高境界,但在众生面前,仍像普通人一样托钵、吃饭。许多大成就者也是如此,内心有常人望尘莫及的证悟,但外在的显现还和普通人一模一样。


问:何为小乘佛教?何为大乘佛教?我們应该信仰小乘还是大乘?

堪布:小乘佛教,常被认为是南传佛教,在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比较兴盛。大乘佛教,往往被认为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阿底峡尊者说过:“大小乘的差别,看是否具足菩提心。”具有菩提心叫大乘,不具足菩提心叫小乘。只想自己离苦得乐,这种发心属于小乘;不仅自己求解脱,还想度化一切众生,这是大乘的发心。有些人念佛求往生,目的是什么?为了自己到极乐世界好好享受。如此,你修的虽然是大乘法,却有一颗小乘心。选择大乘还是小乘,主要看自己的心态。如果心力强大,自己能否解脱不要紧,唯一希望众生解脱,就可以选择大乘佛教。

问:在修上师瑜伽时,是否要将根本上师观为莲花生大士?

堪布:有两种观想方法。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虚幻休息》中说:“修上师瑜伽时,上师的形象无须改变,上师是什么样,就直接观想那种形象。”也有经论中说,可以观想本体为上师,形象为莲花生大士。具体采用哪种方式,看你对上师有没有如佛般的信心。如果有,可直接观想上师的形象;没有,最好是观想上师的形象为莲花生大士。

问:为什么梦中犯错不算犯错,现实中犯错却算?

堪布:按别解脱戒的观点,梦中犯戒虽有一定过患,但因为不具足真实的对境,所以不算真正犯戒。月称论师说,人有三层梦:一是晚上睡觉的梦;二是现在的人生大梦;三是觉悟前的一切都是梦。现在我们还没从轮回的迷梦中醒来,如果哪一天你觉悟了,就会发现,自己所造的罪业犹如梦中的罪,从来没对你造成过真正的伤害。


问:我感觉自己上半辈子太苦了,有没有办法改变下半辈子的命运?

堪布:做善事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佛教认为,人生的主线是命定的,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如果大量做善事,命运就会朝好的方向转变。学过《了凡四训》的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苦是人生的底色,苦的感受就不那么明显了。比如身体患了疾病,病苦虽然难忍,但由心态而导致的痛苦,完全可以消除。实际上,你们是非常快乐的,如果去监狱看看,才知道什么是痛苦。我去过一些监狱,在许多犯人的心中,唯一的愿望就是跟亲人交谈一个小时。如今,你每天能跟亲人朋友聊天,这时候不但不珍惜,反而经常吵吵闹闹,若是在监狱里,有一次机会和他们聊天,就非常满足了。大家应该反思,不要总觉得自己苦。有这样的怨气,会给生活平添许多不开心。外境的好坏、事情的成败,我们应抱着随缘的心态。当然,随缘不是消极。对于有意义的事,不能轻易放弃,还是要努力去做。


问:我长期吃素,但经常被动杀生,比如朋友请吃饭时要点杀,这该怎么办?

堪布:佛教徒一般不会主动点杀。不过,现在的人结婚、过年时大量杀生,有些佛教徒不得不应酬,结果染上了罪业。如果是这种情况,应该多忏悔。在我一生中,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杀生。小时候,只要碰到杀牦牛的场面,我会尽全力阻止,阻止不了,只好跑开,实在不忍心看到那种惨况。从因果上讲,杀生的后果非常可怕。倘若经常杀生,且不说本人会感召不幸,子孙后代也受影响。因此,希望大家尽量不要杀生。


问:吃素的人可否食用鸡蛋和牛奶?

堪布:若是严格的素食者,鸡蛋和牛奶不应该吃。不过,一般来讲,有些鸡蛋不是受精卵,无法形成真正的生命,所以有些素食者也吃鸡蛋。轮回皆苦,在这个世界上,完全没有罪业的食物是找不到的,甚至吃米饭和蔬菜,在种植过程中也难免造业,多多少少有一点过失。总之,吃鸡蛋和牛奶,间接会给动物带来痛苦,但与吃肉比起来,后果不算很严重,比较容易忏悔清净。


问:佛教提倡出世,儒教提倡入世;佛教追求精神上的财富,儒教追求现实的东西。您如何评价儒教?

堪布:佛教不仅讲出世,也讲入世。像今天的演讲,我就将二者结合 了起来,否则,只讲出世的道理,比如空性、菩提心,你们不一定能接受。儒教也并非不重视精神财富,不过相对于佛教,儒教偏重于现世的关怀,更多是讲如何为人处世、孝顺父母,而对于来世的解脱和度化一切众生,并没有深入剖析。其实,儒教、佛教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少一个也不行。南怀瑾先生说过:“只有儒释道结合起来,才能给中国人带来全面的提升。如果儒释道缺少其一,就不会圆满。”我本人对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平时看书也偏重看古人的书。希望大家也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从老祖宗的智慧中汲取营养。

本章为索达吉堪布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201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