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怎样面对痛苦

医生给你治病,你把药方背下来却不吃药,病也好不了。

有些人为你指明人生道路,你记住了却不去做,痛苦也难消除。

进了校门,看到这里的建筑,我觉得非常亲切。这种风格跟我们寺院相似,听说它拷贝自英国剑娇、牛津 的建筑模式,带有工业革命时代的气 息,给人以开放包容的感觉。

佛教讲“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 灭”,世人也说“有缘千里来相会”, 我们在这里聚会,并不是无因无缘 的,这种因缘来自于大家对佛教的敬 仰,所以才产生了今天的交流 ——“怎样面对痛苦”。

痛苦,是每个人都不陌生的字 眼。 我本人虽然也没有出离痛苦,夸夸其谈不一定合适,但因为从小对佛 法就有兴趣,多年来依止善知识,在学习、修行上下过一番功夫,所以, 从某个层面讲,可以简单汇报一下自 己的心得。

有钱也苦,没钱也苦

三界六道中,痛苦可谓数不胜 数。仅从人类而言,就有三大根本 苦、八大支分苦。

印度圣天论师还将人类的痛苦归 摄为两种:身苦与意苦。

大人物的痛 苦,是意苦,如工作上的压力、竞 争、焦虑;小人物的痛苦,是身苦, 比如缺衣少食、高强度劳动。所以, 有钱也苦,没钱也苦。 不少人以为有钱就快乐,但有了 钱才发现,快乐没有如期而至,痛苦 反而层出不穷。

对此,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所用 数据作了证明:按满分100计算,中国消费者在1994年的幸福指数是69 分;1997年最高,达到71分;十年后 的2004年,降至67分。

这说明什么?随着经济发展,人 们刚开始觉得越来越幸福,但过不了 多久,幸福指数日渐下挫,最后还不 如没钱时幸福。 有统计说,在全世界,每年自杀 和自杀未遂的人数都十分惊人,相当 于每分钟都有人自杀身亡。 可见,许多人虽然穿得漂漂亮 亮,看起来开开心心,但他们一直被 痛苦逼迫着。


“谁说人生皆苦?我就 挺快乐”

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你若不信,可以看一下《中观四百论》前八 品,里面专门讲了人世间的痛苦。看完之后就明白,人生的苦无处不在, 正如《法华经》中云:“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有人可能不认同:“谁说人生皆 苦?我就挺快乐。”有个酗酒成性的 人跟我说:“佛教讲轮回痛苦。其实 不苦,我喝了酒特舒服。”但醉后的 舒服,是失常、颠倒的意识,根本不 能算是快乐。

美国史学教授达林,写过一本书 《幸福的历史》。他花了六年时间翻 阅史料,研究人类的幸福到底是什 么,什么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最 终,他的结论是:“极致幸福可能只 存在于我们的想像中。”

换句话说, 真正的幸福是得不到的。这种观点, 与佛教讲的“三界无安”不谋而合。 所以,人生本来充满痛苦,这点 务必要认清。否则,遇到一点挫折, 就抱怨老天不公平,“怎么这么倒 霉,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 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

有人觉得:“轮回中并非全是 苦,还是有一些快乐。”话虽不错, 但这些快乐是无常的,随时可能变成 痛苦,它只是偶尔的点缀,却不是人 生的底色。

还有人认为,快乐存在于感官上,身体的触碰、美妙的音乐等都能带来乐受。但这种快乐比较肤浅,通过药物亦可获得。


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若想除苦,必须从心下手。

世人面对痛苦的方法 现在有些人在痛苦时,拼命地抽烟、喝酒。我认识一个佛教徒,他说烟酒戒不了,每当他很烦的时候,就会躲到咖啡厅吞云吐雾,再不就去舞厅借酒消愁。他说一醉可以解千愁。但真能如此吗?这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愁,清醒过来,事情仍要面对,想躲也躲不掉。

有些人心情不好了不是花天酒 地,就是去KTV狂吼,或者通宵达旦 地打麻将,这都是一种逃避。 有些人把痛苦列在纸上,点火烧 掉,看着字迹灰飞烟灭,想象痛苦随 之消失,这有点自欺欺人。 还有些人跑到山谷里大叫,或者 用头撞墙,把锅碗瓢盆砸烂,这样发 泄才觉得轻松。 更有甚者,还以杀人取乐。

美国 有一个17岁的孩子把父母杀害后,在 尸体仍在房内的情况下,通过 Facebook邀请几十名年轻人来家中, 通宵喝酒进行狂欢。 有些人失恋后,要么把自己杀 了,要么把恋人杀了。找不到恋人, 就找相似的人代替。

据媒体报道,某 地有个大学生,专杀一些穿红衣服、长发披肩的女学生,以报复前女友对 他的无情。 稍微好一点的人,选择游山玩 水,或找有智慧的人聊聊天,再不做 一下心理咨询,看看“心灵鸡汤”等励 志书。

这些方法,就像吃止痛片一样, 可以暂时压制痛苦,让它不再折磨自 己。但毕竟治标不治本,要想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应该从佛教的智慧中寻 找答案。

生命的另一种选择

下面,我将佛教的方法与你分享。这些很容易消除痛苦,即使有些习气根深蒂固,无法一下子断除,只要持之以恒地练习,痛苦也会渐渐离你而去。

1.利益众生,断除自利

我们的痛不欲生,多数是为了自 己,为众生的寥寥无几。若想断除痛 苦,就要斩断它的来源——自私自利 的心;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学习佛 教经论,以大乘的无我观改变心态。

有些人平时有各种苦恼,但学了 大乘佛法后,做一些有利于众生的 事,痛苦不知不觉就消失了。所以, 第一个除苦的方法,就是利益众生。 假如你有大乘的慈悲心、菩提 心,那再好不过;即使没有,也应该 有仁爱的传统美德,它是挽救人类的 妙药之一。

1988年,据说75位诺贝尔奖获得 者在法国召开会议,探讨21世纪人类 面临的问题。他们共同发表了一个宣 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 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外国对中国文化抱有希望,遗憾的是,在中国,孔孟思想遭到了极大 破坏。

我小的时候,1974年,全国开 展“批林批孔”运动,对孔子的思想进 行批斗。尽管这个运动不到半年就结 束了,但后患相当严重。从那时开 始,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蹶不振,有识 之士即使想力挽狂澜,它也像个奄奄 一息的病人,完全恢复非常困难。

前几年,传统文化基本处于被冷 落的境地。“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等 美德,往往看不见了。老一代的教 师,虽然还保留一些长辈传统,然而因认识不到其中价值,不会着重去教育下一代。这样,中间一代的教师受的这种教育就非常少,想教学生也无能为力。如此,再下去之后,中国人的文化素养慢慢会变成什么样?

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完善,不能只追求分数就够了。如今大学的录取标准,往往只看分数高低。其实,一个人考了多少分不重要,人格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有些人就算再聪明,人品特别差的话,对社会也不会有利,反而贻害无穷。

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学生怎么做人。在古代,人能否得以重用,不但要看学问,更要观察德行。假如人格高尚、众望所归,即使学问不高,也会被委以重任;反之,若没有慈悲善良的心,纵然才高八斗,也不可能造福天下苍生。

联合国总部的大厦里,挂着孔子 的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可惜,这句话知道的多,做到 的少。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往往 贪生怕死,很多人却没有想到,自己 经常吃的动物,又何尝不是如此? 断除自利、利益众生,并不是口 头上说说,能否真正做到,需要多方 面观察。假如你做到了,必定会断除 痛苦。

2.把违缘转成顺缘

遇到逆境时,佛教中还有种方法:将它转为道用。也就是,不把痛苦当痛苦,而将其利用起来。

无著菩萨曾说,无论发生什么,都应该让自己快乐——没病是快乐, 用健康的身体多做善事;有病也是快 乐,以此消除往昔的业障。有钱是快 乐,用它来上供下施,积累善德;没 钱也是快乐,可断除对财物的耽著。

这方面,我有个中学同学就做得 不错。他是一个领导,有次在竞选某 职位时,一直无动于衷,好像跟自己 没有关系。旁人见了都急,劝他赶紧 做做工作。他笑了笑说:“万一没选 上也很好,正好有空修修佛法;选上 也很好,有更多机会利益众生。

不管 结果如何,我都快乐。” 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懂这个道 理,总是患得患失,抱怨这个不够、 那个不行,结果顺缘都成了违缘。若 能换个角度看问题,纵然是违缘,也 可化为顺缘。

贝多芬说过:“最杰出的人,总能用痛苦来换取欢乐。”

3.修自他交换

当你卧病在床,或名声受损,或 穷困潦倒时,可以发愿:“世上也有 许多跟我一样的受苦者,愿他们的苦 难成熟于我身,由我代受,他们都离 苦得乐。”

然后,向外呼气时,观想自己的 一切安乐变成白气,施给众生;向内 吸气时,观想他们的一切痛苦变成黑 气,融入自己。 这是除苦的最佳方法。 我们在遭受磨难时,若能这样观 修,所受的痛苦就有了价值,对自我 的爱执也会日益减少。


4.认识痛苦是空性

痛苦是从分别念而来,分别念依 靠证悟空性能断除。圣天论师在《四 百论》中说:“虚妄分别缚,证空见 能除。”

为什么? 感受痛苦的“我”与所受的痛苦之 间,是种互相观待的关系——离开了 一者,另一者必然不存在。

《中论》 也说:“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 法?”有些人经常叫苦连天,但痛苦 的“我”在哪里?通过中观正理一观 察,就知道“我”根本不存在,如 此,“我”的痛苦只是虚妄分别而已。 没有证悟空性,就会看不破、放 不下,将虚妄执为实有。若像大成就 者那样,依靠空性断除了我执,一切痛苦都将烟消云散,开悟会带来不可 言说的快乐。

当然,我们不一定有那样的境 界,但至少也应对“万法皆空”稍有了 解。认识这一点,最好从《中观根本 慧论》入手。此论开篇第一句 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 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短短几个 字,将万法真相揭示得淋漓尽致。不 管是内在的痛苦,还是外在的诸法, 其本性确实不生、不灭、不常、不 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如果想深入佛教,必须一步一 步、踏踏实实地修学。

有些人皈依佛 门十几年,只是随便看了几本书,对 佛教的道理一知半解,这不一定是真 正的佛教徒。 如今,佛教徒有两个误区:

一是有些知识分子研究佛教,不像藏地修行人那样在讲辩著、闻思修上花很多时间,为得个佛教硕士、博士的头衔就可。他们对佛教的认识相当肤浅,写的很多论文也没有实义,傲慢却与日俱增。

二是有些信众比较迷信,到处求灌顶、求加持,以为解脱有捷径可寻。世间义务教育尚且需要九年时间,读完后只是初中毕业,佛教如此甚深,又怎么可能短期通达?假如没有系统学习,光是办个皈依证、求个灌顶,就自称为佛教徒,这只是徒有虚名罢了。

我跟一位教授交流时,彼此有种共识:对于佛教,只是研究理论不够,还要有实际修持;只是盲修瞎练不行,还要有理论依据。这两者,都值得下一番功夫。

曾有个大学老师问我:“给大学 生讲佛教故事,他们不相信,怎么 办?” 我说:“不用讲故事。他们听惯 了神话、看惯了动画,很容易把佛教 故事当成这些。一定要从中观和因明 下手,先把他们的傲慢摧毁了,再讲 这些故事,他们才能体会到佛教的伟 大。”

2009年7月,国际联合宗教会在 日内瓦召开会议,世界五大宗教为主 的各大宗教、200位宗教领袖,通过 投票表决,佛教获得“世界上最好的 宗教”荣誉。在此过程中,很多宗教 领袖没有选自己的宗教,把唯一的一 票投给了佛教。为什么?

历史上,没 有一场战争是以佛教名义发动的,它的慈悲无偏利益一切众生,它的智慧 对万法研究得极为透彻。 我在复旦演讲时,引用过中国科 技大学前校长的一句话:“当科学家 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在 此等候多时了。”不管是哪个领域的 学问,在佛教中都论释得极为圆满。 当然,有些人不了解的话,这是他的 问题,不是佛教的过失。

5.学会安忍

安忍,就是世人说的坚强。有了 它,面对痛苦不会轻易低头。 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 勒,用坚强的一生,创造了不可思议 的奇迹。

居里夫人也说:“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 服。”当年她求学时极为贫穷,经历 了难以忍受的苦行——因为营养不 良,她一次次晕了过去;天冷没有被 子,就把所有衣服盖上,甚至将椅子 压在身上取暧。

藏传佛教中,有位伟大的祖师叫 龙钦巴。他在桑耶修行时,全部家当 也只是个牛毛口袋。每当下雪时,他 就钻进口袋里。这个口袋,是他的被 子、坐垫,还是唯一的衣服。

提到“唯一的衣服”,我想起一个 护生短片中的小狐狸,它告诉人类: “我有件美丽的衣裳,一年四季 穿身上。我一辈子只有这么一件衣 裳,是妈妈生我的时候送我的。我从此天天穿着它,晩上睡觉也不脱。 人呀,我的衣裳只一件,而你的衣橱已满又满。我的衣裳是我的毛 皮,失去毛皮,我只有血肉一团。你 的衣服可以一天三换,我衣服脱下, 就命丧九泉。” 我们不穿动物皮,还有很多衣服 可穿;不吃动物肉,还有很多蔬菜可 吃。

对许多人而言,吃一块肉不算什 么,但你可曾想过:动物只有这一块 肉,你吃了,它就会因此丧命。 西方有不少动物保护组织,我们 这边虽然不多,但每个人最好能从自 身做起,关爱所有的动物。假如你特 别爱吃肉,以后尽量少吃点,这也算 是一种“安忍”。

6.心情愉快法

藏传佛教中有个实修法,若能经常修持,有助于天天好心情,改善人 际关系,诸多不顺迎刃而解。

方法很简单:双目直视虚空,不 执著一切自然放松,心胸尽量放大, 在此境界中坦然安住。然后念诵“达 雅他 嗡 措姆迷勒那 德卡踏母索 哈”,7遍、108遍都可以。 这个方法,我修过一段时间,效 果非常好。

当然,你没有信心的话, 效果不一定明显,毕竟修任何一个 法,信心特别关键。 有些人认为这不理性。其实,过 于理性和过于感性,都会阻碍你涉入 许多甚深领域。

有些搞学术研究的人,对“信 心”“加持”完全否定,一提起就嗤之 以鼻,除了自己的分别念,什么都不 相信;有些人又太过盲目迷信,对理论从来不研究,这也是一种极端。若想认识这个世界的真相,应当住于中道,不堕两边。


7.放下执著

有位画家在纸上画了个黑点,装在相框里。旁人看后有各种猜测,不知道这代表什么。

其实,它的喻意很深:当我们执著于一点时,往往会忽略很多,全然不觉还有大片的空间。

我认识一个人,家庭出了点问题,她就不想活了,包个车去了壤塘大草原。那里特别辽阔,十几公里看不到边。她下车后,打发司机走了,开始大叫发泄痛苦。喊着喊着,心也随之开朗起来。看看天空,看看草原,她感觉自己像只小蚂蚁,死命执著一个小窝,有什么意思?瞬间她就放下了,痛苦也销声匿迹了。

在修行人眼里,有痛苦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入菩萨行论》中讲,事情若尚有转机,用不着痛苦;没有转机了,痛苦也无济于事。比如亲人离开了人间,如果有办法让他活过来,那不必痛苦;倘若已无力回天,再哭又有什么用?不过,真能这么想的,没有几个人。

当然,我不是说自己就能如此,遇到什么都坦然面对,但通过长期学习大乘佛法,现在看到家人去世,跟

以前的心态完全不同了。

不少人也有这样的体会:没学佛时,生起一点烦恼就难面对;但学了佛以后,解决了生活中很多问题,内心也感受到了快乐。这一切,是金钱无法带来的。

你们当中,也许有佛菩萨的化现。如果有人是圣者,就另当别论,但若是像我这样的凡夫,建议还是学修一下佛法。若能如此,你的痛苦定会慢慢消失。


8.认识觉性

以我个人的体会,这个方法最简单、最直接,不需要以中观理论分析,只靠上师的一个窍诀,即可认识痛苦的本性,当下将烦恼转为菩提。

这是密宗最深的窍诀。要注意的是,这个窍诀,必须要得过灌顶、修过加行才能学修。不具备条件的话,连法本也不让看。有些人偷偷去翻阅,但没有上师接引,即使看了一些文字,也不懂里面在说什么。

以上方法不一定要全部尝试,每个人根基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可。犹如生病的人,吃中药能好,用西药也行,还可以选择藏药。不管选择哪一种,目的都是为了除苦。

痛苦由心而生,故也要由心而灭。想用金钱让自己快乐,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只有依靠佛法来调心,才能从根本上拔除它。


现场互动

问:仁波切您好,我代表美国朋 友问一个问题:佛教的传承为什么重 要?如今有先进的科学记录手段,还 需要强调传承吗?

堪布:佛教任何一个传承,包括 戒律的传承,都非常重要。像我们藏 地,比丘尼戒的传承历来没有,女众 出家的话,就无法受比丘尼戒;而在 汉地,这个传承一直存在。不过, 《大藏经》和论著的传承,在藏地始 终完好无损、代代相传,这是极为难 得的。 这些传承有什么用?起到承接加 持的作用,也就是说,能将佛陀的加持无有间断地传递给我们,这对修行人来说至关重要。

不单单佛教强调传承,世间也是如此。比如美国总统,第一个是华盛顿,到现在是奥巴马,这也算是一种传承。既然世间的传承都十分重要,佛教的法脉更不用说了。


问:您说受苦时要想到别人,不 断地发愿、回向,以此培养慈悲心。 这样就不再有痛苦了,对不对?

堪布:这要看每个人的修行功 夫。


问:但这样也会非常痛苦啊。比 如看上师生病了,希望他马上康复。

堪布:《宝性论》中讲,真正的 圣者超离了生老病死,身体上是不会有病苦的;但在众生面前,出于某种 利他的必要,也会示现生病等。 所以,弟子为上师生病而痛苦, 是凡夫对圣者的一种“担忧”。

问:那么说,上师生病是为了度 化我们,就像维摩诘居士?

堪布:如果上师是大成就者, 是;上师若是凡夫人,那也值得弟子 关心。

问:我是香港公开大学工商管理 的硕士。去年,我恭请上师为部分弟 子开了个法会,这样做对吗?还有什 么可做的?

堪布;你们举办法会,具体情况 怎样,我也不是很清楚。但不管开什 么法会,最好不要经常募捐,搞些不如法的形象,这对上师不利,对整个佛教也不利。

我们每个佛教徒,应该对佛教负责、对上师负责、对自己负责。如果有些行为容易引起他人误解,就应该尽量制止;对弘法利生真正有利的,哪怕遇到生命危险,也要尽心尽力去做。

以前在特殊年代,我的上师法王如意宝为了护持佛法,再危险的境遇也坦然面对。所以,法王传承下的很多弟子,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方面,有很坚强的意志。我非常希望大家也能做到这一点。

现在的学佛环境这么自由、开放,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不但自己要对佛教有正信、正见,同时,也应让世人了解佛教的本来面目。这是每个佛教徒的责任,大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问:我是噶举派的弟子,参加您 的网络学习班可以吗?不同传承有没 有冲突?参加网上学习,要遵守哪些 密乘戒律?

堪布:可以。网上的那些课程, 主要是《入菩萨行论》《大圆满前 行》等,没有讲密宗的不共修法,故 不涉及密宗戒律。佛教各派,不管是 噶举、萨迦、宁玛、格鲁,都是圆融 一体、互不相违的。听说在香港,以 前不同宗派的弟子,包括一些佛教中 心之间,互相有冲突,这是很不好 的。无论哪个教派的法,都是首先发 菩提心、中间积累资粮、最后成就佛 果,这些理念完全一致,不分什么你我。

大家在学佛时,心量应该放大。包括对佛教外的宗教,也不能随意排斥,彼此应当求同存异,和睦相处。

问:我是香港公开大学的博士。 这个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刹士。佛 的刹土一般很美好,但我们的世界充 满了痛苦,这是否意味着释迦牟尼佛 在因地时没有发好愿?

堪布:不是。《白莲花论》中 讲,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发下了五 百大愿。在当时一千位发愿者中,释 迦牟尼佛的愿力最殊胜。 为什么? 其他发愿者都选择了清净刹士, 而释迦牟尼佛看到浊世众生非常可 怜,于是选择了这个恶浊的刹土。

佛经中有一部《白莲经》,专门记载了这些如白莲花般的发愿,说释迦牟尼佛的大愿超过贤劫其他佛。

对我而言,经常会忆念释迦牟尼佛的恩德。若不是他发愿摄受浊世众生,我们这些人岂有机会得度?所以,一定要感恩释迦牟尼佛。

问:往生极乐世界,是不是一定 要具备空性智慧?带业往生,是否也 要证悟空性?

堪布:不一定先要证悟空性才能 往生。依靠阿弥陀佛的发愿力,带业 往生之后,可在极乐世界证悟空性, 然后获得菩萨的果位,度化众生。

问:我看了很多佛教的哲学,对四法印也有了解。但在工作中被人批评时,许多道理仍用不上,怎样才能 使我不受环境影响?

堪布:你在工作中,受到领导批 评或别人谩骂时,可把它当成空谷回 声,这在《虚幻休息》以及阿底峡尊 者的教言中有讲。 或者,还可以把谩骂当成赞叹, 这也是一种境界。

以前在释迦牟尼佛 面前,有人赞叹、有人诽谤,但佛陀 对所有的毁誉一视同仁,不随外境所 转。 推荐你学一下《入菩萨行论》, 即使没时间全部学完,只学其中的 《安忍品》也很好。若能如此,以后 遇到什么痛苦、不平,都可以忍受, 活得会比较开心。 当然,学佛不能只停留在文字 上,从来不去修行。

想当个佛教徒,还是要有点实质,不能只是空架子。要修佛法的话,应从皈依、发心等加行开始。这些简单的法修好了,修高深的法才比较稳妥。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非要先求大法,修不上去了,再进入简单的法,如同先读博士、再读小学,顺序已经搞错了。


本章为索达吉堪布在香港理工大 学的演讲 201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