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佛陀眼中的利他

学佛是为了成佛。成佛是为了利他,不是为了自己快快乐乐。

提起“佛陀”,有人以为是神话中的人物。其实,佛在历史上真实出现过,是一个经得起学术界考证,万人景仰的历史人物。最近,佛牙舍利迎请至缅甸供奉,该国举行了隆重仪式:副总统率2000多人到机场迎接,总统与6000多名政府高官在供奉地恭迎。48天中,朝拜的人络绎不绝。佛指舍利当年被请到台湾地区瞻礼时,也是规模空前。短短十一天内,每天的朝拜者超过十万,先后朝礼之人超过百万。

现在已是21世纪,人们有较强的辨别能为,不可能盲目信仰一种事物。那为什么仅仅是佛陀的一块遗骨,就得到这么多人尊重?人类发展到今天,也曾涌现过许多名人,他们有没有受到如此崇拜?比如,爱因斯坦要求死后不建坟墓,把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但一个叫哈维的美国医生,偷偷把他的大脑切下研究,42年后才交给普林斯顿大学医院,让它回到爱因斯坦逝世的地方。虽然这个太脑令很多人着迷,但它既没有佛陀遗骨那样的加持,也没有得到人们的崇信。

或许因为我是佛教徒,所以,对佛陀有种特殊的情感。不过,大家也应该思考:跟历史上的名人比起来,佛陀有哪些超胜功德?后人为什么给予无上尊崇?佛陀为众生广演八万四千法门,留下浩如烟海的三藏教典,到底讲了什么道理,令无数人为之折服?

今天在座的人,有些信仰佛教,有些不一定。但即便你不信佛,也可以试着去了解,因为佛法不单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智慧。


连佛陀都无法衡量

大家都清楚,由于一些原因,传统文化受到重创,我们这一代人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不少人的人生信条,除了追求金钱、地位、美色,基本不关心道德理念。有人甚至认为,心肠越狠,就越会成功,在欲望的推动下,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所忌惮地损害大众。

这样做,结果其实非常可怜。他们不想痛苦,痛苦却一个接一个降临;想要快乐,快乐却像仇人一样被彻底灭掉了。追求快乐是人之天性,但方法错了,也会南辕北辙。获取快乐的方法,佛陀早已明示,就是要实行利他。若更进一步,则最好能拥有一颗菩提心。《无畏授所问大乘经》说:“菩提心功德,是胜妙良药,一切病能治,施有情安乐。”

什么是菩提心?

究竟意义上讲,就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佛果的心。这是最上等的善心,常人很难生起。有些人即使一辈子学佛,若没有修过菩提心,遇到关系不好的人,不要说帮他获得快乐,就算是“愿他快乐”的善心也生不起来。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不了解它,想认识大乘无从谈起。有些学佛人,口头上虽然常说“菩提心”,实际上连字面意思都不会解释,反而将它与慈悲心、善心、慈善混为一谈,这是相当遗憾的。

所谓菩提心,分为两种: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希求无上佛果的发心;行菩提心,是在此基础上,于行动中真正去做,行持六度万行。这种心一旦生起,哪怕只有一刹那,功德也相当巨大,即便佛陀也无法衡量。《涅槃经》讲过:“何人一刹那,观修菩提心,彼之诸福德,佛陀不能量。”

当然,如此境界,并非人人都能马上做到。如果你无法一下子达到,那可以先从慈悲心开始修——慈心是愿众生获得快乐,悲心是愿众生远离痛苦。现在国外不少大学,都开设了修慈悲心的课程。有些教授让学生在上午、下午各用十分钟修心。一两个星期后,通过仪器检测,发现他们的心态变得柔和、调顺。即使脾气暴躁的人,心情也十分轻松。所以,他们把这种训练称为“轻松治疗法”。

解脱最快的一条路

关于菩提心的功德,有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

公元11世纪,印度有位班智达,叫阿底峽尊者。他是东孟加拉国的王子,本应继承王位,但有一天度母在梦中告诉他:“你已当过五百世的班智达,解救众生脱离轮回苦海是你的使命,不可半途而废。”他醒来之后,认清了过去的愿力,于是离开王宫,舍弃红尘出家,依止罗睺罗尊者为师,并在上师的教导下,很快精通了三藏。

有一天,他在看书时,突然产生一个困惑:“直接通往开悟,哪一条路是最迅速的?如果遵循大乘菩萨道,必须在无量劫中救度他人,才可达到涅槃彼岸,那么,我何时才能开悟?”为此,他去请教上师。上师告诉他:“你太关心自己的成就了。长养菩提心,忘却自己的利益,多关怀他人的福祉,才是解脱的唯一途径。执著自我是痛苦的根源。”

此后不久的一天,他转绕佛陀的成道地——菩提迦耶时,听到两个美丽的女子在对话。一个问:“什么是达到开悟的最好方法?”另一个回答:“无我的菩提心,是成佛的大道。”

第二天,他去佛塔及塔旁的菩提树绕行,又听到一个老乞妇告诉一个麻风病人:“菩提心是超越苦海、获得开悟的最好方法。要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放弃自私自利的想法。”他听了以后,心想:“这里的每一个人,从最高贵到最卑贱,似乎都知道开悟的最好方法,和我上师说的一模一样,只有我一个人还迟疑不定。”

第三天,他手持念珠转绕圣殿,看见一只小鸟栖息在观世音菩萨像的膝上,菩萨像开口对小鸟说:“具备舍弃自己、爱护他人的菩提心,是圆满证悟的最好方法。”就在这一刻,他所有的疑惑全部烟消云散。

了知菩提心的重要性后,尊者前往印度尼西亚依止金洲大师,在12年中唯一修菩提心,最终获得开悟。后来,藏地因朗达玛灭佛,佛教遭到毁灭。国王智慧光为重振佛教,多次派人去印度迎请阿底峽尊者。尊者请求度母给予指示。度母告诉他:“前往藏地,你能利益无量众生,但寿命会减少20年。原本你可活到92岁。”想到能够利益众生,尊者义无反顾入藏弘法,扭转了藏传佛教的混乱局面,并开创噶当派,撰著了《菩提道灯论》——著名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是对这部论的注释。最终,他于72岁示寂,被尊为藏传佛法的中兴祖师。

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菩提心修法,一直到现在,在藏地仍保存完好,所有教言、修行次第不但在寺院里随处可见,在人群中也广为流传。与汉传佛教相比,藏传佛教在修菩提心方面有不共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尊者的功劳。如今,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菩提心的教言很感兴趣。可是,纯粹学理论还不够,若没有实修,遇事就派不上用场。所以,道理一定要在实践中运用,所作所为要经常想到利益别人。

很多人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想自己,从未想过为大众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完全不管自己,身为凡夫也做不到。但有时候你越是想自己,越得不到什么利益;心里越是装着别人,福报反而不期而至。近几年,道德下滑的事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就是人们缺少利他心。

在藏地,一个人若是被车撞了,99%以上的人肯定马上停车,全力以赴去抢救他。不要说是人,就算一头耗牛,大家也会想办法救它,或者给它念经,不可能看众生受苦却视若无睹。

藏地有一位著名的大成就者,叫华智仁波切。他有一次徒步去石渠举办法会,途中看到一位寡妇,艰难地带着三个孩子,也准备去参加法会。他见孤儿寡母可怜,便背起孩子一路同行,甚至去化斋分给大家,一直送到目的地。

这样的事,若是被我们遇上,也会如此出手相助吗?对多数人而言,假如亲友有难,伸出援手义不容辞,但受苦者若是素不相识的人,好像就跟自己无关了。这即是缺乏利他心的表现。


虚空也装不下它

佛教的核心,就是利他,希望所有众生离苦得乐。或许有人认为:“这根本做不到,所以没什么了不起。”

先且不论你能否做到,仅仅是生起这一颗心,其功德如果有形有色,连虛空也装不下。《宝积经》说:“菩提心功德,若有色方分,周遍虛空界,无能容受者。”

佛经的这些字句,望大家细细体会。它是佛陀的智慧流露,即使文字不多,但里面的深义,许多人穷尽一生也不一定能完全领悟。

可能有人又提出疑问:“佛教若真如你所说那么好,为什么很多人不信?”

其实,任何高深的学问,无论是尖端科技,还是佛教道理,懂得的人只是少数。就像精通珍宝价值的人,在这世上也只如凤毛麟角,普通人很难辨其优劣。

但不管是否懂得它的价值,只要是人,就难免会遭遇不幸、烦恼。若能掌握大乘佛教的调心方法,比如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或者阿底峽尊者所传的知母、念恩、报恩等,不要说来世,在今生中就可以化解许多痛苦。

有人可能担心:“学佛知道一点就行了,千万不要学得太深,不然就会出家。”这有点过虑了。每个人缘分不同,学佛不一定非要出家。在佛教历史上,即便是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代,学佛者也很少出家,大多都是在家人。所以,佛陀为在家人传讲的经典,数量是非常多的。

菩萨就是勇士

我们生而为人,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即使没有,最少也要了解利他的可贵。大家应该听过“菩萨”一词。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意思是勇敢的心。勇敢在哪里?敢于放下自己,万难无畏地去利他,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不少人以为菩萨只是寺庙里的雕像,其实,为了他人而不顾自己,就算遭受白眼、挖苦、不理解,只要能帮助别人,自己也甘愿承受,这才是活生生的菩萨。

青海有一位出家人,许多人说他是菩萨。为什么?因为他的生活极为简单,但只要有人需要帮忙,自己必定不遗余力,一生都是如此。这种精神,每个人都需要。现在的教育总是教我们怎样成功、怎样赚钱,却很少提及怎样利益别人。久而久之,这个社会将变成怎样?不难想象。

当然,利他心的内容非常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很难让大家完全明白。即便如此,仍然希望你们能意识到:利他心正如摩尼宝,它所散发出的光芒,能遣除人类内心的愚痴黑暗,照亮人生的正确道路,故不可不重视。



现场互动


问:我是生命学院的硏究生。请问,菩提心应该怎么修?

堪布:菩提心的修法非常多,有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的修法,也有自他平等、自他交换等修法。具体在《大圆满前行》《心性休息》中有介绍。

简单地讲,你可随时随地这样观修:把自己的快乐全部给众生,众生的痛苦全部由自己代受。

有人认为这太可怕,别人有传染病的话,会不会也传给自己?实际上,大可不必有此担忧。这样修,可以减少对自我的爱执,依靠菩提心的强大威力,反而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

问:怎样才能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堪布:人不是只有这一辈子,生命会延续至生生世世。所以,建议大家了解一些佛教理论,这不会有什么危害。

我翻阅过佛教的《大藏经》及古今中外很多书籍,通过对比发现:佛教对人生有难以想象的指导作用。因此,从佛教中寻找人生之路,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方法。


问:我是佛教专业的研究生。您能否通过对汉地、藏地的见闻,比较一下汉、藏佛教有何不同?

堪布:以前,汉地对藏传佛教的认识比较少,直到1987年,法王如意宝前往五台山,很多汉族人才开始广泛接触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历来推崇吃素、参禅、念佛,这方面做得比藏传佛教好。

而藏传佛教,提倡辩论,以此可消除对佛法的各种疑惑;它拥有系统的修学体系,用十到二十年的时间,对佛法由浅至深学下来,这样修行比较扎实;还有藏传佛教的法师们,必须经过长期的讲经、辩经、造论等各方面训练,以及戒律方面的严格审核,才能具备一定的弘法资格,所以在佛学方面有较高的水准。

总体来讲,汉传、藏传都是大乘佛教,没有太多的差别。只不过希望汉传佛教今后不仅要在寺院里弘扬,还应该在老百姓中、大学里,传播佛法的教义。

汉地很多人学佛特别虔诚,但到寺院里只是拜佛、烧香、皈依,却不明白为何这样做,这可能有点盲目。

还有些佛教徒,别人问他学的是大乘、小乘,他很自豪地说是大乘。但以什么标准来判断?他却一无所知。其实,大乘与小乘的区别,唯一看有没有利他的菩提心。若没有这颗心,就算你修很多寺庙、做很多善事,也谈不上是大乘。

现在的佛教徒,搞形象的有点多,通达佛理的比较少,这是令人遗憾的地方。

问:在藏地,其他宗教与佛教有没有冲突?藏传佛教内部有许多宗派,彼此之间有没有矛盾?

堪布:藏地除了佛教,历来很少有其他宗教。近几年虽然也有极少数,但到目前为止,其他宗教在藏地并不兴盛。而佛教,是从公元333年起,兴盛于藏地的。时至今日,尽管它经历风风雨雨,比如历史上有朗达玛灭佛,但其清净传承依然保存完好,并吸引了国外很多学者前来求学。

藏传佛教的内部,分为格鲁、萨迦、宁玛、噶举、觉囊等八大教派。以前个别地方由于教派不同,有过不和的现象,但现在各教派之间非常和睦,大家都承认修行之道是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资粮、最后获得佛果。所以,各派教义在大的方面,应该说没有任何冲突。


问:我们是山东大学的藏族大学生,非常感谢堪布来这里讲法,也感谢学校提供这样的机会,我们特别激动!认识您,主要是通过网络。您放生等好多视频,我们看了感同身受,也经常学习您的讲法视频。请问,我们在内地读大学,应该注意些什么?另外,我们対在网上学佛非常热心,也很认真、积极。可否请您在网上多放些藏文方面的资料?

堪布:你们为求学而远赴异地,非常不容易。山东是儒教的发源地,而儒教,数千年来是汉地的主流文化,就像藏地的佛教一样。大家有机会在这里学习,应该好好珍惜,不要虚度时光。

前不久,我在青海的一所大学里提过,现在有些藏族学生,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佛教不太重视;反而汉地很多学校的师生,对藏传佛教颇有研究。这是令人惭愧的。希望你们在读大学时,既要研究汉地的优秀文化,也不要舍弃藏传佛教。

还有一点值得提醒的是,有些藏族学生,包括我资助的大学生,到汉地读书以后,把藏语忘得一干二净。

其实,就算是汉族学生出国留学,回家跟父母说话也讲汉语,不会满口英文,藏族学生为什么这样?对此大家要引起注意。

关于藏文资料,我的藏微博、藏博客中有一些。此外,我还开了藏文版的智悲佛网,希望借此弘扬藏传佛教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将现实问题与佛教结合起来,做些适合年轻人看东西。


问:我读过一些佛教书籍,但在遇事时,经常第一念是想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对此我挺苦恼。怎样才能真正将菩提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堪布:这是非常非常难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慢慢练习。

我本人学佛那么长时间,遇到一些事时,也往往第一个念头就是“我”,特别惭愧。所以,我们应该多看些阿底峡尊者等前辈大德的传记,一点一滴学习他们的行为,逐渐减轻对自我的爱执。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天天想着“我”,但只要了解到利他的重要、我执的危害,对“我”就不会那么看重了。当然,这不是一两天或一两年就能做到的。只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终才能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自然而然想到众生,而不是“我”。

自古以来的许多大德皆是如此。包括我们佛学院的一些大德,最初也是下了很大功夫,训练自己不管是说话、做事,时时把利益众生放在第一,久了,菩提心的境界才能运用自如。


问:我是传媒专业的。我学习您讲的《大圆满前行》时,开始还能坚持每天五点半起来观修,但过一两个月,惰性、厌烦心就生起来了,对此我特别自责。有师兄说:“这是正常的,发心越大,违缘越大。”我想知道,这种说法怎么来的?

堪布:首先,很赞叹你的修行精神,但我不承认发心越大,违缘越大。虽然是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种说法,世人也讲“树大招风”,一个人的事业越大、修行越成功,出现的违缘可能就越多。但这不是千篇一律的,也有些人修行越好,一切违缘反而统统消失了。

学佛刚开始非常精进,慢慢就有点懒惰,这是正常现象。但只要明白修行的重要性,修行也给自己带来了真实利益,此时你不会放弃的。我相信,一个人修行越精进,违缘就会越少,成就也会越快。

问:我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我常看到路边有卖鱼、鳖的,本想拯救这些生命,但俗话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放生也是一种“买卖”,对此我就产生怀疑,甚至更极端地想,会不会有人专门去捉来给你放生。我该怎么做才是对的?

堪布:买卖,不一定都会带来杀害,像放生便是如此。所以,有些问题要具体分析。

当然,确实也有人为了我们放生,专门去捕鱼、捉鸟。但即便如此,生命也是最宝贵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把救护生命放在首位。放生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例如不一定非要定期放生。否则,别人就会摸准规律,在初一、十五或佛教节日里,抓很多动物来高价出售。因此,放生应避开这样的时间,随时都可以。

毕竟放生是种偶然行为,每个月若随机放一两次,别人猜不出你的计划,也不会为了你放生而去抓。如此,你所担忧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本章为索达吉堪布在山东大学的演讲 20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