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禅与财富

障碍我们的,不是财富,是对财富的执著。

刚才一位老师给我献了条哈达,作为缘起。献哈达是藏族的传统,藏族人如果做重要的事情,一定离不开哈达。也许你们对藏地的文化不太熟悉,若能对此,尤其是藏传佛教,有一定认识,应该会对你的人生有利。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劝你去学藏传佛教,信仰是个人的自由。不过,在遇到一些新鲜事物时,随时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的态度,这一点很有必要。

对心有驾驭能力,才叫成功

今天的主题,也许有人会想:“禅是佛教境界,财富是世间话题:一个要远离执著,一个要锐意进取,二者怎么能达到统一?”

其实不难。因为企业管理,最高层是精神管理。如果以禅的思想管理好自心,财富管理很容易成功。

现代社会,人人都想成功。但你是否想过,成功的真正标准是什么?

所谓成功,不单单是有钱、有地位、有名声。对心有驾驭能力,经常有满足感,方可称得上成功。这一点,修禅就很容易获得。

什么是禅?

《六祖坛经》这样定义:外离相,内不乱。简单讲,就是让心远离外境纷扰,处于平静中。

这样的状态,什么人可以得到?任何人,无一例外。


不做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试想,假如我们时常心绪不定,浮躁、焦虑、悲伤、欢喜......各种错综复杂的心态此起彼伏,此时,处理任何事情、做任何决策,都可能出现偏差。而心平气和下所做的抉择,通常比较明智。

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与别人吵架时口不择言,过了两三天,冷静下来又后悔莫及:“唉,那天在气头上,言行太离谱了,现在怎么找个台阶下?”如果把禅当成习惯,就不容易犯这种错误。虽然严格上讲,安住于法性才叫禅,但对一般人而言,心境平和,行住坐卧不离这种状态,无论坐车、上班、在家都能如此,也可称为是禅。

禅对身心调整有极大的作用。如今在西方国家,人们对此十分关注。有些人通过禅来调整心态,不但身心愉悦,事业也取得了成功。像苹果之父乔布斯,提起他的成就,不得不提到禅。他每天坐禅,启发灵感,增加决策力。在做重大决策之前,都先打坐一会儿。当心定下来后,直觉会非常清晰、敏锐。

狂心歇了即快乐

禅,分为世间禅、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是一种高深境界。只有大成就者,像汉地的惠能大师、藏地的米拉日巴尊者、印度的龙猛菩萨等,才可以证得。这种禅,我们或许望尘莫及,这辈子再努力也不一定能到达。但世间禅,只要自己肯付出,完全能够获得。

有了禅的境界,很容易认识万法的真相。当然,认识万法真相有两种途径:一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再加上师的指点,经过漫长时日的研究,最后发现真理;另一种就是凭借禅修,让心进入最细微的状态,从而显露出本有的智慧。古代禅师们选择的多为后者,像六祖惠能,一个字也不认识,更谈不上广闻博学,却依靠禅的力量而大彻大悟,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智慧。

禅为什么有这种力量?《楞严经》中讲得很明白:"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我们的心犹如大海,巨浪滔天时不可能映现出月影,风平浪静才可以。同样,当内心躁动不安、妄念此起彼伏时,智慧也无法呈现,只有以禅修令心性平息,才可能瞥见本具的菩提。当然,这种境界,并非人人都有。假如你对此感兴趣,可以看看与禅有关的经典,如《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同时,每天尽量抽出时间禅修,观一下自己的心。若能如此,慢慢也有现见心性的机会。

心理垃圾不要积太厚

其实,现代人应该说有点可悲。跟过去相比,如今物质条件是极好的,像我小时候喜欢吃的糖,现在的孩子根本不放在眼里。但遗憾的是,人们的内心却不如以往平静了,焦虑、浮躁、抑郁等此起彼伏。

尤其现在是商业时代,人人都在追求财富最大化。然而,世事无常,有些人在投资得利时,能日进斗金,但失利时,一夜间也可以血本无归。人生的大起大落,有多少人可以从容面对?

禅在此时正是灵丹妙药。

日本京都大学的佐藤幸治教授,在《禅的效验》一文中说:禅可以安定情绪,增进思考力,增强内心的忍耐力。

我们若能在晨起后、入睡前,稍微打坐几分钟,让心安住,久了,心就会处于积极的状态中,安乐时时充满,连做梦都会是美梦。反之,假如没有这种境界,只有一颗狂心的话,纵然你钱财再多、地位再高、事业再大、相貌再美,也不可能真正快乐。

现在大多数人忙忙碌碌,为的是什么?无非就是为了快乐。可他们在追求的路上,往往事与愿违——生活琐事多、工作压力大......一堆说不清的烦恼。

这时候该怎么办?

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告诉我们:“禅为清净水,能洗诸欲尘;禅为金刚铠,能遮烦恼箭。”意思是,禅就像清净的水,能洗净欲望的尘埃;禅又像金刚铠甲,可以遮挡烦恼的毒箭。

所以,适当地禅修,能有效化解这一切。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早晨起床后先要洗漱,晚上睡觉前也要洗漱。身体都需要如此洁净,那心在一天中受的染污更多,为什么忘了给它也洗个澡呢?若能养成禅修的习惯,心的垃圾就不会越积越厚了。

拥有一个修禅的身体

禅修不但对心有好处,对身体也有显著效果。它虽无法保证你不衰老、不死亡,却能极大地提高身体素质。

日本的医学博士长谷川卯三郎在《新医禅学》中写道:禅修对治疗高血压、胆结石、结核病、胃下垂、失眠症等12种疾患有帮助。

医学家也发现,心态会直接影响健康。生活中曾听人说,有人原本没什么大病,但被医生误诊为癌症后,万念俱灰,最后竟真的死于癌症。

如今,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很多人年老后有孤独感,物质上虽然富足,心却很难快乐起来。假如能养成禅修的习惯,平时经常观心,也就不会那么孤寂无聊,身体的健康指数也会提高。

尤其对于老年痴呆这一疾患,禅修有极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目前在美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中,老年痴呆患者越来越多。若以禅修来刺激大脑,能够开智慧、安心神,令记忆越来越增上。

我有一位上师,今年已是八十高龄,但依靠禅修的力量,思维依然敏捷,头脑十分清晰,最近还完成了一部30万字的佛学巨作。

在青藏高原,常可以看到七八十岁、年逾百岁的老人,身体非常健康。就气候、物质等方面而言,藏地远远不如汉地,可是,因为藏族人喜欢禅修、持诵心咒,内心相对清净,直接或间接避免了许多疾病,从而拥有健康和长寿。再过几十年,我们都会步入老年行列。到了那时,我们会是什么样?这个问题也该尽早考虑。


欲望,满足了也是苦

禅修与身心的关系,其实十分深奥,蕴含着人类的许多秘密。若能对此有所认识,我们定会受用无穷。

过去有许多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在各自领域有着不同成就。他们这一切,多多少少离不开“禅”。

为什么?

浮躁的心只能认识浅显的事物。当心静下来之后,进入细微的状态,才可能触及深遽之理。这与禅定非常相似。

“禅”来自梵语,中文意思是“静虑”,即波动的心达到平静状态,如此会见到事物的真相。你若不信,晩上也可以静坐一会儿,在此过程中,或许会领悟一些平时觉察不到的东西。

如今许多人一生都在奔波,从来没有观察过自己的心,也从未留出时间想想:人活在世上,除了成家立业、功名利禄,还有什么更值得追求?

很多时候,他们为了名利,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会心生痛苦;得到满足了,新的欲望又继之而起,如此欲望永远无法止息,这也是一种苦。

在此过程中,许多人纷纷倒了下去。这样的命运何时会轮到自己?谁也不清楚。

据保守统计,二十多年来,成功企业家中有1200多人自杀。这是什么原因?就是他们的心比较脆弱,不懂福祸相依的无常之理。

其实,福与祸是不定的。当你特别痛苦时,好像一切已没有希望,但过了一段时间,或许又柳暗花明;当你特别风光时,似乎阳光都很灿烂,但这种美好也可能转瞬即逝。如同一些成功人士,得意时,无数人围绕承事;失势时,又有几人肯看一眼。人生至此,真的需要内心有一种力量。

我们如果注重禅修,对增强心力就极有帮助。我认识一位老修行人,曾蒙冤入狱很多年。他说这是一段非常好的修行经历,因为无人打扰,每天可以自在地禅修,心特别快乐,遇到任何逆境都能坦然面对。可是,当他被释放出来后,经常有人恭敬、供养,见的人多,琐事也多,道心反而不如以前了。

所以,大家也应该反思:到底什么才是有价值的?


毒蛇和黄金

人人都认为有钱是好事。实际上,钱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没钱的时候,和家人的感情特别融洽;有了钱后,关系反而大不如前,各种烦恼此起彼伏。

钱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有时候会比想象的多。佛经中就有一个故事,讲到了金钱的过患:

一天,佛陀和阿难外出化缘,看到路边有一块黄金。佛陀说:“毒蛇。”阿难见后也说:“毒蛇。”随后他们就离开了。

附近一个农夫听后,好奇地去看,发现他们口中的毒蛇竟然是黄金,大喜过望:“这些沙门真愚!你们不要,我要。”非常开心地将金子拿走了。

从此,农夫再也不去种田,每天和朋友们吃喝玩乐。好景不长,因为这块黄金,他惹上了官司,被关进监狱。此时,他才幡然醒悟:原来黄金真是毒蛇。

可见,钱是个复杂的东西。当我们拥有时,一定要对它有正确的认知,如此,才有可能妥善管理。

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对如何管理财富有详细说明。如《善生子经》中,佛陀告诉我们,应当将收入的50%用来经营事业,25%用于衣食生活,25%储蓄以备应急。

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投资比较冲动,事先没有合理规划,凡事只看好的一面,不看坏的一面,致最后血本无归。更可悲的是,还有些人就像赌徒一样,本钱不多,却举债投资,亏本后没能力偿还,最终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所以,管理财富需要智慧。遇到任何问题时,既要有最好的期盼,也要做最坏的打算——凡事都应退一步想:若是失败,我该怎么办?

这种智慧,禅修可以激发出来。美国高盛集团的高管乔治,在理财方面极为出色,之所以如此,归功于他三十多年的禅修史。他每决定一项重要投资之前都要禅修。他有一部私人飞机,常利用乘机时间闭目打坐。他还鼓励下属亦如此,并专门为他们建立了禅修中心。

在国外,许多大企业都有禅修中心。要知道,现代企业若想具备强大的凝聚力,只靠物质刺激,效果比较有限。优秀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对心灵有益的禅,会更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曾有人问我:“禅修不是要闭关吗?企业搞这些,不影响经营吗?”其实,禅修不是让你放弃工作,天天闭口打坐,它不但可以跟工作结合起来,而且,能让你工作得更惬意。


你赚的钱,70%是给别人花的

人有了财富后,不能只顾自己享受,还应该想到帮助别人。

佛经中说:财富是五家共享的东西——“王臣以法令取之,盗贼以非法夺取之,不肖后人以放逸衰败之,水火溺焚而毁坏之,由人共取由天没收之。”所以,我们一辈子拼命积攒的钱,死后会落到哪儿去,谁也说不准。

我看到网上有一段话,写得很有道理: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是多余的;一部豪华别墅,70%的面积是空闲的;一屋漂亮衣物,70%是闲置没空穿的;一生赚再多的钱,70%是留给别人花的。

可见,累了一辈子,争了一辈子,自己能用上的也不过30%。明白了这一点,趁我们还有掌控钱财的能力时,应将它尽量用在有意义的事上。

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帮助他人。

当然,像比尔·盖茨、李嘉诚那样,把身家的一大半拿去做慈善,一般人可能做不到。但如果你赚了100万,拿出5万、10万去帮别人,这还是可以考虑的。

假如你信不过一些慈善机构,那不必假手于人,可以亲自去做。千万不要因为各种信任危机,就轻易放弃自己的爱心。

在我们平时不太关注的地方,贫穷的人非常多。对你来说可能不算多的钱,却可以改变有些人的命运。比如,没钱读书的孩子,有了你的帮助,他的人生或许从此不同;交不起医疗费而挣扎在死亡边缘的病人,有了你的帮助,他的生命或许会得以延续......

其实,钱的价值就在于运用,是当金钱的主人还是奴隶?这是值得思考的事。

摘自北京大学的演讲 2012.07.14






现场互动

问:我们应该怎么打坐?

堪布:佛门有句话:“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形式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心。当然,姿势调得好,禅修的效果会更好。打坐时,可以采取毗卢七法的要诀:双腿跏趺坐,两手结定印,身体挺直,两肩放松(两臂展开,不要内收),头稍前倾,眼睛微睁,舌抵上颚。以这种坐姿禅修,心比较容易调伏。我们在起床后或临睡前,若能抽出五到十分钟禅修,烦乱的心就能逐渐调整过来。

问:我在寺院经常看到四个字:不二法门。请您开示一下“不二”的涵义。

堪布:所谓“不二”,是超离了有无、是非等二元对立,开悟境界就是如此。这种境界不可思议,说“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不能用思维分别,无法用语言描述。

问:您一直鼓励我们修行,我想知道,修行是为了什么?

堪布:我希望大家通过修行,让此起彼伏的分别念停下来,认识到万法实相,之后利益一切众生。成佛,不是为了自己幸福,如果为了自己而修行,这没有太大意义。幸福是建立在利他基础上的,所在,希望你们以实际行动利益众生。

问:怎样才能做到“参禅不在腿,念佛不在嘴”?

堪布:这句话是从究竟上讲的,但对初学者而言,参禅还是要盘起双腿,佛号也要一句一句念。到了最高境界时,可以不必执著这种形式,只要随时不忘观心,行住坐卧都是修行。


问:在我看来,禅是一种境界,禅修是达到这种境界必需的过程。这种理解对吗?

堪布:对。禅确实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有高低之分,有世间的四禅八定,也有出世间住于空性的禅定。禅修的目的,就是要达到禅的境界。对于禅,现代人有各种描述,甚至还将其用于茶文化、炒股票等。虽然佛法本来就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禅是什么味道,还需要自己去品尝。


问:我想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请问,如何才能做到心、脑统一侃侃而谈?您是用大脑还是用心说话?

堪布:不用脑,嘴巴是说不出话的;不用心,也说不出有感觉的话。我在演讲时,心、脑都用了,但主要是心。我今天讲的,就是从心发出的肺腑之言。希望大家通过禅修,让疲劳的心得以休息,不要每天忙碌地活着。心安宁了,才能快乐。美国人做过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学者用脑说话,修行人用心说话。这二者有什么区别?用脑说话,没有自己的体验,只是强记各种数据、案例,然后加以复述;用心说话,引用的案例不一定多,依靠的是自身体悟的境界加以发挥。我尽量向后者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