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到喇荣,维摩诘妙法无尽……

 一时。如是我闻。

约两千六百年前,古印度,广严城,维摩诘居士示疾。佛欲遣五百声闻乘、诸菩萨众中大弟子前往维摩诘处问疾,众弟子皆以曾被其问难挫败,不能胜任而辞。于是佛遣文殊师利前往。

文殊师利菩萨携八千天子,诸声闻众前去探病。在空无一物的方丈石屋,在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大士的一问一答中,无上大乘妙法的漫天花雨纷纷落下。

这两位分别示现出家和在家的菩萨,从何为疾病的根源谈到无二法门。在天马行空的任运驰骋中,是圣者无分别智慧的流淌,蕴含了究竟解脱的了义精要。

这一场对话,倾倒了无数高僧大德、名士清流,对中国的佛教、哲学、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即使是在世间,这部经典也以其甚深圆融的智慧,颇富戏剧性的场景和剧情,以及极具个人魅力的主人公,不断被魏晋以来的士人引为知己,倾慕向往不已。

王安石曾作《读〈维摩经〉有感》:“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

胡适赞之为:“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

 唐。敦煌。

一千年后,在空无一物的方丈石窟,壁画的创作者选取了《维摩诘经》中最伟大的这段相遇,将一场旷世绝伦的问疾,以同样绝妙超神的笔法,呈现在穴壁之上。

公元366年的敦煌,乐僔和尚在三危山邂逅了佛光,发愿在此开凿出第一座洞窟。在此后一千年的修建历程中,敦煌逐渐成为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保存较完整的佛教艺术群落。至今,这里仍保存着多达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尊彩塑。
而103洞窟的《维摩诘经变》壁画群,乃是这座万佛之国中最瑰丽的珍宝之一。

这些画作,经过上千年的风沙侵蚀,本身细微难辨的每一根线条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是在合适的光线下,却能分辨出其中色彩的复杂层次,以及蕴含其间的微妙动态。依稀可以想象,画师落笔的每一个呼吸之间是如何的虔敬,才令佛法的智慧和慈悲留下了最最传神生动的纪念。

当时文殊菩萨率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浩浩荡荡进入广严城的壮观景象也已流逝于历史漫漫长河中,无法亲自看见。

那些有名或无名的代代画师们,克服恶劣艰苦,在大漠深处的石窟中开辟了无比广袤的世界,也已离开了很久。

环境的变化不可逆转。也许终有一天,这些美轮美奂的历史遗迹,必定会在肆虐的风沙侵蚀与不可知的人变中湮没。但是,在可以看见的此刻和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会有人不离不弃地坚守和瞻礼。

敦煌研究院的院长樊锦诗先生说:“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开拓、探索前进。这不是几代人、几十年所能完成的事情。需要多少代人不断为它付出,不断地努力。这个事业是艰巨的、复杂的、带有挑战性的,也是没有期限的永远的事业。”

他们守护的,不仅仅只是一幅画、一部经。

 此刻。喇荣。

2018年3月27日,藏历二月十一,上师仁波切宣讲《维摩诘经》。2019年8月27日,藏历六月二十七,《维摩诘经》传讲圆满。历时17个月,共66堂课。

在昨天的圆满课程中,上师仁波切殷殷嘱咐:

“这样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佛陀无数次付出头目脑髓,行持六度万行,历经无量亿劫所积累的。这样甚深的甘露妙法,佛陀交付于弥勒菩萨,并嘱咐他在佛陀灭度以后,依靠自己的神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加持力,广宣流布于整个阎浮提,不要让祂间断。”

“今天我们这么多人一起来学习,表面上看这是简单、偶然的一种因缘,但实际上在末法浊世,不管是听者还是讲者,都是得到弥勒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以后,才能有这样的一个听闻、学习、研讨的机会。否则,僧肇大师也讲过:“道尊则魔盛。”如果没有弥勒菩萨的加持、没有四大天王护法神的加持、没有阿难等声闻乘的加持、没有文殊菩萨等菩萨的加持,很多人刚开始不一定有听闻的兴趣,中间不一定能坚持下去。有很多人无论是身体上、工作上遇到怎样的困难和违缘,但都坚持下来了,这也是源于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藏传佛教中有非常完整的《维摩诘经》传承,这次大家也圆满得到了,这部法佛陀交付于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交付于我们,我们有责任在有生之年中不间断传承下去,每个人有必要担起这个重任。”

“从去年3月27日开始传讲,到现在已经一年零五个月了,这段时间里,大家通过学习深深感觉到,这里面每一章、每一句、每一个颂词都有甚深的含义,以后我有没有机会再传讲很难说,我今天也要求大家,将来有殊胜因缘的时候,一定要传扬下去。”

 结语 

一时,《维摩诘经》已传讲圆满。维摩诘大士与文殊师利的对谈,却并未结束。在时间轮转中,法音绵延不息,仍在启迪、引领无数大乘行人,已圆满接受传承的你,准备好了吗?

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注:本文中所涉部分数据,参考引用自相关敦煌文献、史料。图片引用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