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身口的克制,比如戒杀、吃素,这些很容易做到,而起心动念比较难克制,如何克制不清净的意念?
答:相对于身口,心确实比较难克制。正因为如此,佛陀才依次说身、口、意,先从调整身体入手,再调整口业,最后才调整心。
如果想调伏内心的烦恼,就要按照佛陀的教言,首先护持好自己的身、口,然后长期对治自己的烦恼,这样,心就会逐渐变得调柔。
2
问:您刚才提到,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可由于自己的力量渺小,有时候无法真正帮助到对方,这反而会让我觉得非常难过。既然自己的力量如此微不足道,这种付出有意义吗?还值得坚持下去吗?
答:当今这个时代,做善事违缘重重,造恶业则往往很顺利。但无论如何,帮助他人的发心不能退,我们能做到多少,就去做多少。
有这样一个故事:退潮后,海边的沙滩上留下很多小鱼,在烈日的炙烤下,它们即将面临死亡。这个时候,一个孩子来到海边,一条一条捡起小鱼,把它们放进大海。有人问孩子:“沙滩上有那么多小鱼,你捡得过来吗?一条小鱼而已,有谁会在乎呢?”孩子一边往海里扔鱼,一边说:“你看,这一条在乎,这一条也在乎……”同样,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阻碍,真正帮到的人也许非常少,然而自己不能因此而灰心,要知道,总有人在乎我们的帮助。
我认识一位法师,去年他在弘法利生过程中遇到了阻碍,别人对他的做法不太理解,他自己也感觉很为难。一天晚上他找我谈心,说准备放下一切,不做寺院的住持了。我劝他:“还是继续干下去吧。如果你是为了自己做事,可能会有痛苦;如果你没有自私自利心,是以饶益众生的发心做事,即使事情不成功,也不会痛苦。”最终,他听从了我的建议,坚持了下去。
所以,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我们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要轻言放弃。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去帮助众生!
3
问:在家居士怎样才能保持精进?
答:现在诱发散乱的因缘相当多,作为皈依三宝的人,对每天的生活要有所规划,早起晚睡,少接触不学佛的人,尽量挤出时间修学佛法。
4
问:我是一名藏传佛教徒,每天都修上师瑜伽。请问:上师瑜伽是否相当于禅修?
答:禅修有两种,一是观察修,一是安住修。上师瑜伽中包括了这两种禅修。
修上师瑜伽时,在自己前方观想上师,把他当作三世诸佛的总集,并且虔诚地祈祷上师,这相当于观察修。之后,观想上师放光融入自身,上师的智慧和自己的心融入一体,安住在这样的境界中,这相当于安住修。
5
问:每天花两个小时念经磕头,不闻佛法不读佛书;每天花两个小时听闻佛法阅读佛书,不念经磕头,哪一个更有功德?
答:每天吃饭不吃菜,或者每天吃菜不吃饭,哪一个更有营养?
6
问:六道轮回像一台巨大的机器,众生就像机器里的部件,慈悲的佛陀站在机器旁边,不断地将苦难众生救拔出来。我想问:谁制造了这个机器?又是什么动力使它不断地运转?
答:这个比喻不太恰当。轮回是广大无边的,不能用有限的机器来比喻。轮回没有一个推动者,众生流转轮回是一种自然规律,如同播下毒种会生长毒果一样,造了有漏业,必定会转生轮回,乃至没有停止造业,就会不断地流转下去。在此过程中,没有一个外在的主宰者。
若想真正了解轮回,必须学习佛教的四谛或十二缘起。知道了这些道理,就会明白轮回是怎么回事。
7
问:既然“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了知幸福的心可得吗?
答:三心不可得,是《金刚经》中的话。在实相中,过去、现在、未来心皆不可得,所以,了知幸福的心也不可得。如果一个人到了三心不可得的境界,就会像藏地的米拉日巴尊者、汉地的济公活佛一样逍遥自在,没有任何约束。
证达这种境界,首先要在理论上明白万法本空。在中观当中,有许多抉择空性的理论。如果以这些理论分析,我们就会知道:一切万法,从内在的心,到外面的境,完全都是不存在的。
在没有证达空性时,了知幸福的心还是有的,害怕痛苦的心也是有的,因此,我们需要远离痛苦,追求幸福。当然,所追求的幸福也有两种——暂时的幸福是满足心;究竟的幸福是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获得圣者的果位。
8
问:前些时候,我看到一段话:“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请您解释一下这三重境界。
答:没学佛的时候,对万法有强烈的实执,这就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学佛之后,以中观的理论观察时,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学佛到一定境界后,虽然体悟到无一法可得,但在显现中仍要随顺众生,这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就拿幸福来讲,也可以相应这三种境界:首先,没学佛时认为,幸福是个真实存在的法;中间,学习佛法后,明白幸福是一种心态,而且它是空性的;最后,虽然有了不可思议的境界,可是在随顺众生时,也承认幸福是存在的。
需要指出的是,随顺众生非常重要!佛陀已证悟了最高的境界,可是在众生面前,他还是像普通人一样托钵、吃饭。许多大成就者也是如此,虽然内心有常人望尘莫及的境界,但外在的显现还和普通人一模一样。
9
问:何为大乘佛教?何为小乘佛教?我们应该信仰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
答:小乘佛教,常被认为是南传佛教,在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比较兴盛。大乘佛教,往往被认为是北传佛教,在中国、日本等国比较兴盛。
阿底峡尊者说过:“大小乘的差别,看是否具足菩提心。”具有菩提心叫大乘,不具足菩提心叫小乘。如果只想自己离苦得乐,这种发心属于小乘。不仅为了自己解脱,还想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这就是大乘的发心。
选择大乘还是小乘,主要看自己的心态。如果你的心力比较强大,度众生的意乐很强,就可以选择大乘佛教。
10
问:在修上师瑜伽时,是否可将莲花生大士观为根本上师?
答:上师瑜伽有两种观想方法。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虚幻休息》中说:“修持上师瑜伽时,上师的形象无需改变,上师是什么样,就直接观想那种形象。”其他有些经论中则说,修持上师瑜伽时,可以观想本体为上师,形象为莲花生大士,或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
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看自己对上师有没有如佛般的信心。如果有,就可以直接观想上师的形象;如果没有,最好是观想上师的形象为莲花生大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