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愿人人都能成就所愿

索达吉堪布精彩开示录


1. 出家人为什么可以不结婚?

问:你们出家人是怎么做到禁欲的?专家说禁欲有害健康呀。

堪布答:搔痒固然觉得无比舒服,但不痒的话,岂不是更快乐 吗?


2.一些僧人也用iPhone,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 

问:通过媒体,我们常看到一些僧人开宝⻢,手里拿iPhone、诺基亚。虽然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我想问,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呢?

堪布答:这种现象,可能要从两个⻆度来理解:一方面,佛教徒 不一定全部是好的,里面也有一些“腐败分子”。像有些出家人,把信 众做功德、做慈善的钱,自己偷偷拿去享用,该做的功德却没有做, 这种因果报应非常可怕。

还有一种情况是,对于有些上师,为了方便弘法利生,施主供养 他一辆⻋,或者其他财富。按照施主的意愿和要求,这个东西必须他 用,这样也是可以的。

佛教的《毗奈耶经》中讲过,倘若你前世福报很大,今生不需要 勤作就腰缠万贯,那就算是一个出家人,所住的房屋价值五百两⻩ 金,也是允许的;所吃的东西具足百味,也是可以的,这些都不算违 背戒律。

现在是21世纪,出家人不一定都要穿破烂的僧衣,个别人有能力 的话,也可以享用自己的福报。但若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敛财,那么“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迟早会受到今生或来世的各种报应。 所以,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一分为二地去分析。

3.藏族喇嘛都是真正的大德吗?

问:如今前往汉地城市的藏族喇嘛,叫做“汉喇嘛”。其中,有一 部分是真正续佛慧命的,用佛法饶益了无数弟子。但还有一部分,没 有任何修证,只是依靠打卦算命等方式来敛财,甚至盗用一些高僧大 德的名称,四处搜刮钱财,最终让自己腰缠万贯。从佛教教义的层面 来看,这样做是否合理?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这一现象?

堪布答:我本人而言,应该算是最早的“汉喇嘛”了。1987年,法 王如意宝前往五台山时,汉地从来也没⻅过“汉喇嘛”,以至于我们去 一些商场时,售货员⻅到我们都不卖东西了,一直围着我们指指点 点,好像发现了外星动物。当然,现在可不会这样了。 正如你所说,在“汉喇嘛”当中,有些是真正的高僧大德,他们前 往很多城市,并不以金钱为目的,而完全是以佛法利益大众,引导很 多人皈依佛⻔,为他们种下解脱的善根,并开创非暴力的和平妙道, 给无数人和动物带来了今生来世的快乐。但也有一些人,假借佛教和 寺院的名号,穿着袈裟,前往汉地,各种行为特别恶劣、令人发指。

不过,让我们一口咬定谁是真、谁是假,这非常困难。从历史上 来看,昔日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之前和之后,印度也有很多人入藏, 有些是为了骗取金子而来,但也有些是为弘扬佛法而来。因此,我们 不能一开始就急着断定好坏,而应当通过细致的观察,去粗取精、去 伪存真。

4.走投无路了是否就去寺院?

问:现在修行人中,苦行的越来越少,很多人是混不下去了,走投无路才投奔了佛教,不少寺院更像是一个收容所,不是吗?

堪布答:不一定所有的寺院都是如此,正规的佛教道场,还是以 学习佛法、修行佛法为主。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群体,都会存在良 莠不⻬的现象,关键看你个人如何取舍。

5.佛经是一半骗一半劝吗?

问:最近在看一位法师的弘法讲座,他说:“佛经是一半骗一半 劝。”骗是为了劝,开始都是骗大家,让大家产生敬畏之心,但最终的 目的,是劝大家断除贪嗔痴慢疑。”对于这句话,您是否赞同?

堪布答:他说佛经一半是骗人的,这个我肯定不承认。我学习佛 法、研究佛法这么多年,没有一刹那这样认为过。

只不过,佛经有了义、不了义之分。所谓的不了义,是为了接引 根基不够的众生,暂时给他讲一些特殊法⻔,到了最后,待他的根基 成熟了,再慢慢宣说究竟的法义,引导他进入更深一层的境界。如果 把不了义认为是“骗”,用词可能不太恰当。

要知道,语言有贬义词、褒义词之别。作为佛教徒,对佛经的金 刚语,应该有正面的评价。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确实是真语者、实语 者、不诳语者,纵然大海离开了波浪,佛陀也不会欺骗众生,这是前 辈大德异口同声赞叹的。佛陀所讲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个道理, 不论过了多少时代,也都经得起推敲与观察,所以,这并不是一种欺 骗。

6.佛教里,是否赞成高调的慈善行为?

问:现在有个慈善家叫陈光标,捐出的善款已达几亿人⺠币。但 他做慈善非常高调,比如,他会砸掉自己的大奔,要求员工和他一起 骑单⻋上下班,以此提倡低碳环保;或者他本人五音不全,却办了一 场个人演唱会,给参加演唱会的农⺠送猪、送拖拉机、送红包......如 今不少舆论都抨击他是在作秀,不知道在佛教里,是否赞成这种高调 的慈善行为?

堪布答:关于他的有些报道,我也看过,但具体情况是怎么样, 我没有详细了解过,所以不敢妄加评论。

总的来讲,假如自己所做的善行,真的对别人有利益,就算高调 一点也无可厚非。像比尔·盖茨、巴菲特,他们举办的慈善晚宴,也都 比较高调,在很多公开场合,也常常宣扬慈善理念。这一切不但不值 得抨击,反而理应随喜。

当然,一个人的善行若是表里不一,有很多漏洞的话,慢慢也会 被人们发现的。如今中国的慈善,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前不久, 创立“壹基金”的李连杰就说:“中国的慈善,若想达到美国的标准,起 码还需要三十年。”的确,如今慈善缺乏相应的立法,因此,有些慈善 家的慈善行为,确实还有待规范化。

不过,按照佛教的观点,一个人的善举只要对众生有利,哪怕高 调一点,也没什么大问题。毕竟别人一般不敢出头露面,他却顶着众 人的攻击,为了利他而不顾自己,这种精神相当可贵。当然,也有些 人打着慈善的旗号,为了自己而大肆敛财,种种行为特别恶劣。所 以,这些方面很难下定论,大家需要睁开智慧的眼睛,然后细致地作 取舍。

7.如何看待现在宗教商业化的问题?

 问:一直以来,我很崇尚佛教的慈悲观等教义,但近年来,当我出入一些旅游景点,发现宗教逐渐被商业化时,觉得很愤怒、很痛

心,甚至会敬而远之。请问,您如何看待现在宗教商业化的问题?正统的佛教,未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应当怎么样立足?

堪布答:你这个问题很好!你的感觉跟我有一个地方相同,就是 看⻅许多宗教场所被商业化时,自己很痛心、很伤心。但不同的是, 我并没有特别愤怒,也没有对谁生气,因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说 是众生的共业所致。

当然,你提的这个问题,也确实是个问题。现在汉地许多寺院, 都在卖⻔票,人们花了很多钱进去以后,基本上听不到佛教的教义, 只是看到一些佛像。这些佛像在他们眼里,好像也跟美国白宫旁边的 华盛顿塑像没有什么区别,寺院完全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这种现状 令人悲哀。

其实,我在极个别寺院也讲过,现在有些寺院,根本不需要很多 钱,该造的殿堂已经造完了,出家人也没有用过这些钱,那么,供养 三宝的钱都哪里去了?大家应该好好观察。

在我们藏地,除了极个别的大寺院以外,到目前为止,许多寂静 地方的寺院,并没有沦为旅游景点。有人去那里朝拜的话,不用买⻔ 票,而且有法师讲一些佛理,让大家回去时内心满载而归,原来对佛 教不懂的地方,这次终于恍然大悟了。可是在汉地,据说有些老板把 寺院全部买下来,让一些人假扮成和尚,花言巧语地骗游客,让这些 人掏很多钱求保佑,结果钱却落入了他们的腰包......

这种现象特别可怕!作为一个佛教徒,我再次呼吁:佛教道场跟 旅游景点要分开。旅游景点,可以让旅游局来管理;而佛教道场,谁 都可以去,不用买⻔票。进了佛教道场以后,大家不仅可以朝拜佛 像,同时,还要有法师给他们讲经说法。

如今想了解佛法的人特别多,包括大学生等年轻一代,也对佛教 非常感兴趣。我想,假如出家人把佛教最简单的慈悲观、利他观,经 常给大众灌输,那么别人去寺院哪怕只有一次,也能对他的一生都有 帮助。

8.一笔钱只能帮助两个人中的一个时,怎么选择?

问:我偶尔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到了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如果有两个孩子同时需要救助,一个治愈的希望大,一个希望小,而一笔资金只能帮助一个孩子时,许多人就会选希望大的孩子。但我认生命是平等的,这对另一个孩子不公平。请问,如果从佛教的慈悲观出发,您会作怎样的选择?为什么?

堪布答:这个难度比较大啊!我以前也碰到过。有一次,我遇到 两个病人,一个说是癌症晚期,没办法救了;一个还有活下去的希 望。当时,施主只能资助一个人的治疗费,他们就问我怎么办。

其实,从生命的意义上讲,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但当时医生已 下“病危通知书”了,说那个人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把钱花在他身 上也是杯水⻋薪;而另一个人,医生说还有一分希望。后来,我们经 过共同商量,决定把钱用在另一个人身上。

从个人的⻆度讲,我们跟这两个病人非亲非故,对他们完全是平 等的。可是若以医生的语言为依据,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不辜负施 主的一番托付,我们只好作出了取舍。的确,没过两天,癌症晚期的 病人就去世了,万一钱用在了他身上,希望也不是很大。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此时,一定要跟大 家共同商量。佛教中也讲⺠主,世间人“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跟佛 教的羯磨仪轨比较吻合。不然的话,让我一个人做主,也害怕担不起 这个因果。所以,在这些问题上,大家还是要有⺠主意识,跟相关人 员来商量决定。

9.路上如果遇⻅一个人需要帮助怎么办?

问:我是哲学系的老师,搞西方哲学的,但对佛教特别感兴趣。我有一个困惑:比如我走在路上时,遇到一个人需要帮助,但我又有

特别紧急的事要去做。如果我帮他,就会耽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耽误事情,就没法救他,这该怎么办?

堪布答:问得好!在这种情况下,关键要看自己的利他心重不重。

尤其当别人遇到生命危险时,假如你的利他心特别重,那么即使 自己的事情耽误了,也会想方设法去救他。反之,一个人利他心不重的话,就算没什么要紧的事,也会前前后后顾忌很多,不愿意伸出援 手。

所以,应该怎么去抉择,这个很难一概而论,要视每个人对他人的爱重程度来定。

10.该不该给乞丐钱?

问:我有个困惑:现在骗子特别特别多,假如在路上遇到乞丐要钱,我是给他还是不给呢?

堪布答:佛教中并没有要求作布施时,连是不是骗子都不必观 察,就一定要把财物都给他们。一般而言,布施的时候,需要用智慧 来抉择被施者是否真的贫困。假如遇到的是骗子,你也可以不给。

但有些人,因为自己比较吝啬,便把所有的可怜人都看成骗子, 这不太合理。有些乞丐是真是假,基本上也看得出来。倘若实在看不 出来,就以自己当时有没有慈悲心为准。

11.如果您没有兄弟姐妹,您会出家吗? 

问:请问,您有兄弟姐妹吗?

堪布答:有。

问:如果您没有兄弟姐妹,您会出家吗?

堪布答:会。

问: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文化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 您是独生子女,那么,您这个抉择算不算不孝呢?

堪布答:以前我出家时,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三个妹妹,但并不 是因为有了他们,我就可以放心地不管父母了。藏地和汉地的文化背 景有些不同,一般在我们藏地,家里出一个出家人,是无比光荣的事 情。即使父母没有人养,他们晚年也可以到寺院附近,过安详的生 活,不会有任何怨言。

其实,按照莲池大师的说法,真正的大孝,不一定是给父母房 子、财物,而是应该对他们的生生世世负责。表面上看来,出家后似 乎无法对父母尽孝、承欢膝下,但实际上,子女出家修行的功德,对 父母绝对是有利的。

在我们佛学院,有些汉族人出家,刚开始时父母也很不理解。但 到了后来,这些父母接触了佛教后,慢慢开始学习,甚至自己也出家 了。

所以,我的回答很简单:无论我是独生子,还是有其他兄弟姊 妹,由于明白了佛教可以给众生带来什么,所以都会选择这一条路。 而这种选择,可以真正报答父母的恩德。

12.老人应该怎样学佛,才能断除对死亡的恐惧?

 问:我刚学佛不久,接触了佛法之后,我觉得爷爷奶奶非常可怜,因为他们年纪很大了,特别害怕死亡,但又没有信仰,每天都在

等死的心态中度过。而藏族的老人非常有信仰,每个人都很快乐。请问,汉地老人应该怎样学佛,才能断除对死亡的恐惧?

堪布答:你说得很对!我经常也有这种感觉,在我们藏地,很多 老人从小就念佛,死时也念佛,所以大多数对死亡并不害怕,只是把 它当成换一件衣服而已。而汉地的很多老人,由于没有信仰,到了临 终时,特别恐惧、无依无怙,许多现象看起来非常可怜。 其实不管是谁,在不久的将来,都会面临这样的痛苦。那个时 候,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把握?假如我们在年轻时、在有精力思考 时,懂得了生老病死的真相,到了那时,内心就会有一分坦然。

当然,因为环境的影响,有些人可能完全没有这种概念,一下子 转过来也比较困难。但即便你不信佛教,也可以思考一下佛教所讲的 道理。假如它确实言之有理,那为什么不接受呢?若能这样多方面观 察,并逐渐深入了解佛教,那么在以后面对死亡时,就不会特别无助 了。

否则,一旦等你们老了,才让我讲一个道理,叫你⻢上就不怕 死,这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希望大家对死亡还是要尽早准备。

13.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父母?

问: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中,就有一种恩叫父母恩。但现在很多 人对父母有想法,平时对父母的伤害也往往最大。请问,我们应该怎 么样对待父母?

堪布答:报答父母的恩德,对每个人来讲非常重要。按照佛经的 观点,即使将父母扛在自己的肩上,转绕整个宇宙,也报答不了父母 之恩。很多佛经中,都提到了对父母要报恩,当年虚云老和尚三步一 拜朝五台山,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大恩。 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跟最亲近的父母往往冲突最大,这种现象 不太好。《弟子规》中讲过,父母哪怕不小心做错了什么,也应以柔 和的语言跟他沟通,不要惹他生气;如果他特别生气了,这时候就不 要说,等他心情缓过来了,再慢慢跟他讲;假如实在讲不通,作为子 女,也要尽量随顺。

有些子女可能因为前世的因缘不好,整天跟父母吵吵闹闹,对 此,自己一定要忏悔,并要学会理解父母。不管怎么样,父母显现上 再不对,子女也不能太过分,而应以一种感恩心来对待他们。

14.想延寿怎么办? 

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父母延寿? 

堪布答:多为他们放生,多念⻓寿咒。

15.“苦”到底是什么意思? 

问:您的书叫《苦才是人生》,那么这“苦”应该怎么理解?

堪布答:“苦”分为两种:一种是粗大的苦,比如头痛、失恋等; 一种是细微的苦,指一切无常,任何美好的事物都难逃这个命运,这 就是苦。 《苦才是人生》的“苦”,主要是指佛教中的苦谛,它是跟众生的 爱执联系在一起。

16.为什么人们如此空虚?

 问:您觉得现在人的精神空虚吗?

堪布答:空虚!很多人现在追求的东西,未必是真正需要的东 西。

17.想发财有什么好办法?

问:如何才能发财呢? 

堪布答:多布施!

18.做事怎样避免急于求成?

 问:在面临改变时,对自己要求太高、急于求成,该如何?

堪布答:有些事情是靠因缘的,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欲速则不 达。

19.工作很执著,想获取更多,菩萨赞同吗?

问:工作中越努力,好像越执著于工作,希望从中获得更多,这不是佛教徒该有的态度,怎么办呢?

堪布答:只要不害竞争对手,在此基础上,遇到合适的机会,还 是可以积极争取的。

20.怎样才能“不负如来不负卿”?

 问:我很想出家,却又放不下家庭,怎么办?

 堪布答:呵呵,那没办法出家!

21.活佛有偏心怎么办? 

问:怎样才能不让活佛偏爱一切有钱众生? 

堪布答:给他多开示钱财的过患。

22.没钱供养寺庙怎么办? 

问:现今重建的寺庙很多,当个人财力不足以供养时,应该怎么办?

堪布答:内心真诚地随喜即可。

23.如何消除强迫症这种痛苦?

问:我十几年来深受精神障碍的困扰,我有一种强迫症,或者叫恐惧症,是从小就与生俱来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可救药

的,根本没有自信,不可能得到救赎。虽然现在学佛后好了很多,但在全国,像我这样的病例非常多,医学却没办法治疗。请问,如何才能消除这种痛苦?

堪布答:假如今生患有一些恐惧症,按照《俱舍论释》的观点, 是前世故意乱抛一些小生命,让它产生恐惧心所招致的果报。若能经 常念药师七佛的名号及《药师经》,对遣除这样的痛苦和疾病很有帮 助。

倘若你有更高的境界,还可以观想:“世间上有许多像我这样的受 苦者,愿他们的痛苦我来代受,我的快乐回向给他们。”如此修持自他 相换,也能迅速减轻自己的痛苦,并逐渐获得康复。

24.怎样不受是是非非的干扰?

问:如何不受外界流言蜚语所恼,让自身遗世独立?

堪布答:清者自清,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25.可以善意地撒谎吗? 

问:善意的谎言有过失吗? 

堪布答:如果真是为了利他,那过失不大。

26.如何面对铺天盖地的谣言? 

问:面对诽谤、猜测、误解,现代社会的我们,该用怎样的智慧来面对?

堪布答:谣言总是有,不听自然无。


27.错过了,怎么办? 

问:错过,是一种宿命,还是幸运? 

堪布答:凡事都有因缘,过了就过了,不要多想。

28.如何放下爱与恨? 

问: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爱恨情仇? 

堪布答:缘来则聚,缘去则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29.和家人关系不好怎么办?

 问:现在世间,很多夫妻关系不太好,互相怪来怪去,甚至貌合神离。通过学习佛法,我有这样一种感悟:如果丈夫把妻子当菩萨来

供养、恭敬,妻子也把丈夫当菩萨,乃至父母把子女也当菩萨,彼此关系就会越来越好。不知这是不是修行生活化,这样做对不对?

堪布答:能把家人观成菩萨,这是很好的!我在有些城市里,就 ⻅到丈夫向妻子顶礼、妻子向丈夫顶礼的现象。其实,夫妻在一个家庭里生活,不应以小小的问题互相挑毛病,成天吵吵闹闹,否则家庭 就成了一个“小战场”,始终得不到安宁。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夫妻的关系不是特别融洽,这是一个普遍的 社会问题。不仅是中国,现在西方国家也日益严重。

关系不好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前世的因缘有关系,再加上今生各 自的爱好、特⻓等不同,互相就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所以,我觉 得,大家一定要学习佛法的包容心,这很重要!

以前我讲《入菩萨行论》《弟子规》时,一再呼吁家庭要和合, 后来听说有些人学了后,想离婚的也不离了,要自杀的也想开了,还 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夫妻聚在一起本就是因缘,佛教中有句话说得好:“诸法因缘生, 诸法因缘灭。”大家若能对此再三思维,知道一切苦乐都是因缘,就不 会对另一半太挑剔了,也不会强行剥夺对方的自由,动不动就否认对 方的做法。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随顺、祥和的家庭关系。家庭快乐了,社 会就快乐;社会快乐了,整个国家乃至地球,都会充满温暖、快乐的 气息。

30.怎样面对孤独? 问:您是怎样面对孤独的?很多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在这方面,您对大家有什么建议? 

堪布答:有这样一个说法:“孤独,是一种寂静;沉默,是一种禅定。”

到目前为止,我好像没有感受过所谓的孤独。世人认为的孤独, 对修行人来说,其实是一种寂静的快乐。就像⻓年累月在山洞闭关的 修行人,他会不会因此而寂寞呢?肯定不会。

我家乡有一个出家人,在拉萨附近的山洞里闭关了十二年。前不 久他回来了一趟,我问他:“你在十二年中,天天都坐在山洞里,连太 阳光都照不到,会不会寂寞,会不会痛苦呢?”他说:“没有啊,在山 洞闭关的快乐,简直无法言表!反而来红尘一趟,我特别不习惯,⻢ 上就想回去。”

因此,世间上很多的单一状态,在常人看来,是一种孤独和伤 感,但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的执著,并乐在其中,那就不会是一种痛 苦。就像天上的月亮,也只有一个,但它发出的光却那么美,能照亮 大地、开启莲花,给很多人带来快乐。

31.禁欲和欲望之间如何平衡? 问:您说人生中痛苦占多数,快乐是短暂的。我虽然才二十几岁,但已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因此很赞同您的观点。

不过,我有个疑惑是:痛苦是欲望太多导致的,但如果要禁欲, 则会带来新的痛苦。比如,佛教主张吃素,但让我不吃肉的话,我会 感到痛苦;如果不让我结婚,我肯定也很痛苦。因此,为了消除痛 苦,就要减少欲望,但减少欲望本身又带来了新的痛苦,这个矛盾怎 么解决?

堪布答:吃素或者持戒,如果对你来说非常痛苦、难以做到,佛 教也并不会强迫你必须做,而是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根基,循序渐进地 进行。比如,佛教中的居士五戒,你可以只受一条,也可以受两条、三 条、四条,或者五条全部受持。在五戒都能做到的情况下,假如因缘 具足,还可以受更高层次的戒律,比如八关斋戒、菩萨戒等。并不是 你自己不想受戒,非要让你受;或者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非要让你 做,没有这样的要求。因此,佛教的戒律和修行,是根据各人的根基 来选择的。

但你如果没有受持戒律,行持一些不如法行为,果报也是不虚 的。因此,即使没有受戒,对于伤害众生、危害社会的行为,还是要 尽量制止。

32.做人要有满足之心,做事要有不满足之心,如何平衡?

 问:从小到大,妈妈给我讲了很多佛法道理,让我明白做人要有感恩之心、满足之心。但现在身为一个大学生,我经常和老师做些课题研究,在此过程中,要有一颗不满足的心,才可以继续坚持下去,往更深的科学领域发展。请问,一个要满足,一个要不满足,这二者的矛盾该如何平衡呢?

堪布答:佛教所提倡的有满足之心,是指减少一些没有意义的欲 望,比如对钱财、对享受,这方面要少欲知足。但在求学方面,是不 需要满足的。藏地特别伟大的萨迦班智达也说过:即便汇集百川之 水,大海也不厌其多,同样,即便学习再多的知识,智者也不会有满 足的时候。

所以,你们现在学习知识、研究科学,包括学习佛法,这些方面 都不应该满足,不要认为大学毕业就像成佛了一样,从此什么都不用 学了,再也不用看书了。其实,世间上一些有意义的知识,越学越对 自他有利,所以求学方面不要有满足,这是我们佛教的观点,也是探 索科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态度。

33.爱他人就要先学会爱自己吗?

 问:利他就要放弃自我,那放弃自我之前,是不是先要找到真我,就像爱他人就要先学会爱自己一样?如果是这样,怎样找到真

我、找到自我?

堪布答:若想找到真我,完全可以通过利他这一途径。

按照佛教的观点,执著自我,实际上是一切痛苦的来源。大家也 可以想一想,自己往昔所流过的眼泪,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利益众生?一观察就会发现,人生中的一切痛苦、烦恼、不安,根源统 统都是自我——为了“我”的工作,我们辛辛苦苦;为了“我”的感情, 我们患得患失;为了“我”的身体,我们殚精竭虑;为了“我”的待遇, 我们怨天尤人.....

只要执著自我,痛苦就会如影相随、挥之不去。而只有放弃自 我、选择利他,证悟了无我的境界后,才能找到真我。这一点也是佛 教中最深的地方。

如今很多年轻人,生活压力很大、世间的竞争特别重。但若能通 过学习佛法,得到一定的境界,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对 当前来讲,佛法是特别宝贵的精神妙药。

34.佛教中提倡的利他是无条件的吗? 

问:佛教中提倡利他,但我主动去帮助别人,别人会不会因此而欠我的,被动接受了这种因果?这会不会与利他的观点冲突呢?

堪布答:佛教中提倡的利他,是无条件的,不希求任何回报。在 这种情况下,别人所接受的帮助,将来是不需要还债的。就像一个东西,我借给你,你以后要还;但若是送给你了,你就 不用还了。

35.做善事如果是为了追求善报,是否自私? 

问:佛教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我们在做善事时,如果为了追求一个善报,这是不是体现了人性自私的一面?

堪布答:佛教中做善事,层次是不相同的:最低的层次,行善是为了追求善报,今天我供养佛陀、做善事, 是想自己未来获得快乐。中等的层次,是把我做善事的功德,回向给天下无边的众生,让 众生得到快乐。

最高的层次,是明白所做的一切如幻如梦,我做的善事和“我”全 部不缘,安住于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中,这叫做三轮体空。

当然,也有人连想获得善报的概念都没有,只是随顺别人做一个 善事而已。

所以,做善事有很多种,并不只是为了求一个善报。 


36.如何化解“压力山大”?

问:当今全球面临严重的精神危机,到处都存在着“压力山大”, 我们个人也要面对生活上、工作上的许多压力。我想问一下,这些大 到全球、小到个人的压力,佛教中如何来化解?有人说要放下,但压 力不是说放下就不存在了,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堪布答:压力太大了,往往是由于欲望太大了。所以,即使大家 不能完全放下,至少也要懂得知足少欲,生活上一切随缘,不要让心 中的贪欲过度膨胀。

假如你们对生活的要求特别高,一定要买几套房子、几辆⻋子, 一辈子当房奴、当⻋奴,到死也没有还完债,这样的人生,压力肯定 特别大。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应该降低贪心、减少欲望,尽量地知 足少欲。同时,还要懂得谅解别人,不要稍有一点点不开心,就⻢上 怨天尤人,抱怨社会、抱怨父母、抱怨身边的人。

其实,按照佛教的因果理念,你这一世若有福报,财富便会不求 自得;没有福报的话,再怎么样拼命追求,也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穷。 所以,希望大家能明白一些佛理,以随缘的心来面对一切,如此才能 活得自在,这也算是一种放下。

37.为什么说没有信仰很可悲? 

问:一个没有正确信仰的人,可悲之处在哪里? 

堪布答:很有可能无恶不作,最终毁坏自己和他人!


38.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佛? 

问:我们汉地很多人是“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信佛带有一

种功利性,并不是真正的信仰。请问,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佛?

堪布答:信仰有迷信和正信两种。所谓的迷信,是别人说什么, 自己不加分辨,就盲目地相信和崇拜,最终自己也找不到方向。现在汉地许多人信佛,就带有迷信的成分,烧香拜佛是为了保佑 自己健康、平安、快乐......像做生意一样。这种信佛跟信神没有什么 差别。

那什么是正信呢?当你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用自己的智慧去研究 佛教时,你会发现,佛陀觉悟了万法的真理,并用这种智慧给迷茫的 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为众生离苦得乐指明了方向。所以,佛陀非常 伟大,他的智慧无与伦比。有了这样的认识,你的信心就不会退失。

当然,要想获得这种信心,必须要⻓期、系统地学习佛法。若只 是浅尝辄止,稍微了解一点佛法,这是远远不够的。

39.皈依佛教后能不能获得幸福? 问:我学了十多年哲学,发现自己仍然很迷茫,觉得很不幸福。

请问,如果我皈依佛教,能不能获得自己的幸福?

堪布答:你皈依后到底能不能幸福,我也不敢保证。因为众生今 生中要感受前世的果报,假如你前世造了很多恶业,现在即使皈依 了,在前世的报应没有受完之前,也不一定很幸福。不过,我个人多 年来⻓期研究佛教,结合自身的经验来讲,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今生 皈依的话,对来世的幸福必定会是有利的。

当然,皈不皈依要看自己,信仰都是自由的。但确实很多人在皈 依学佛以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极大改变,以前可能是无恶 不作,后来找到了人生方向,至少也能不害众生了。

40.佛教是宗教吗?

问:佛教是属于非宗教还是宗教呢?

堪布答:佛教既是宗教,也是非宗教。这样说会不会矛盾呢?并 不矛盾,它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说佛教是“宗教”,因为它属于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确实是公认的 一种宗教;说佛教是“非宗教”,因为它的教义涵摄一切学问,揭示了 万法的真相,并非只是宗教这么简单。所以,现在很多佛教大德,经 常在不同场合中说佛教其实不是宗教,而是一种导人向善的完美教 育,也是源于这个原因。

41.慈悲观对当代人有什么用?

问:佛教慈悲观对当代人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堪布答:佛教慈悲观对当代人的作用,是方方面面的。现在很多 人追求金钱,但实际上,就算你拥有很多钱,可以买⻋、买房子,百 般享受也随之而来,你也不一定真正快乐,钱财也很难陪伴你一生。 而你心里若有一种慈悲观,这种“财富”就会用之不尽,无论你在人生 中遭遇什么,面对它都可以游刃有余,同时还能帮助身边许许多多的 人,这样的生命非常有意义。

所以,希望大家能渐渐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并不是一定要建立 在物质上。现在人们提倡“低碳”生活,而我们佛教中提倡“低贪”生 活,只有贪心越来越少,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欲望,以随缘心来面对一 切。

这样的人不管在哪里,即使住的是露天郊外、吃的是粗茶淡饭, 也会感到心满意足。否则,一辈子都在贪心的驱使下,拼命地往前 追、往前赶,到了死时,才发现人生竟然如此苍白,这时候叹息也没 有用了。

42.谁都能生起慈悲观吗?

问:我们怎么样才能生起慈悲观呢?

堪布答:慈悲观的产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个⻓期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有善知识的引导、好友的鼓励、家人的影 响,以及经常翻阅大乘经论。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善 根。

没有善根的人,听了多少佛教的慈悲理念,也一点感觉都没有; 反之,前世若是修学过大乘佛法,即生中上师稍微指点一下,哪怕只 听了一次短短的讲座、看了佛经中的只言片语,自己的善根也能⻢上 苏醒过来,从此人生有着巨大的改变。

在佛教中,这被称之为“福报”。有福报的人,经常会有一些佛 缘;没有福报的人,总是遇到各种魔缘。所以,每个人的根基和因缘 不相同,生起慈悲观的程度也不一样。

43.慈悲心有没有偏袒?

 问:慈悲心有没有国界呢?

堪布答:真正的慈悲心,不分国界、不分⺠族、不分地域、不分 信仰。只要众生受苦受难,我们有能力的话,就应该无有任何偏袒 心,去救济他们、帮助他们。

当然,慈悲心的范围,还要包括动物在内。现在我们最缺的是什 么?就是对动物的慈悲。有一次我上⻜机时,看到托运行李的几个工 作人员,在搬行李箱时,⻅到有几箱兔子,就故意一个个使劲扔,看 ⻅兔子的惊慌失措,他们开心得哈哈大笑。当时我特别不忍心,但也 没有办法,只好在⻜机里默默念观音心咒。其实动物也是生命,从这 小小的行为中,也能看出来有些人的残忍。

所以,我们的慈悲心,一定要像阳光一样,遍及动物和其他人的 身上。阳光的普照,不分什么国家、什么种族,同样,我们对所有的 众生,也务必要一视同仁。


44.“仁”和“菩提心”有没有高低? 

问:儒家讲的“仁”和菩提心,相同之处在哪儿?不同之处又在哪儿?有没有一个境界的高低?

堪布答:我对儒教典籍很有兴趣,也学习过一些,它的理念对当 前来讲不可缺少。不过,儒教的“仁”,范围只涉及关爱人类,时间也 仅限于今生。而菩提心的范围,包括天下一切生命,从时间来讲,也 是生生世世。

现在很多人没有专⻔研究这些领域,以至于概念上有点模糊,觉 得二者好像一样。但实际上,佛教是非常甚深的,不管你研究《法华 经》《华严经》,还是中观、唯识的思想,都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点。 当然,有些人如果没有公正的态度,对此只是一味地排斥,那就另当 别论了。但你若是有兴趣,进入这样的领域后,会发现它确实不可思 议。

所以,儒教的“仁”和菩提心的相同点,是对人类都有一种仁爱之 心。但在爱的广度和深度上,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别。

45.科学还是佛教重要? 

问:佛教与科学之间关系是怎样的?将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重要还是佛教重要?

堪布答:佛教,如今被称为内在的科学。像著名的心理学家荣 格,在研究多年心理学之后,接触了藏传佛教的《西藏度亡经》,发 现它对自己的心灵有极大帮助,于是认定佛教是一种心灵科学,并对 此给予极高的评价。同样,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如果有一个能应 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佛教,或者说佛法,实际上是佛陀照⻅万法真相之后,抉择并加 以宣扬的。一般而言,“法”有十种涵义,如古籍中云:“法乃所知道, 涅槃及意境,福德寿典籍,未来定境规。”而佛法中的“法”,则是指佛法的精要,正如佛经所言:“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 教。”也就是说,提倡不造恶业、行持善法,这即是佛教的本意。

如今的科学,对于外在的物质,可以说有诸多观察,然而对于内 心世界,却是一筹莫展,只能无奈地在⻔外徘徊。而佛教的教义,则 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这方面的真相。因此,著名院士朱清时认为,佛教 是当之无愧的心灵科学。

所谓的“科学”,其实除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外,还有一种叫 心灵科学,或心智科学。在我看来,人类只要生存于世,并想不断发 展,心灵科学就不可或缺。这种内在的科学,与外在的发展只会相辅 相成,而绝不会成为它的绊脚石。

倘若没有心灵科学,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内心只会 越来越空虚、苍白。像如今美国和汉地的很多富翁,纵然拥有数亿家 产,却感觉不到丝毫快乐,始终被痛苦的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可 ⻅,外在的物质再怎么富足,也无法带来内心的安乐。这些人不像我 们藏族,基本都相信前后世存在,也有许多对治痛苦的调心方法。对 他们而言,假如今生根本不快乐,那一切的发展都没有了意义。

对没有信仰的人来说,人生往往缺乏归宿感,随着社会的发展, 内心的欲望会越来越大,有了一套房子,还想要一套;有了一辆⻋ 子,还想要一辆......如此,一辈子都沦为金钱的奴隶,许多现象看起 来令人非常伤感。所以,对这些人来讲,我觉得,心灵科学显得尤为 重要。

46.人死如灯灭吗?

问:佛教对生死持什么样的观点?

堪布答:佛教对待生死,跟世间人完全不同。世间人一般认为, 一个人的出生,如同大地上⻓蘑菇一样,突然就冒出来了;一个人的 死亡,如同灰尘被⻛吹走了一样,说没有就没有了。但事实上,每个 人并不是只有这一世,无始以来,我们在生死中流转了无数世,只不过现在不记得了而已。而且就算我们这一世死了,生命也一直会延续 下去,并不会以此而中断。

佛教中为什么劝人要多做善事?就是因为如果你没有做善事,经 常杀生造恶业,也许今生中果报没有现前,但是在来世,它一定会成 熟在你的身上。一切苦乐皆自作自受,故望大家不可不慎!

47.如何解决竞争与忘我之间的矛盾?

问:由于父母都信佛,我从小就崇奉藏传佛教,而且从自己的人生经历来看,佛法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当遇到生死的坎坷时,让我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但如今,在现实生活中,我面临着很多竞争,如果完全像佛教所 说的那样忘我,在面对机会时,我就不会努力争取,而是会选择放 弃。但若总是如此,可能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您对这个矛盾怎么看 呢?

堪布答:如今的社会竞争特别激烈,在不害竞争对手的前提下, 你积极地争取机会、把握机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不违背佛教 的教义。有一位大德也说过:“每个人的机遇很难得,因此,在不损害 众生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地去面对。”

48.是否需要先了解怎么放下,再去放下呢?

问:佛教有句话叫“看破、放下、自在、随缘”,那么,是不是我 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宇宙人生的真相,再去放下,才能做到自在、随缘呢?

堪布答:不了解佛教的理论,一开始就想看破、放下,是不太现 实的。而且,“放下”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行持善法、断除恶法,这 些就不能放下,否则,很容易变成善恶不分,误入可怕的歧途。

其实,看破、放下,是修行比较高的一种境界。如果真达到了这 种境界,对世俗完全看破了,那出家也可以、不出家也可以,一切都自在随缘,没有任何执著。

但如果是一个初学者,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法,也不知如何对治自 己的烦恼,光是喊这样一个口号,在日常生活中却是烦恼、执著一大 堆,这可能会有点矛盾。

 所以,能否做到这一点,需要分个层次。


49.佛教是否对行为的后果不够注重? 

问:佛教讲用利他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明显强调行为的动机。 这样,是否对行为的后果不够注重呢?

堪布答:做任何一件事情,“因”才是最关键的。“因”好 了,“果”自然就好;“因”不好,“果”也不可能好。就像农⺠种庄稼, 种子颗粒饱满的话,才能结出沉甸甸的果实。同样,行为的动机正确 了,行为的后果才会圆满。

所以,佛教中强调动机,并不是不注重后果,而是最有智慧的注 重后果。

当然,有时候自己发心非常好,但事情却没有成功,这不是对结 果不重视,而是由于因缘不具足。

50.企业家在利益与道德之间如何抉择? 

问:我是做投资的,前不久刚接触了一个企业家,他遇到了利益与道德之间的抉择问题:

现在的市场充满竞争,他的产品用的原材料,如果对人体健康等 方面合格,成本就比别人高出三到四倍。原来他的基础不错,是从房 地产商转过来的,有一些资金积累,所以最初觉得要保证对人体的安 全,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

但在市场两年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成本比别人高,而这种产品做 出来之后,顾客在使用时,短期内又体现不出来产品的优势,从而导致企业很难再维持下去,现在只好也用对人体有害的原材料了。这样 一来,他的成本就降低了,从今年6月份起,资金就有了明显的好转。

我想请教一下,像他这样的企业家,在面临如此困境时,应该怎 么选择才是对的?

堪布答:如今这样的现象比较多。但若仅仅是为了自己盈利,就 不考虑大众的健康,这样肯定特别过分,逐渐是会受到报应的。

一个人不管在什么行业工作,这一辈子中,尽量不要去做危害其 他众生的事。若能如此,就算你的待遇不太好、钱赚得不太多,至少 也会心安理得,生活过得比较清净。

当然,完全清净的话,对凡夫人来讲也不太可能。毕竟现在这个 社会,很多人无恶不作,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时候的起心动 念,难免会与恶业相连。但即便如此,也绝对不能故意去损害众生!

现在的很多不良现象,我们没有能力去一一揭露或制止。但你们 有些人,以后肯定会有能力,有这方面的实力。所以,每个人一定要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你的人生方向没有定准,今后就很容易危害 社会。

51.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积累福报有何必要? 

问:对一个学生而言,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积累福报有何必要呢?

堪布答:作为学生,首先,学习知识是很关键的。然后在此基础 上,若能行善积福,这是十分明智的选择。

前世没有福报的人,今生一切都会不顺利,运气也非常差。所 以,古籍中说:“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只有精勤地积累福德, 做任何事情才会事半功倍,否则,仅仅是依靠精进努力,不一定就能 如愿以偿。

就如同有些学生考试,福报不够的话,平时学习成绩再好,结果 也考不上。所以,积累福报非常重要。佛陀也说过:“具有福德者,所 求皆如愿。”

对你们学生而言,倘若造了很好的福德,即使没有特别勤奋,学 业也会很容易成就,同时依靠福德力,心中的智慧能够自然开启。一 般来说,有了前世的福德之果,再加上今生的努力学习,人生的前途 就会很美好。同样,依靠这样的因缘,自己的上半生、下半生,乃至 未来的生生世世,也会非常幸福快乐。

因此,⻓期护持这样一颗善心,以及上供下施的善举,并如理如 法地行持,这一点极为关要,请大家牢记!

52.学佛是不是只要会念经就行了?

问:我是一名藏族人,父母都是佛教徒,在父辈的影响下,我从小就会背诵一些经文,例如《二十一度母赞》、莲花生大士教言等。我认为,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在不影响学业和工作的情况下,背诵一些经文,是种很好的习惯。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堪布答:现在藏地很多年轻人,从小就会背诵百字明、《三十五 佛忏悔文》《二十一度母赞》等,这是藏地的一种传统。如果在自己 的人生中,随时随地多念这些经咒,无形中就会化解许多危难,增上 各种吉祥。

不过,与此同时,许多人最缺少的是什么呢?就是没有了解这些 经文的意义。如同汉地很多人去寺院只是求保佑,对佛教的真理却一 无所知。同样,藏地也有很多人,包括一些知识分子,从小就信仰佛 教,可是让他解释一下《二十一度母赞》的内容,好多人都讲不来, 这一点是非常遗憾的。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也不能只会念念 经。汉地有些老太太很会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藏地人也会背《二 十一度母赞》,这些听起来很舒服,但如果不解经义、不懂内容,就会与真正的佛法相隔千里,根本无法一窥其堂奥。所以,理论与修行 结合起来学习佛法很重要。

53.学佛后什么是真正的境界? 

问:生活已经很苦、很烦恼了,但有些人学佛之后,反而变得比以前更加执著或偏执了,他们修法是不是有问题?

堪布答:学佛是否有境界,关键看自己的烦恼是否减轻了,利他心是否增上了。

54.学佛没毅力怎么办? 

问:我对生活的一些琐事很懊恼,经常心烦,但学佛又没毅力,总是三分钟热情,怎么办?

堪布答:要想制伏自己的心,灭除一切烦恼,修行很短的时间、 只看一两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就像一位重病缠身的病患,仅仅服了 几颗药,便希望自己大病痊愈、健康如初,这无疑不太现实。所以, 需要⻓期学习佛法,这样才能慢慢改变自己。

55.想修行,但没时间怎么办?

问: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应该如何修行?

堪布答:每天只要抽出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持之以恒地坚 持修行,久而久之也会有效果。

56.学法和实修哪个更重要?

问:作为学佛的初学者,学习教义和实地修行哪个更重要?

堪布答:先学习教义,再实地修行,次第不能混乱,二者缺一不 可!

57.修“自他交换”有危险吗?

问:若有非佛教徒、未皈依的,教他们修学自他交换法,有任何危险吗?

堪布答:没有危险,这是最有价值的换位思考。

58.念莲师心咒时专注在哪儿?

问:我一个人静下来念莲师心咒时,注意力是应集中在自己的声音上,还是集中在面前的莲师像上?

堪布答:最好是专注在莲师像上。

59.转经轮转反了怎么办?

 问:我有一个朋友,她去了拉萨,转经轮转反了,回来碰到很多违缘,然后她对佛法就很敬畏。请问,转经轮转反了该怎么办?

堪布答:转经轮一般都要顺时针转,逆时针的话,确实有很大过 失。如果她想要弥补,逆转了多少圈,再顺转多少圈就可以了。

60.开悟是什么? 

问:怎样才是真正的开悟? 

堪布答:能说出来的,就不是开悟了。

61.抄《金刚经》有用吗? 

问:弟子抄了两年多的《金刚经》,但境界现前时还是难伏妄心,怎么办?

堪布答:继续抄,同时,还要弄懂《金刚经》的意思。

62.不想行善,也懒得断恶怎么办?

 问:我很懒散,不想行善,更懒得行恶。看别人行善也就记着,看别人行恶也不去阻止,我怎么办呢?

 堪布答:若懂得因果不虚,你就知道怎么办了。

63.对做善事没有信心怎么办?

 问:我在面对逆境的打击时,对佛法的信心提不起来,行为颠倒很愚蠢,想放弃修行又舍不得。谁都想做善良的人,请问,如何让自己生起无伪的善心?

堪布答:坚信因果不虚、善恶有报,自然就会产生行善的动力。 


64.老了还能学习佛法吗?

问:我今年49岁了,从去年9月开始跟大家学习《入行论》,看到 周围学佛的人都比我年纪轻,总担心自己学佛太晚,会来不及、跟不 上,怎么办?

堪布答:你比我年轻,应该来得及。

65.汉、藏两地的佛教有差别吗?

问: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之间有何不同?

堪布答:以前,汉地对藏传佛教的认识非常少,直到1987年法王 如意宝前往五台山,汉地很多人才开始慢慢接触藏传佛教。

汉传佛教历来推崇吃素、参禅、念佛,这方面比藏传佛教做得 好。而藏传佛教中提倡辩论,以此可消除对佛法的各种疑惑;同时, 它有系统的修学次第,就像现在的高等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之间,一 层一层的知识学习,所需时间约十到二十年;此外,藏传佛教还有很 多修行人,通过⻓期的讲法、辩论、造论,以及各方面审核,具备合 格的法师资格。

总体来讲,汉传、藏传都是大乘佛教,没有太多的差别。

如今汉地很多人特别虔诚,但有点偏于形象化,到寺院里去只是 拜佛、烧香、办皈依证,却不明白自己为何要皈依、皈依的好处是什 么,这样的话非常盲目,也不是真正的佛教。

还有许多佛教徒,别人问他学的是大乘、小乘,他很得意地说是 大乘。但以什么来衡量你是大乘佛教徒呢?很多人却一无所知。其 实,大乘与小乘的区别,唯一要看有没有利他的菩提心。若没有度化 一切众生的这颗心,即使你天天修庙,天天做很多很多善事,也根本 谈不上是大乘佛教。

所以,现在形象的东西比较多,真正通达佛理的却非常少,这是 比较遗憾的地方。

66.哪一本法本适合所有人学习?

问:现在很多人对道德修养非常重视,您有大量翻译和讲解的著作,在这其中,您最推荐哪一部让他们先学习,并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堪布答:在这所有的法本中,我最推荐的就是《入菩萨行论》。 这部论典适合所有人学习,有信仰的人学了以后,会在佛学方面得到 真正的受益;即便没有信仰,通过学习也能减轻自己的嗔心、压力、 焦虑、痛苦等。

在印度,寂天论师造的《入菩萨行论》非常出名,用现在的话来 讲,它是一部最热⻔的畅销书。而在我们藏地,不管是哪一个教派, 也都要学习这部论典。如今,汉地有许多高校的师生学了以后,确实 对人生起到了不可思议的指导作用。

因此,大家若能将《入菩萨行论》从头到尾学习一遍,人生的方 方面面肯定会得到莫大利益。

67.佛法的妙处,怎么给人推荐? 

问:我们应当怎样向别人介绍佛法?

堪布答:自己先要明白佛法是什么,它是不是科学的?对我们有 什么利益?......只有说服了自己,才能真正说服别人。

68.您有什么样的成就?

问:请问,您有什么样的成就?

堪布答:我没有什么成就,只是始终觉得佛法是真理,多年以来 自己坚定认真地学习、修行,得到的收获非常大。这种心灵的财富、 智慧的财富,很想跟世间上不同⻆落的人,尤其是苦难深重的人分 享。只有这么一颗心,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所谓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