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佛陀眼中的利他
学佛是为了成佛。成佛是为了利他,不是为了自己快快乐乐。
提起“佛陀”,有人以为是神话中的人物。其实,佛在历史上真实出现过,是一个经得起学术界考证,万人景仰的历史人物。最近,佛牙舍利迎请至缅甸供奉,该国举行了隆重仪式:副总统率2000多人到机场迎接,总统与6000多名政府高官在供奉地恭迎。48天中,朝拜的人络绎不绝。佛指舍利当年被请到台湾地区瞻礼时,也是规模空前。短短十一天内,每天的朝拜者超过十万,先后朝礼之人超过百万。
现在已是21世纪,人们有较强的辨别能为,不可能盲目信仰一种事物。那为什么仅仅是佛陀的一块遗骨,就得到这么多人尊重?人类发展到今天,也曾涌现过许多名人,他们有没有受到如此崇拜?比如,爱因斯坦要求死后不建坟墓,把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但一个叫哈维的美国医生,偷偷把他的大脑切下研究,42年后才交给普林斯顿大学医院,让它回到爱因斯坦逝世的地方。虽然这个太脑令很多人着迷,但它既没有佛陀遗骨那样的加持,也没有得到人们的崇信。
或许因为我是佛教徒,所以,对佛陀有种特殊的情感。不过,大家也应该思考:跟历史上的名人比起来,佛陀有哪些超胜功德?后人为什么给予无上尊崇?佛陀为众生广演八万四千法门,留下浩如烟海的三藏教典,到底讲了什么道理,令无数人为之折服?
今天在座的人,有些信仰佛教,有些不一定。但即便你不信佛,也可以试着去了解,因为佛法不单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智慧。
连佛陀都无法衡量
大家都清楚,由于一些原因,传统文化受到重创,我们这一代人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不少人的人生信条,除了追求金钱、地位、美色,基本不关心道德理念。有人甚至认为,心肠越狠,就越会成功,在欲望的推动下,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所忌惮地损害大众。
这样做,结果其实非常可怜。他们不想痛苦,痛苦却一个接一个降临;想要快乐,快乐却像仇人一样被彻底灭掉了。追求快乐是人之天性,但方法错了,也会南辕北辙。获取快乐的方法,佛陀早已明示,就是要实行利他。若更进一步,则最好能拥有一颗菩提心。《无畏授所问大乘经》说:“菩提心功德,是胜妙良药,一切病能治,施有情安乐。”
什么是菩提心?
究竟意义上讲,就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获得佛果的心。这是最上等的善心,常人很难生起。有些人即使一辈子学佛,若没有修过菩提心,遇到关系不好的人,不要说帮他获得快乐,就算是“愿他快乐”的善心也生不起来。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不了解它,想认识大乘无从谈起。有些学佛人,口头上虽然常说“菩提心”,实际上连字面意思都不会解释,反而将它与慈悲心、善心、慈善混为一谈,这是相当遗憾的。
所谓菩提心,分为两种: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希求无上佛果的发心;行菩提心,是在此基础上,于行动中真正去做,行持六度万行。这种心一旦生起,哪怕只有一刹那,功德也相当巨大,即便佛陀也无法衡量。《涅槃经》讲过:“何人一刹那,观修菩提心,彼之诸福德,佛陀不能量。”
当然,如此境界,并非人人都能马上做到。如果你无法一下子达到,那可以先从慈悲心开始修——慈心是愿众生获得快乐,悲心是愿众生远离痛苦。现在国外不少大学,都开设了修慈悲心的课程。有些教授让学生在上午、下午各用十分钟修心。一两个星期后,通过仪器检测,发现他们的心态变得柔和、调顺。即使脾气暴躁的人,心情也十分轻松。所以,他们把这种训练称为“轻松治疗法”。
解脱最快的一条路
关于菩提心的功德,有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
公元11世纪,印度有位班智达,叫阿底峽尊者。他是东孟加拉国的王子,本应继承王位,但有一天度母在梦中告诉他:“你已当过五百世的班智达,解救众生脱离轮回苦海是你的使命,不可半途而废。”他醒来之后,认清了过去的愿力,于是离开王宫,舍弃红尘出家,依止罗睺罗尊者为师,并在上师的教导下,很快精通了三藏。
有一天,他在看书时,突然产生一个困惑:“直接通往开悟,哪一条路是最迅速的?如果遵循大乘菩萨道,必须在无量劫中救度他人,才可达到涅槃彼岸,那么,我何时才能开悟?”为此,他去请教上师。上师告诉他:“你太关心自己的成就了。长养菩提心,忘却自己的利益,多关怀他人的福祉,才是解脱的唯一途径。执著自我是痛苦的根源。”
此后不久的一天,他转绕佛陀的成道地——菩提迦耶时,听到两个美丽的女子在对话。一个问:“什么是达到开悟的最好方法?”另一个回答:“无我的菩提心,是成佛的大道。”
第二天,他去佛塔及塔旁的菩提树绕行,又听到一个老乞妇告诉一个麻风病人:“菩提心是超越苦海、获得开悟的最好方法。要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放弃自私自利的想法。”他听了以后,心想:“这里的每一个人,从最高贵到最卑贱,似乎都知道开悟的最好方法,和我上师说的一模一样,只有我一个人还迟疑不定。”
第三天,他手持念珠转绕圣殿,看见一只小鸟栖息在观世音菩萨像的膝上,菩萨像开口对小鸟说:“具备舍弃自己、爱护他人的菩提心,是圆满证悟的最好方法。”就在这一刻,他所有的疑惑全部烟消云散。
了知菩提心的重要性后,尊者前往印度尼西亚依止金洲大师,在12年中唯一修菩提心,最终获得开悟。后来,藏地因朗达玛灭佛,佛教遭到毁灭。国王智慧光为重振佛教,多次派人去印度迎请阿底峽尊者。尊者请求度母给予指示。度母告诉他:“前往藏地,你能利益无量众生,但寿命会减少20年。原本你可活到92岁。”想到能够利益众生,尊者义无反顾入藏弘法,扭转了藏传佛教的混乱局面,并开创噶当派,撰著了《菩提道灯论》——著名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是对这部论的注释。最终,他于72岁示寂,被尊为藏传佛法的中兴祖师。
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菩提心修法,一直到现在,在藏地仍保存完好,所有教言、修行次第不但在寺院里随处可见,在人群中也广为流传。与汉传佛教相比,藏传佛教在修菩提心方面有不共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尊者的功劳。如今,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菩提心的教言很感兴趣。可是,纯粹学理论还不够,若没有实修,遇事就派不上用场。所以,道理一定要在实践中运用,所作所为要经常想到利益别人。
很多人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想自己,从未想过为大众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完全不管自己,身为凡夫也做不到。但有时候你越是想自己,越得不到什么利益;心里越是装着别人,福报反而不期而至。近几年,道德下滑的事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就是人们缺少利他心。
在藏地,一个人若是被车撞了,99%以上的人肯定马上停车,全力以赴去抢救他。不要说是人,就算一头耗牛,大家也会想办法救它,或者给它念经,不可能看众生受苦却视若无睹。
藏地有一位著名的大成就者,叫华智仁波切。他有一次徒步去石渠举办法会,途中看到一位寡妇,艰难地带着三个孩子,也准备去参加法会。他见孤儿寡母可怜,便背起孩子一路同行,甚至去化斋分给大家,一直送到目的地。
这样的事,若是被我们遇上,也会如此出手相助吗?对多数人而言,假如亲友有难,伸出援手义不容辞,但受苦者若是素不相识的人,好像就跟自己无关了。这即是缺乏利他心的表现。
虚空也装不下它
佛教的核心,就是利他,希望所有众生离苦得乐。或许有人认为:“这根本做不到,所以没什么了不起。”
先且不论你能否做到,仅仅是生起这一颗心,其功德如果有形有色,连虛空也装不下。《宝积经》说:“菩提心功德,若有色方分,周遍虛空界,无能容受者。”
佛经的这些字句,望大家细细体会。它是佛陀的智慧流露,即使文字不多,但里面的深义,许多人穷尽一生也不一定能完全领悟。
可能有人又提出疑问:“佛教若真如你所说那么好,为什么很多人不信?”
其实,任何高深的学问,无论是尖端科技,还是佛教道理,懂得的人只是少数。就像精通珍宝价值的人,在这世上也只如凤毛麟角,普通人很难辨其优劣。
但不管是否懂得它的价值,只要是人,就难免会遭遇不幸、烦恼。若能掌握大乘佛教的调心方法,比如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或者阿底峽尊者所传的知母、念恩、报恩等,不要说来世,在今生中就可以化解许多痛苦。
有人可能担心:“学佛知道一点就行了,千万不要学得太深,不然就会出家。”这有点过虑了。每个人缘分不同,学佛不一定非要出家。在佛教历史上,即便是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代,学佛者也很少出家,大多都是在家人。所以,佛陀为在家人传讲的经典,数量是非常多的。
菩萨就是勇士
我们生而为人,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即使没有,最少也要了解利他的可贵。大家应该听过“菩萨”一词。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意思是勇敢的心。勇敢在哪里?敢于放下自己,万难无畏地去利他,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不少人以为菩萨只是寺庙里的雕像,其实,为了他人而不顾自己,就算遭受白眼、挖苦、不理解,只要能帮助别人,自己也甘愿承受,这才是活生生的菩萨。
青海有一位出家人,许多人说他是菩萨。为什么?因为他的生活极为简单,但只要有人需要帮忙,自己必定不遗余力,一生都是如此。这种精神,每个人都需要。现在的教育总是教我们怎样成功、怎样赚钱,却很少提及怎样利益别人。久而久之,这个社会将变成怎样?不难想象。
当然,利他心的内容非常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很难让大家完全明白。即便如此,仍然希望你们能意识到:利他心正如摩尼宝,它所散发出的光芒,能遣除人类内心的愚痴黑暗,照亮人生的正确道路,故不可不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