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供是我们经常修的一种法,这种修法非常殊胜,是一种上供下施,积累福报、清净业障的修法。
荟供的由来:
一千多年前,邬金第二佛——莲花生大师,由藏王迎请来到藏地,将佛法,特别是密法传给世人,利益和度化无量的有缘众生。荟供就是莲师传授的一个殊胜修法。为了利益未来的有缘众生,莲师还伏藏了很多荟供仪轨,并一一明确授记何时、何地、何人取出。待因缘具足,如莲师所授记,伏藏师取出相应仪轨利益时人。这些法的加持非常大,如同莲师亲自所传,传承直接而清净。
古时候在印度开一次如法的荟供法会花费惊人,只有特别富裕的人才做得起。莲师入藏后,特别悲悯这里的众生,特别是穷人。本来贫穷就是因过去世上供下施不够,今生才感召如此贫穷困苦、福报小的果报,很是可怜。现今如果还是没有积累福报的机会,将一直改变不了命运。莲师以大悲心将既较容易做,又非常有大加持力的荟供法传给藏人。无论穷福,谁都都可以做,用以忏悔业障,积累福报。
荟供的意义:
我们将诸佛菩萨、传承上师、本尊、空行、护法都迎请到我们面前,对诸圣众进行祈祷、供养,祈求赐予加持;同时观想将六道一切众生也都请过来,对其进行广大布施,清还业债。荟供一种比较深的意义是:对自身佛的坛城献上供养。密宗续部讲,我们的身体并非是肉眼所看到的这样,是血肉之躯,是不清净的。实际上,以智慧观见,身体是清净的,是佛的坛城。对这个身体的佛的坛城献上荟供,能方便快速的圆满福德和智慧资粮,实现暂时与究竟的愿望。
荟供的功德:
1、觉得自己的寿命有障碍或各种命难,作荟供可以延长寿命。这也就是为什么西藏人,不管是上师、喇嘛生病时,都会做荟供的原因。
2、作荟供,能消除事业或人缘等障碍。
3、遭受别人以诛法或符咒加害,以作荟供积无量福德,能回遮。
4、以修荟供的福德,能回遮地基主或天龙八部的加害。
5、作一次荟供等同供养一切诸佛菩萨。荟供时,已经迎请三身坛城到修法所在地,加以咒语、手印、定力的加持,将所有供品转化为甘露。因此荟供不只是一般的供养,实具有很大意义。
6、莲花生大士的初十荟供仪轨内提及,“作一次荟供后,再没有造新罪,未来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及莲师净土。”若能依持荟供的戒律及次第,莲师所提的功德定会圆满。若有缺乏或不足,也可作为忏罪而无法一次即圆满所有的福德。因此过去、现在等诸位上师临圆寂时会作荟供,圆寂后,弟子、从众等会为上师作荟供及供灯。
何时做荟供:
佛菩萨或者传承上师的生日、涅槃日等一些特殊的日子,或者是去到圣地等,很多特别的时节、场合修荟供能得到殊胜加持。如果是有谁犯了三昧耶戒,通过做荟供忏悔和清净罪业,之后再重新受灌顶得戒。如果什么地方发生诸如地震、火灾、水灾、风灾等灾难,流行瘟疫疾病,通过做荟供消除灾难。如果有人遇到了世间的或者修行上的违缘障碍,做荟供能够消除障碍。学佛、修行因为智慧不够,闻思听不懂、记不住、不理解,修行修不下去,没有进步,做荟供可以增长智慧。有寿障,作荟供可以延长寿命等等。
在藏地,每月初十的莲师荟供及二十五空行母荟供最为普遍。莲花生大师当年示现离开人间,回到清净刹土铜色吉祥山时,承诺弟子每月十号都会返回藏地,并且说无论是谁,只要具足信心,他一定显现在谁的面前赐予加持。因此,每月初十,藏地很多寺庙都有举行盛大荟供,迎请、供养上师莲花生大师,祈求加持的传统。
荟供的修法:
荟供不仅仅是一种供养,其中也有很多殊胜的修法。做荟供真正的作用、真正的功德和利益是什么呢?就是能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我们只靠荟供这种方便,完全能圆满两种资粮而成就。
我们做荟供的时候,所修的仪轨是金刚萨埵除障法。做荟供的过程中,要有五种圆满的见解与智慧。
1、住处圆满,观为现喜刹土。
2、本师圆满,观为金刚萨埵佛。
3、眷属圆满,眷属、同修道友要观为金刚部的勇士勇母,男女本尊。
4、法圆满,观为大乘法,尤其是大圆满法。
5、时间圆满,观为本具的、常有的相续轮,一切能够观为清静、圆满。
在这样的状态下,在这样的一个境界当中做荟供,是最最殊胜的。我们平时做荟供的时候,也尽量要做到五种圆满,一切观为清净圆满。这样会非常殊胜,而且成就也会非常快。
我们做荟供所修的仪轨主要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传承上师祈祷文。这里的传承上师就是此法、此仪轨的传承上师。
第二部分是正式的修法,修金刚萨埵本尊的仪轨、方法。
第三部分是荟供。荟供的内容和我们平时做的简供的内容一样。
刚开始是通过传承祖师、通过诸佛的身语意三门的加持力来加持供品,使所准备的这些供品能增长,能清净,能随意变化。有这样的一个意念、一个观修才能圆满。
通过“嗡啊吽”,也可以说是通过诸佛、诸本尊的身口意三门的力量或者加持,所准备的这些供品念“嗡”的时候,变得清净,内外的这些不清净,都能够清静。一念“啊”的时候,就会增长,遍满虚空法界。念“吽”的时候,会随意变化,应有尽有,能够圆满诸佛、诸本尊的心意。各种供品都能圆满。
第二部分是迎请。其实如果我们能站在五种圆满的见解与境界当中的话,也没有什么可迎请的,本来就是清净的,圆满的,这些主尊本来都在。但我们可以通过迎请这样一个形式,或者一个方便来提起正念,迎请智慧本尊融入誓言本尊。是这样的一个修法。
第三部分是供养。内外密的供品,代表不同的心意或者密意。以这些供品来供养坛城的主尊,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四部分是忏悔。通过这样的一个方便,一个因缘,能将所造的恶业、所失毁的誓言忏除清净。
第五部分是斩魔,斩二执魔。二执魔就是人我执和法我执。其实魔不在外边,完全在心里。以前密勒日巴尊者和一个鬼魔发生了冲突,鬼魔跟密勒日巴讲:“你把自己的心作为魔,作为敌人了。若是你不把自己心作为鬼、魔,世上其实没有鬼,也没有魔,也没有鬼、魔的伤害。”这是一个道理。
这些鬼、魔不在外边,都在心里。其实我们的我执——人我执和法我执,才是真正的魔王,那些妖魔,小鬼神都是它的幻化和游舞,没有别的。在这里,我们要斩除二执魔,就是斩除人我执和法我执,通过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来斩除这两种执着。断除了最根本的魔王,其他的妖魔鬼怪,都会自然消失。其实我们要断烦恼,断所有的障碍,主要是断除这两种执着。若是没有断人我执和法我执的话,无法能够铲除轮回的根,这样烦恼也不会彻底断掉,也无法能够解脱,更不能成就佛果。
第六部分是受用,也可以说是成就。受用,就是成就佛的圆满智慧和广大方便。我们能把诸佛、主尊的圆满智慧和广大的方便纳入到自己的相续中,自己的智慧和方便也能圆满,这是最究竟的一种成就。受用的同时也是成就。大型荟供法会的时候,都会给大家分一些甘露,或者甘露丸,这些代表方便和智慧。不是要吃饱,也不是要喝很多的饮料,这是一个代表。通过这样的一个代表,把佛的智慧和方便融入相续,在与佛无二无别的境界中,能够安住,这是最究竟的受用,也是最究竟的成就。这个时候大家心态保持安静、清静,能够这样安住是最好的。
发供品、发甘露时都不能乱动、乱分,如果乱动、乱分,没有亲手递到别人手里,而是扔过去,会有很多不好的缘起,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吉祥的事情,一定要注意。这时候更要安静、清静。能不能得到这些甘露、甘露丸、供品,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能保持一个清净的心态。
有时候我们要唱一些金刚歌、赞颂歌,这时候也是要保持安静,不能随便。修法的过程中大家很庄严,心里也比较安静。但是一到发供品或者受用供品的时候,就开始说话,或者乱动,这都是不如法的,这时候更要安静、清静。这也是密宗里的一条戒律,而且是最根本的一条戒律。这个时候若是互相抢东西、互相扔东西、争吵的话,会犯密乘戒。其实这个时候是最重要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
无论是在藏地还是在汉地,都有这样的现象。很多人平时修法,刚开始念偈颂的时候,身口意保持得都很好,但是一到念咒语的时候,就开始聊天、说话。其实大家都不懂,都不明理,若是明理的话,这个时候是最重要的时候,是最容易和诸佛菩萨相应的时候,是最能成就的机缘,不能错过。发甘露,受用供品的时候,是最关键的时候,这个时候大家不能散乱,不能放逸,更应该安心对待,保持清静。
我们选发供品的人,尽量选表里如一的人,这样更好一些。发供品的人也是,一定要注意。若是随便的话,随便跨法本、跨法器、跨人,发东西不按顺序,都是不如法的。发供品的时候一定要按顺序,好好地发到他的手上,不能扔。
最后是余供,就是供护法。我们在坛城内已经得到法喜,得到成就了,很多护法都在坛城外边护持坛城。这个时候要将供品送到外边,供养给他们,让他们也能得到加持和成就。
这就是一个圆满的荟供修法的过程。荟供非常殊胜,这里有很多殊胜的修持方法。它不单单是一个供养,还是一个完整的修持方法。若是你真的能如法的参加一次荟供的话,等于自己一个人修行三十年。如果有时间、有机缘,大家尽量参加。
荟供是上供下施。荟供品可以是水果,饼干,牛奶等一些常见的饮料食品,数量也没有特别的要求。甚至有些修行人条件有限,用清水或者自己所吃的三餐饮食作荟供,这也不是不可以的。清净,虔诚的发心做供养最为重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要用清净、上好的供品做供养。供养少量的上好供品比供养大量的低劣供品的功德要大的多。另外,不能把非常好的用来自己享用,剩下的、不好的做供养。荟供是以实际呈供的供品和以“普贤云供”方式观想的意幻供养对诸佛菩萨进行广大供。通过实物供养与意幻供养,供养品的数量就不只是供台上所呈献的这么多,而是借此供品为缘起,以遍虚空一切供物,以无尽庄严宝藏的方式供养诸佛;时间也不仅仅是这一座,或者一天、两天,而是于无穷尽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间,不间断的供养;空间也不只限于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范围,而是于无量微尘数一切诸佛世界当中,悉皆充满无量的供品供养一切诸佛。这样的供养最超胜。
我们做荟供要具足清净的信心和广大的发心。如果以极散乱、放逸和不恭敬的心态荟供,不仅没有加持,反而有过失。信心、专注、清净心很重要。如莲花生大师所说:“如果自己在修行的时候,断弃一切怀疑,必然能得到加持;如果你没有任何疑虑,一定能够得到成就。”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